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57KB ,
资源ID:932819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3281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人民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人民版.doc

1、专题综合测验(一)一、选择题1(2019辽宁五校联考)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奭于燕,封功臣吕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A加速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西周初年,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原来商朝的统治中心),“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将原来周文化中心的居民迁移到殷地附近,第二次分封更将原来周文

2、化中心的居民迁移到卫、燕、齐等地。这种大规模移民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不同民族的交融,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管理和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武庚的封地殷并非边远地区,故C项错误;第一次分封明显未能遏制殷商遗民的叛乱,故D项错误。2(2019云南昆明摸底)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则自称为王,并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3、这说明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故A项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3(2019河北唐山一模)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C是“无为而治”的具体体现D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恢复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国仅有对较低级别官吏的任免权,而“总纲纪、统众官”的相则由中央任免,这一措施有利于防止封国因权大而离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错误。从西汉政府采取的措施看,这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政策,

4、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4(2019辽宁五校联考)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察举制在实施过程中不仅注重任命官员的“德”,而且注重其“才”,这体现了汉代选官注重官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C项正确。汉代察举制的演变并未使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东汉选官注重德与才,因此政府在意的是官员的素质而不是数量

5、,B项错误;士族崛起于东汉时期,因此选官制度的调整并没有起到抑制门阀士族的作用,D项错误。5(2019山西适应测试)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7%19%38%世家大族49%64%78%49%64%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晋到东晋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在官僚体系中占比降低,而世家大族占比在增大,说明这一阶段王权弱于世族;从东晋到南朝时期,宗室外戚占比逐步增大,而世家大族占比缩小,说明这一阶段皇权有所增

6、强。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故选B项。材料既然对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进行比较,就说明此时依然为官僚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东晋到南朝的宗室外戚比重增大,说明皇权有增强,排除C项;材料仅对宗室外戚与世族在官僚体系中的比重进行对比,没有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信息,无法体现整个社会发展严重倒退,排除D项。6(2019重庆二模)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设立翰林学士()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监察机制C保证了决策质量 D牵制了

7、外朝相权答案D解析材料中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都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的翰林学士对相权的牵制,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翰林学士的设立可以提高效率,排除A项;监察机制主要是对机关或工作人员的监督(督促)、考察及检举,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翰林学士的设立可以保证决策质量,排除C项。7(2019河北保定摸底)唐初,基于地方州县两级行政设置,在州之上分设十道监察区,命监察御史等分巡各道州县。中唐以后,按察使、采访使、黜陟使、观察使等,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采访使、观察使等也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判官属僚。这反映出唐代()A地方监察逐步网络化和制度化B有效

8、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C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全面监察D监察官逐渐变为地方官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唐以后,按察使、采访使、黜陟使、观察使等,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采访使、观察使等也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判官属僚”可知,唐代地方监察制度逐渐成熟,向制度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监察制度的作用,且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监察内容,“全面监察”无从体现,排除C项;监察御史是中央官,排除D项。8(2019山东济南模拟)宋神宗元丰改制后,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以允准。这反映了宋朝()A谏议制度的完善 B部院间

9、矛盾尖锐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重视权力的制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加剧导致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宋神宗没有允准臣僚所提出的军政合一的建议,这体现了宋朝对权力制衡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谏议制度”,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兵部和枢密院之间的矛盾,B项错误;不批准臣僚的请求,不能等同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错误。9(2019山东临沂一检)自宋一代,官员选任方式趋向多元,科举取士、学校考选、恩荫补官等,都是入仕的途径。其中,科考入仕者,谓为“正途”,备受尊崇。而此外入仕者被视为“异途”,在升迁、转任等方面受到限制。宋代仕途分异的现象说明()A选官方式趋向多元

10、 B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科举制度趋于成熟 D官僚体制走向混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科考入仕的官员受到尊崇,这反映了中央重视官员选拔方式的公正公平及官员的才能学识,体现了宋代科举选拔制度的成熟,故C项正确。材料旨在肯定科举制在官吏选拔中的地位,并非强调选拔方式的多样性,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入仕途径对统治基础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与官僚体制无关,排除D项。10(2019江西八所重点中学联考)元朝自忽必烈开始,王位竞争者都是先到上都,经过蒙古王公贵族“忽里台”大会的推举,继承蒙古大汗,然后再回到大都做元朝的皇帝。据此可知,元朝()A君主权力受到贵族限制B王位继承立贤不立嫡C借鉴了前朝的礼仪制

11、度D主张地方实行行省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的王位竞争者必须先到上都经过蒙古王公贵族“忽里台”大会的推举才能继承蒙古大汗,然后才能回到大都做元朝的皇帝,这说明元朝君主的权力受到王公贵族的制约,故A项正确。11(2019江西八所重点中学联考)宣德时期开始了票拟制度,票拟往往成为敕谕发至全国执行,“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从此,内阁从不置官属变为下辖诰敕房、制敕房,两房均设中书舍人。材料表明()A内阁成为国家法定权力机构B内阁具备了一定的行政权力C司礼监的职权在不断地膨胀D内阁将直接威胁皇帝的权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通过内阁票拟后的敕谕可以发至全国执行,并且这一时期在内阁下

12、设置机构,处理行政事务,这表明此时的内阁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故B项正确。内阁仅仅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司礼监的职权问题,故C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并且其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不掌握实际的决策大权,故D项错误。12(2019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一联)下面是清朝雍正到光绪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朝军机处()皇帝军机大臣雍正起初三人,最多时期六至七人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嘉庆、道光、咸丰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同治五至六人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A精干高效 B保密性强C机构健全 D权力稳固答案A解

13、析根据材料图表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人数不多,说明军机处人员设置上精简,办事效率高,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二、非选择题13(2019江苏宿迁期末)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

14、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神经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材料二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材料三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

15、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建系统的特点并分析其优劣。(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答案(1)特点:郡县制(自上而下官僚系统)下,地方长官多由

16、中下级军官转任;道路系统从核心向外缘扩散。优: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保证政令畅通。劣:地方信息回馈效率不高。(2)贡献:设计了汉代察举制,将人才选拔方式制度化。影响:选拔、培养了治理地方的人才;为中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3)缺陷与关系:政府由少数贵族垄断,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进入决策阶层;地方官由外来者担任并经常更换,导致地方基层民情不能及时回馈中央;政府决策偏差,导致官逼民反,唐朝灭亡。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往往是由秦帝国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可知郡县制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长官多由中下级军官转任;根据材料一“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

17、,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可知道路系统是从核心向外缘扩散。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根据材料一“传达命令效率很高”推出政令通畅效率高;根据材料一“得到神经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得出地方反馈慢。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得出董仲舒的贡献在于设计了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可知,一方面有利于选拔地方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反馈地方信息。第(3)问,根据材料三“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可知政策失当,基层民意无法反馈;根

18、据材料三“贵族长期垄断的”可知贵族垄断政治,寒门子弟难以进入决策层;根据材料三“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可知地方官员更换频繁脱离民情等。14(2019四川成都一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中国古代部分王朝的国号国号来源秦周天子封秦人祖先为附庸,邑于秦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萧何认为“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隋北周时,杨忠受封为“随国公”,忠子杨坚进爵“随王”。及杨坚篡周,以“随”意不祥而改为“隋”唐北周时,李虎受封为“唐国公”。其孙李渊在太原起兵后称“唐王”,后来建国,国号“唐”大宋后周末年,赵匡胤升任宋州节度使。篡周建宋后,诏曰:“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宜国号大宋。”大元1206年

19、成吉思汗建国,其汉译名为“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颁布建国号诏:“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大明旧说朱元璋曾“为明教徒”“因明教而建国,故以明为国号”。现多认为出自易经乾卦“大明”之文:“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大清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号“金”;1636年,皇太极易国号为“大清”。“清”可以表达天、太平、广大之义,也可以表示王者风范、王政理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号”这一主题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从全局共同处着眼)看法:国号往往具有鲜明的继承性。说明:秦朝、

20、汉朝、隋朝、唐朝,国号来自于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名;宋朝国号来自于赵匡胤的发迹之地宋州及其官职宋州节度使;大明、大清的国号命名方式与大元一脉相承,其中,“大明”与“大元”同出一典,前后相继。认识:上述几种继承性,都有利于新兴王朝彰显其正统性和合法性。(示例二:从全局的变化着眼)看法:元朝建国号始用文义(元明清三朝国号确立的方式与之前的王朝有别)。说明:在封建王朝中,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国号来自于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位;宋朝国号来自于赵匡胤篡周建宋前担任的宋州节度使官职。忽必烈以文义建国号的方式,为明朝、清朝所沿用。认识:元朝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其作为草原民族入主中原,自身并没有之前

21、王朝的继承性与正统性;另一方面,恰好包含了成为中原正统的政治与文化企图,反映了蒙古从游牧国家到中原王朝的转变。(示例三:从某一王朝着眼)看法:皇太极改“金”为“大清”,暗含入主中原之志。说明: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号“金”,“金”国号作为女真政治与民族共同体的鲜明标志,在努尔哈赤创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皇太极时期,“金”国号已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特别是金灭北宋的“靖康之耻”,时刻刺激着汉人的民族主义情感。皇太极新定的国号“大清”,不仅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淡化了少数民族并吞中原之色彩,而且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认识:该国号借鉴于历史,取典于文化,服务于现

22、实,作用于未来,有利于完成入主中原大业。解析根据表格中各个朝代命名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总结:其一,强调国号的继承性,如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国号来自于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名,这是从全局的共同性方面来考虑的;其二,强调国号的变化,如元朝国号不再采用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位,而是以文义建国号;其三,我们可以从单个的朝代的“国号”来考虑,如清代,清王朝最初的国号是金,然而皇太极时期,“金”国号已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特别是金灭北宋的“靖康之耻”,时刻刺激着汉人的民族主义情感,因此改国号为“大清”。总而言之,对国号的思考和看法实际上考查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正确地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