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1.91MB ,
资源ID:931504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3150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 第2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 第2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

1、专题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017全国卷(选择)近代婚俗观念(特点)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命题分析1偶有考查,属于冷门考点。2选择题为主。3隐性考查核心素养,注重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备考建议1全面准确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同时要注意一些隐性知识。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第2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2)内因:经济结构变动;政治运动

2、影响;国民政府的推动。2表现。(1)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中西合璧)、学生装等并行(2)饮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3)住宅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4)社会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走向简约文明识记导图图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巩固自查从下面图片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答案:三幅图反映了近代礼仪由跪拜礼到鞠躬礼,再到握手礼,表现的是一种礼仪的变迁,

3、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社会由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体现了时代变迁。(二)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总体生活水平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3)服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流行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军装。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识记导

4、图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二 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1. 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自行建成唐胥铁路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改善了西南、西北交通“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但公路发展受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的垄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

5、架飞机,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京津航线开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通信工具的发展。(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台湾;20世纪初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成为百姓的日用品。 识记导图图解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三 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业的发展。(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2)从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6、分别利用时务报民报新青年宣传新思想。(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了创办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5)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2)电视。电视业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3互联网的兴起。

7、(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3)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巩固自查你能从下图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答案:互联网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易错修正报刊、影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相同的。答案: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都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影响了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了大众的文化娱乐需要,互联网全方位地、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生活运动新生活运动指1

8、934年至1949年在中华民国政府第二首都南昌推出的国民教育运动。新生活运动提倡纪律、品德、秩序、整洁等,教导人们“礼义廉耻”重要思想为主,使人民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以达到生活军事化、生产化和艺术化的目标。新生活运动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德日法西斯思想的影响。新生活运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但提倡改良生活某程度上仍具积极意义。核心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史料: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开始了新发展。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银行、海关、百货公司等。一些沿江沿海的旧城镇,被辟为商埠及划分租界,形成新的商业区。19世纪40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公共建

9、筑。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中式居多,逐步又传来了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商纷纷投资住宅建筑,使住宅商品化。新型里弄最先在上海出现,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高层公寓。开埠之初,这些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外墙以青砖砌筑。到20世纪初期,外观已有应用面砖、石块等做法,内外装饰也相应增加,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摘编自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说史料探究依据史料,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层信息说明沿江沿海的城市开始出现新的建筑类型及建筑布局的变化;第层信息反映出中西交融,建筑风格多种多样;第层信息反映出住宅开始走

10、向商品化;第层信息反映出在建筑中开始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综合上述分层信息可知,近代建筑中西并存,沿海沿江和城市变化大等隐性特点。提升研读:从“鸦片战争”“开埠”“城市发展”“机械设备”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近代中国建筑变化的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地域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过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水平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动力每次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有关;有识之士的倡导与推动程度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

11、,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2.影响: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文化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核心二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史料1:英国、德国资本集团的资本家年轻气盛,他们的血管里激荡着一种攫取利润的冲动。古老又落后的中国,仿佛被工业革命巨大的蒸汽力量所遗忘,在这些资本家看来,这是不可忍受的,尤其是镇江,一千多年镇守在江河交界处,没有铁路,只能眼看巨大利润像长江水一样白白流走这些年轻的实业家们头戴同声传译耳机,热烈地讨论着,语言不能成为他们交流的障碍,追逐暴

12、利具有世界通用的语法法则。在会上,这些从青岛或是上海外滩出发,深入考察过镇江的实业家们提出了共同的倡议投资在中国修建一条铁路,起始点就在镇江,终点在天津,拟定的名称就叫津镇铁路。摘编自刘建春镇江站:站在长江和运河的十字路口史料探究依据史料1,指出津镇铁路修建通车的推动因素。史料研读宏观研读:史料叙述了津镇铁路的修建历程。分层研读:第层信息表明英德资本家在利润驱使下在华修筑铁路。第层信息说明工业革命与蒸汽动力的波及影响。第层信息表明实业家的倡导推动投资修建津镇铁路。史料2:沪宁、津浦铁路通车后,长江中下游南北各省的物资转移了路线,运河沿线的货物大都转向上海、南京集中,米市场移到安徽芜湖。再加上大

13、运河年久失修,海运兴起,代替了大运河南北运输的职能。镇江货运大减,丧失了集散作用这不是镇江的衰退,而是一种运输方式的接力与置换当那雷霆万钧的蒸汽文明轰隆隆来到镇江之时,这个农耕文明时代江南市镇的翘楚,像个从来没有遇到对手的武士,在巨大的冲击力面前难免要趔趄几下摘编自刘建春镇江站:站在长江和运河的十字路口史料探究依据史料2,概括津镇铁路建成带来的影响。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层信息表明沪宁、津浦铁路通车改变了贸易通道,并推动铁路沿线城市的崛起。第层信息反映出铁路发展和运河失修导致传统的运河城市镇江走向衰退。第层信息折射出传统农耕文明下的市镇经济遭受铁路发展的冲击。全面认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1推动因素。

14、(1)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西方国家侵华活动的客观影响。(3)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4)历届政府政策的支持。(5)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交通。(6)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加深对交通的认识。2基本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3)分布不平衡,大多分布于东南沿海通商口岸。3主要影响。(1)积极: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传统职业的衰落和新兴的职业与阶层力量的壮大。改变了传统的城市格局和结构。运河城市走向衰败,铁路沿线城市兴起。促进了国内市场、新的贸易中心和现

15、代贸易体系的形成。带来了人们出行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传统婚姻观、时间观、安全观和等级观念受到冲击。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2)消极:便利列强侵略;造成环境污染。核心三近代中国报刊的出现与发展史料: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在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

16、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摘编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史料探究依据史料,指出近代中国报刊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层信息表明早期的报纸主要集中在汉口、香港、上海、广州等地。第层信息反映出报刊是深受国外文明影响的人士创办,说明报刊创办有识之士的推动及具有传播西方文明的作用;内地的报刊发行及阅读极少,这说明存在地域的不均衡性。第层信息说明甲午战争后,有识之士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第层信息说明报纸成为人民立言议政的功能。第层信息说明戊戌变法推动了近代报刊的发展。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

17、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通达民情、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紧密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影响。(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3)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4)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传播。(2017全国卷)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

18、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明素养本题从上海市政府组织的集体婚礼仪式切入,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研题干20世纪30年代,上海近代中国城市;集体婚礼接受群体较大;喜字纱灯,蓝袍黑褂传统婚礼仪式;钢琴曲,旗袍具有西方因素。辨选项选项辨析A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未涉及结婚双方是否自主婚姻还是父母包办,A项错误B婚礼上既有中国传统的“喜字

19、纱灯”“蓝袍黑褂”等,又有西方的“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 B项正确C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未涉及结婚双方的家庭出身及个人身份,C项错误D材料中上海市政府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D项错误定答案B深发掘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下,近代中国逐步摈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逐步摒弃了男尊女卑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代替,西方化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1(2019海南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

20、、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解析:本题从厦门鼓浪屿建筑切入,考查近代中国的物质生活的变迁特点,凸显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说明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厦门鼓浪屿漳州、泉州”只是城市部分地区,不是遍及乡村,A项错误;材料“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说明不仅仅通商口岸,D项错误。答案:B2(2018浙江卷)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

21、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解析:本题从清代北京竹枝词切入,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影响因素,凸显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从竹枝词可知,清末妇女缠足、穿弓鞋的风气仍很盛行,这说明传统观念依然影响当时的习俗,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缠足习俗的变革与社会启蒙,B项错误;“甚精工”反映的是近代女鞋制造工艺精湛,与删繁就简无关,D项错误。答案:A3(2018江苏卷)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

22、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解析:本题从年画海上第一名园场景切入,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特点,凸显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清朝末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总体上呈现新旧杂陈,与图中的人物服饰、西式马车等相符,故D项正确,B项错误;图片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属于写实画作,不是写意,A项错误;图中仅见马车、黄包车,而“清朝末年”的最新成果已经有汽车、飞机,C项错误。答案:D4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

23、“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本题从维新是思想家的主张切入,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折射的时代特征,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A、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D项错误。答案:B5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

24、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解析:本题从政务院法令切入,考查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特点,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统一发布”强调国家对公告和新闻统一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A项错误。公布“办法”没有对其他媒体的要求,没有结构性要求,B、C两项错误。答案:D6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本题从20世纪20年代上海、北京、天津放映的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比例切入,考查阻碍民族电影业发展的因素,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电影拷贝须缴纳一定的流通税费,故上海制作的影片传到京津地区代价太高,京津民众看外国片的机会增多,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的制作水平,A项错误;京津放映外国电影较多不能说明京津民众接受外来事物的热情较高,B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答案:C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