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32428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会宁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致中和”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致”是达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和”的境界。什么是“中”与“和”呢?董仲舒认为:“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中”意为“中庸、持中”,尤其强调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尤其强调不同对象彼此相应无碍,达到和谐。换言之,无论是人、事、物,还是观念、道理、方法,如果偏离了中和,就会走极端,失去平衡,产生偏差。“致中和”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致中和”

2、在修身养性方面蕴含着内外两个方面。“致中”是向内的功夫,要求起心动念以及行为方式时时刻刻都能达到中正和谐的状态;“致和”是向外的功夫,要求在待人接物时能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只有经过逐渐积累,一个人才能把向内的“致中”与向外的“致和”贯通起来,达到“致中和”,从而不断提高生命境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致中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人性情的中和,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性情,达到个人内心的中正和谐;二是社会群体的中和,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和谐;三是天地自然的中和,个人生命与天地生命相互感应,达到天人合一。“致中和”虽然有不同的层次,但首先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如同大学所说:“自天子以

3、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关键是要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孔子认为“过犹不及”,一个人要实现中庸之德,就要“叩其两端”,没有过和不及这两种偏执的状况。就人际关系而言,则要坚持“和为贵”。“和为贵”的思想使中国人习惯于做事不走极端、求同存异,并最终变成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为贵”不但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也成为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和平是社会发展、国家安定、天下和谐的首要条件。“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熔铸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之中,内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当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

4、系越来越紧密。在这一过程中,对“致中和”这一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有助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达到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摘编自李海峰“致中和”的当代价值)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为了避免走极端,导致失去平衡、产生偏差,儒家致力于追求“致中和”的生命境界。B. 我们只有在修身养性方面内外兼修,实现融会贯通,才能达到“致中和”的境界。C. “致中和”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个人的、社会的和天地自然的。D. “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一定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5、,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段阐明了 “致中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为后文展开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B. 文章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指明了达到“致中和”境界的途径,说理透彻,体现了辩证思维。C. 文章援引大学语句,旨在证明修身养性的关键是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D. 文章主要从个人修身养性和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两个层面阐述了“致中和”的当代价值。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儒家认为追求和谐的价值理念应成为道德建设的目标和落脚点。B. 如果能实现天地自然的中和,或许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赤字”等问题。C. 因为“和为贵”的思想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思维

6、方式,所以我们很早就具备了和平意识。D. 当今社会发展十分迅猛, “致中和”这一思想也应作出合乎时宜的转化和发展。【答案】1. B 2. C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走极端”“失去平衡、产生偏差”是偏离中和的结果,儒家追求“致中和的生命境界”的目的并不一定是“避免走极端,导致失去平衡、产生偏差”。C项文章没有区分“致中和”层次的高低,属无中生有。D.项对“致中和”这一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达到此

7、目的,而该项“一定可以”的表述过于绝对。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项“文章援引大学语句,旨在证明修身养性的关键是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表述有误,援引大学语句的目的是证明达到“致中和”的境界都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故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

8、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因为和为贵的思想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很早就具备了和平意识。”表述有误,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属于强加因果。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

9、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

10、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眺望月色下的麦田程玉宇今夜,月色如水水如天。今夜,我趁着皎洁的月色,行走在回家的乡路上。脚下的泥土路是干爽明亮的,身旁的杨树林和刺槐林是墨绿色的,而远山一片幽蓝,淡若墨影。身边是一声声算黄算割鸟的催促和吟唱,而从远山里流淌下来的那条河,河面上一片银光闪闪,正在汩汩地向前流淌。空气是清新的、湿润的,满天满地都散发着一缕缕麦子成熟的香味。放眼望去,月光下的原野一片金黄,麦子,麦子,铺天盖地无边无沿的麦子。而村子就在麦田的中央,四周的麦田,将我老家的粉墙黛瓦团团围困,仿佛燃烧起了一片大火,而火光中

11、我的家园纹丝不动,稳如泰山。这是一幅多么奇特的现代派或者印象派的画作呀!眺望眼前无限辽阔的原野,用手抚摸那一棵棵麦子金黄饱满的质地,那些朴素的乡村植物呀,在一片柔情若水的月光之下,仿佛是一群正在等待集体出嫁的新娘,那么娇羞,又是那么急切。月亮的手掌,是那么亲近柔软地抚摸着她们,如抚摸一张张激动得泛红的脸颊。把头低下去,把沉甸甸的麦穗低下去。高扬着头颅的是麦草,低垂下去的头颅是沉重的思想。我突然听到远处的河流,在月色下吟唱着一支古老的谣曲。我看见原野上麦浪一波比一波汹涌,滚滚的麦浪如大地起伏不止的胸脯。今夕何夕呵,我看见在老家青堂瓦舍的庭院里,满院铺满了一层白霜,老母亲端了一盆清水出来,放在正在

12、抽烟的父亲面前。父亲抚摸了一下被汗渍浸得发黄的扁担,然后坐在一个小木凳上,弯腰嚓嚓嚓地磨着一把已见霜刃的麦镰,然后在月色下细细端详,如端详着一把准备出征的军刀。他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流露出的,又是怎样的一种庄严肃穆的表情?此月何月呵,我的乡村整夜狗吠声不断,为了在暴雨前把成熟的麦子抢收回家,天上明月朗朗,村里灯火通明,每一条村巷里,每一户人家里,都弥漫着一种大战在即的紧张气息。亲近麦田,它使我的禀赋总是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更使我的胸襟如这片原野一般无限辽阔。感恩乡村,它使我的灵魂总是充盈着这片原野的芬芳,它使我的双脚总是牢牢地踏在故里的山川、河流、泥土之上,从而使我变得善良,充满了怜悯之心,灵魂

13、变得宽容、博大,更使我感知到头顶上的这一轮中国月,对整个大地无声的浸润。夏夜,一个人行走在故园的麦田边,有明月朗照着,有麦香弥漫着,回家的乡路,是那么清晰和明亮。我突然感到了一种如醍醐灌顶般的幸福。(节选自长安文学)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用诗化的语言,描写了故乡的月色、泥土路、树林、山川河流,营造了宁静清新的意境。B. 文章第5段中比喻和拟人手法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金黄饱满的麦子娇羞而又急切地等待收割的情形。C. 父亲抚摸扁担,端详麦镰,流露出庄严肃穆的神色,几处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质朴的农民本色。D. 文章以月色为线索,将回乡时的所见所感展现

14、在读者眼前,抒发了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幸福感。5.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6. 第4段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答案】4. D 5. “把沉甸甸的麦穗低下去”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成熟麦穗的形象;具有“沉重的思想”的麦穗象征着世代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将轻浮的麦草和沉甸甸的麦穗进行对比,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和对农民朴实品格的赞美。 6. 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有表现力,“清新的、湿润的”“麦子,麦子”等短句穿插其中,使句式灵活多变,摇曳生姿;使用比喻的手法,把金黄麦田围绕的家园看作是现代派或印象派的画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初回故乡时的印象;善于设色,“金黄”

15、“粉墙黛瓦”等色彩的铺设,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而又安宁祥和的故乡美景;(也可以谈嗅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手法)“麦子,麦子”,反复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情感更浓烈;语言充满诗意。【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语言,B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结构,D项 “文章以月色为线索,”表述有误,“月色”不是线索,而是眺望麦田的背景。故选D。【5题详解】试题分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此题考核理解文中

16、的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应该从两个层面思考,即表层含意、深层含意(引申意和象征意等)。解答本题要注意句中的重点词语和句不离段的原则,本题要理解的句子是“把头低下去,把沉甸甸的麦穗低下去。高扬着头颅的是麦草,低垂下去的头颅是沉重的思想。”理解本文画线句子的含意关键是要抓住“麦穗”这个意象,联系文本作者踏着月色回到故乡,满天满地麦子成熟的香味刺激着他的嗅觉,引发了他许多回忆和思考。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父辈一般的农民深深的眷恋与赞美,也表达出对人生深沉的思考。因此“麦穗”表面上代表了丰收,实际还象征着故乡的父老乡亲,象征着农民朴实的品格。将高扬着头颅的“麦草”和“麦穗”对比,表达了对

17、丰收的期盼和对农民朴实品格的赞美。修辞手法的使用使麦穗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因而意蕴也更加丰富、突出。【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解答语言特色类的题目的答题要点无外乎“遣词造句”。“遣词”包括词语和修辞手法的使用,“造句”则是体现句式的特点。题干是“第4段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本文第4段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作者极力铺陈初回故乡的景象,情文并茂,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意趣,特别是色彩的运用如“金黄”“粉墙黛瓦”等色彩的铺设,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而又安宁祥和的故乡美景,给人油画般的感觉。 在词语和修辞手法的使用方面“麦子,麦子”,反

18、复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情感更浓烈。使用比喻的手法,把金黄麦田围绕的家园看作是现代派或印象派的画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初回故乡时的印象。在句式上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有表现力,“清新的、湿润的”“麦子,麦子”等短句穿插其中,使句式灵活多变,摇曳生姿。【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

19、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小题。一生情系深蓝梦刘诗瑶“蛟龙号”初次下水,在海面打出漂亮的蝴蝶水花;“蛟龙号”用机械臂灵活地把一面钛合金五星红旗插到了海底;1 000米、5 000米,直到7 062米,“蛟龙号”成为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当人们为“蛟龙号”的每一次进步欢呼雀跃时,有位老人都默默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他是徐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作为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他用一辈子的辛勤耕耘、执着奉献,实现了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徐芑南说过,他对大海是有感情的,他的一生都与大海紧密相连。怀着强烈的报国热情

20、,1958年从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的徐芑南,来到了中船重工集团七二所开始了潜艇结构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徐芑南积极投身海洋装备的研制工作,先后担任了四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他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潜水器工作深度由300米、600米、1 000米发展到6 000米。20世纪末,随着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国家对载人深潜器应用需求越来越迫切。经过一系列论证、研究,2002年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终于正式批准立项。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作为业内公认的载人潜水器领路人,他是总设计师的最合适人选。此时,徐芑南已经退休六年,深受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21、的困扰,但徐芑南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心底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看到中国人独立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能够在深海遨游。“蛟龙号”立项之前,我国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 000米,是非常大的技术跨越,深度每增加100米,海水的压力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难度可想而知。并且,作为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蛟龙号”涉及耐压结构和密封技术设计、高比强度合金材料的加工成形技术、航行性能优化、水下定位、水下通讯、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最前沿技术,需要联合国内上百家科研机构集智攻关。为了统筹好“蛟龙号”本体12个分系统工作,他将每一个分系统的任务输入、成果输出、约束和支撑条件,按照技术进度和经

22、费,制成表格,按表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徐芑南说:“即使每个分系统都做得很好,放在一起却未必会拼成一个性能优良的潜水器。所有系统之间一定要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行。”在“蛟龙号”的研发过程中,所有合作者对徐芑南这位总设计师,都是众口一词地赞扬。人才短缺也成为制约“蛟龙号”研制的瓶颈。徐芑南格外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总设计师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但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队伍。”徐芑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还想方设法邀请国内外专家给年轻的设计师队伍讲课。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尽管已经年逾七旬,徐芑南还是坚持要求上船坐镇指挥,他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

23、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他在水面的指挥调度清晰沉稳,成为试验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试验现场到处都有他的身影,检查设备、交流技术问题、推敲下潜步骤等,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的隐患。每次潜水器下水,他从不安稳地坐在指挥室里,而是一连几小时值守在水面控制室里,不放过水声通信传回来的每一句语音。后续的5 000米级和7 000米级海试,由于试验海区较远,徐芑南不能亲临现场,但他一直坚守在海试陆基保障中心,第一时间了解海试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技术指导。由于时差因素,海试常常在半夜或凌晨进行,但徐芑南从未缺席过。徐芑南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热情深深感染了所有人。在他的

24、带领下,“蛟龙号”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国大深度载人潜器的“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缔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辉煌篇章。如今,已是82岁高龄的徐芑南,依然活跃在中国深潜事业的前沿,他正和同事们一起,向着万米载人深潜的目标发起新的冲刺。这是“蛟龙号”的深度,也是徐芑南精神的深度、人生的深度(摘编自人民网)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徐芑南虽已退休,深受疾病困扰,但毅然决然地担任了“蛟龙号”的总设计师,这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报国热情。B. 在徐芑南看来,“蛟龙号”的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所以他在工作中非常看重统筹规划。C. 尽管年事已高,徐芑南还是

25、坚持上船坐镇指挥,正是他清晰沉稳的指挥调度,才使“蛟龙号”第一次海试获得成功。D. 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人才队伍,不仅可以突破“蛟龙号”研制瓶颈,而且可以让我国深潜事业持续稳定发展。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徐芑南先后担任了四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正是由于他在这些经历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蛟龙号”才能够横空出世。B. 徐芑南从事“蛟龙号”的研制工作,困难可想而知,然而他善于调动合作者集智攻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赢得了合作者的赞扬。C.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徐芑南迎难而上,力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立项,最终他实现了这一梦想。D.

26、中国大深度载人潜器“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如果没有徐芑南及其团队的倾心付出,这个目标是很难实现的。9. 徐芑南一生情系深蓝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案】7. C 8. D 9. 徐芑南从毕业到退休,一直在从事海洋装备的研制工作,多次担任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徐芑南虽深受疾病困扰,但仍然毫不犹豫地答应担任“蛟龙号”总设计师,研制过程中不顾年事已高多次坚持在海试现场,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满怀热情;徐芑南格外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直到现在,徐芑南依然活跃在中国深潜事业的前沿。【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

27、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 “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正是他清晰沉稳的指挥调度,才使“蛟龙号”第一次海试获得成功。”表述有误,“他清晰沉稳的指挥调度”只是“蛟龙号”第一次海试成功的重要保障。故选C。【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

28、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蛟龙号”“能够横空出世”有多方面的原因,徐芑南“经验丰富”只是其中之一。B项“善于调动合作者集智攻关”不准确,应是善于统筹规划。C项“力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立项”不正确,第4段说“经过一系列论证、研究,2002年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终于正式批准立项”,文章并未说明立项是徐芑南力争的。故选D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筛选的要求,如本题“徐芑南一生情系深蓝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然后分析材料,认真阅读文本,从中分析、概括、筛选答案要点。解此题,一是要注意“一生”这个关键词,不能

29、忽略徐芑南退休前的工作经历;二是在提炼信息时,要注意区分角度,应侧重于徐芑南对“深蓝梦”倾注情感这一方面,而并不仅仅是其在深潜事业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取得的成就等。如“徐芑南已经退休六年,深受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困扰,但徐芑南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心底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看到中国人独立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能够在深海遨游。”,“徐芑南格外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总设计师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但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队伍。”徐芑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尽管已经年逾七旬,徐芑南还是坚持要求上船坐镇指挥,他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

30、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即可概括出答案。【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

31、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进士第一。授修撰。进洗马,为皇长子侍班官,寻进谕德。二十六年,超擢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横甚,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

32、帝怒,几逮楷,奉亦因此撤去。时皇长子储位未定,冠婚逾期,国祚屡疏谏。戚臣郑国泰请先冠婚,后册立。国祚抗疏言:“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升降、坐立之位,朝贺拜舞之节,因名制分,因分制礼,甚严且辨。一失其序,名分大乖。违累朝祖制,背皇上明纶,犯天下清议,皆此言也。”国祚摄尚书近二年,争国本至数十疏,储位卒定。云南巡抚陈用宾进土物,国祚劾之。寻转左侍郎,改吏部。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光宗即位,以国祚尝侍潜邸,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天启元年六月还朝。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国祚素行清慎,事

33、持大体,称长者。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国祚既竣事,即求罢,优诏不允。都御史邹元标侍经筵而踬,帝遣中使问状。国祚进曰:“元标在先朝直言受杖,故步履犹艰。”帝为之改容。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纪为礼部侍郎时,尝以事忤国祚者也。三年,进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武英殿。十三疏乞休,诏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乘传归。明年卒。赠太傅,谥文恪。(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二十八)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B.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

34、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C.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D.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巡按御史,是由中央派出巡视地方的御史,既可对府、州、县等衙门进行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对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B.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考试,因考期在秋天,故称秋闱。C.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D. 谥,一般指谥号,是

35、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颁赐的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朱国祚富有胆识,嫉恶如仇。担任礼部右侍郎期间,针对陈奉横行不法之举,他给巡按御史曹楷写信,请曹楷检举揭发陈奉的罪状。B. 朱国祚参议朝政,敢于直言谏诤。对外戚郑国泰的不当言论,他不惧权势,指出其乖谬之处。皇长子之事,他上疏数十次,最终让皇帝确定了储位。C. 朱国祚清正谨慎,顾全大局。参与主持会试,面对别人讥讽他是因为迎合皇上才受到特别任用的言论,他在完成工作后才主动请求辞职。D. 朱国祚不计前嫌,一心为公。当因事触犯自己的礼部侍郎王纪被魏忠贤

36、驱逐时,他联合其他大臣极力挽救。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2)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本朝(规定)外戚不能干预政事。册立大典,不是郑国泰所应当说的。(2)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逾越礼制,皇上不查问,朱国祚于是称病回乡。【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内阁一人”,语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A、C项;“是

37、科”,即“这一科”,指代词,位于句首;两个人名作“用”的宾语,故在“国祚”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B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因考期在秋天,故称秋闱”错误。会试考期在二三月份,故称春闱;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故选B。【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

38、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礼部侍郎王纪”分析有误。王纪被魏忠贤驱逐时是刑部尚书。故选D。【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关键点:“与”,干预;“宜”,应当;“所宜言”,应当说的。第二句关键点:“劾”,弹劾;“逾检”,逾越礼制,“引疾”,托病辞官。【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

39、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修撰。晋升洗马,担任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升任谕德。万历二十六年(1

40、598年),被破格提升为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非常蛮横霸道,朱囯祚写信给巡按御史曹楷,让他揭发陈奉的罪行。皇上发怒,差点将曹楷逮捕,陈奉也因此被撤职。当时皇长子的储位还没有确定,冠礼、婚礼都超过了期限(未举行),朱国祚多次上疏进谏。外戚之臣郑国泰请求先举行冠礼、婚礼,后册立储位。朱国祚上疏直言:“本朝(规定)外戚不能干预政事。册立大典,不是郑国泰所应当说的。况且先册立,后举行冠礼、婚礼,其仪仗、冠服的制度,祝醮、敕戒的辞令,升降、坐立的位次,朝贺拜舞的礼节,因名分加以区别,因区别制定礼节,十分严格并且明晰。一旦失掉秩序,名分将会错乱。(即使说我)违背了累朝祖宗的制度,背离了皇上的诏令,触犯了

41、天下的舆论,我都是这个话。”朱国祚担任尚书近两年,为确定皇位继承人上了几十道奏疏,储位最终确定。云南巡抚陈用宾进贡土特产,朱国祚弹劾他。不久朱国祚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逾越礼制,皇上不查问,朱国祚于是称病回乡。光宗即位,因为朱国祚曾在府邸侍奉,特下圣旨拜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密要务。朱国祚于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返回朝廷。不久又被加封为太子太保,晋升文渊阁大学士。朱国祚平素行事清正谨慎,坚持以国家大局为重,有长者风范。第二年会试,按旧制,汇总裁决只用内阁一人,这一科却用了何宗彦和朱国祚两人,有人讥讽他是因为迎合皇帝旨意而受到特别任用的。朱国祚在完成有关事

42、宜后,就请求辞职,皇上下褒奖他的诏书不允许他辞职。都御史邹元标侍讲经筵时摔倒了,皇帝派遣中使来问罪。朱国祚进言:“元标在先朝因为直言而受到杖刑,所以行动犹且不便。”皇帝因此改变神色。刑部尚书王纪被魏忠贤驱逐,朱国祚与人联合上疏申救,又单独上奏疏为他抗争。王纪担任礼部侍郎时,曾因某事触犯过朱国祚。天启三年(1623年),朱国祚晋封为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任武英殿大学士。他上十三道奏疏请求退休,皇上下诏加封他为少傅兼太子太傅,特许他乘坐驿车告老还乡。朱国祚在回乡的第二年逝世。被追封为太傅,谥号“文恪”。(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九峰楼寄张祜注杜牧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

43、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 “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然的心境。B. 颔联把无形的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C. 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无尽”

44、“恨即休”是本诗的诗眼。D. 尾联一个“轻”字表现出张祜蔑视权贵利禄的名士风骨,暗寓对张祜的赞赏。15. 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景、事)兴情,有所寄寓。杜牧“兴寄深远”的诗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14. C 15. 善于借景抒情。“角声孤起”渲染出岑寂凄厉的氛围,更烘托出诗人独游时黯然神伤的心境。芳草连天,明写草之繁盛,实写愁绪多而难解,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善于婉讽,充满理趣。以目不见睫这种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暗讽白居易不擅识人,“道非身外”既称颂张祜诗艺之高,又委婉规劝朋友不必过于看重他人评论等身外之物,以此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

45、友,富有哲理,寄意深远。【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思无尽恨即休是本诗的诗眼”分析错误,诗歌的诗眼应是“百感衷来不自由”,故选C。【15题详解

4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兴”这种手法。“兴”源于诗经,在教材中出现过,从能力层面讲,也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谓“兴寄深远”就是诗人往往不正言直述,而是有意让它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在本诗中,首联“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然的心境。颔联把无形的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诗人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寄寓在“碧山”“芳草”之中是借景抒情,将对白居易的婉讽通过就在眼前而不可见这一生活现象曲折地传递出来,暗讽白居易不擅识人,将对友人的勉励之情通过“道非身外”这种充满理趣的句子表现

47、出来,含蓄婉转而又激情荡漾。【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选项都是内容理解错误。(三)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2)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情景的句子是:“_,_。”(3)

48、苏轼赤壁赋中描述曹操当年伐吴的军威之盛的句子是:“_,_。”【答案】 (1). 五陵少年争缠头 (2). 一曲红绡不知数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舳舻千里 (6). 旌旗蔽空【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本题考查的几句默写都是句子默写,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如:陵、绡、豗、砯、蔽等词容易写错。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说,

49、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当然,所谓的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众多古代思想家的真知灼见,同时也包括晚清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思想探索。中国文化 ,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 ,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 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非不是刻意保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

50、是力争进入当今社会,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革命与战争、民族与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中国文化必须介入与回应这些历史巨变,展示民族精神和中国智慧。因此,理论家的工作并非仅仅复述古人的词句,而是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如何与当前的现实紧密互动。事实上,二者之间的联系已经愈来愈紧密。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 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

51、启示?(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浩如烟海 通宵达旦 三教九流 风起云涌B. 星罗棋布 孜孜矻矻 三跪九叩 方兴未艾C. 浩如烟海 孜孜矻矻 三跪九叩 风起云涌D. 星罗棋布 通宵达旦 三教九流 方兴未艾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仅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且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B.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C.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保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力争进入当今社会,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D. 中国

52、文化的真正活力不仅是刻意保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且是力争进入当今社会,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B. 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已经显现在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中C. 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的思想含量、对话现实的独特价值D. 中国文化对话历史的思想含量、对话现实的独特价值已经显现在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中【答案】17. C 18. B 19. A【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

53、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中国文化更恰当。孜孜矻矻:形容勤勉不懈怠的样子。通宵达旦: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根据前后文可知,此处填“孜孜矻矻”更恰当。三跪九叩:跪下三次,每次叩三个头,指行最隆重的礼节。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或社会上各种行业。也用来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根据“儒冠儒服”可知,此处填“三跪九叩”更恰当。风起云涌: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根据语境可知,“风起云涌”更恰当。故选

54、C。【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本题中关联词要用“不是而是”来否定前者,肯定后者;“保护”“礼仪”搭配不当,可改为“维护”“礼仪”;“力争”应修饰“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综上所述,B项修改最恰当,故选B。【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衔接与表达连贯的能力,做题时,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大处着眼、小处探究,重在整体把握,然后逐一击破。解答该题要注意前后文语境及句式,A项中“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总结上文,“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作“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的共同定语。因此,补写最恰

55、当的是A项,故选A。【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20.请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完成下面小题。(1)请为这幅漫画拟写标题,不超过12个字,不得以“无题”为题。(2)请揭示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40个字。【答案】(1)照镜子镜里人生。(2)从狗的角度:要正确认识自

56、己,不要被外物所惑,迷失自我。从镜子的角度:舆论既可成全一个人,也可毁伤一个人,因而评价他人一定要客观公正。【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依据画面内容,拟写标题。漫画的寓意,需要我们根据漫画内容联系现实加以分析。解读漫画要善于寻找角度,从狗的角度看,一只狗在镜子中看到高大的自己,因而信心满满,一只狗在镜子中看到矮小的自己,因而自卑。其实狗自身的形象并没有变化,这就启示我们:要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找准自我定位。从镜子的角度看,一句评价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在评价他人时一定要客观,要慎重。【点睛】图文转换答题“六看”(1)看标题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2)看画

57、面每一细节提示漫画寓意。(3)看画注思考其中所包含观点。(4)看夸张处揣摩漫画弦外之音。(5)看漫画所指向的现实。(6)透过现象看本质,联系现实解寓意。21.下面是某市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初审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答案】申请人提交材料,符合受理条件的出具受理凭证,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向申请人告知理由。经过审查,提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审核决定,审核不合格的告知理由,合格的将审核报告报安监总局。至此办结。【解析】【详解】本題考查图文转换、语言综合表达能力。这类题目来自生活实践,可联系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流程图的各项活动有明确的

58、行进程序,一般用箭头按序依次标示活动项目的先后顺序,解读时可依据箭头指示来厘清活动的内容、次序,方位图、构思框架图大多没标箭头,但也有着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审题时要注意箭头的排列形式。描述并列的箭头要用总分的说明顺序。本题中申请人提交材料,箭头指示两种情况符合受理条件的出具受理凭证,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向申请人告知理由。然后经过审查,箭头也指示两种情况,提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审核决定,审核不合格的告知理由,合格的将审核报告报安监总局。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树影压在秋天的报纸上 / 中间隔着一片梦幻的海洋 / 我凝视着一池湖水的天空”,这般优美的诗句,你是否相信,这是由人工智能

59、所写?日前人工智能的代表性“人物”微软小冰,化身为“少女诗人”,出版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方高调宣称诗集的出版展现了人工智能的超级智慧,在写作领域开启了人机合作共赢模式的新时代。然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也引起了学者和民众的普遍担忧。当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领域的顶尖高手,当具备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技术的智能软件的识别准确率超越了人类的识别准确率,如果更进一步,人工智能被赋予人类情感与创造力,它又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请你结合材料内容给出版方写一封信,谈谈我们应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60、字。【答案】关于人工智能给出版社的一封信出版社你好:近日诗坛备受震撼的事件,莫过于微软旗下的互动式人工智能小冰,推出了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诗集中包括了139首现代诗,全部出自小冰之手,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创造的诗集。关于这部诗集的诞生过程,官方的说法是这样的化身“诗人”的小冰,学习了1920年以来519位诗人的现代诗,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手段模拟人的创作过程,花费100小时,训练10000次以后,才拥有的现代诗歌的创作能力。微软的人工智能专家称,小冰的学习过程与人类学习创作的过程非常相似:即通过反复学习产生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当小冰受到某个灵感激发源的刺激,就会在

61、学习积累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创造。但是小冰作诗是依赖于图像的,通过分析图像的构成,然后进行创作,也会有超出意境的想象力。不过作为刚出道的“诗人”,小冰的不足之处在于处理一些读音相近的字词上会有偏差,在它常把我的海水洗甜这首诗中,会出现“有燃(悠然)从风雪的街心随着流漫“这样的错误。不过这本诗集没有进行人为的干预修正,只会像这样使用括号进行注释。与以往AI擅长的下围棋不同,艺术创作没有好坏、对错这种非黑即白的判断标准,为了检验小冰的学习成果,微软每周会让公司内部的一些诗歌爱好者,对小冰写作的诗歌进行打分,从一开始的30多分到现在的82分,小冰也经历了一个“诗人养成”过程。与人类相比,微软小冰的创造力

62、不会枯竭,她的创作热情源源不断,她孜孜以求地学习了数百位著名现代诗人的著作,他们是小冰创作灵感的源泉。承蒙湛庐文化对这位人工智能少女诗人的厚爱,今天,我们共同将小冰的部分作品集结成册,奉献给广大读者。我们相信,不同的读者能从中品味出不同的感受:科技领域的同仁们或许会更加重视小冰语言生成模型的优美,文化领域的朋友们或许会更加关注作品字里行间的情感,发现她仍然稚嫩、不足的缺陷。XXX2018年11月1日【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作文要想准确立意必须分析材料,本题所给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介绍微软旗下的互动式人工智能小冰,推出了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

63、窗,在写作领域开启了人机合作共赢模式的新时代。第二部分介绍了学者和民众的普遍担忧如果更进一步,人工智能被赋予人类情感与创造力,它又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结合这两部分材料从以下几方面思考立意:1人工智能的无约束发展将给人类带来灾难。2科技掌握在人类手中,总体上机器智能不可能超越人类智能。3科技是把双刃剑,科技带来的弊端要在发展中去解决。从有利的一方面立意:1.不必忧虑,人工智能由人类发明,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未人所控制。它的智能高度发达也足以证明了人类的伟大。如阿尔法狗战胜顶尖世界围棋手,说明了人在利用人工智能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的第三只手。电脑储藏了广博精深的知识

64、,现代人不需要古人那样皓首穷经,可以帮助人们迅速查找知识,方便快捷。人们可以借助各类交通工具上天入海,周游世界,甚至太空,甚至时间旅行。它的出现,使人类“善假于物”,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不是很好吗? 3.可以造福人类,让人类走向大同世界。近闻国产机器人将于明年文科高考,未来的孩子可以不再被繁重的知识学习拖累,而可以腾出时间来社会实践,创新发展,提高能力,掌握生存技能。从弊的一方面考虑:数字化时代的提笔忘字。人文情怀缺失,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机器和技术世界。在写作时要注意书信的格式。【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