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治县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命题人 郭丽萍说明: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 本卷答题时不得使用计算器,不得使用修正液、修正带。3. 答题时将答案均填在答卷相应题号的位置,不按要求答题无效。第卷一、 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品茗(mng) 蛰居(zh) 曝背(bo) 阴霾(mi) B安谧(b) 攫取(ju) 横槊(shu) 枕藉(ji) C桂棹(zho) 愀然(qio) 舳舻(zhu) 雾霭(i) D涟漪(y) 远阜(f) 追溯(s) 诳语(kung)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
2、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几乎是一个地方一种啤酒,每走到一个地方,我总有以前没喝过的啤酒,其口味千姿百态。 B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进入到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C最让中国文人气冲牛斗的自然是古长城和瘦西湖。 D天水从豁口汹涌而下,在山谷中激起飞扬的雪花和振聋发聩的回声。3、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做法。 B当下,中国的电影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电影生产国及票房大国。 C北京市从就业形势分析、政策咨询、信息共享等方面入手,探索京津冀统一、开放
3、、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D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4、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跟) 举酒属客(劝酒) 知不可乎骤得(突然) 至则披草而坐(拨开) B假舆马者(凭借) 不绝如缕(细丝)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沿着) C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纵一苇之所如(纵然) 入深林,穷回溪(穷尽,走遍) 故为之文以志(记)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疑惑) 而莫得其涯(边际)功在不舍(停止)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
4、项是(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其皆出于此乎 C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D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7、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而异之8、下列句中加
5、点词语的意义最接近现代汉语的一项是( ) A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金石可镂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之学者必有师 C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D吾从而师之 游于是乎始 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D. 举匏尊以相属10、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客有吹洞箫者 C. 何为其然也? D. 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二、 诗文阅读:(共58分)(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网络时代是一
6、个信息阅读的最好时代,但传统的阅读方式也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我们还读真正的书吗?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平静?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消遣?还是为了改造世界的抱负? 实际上,读书的潮流或趋势与其说是迎合时代的需求,不如说是,在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景象。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人们的阅读必然是急功近利、唯求实用。功利性的“微阅读”正是个体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为了生存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 现在有太多的消遣方式。特别是在某种心浮气燥的环境氛围里,被种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驱赶着,要想静下心来,坚持每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真正的书,还真的是很不容易。 但是不要忘记,“即便时代如此匆忙,我们仍然不能放
7、弃追求完整生命的阅读。”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过于丰富庞杂,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为它们唾手可得。 有人会说,你这是杞人忧天。因为“微阅读”也是“阅读”。但这种想法却是天真的。书籍的阅读永远更加重要。人类的童年是从“读图”开始,然后有了文字,才进化到“读书”的时代。读书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手段,是不可能由主要是传播资讯的“微阅读”完全取代的。因为你从读书中获取的不仅是信息,而是包含着深层道德伦理、心灵智慧、思维认知和信仰力量的价值。它从内部塑造你永久的精神品质,而不是你需要时临时调用一下的外部资讯材料。 其实,
8、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非势同水火,两者完全是可以相互结合的。争论将不会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与现状。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基于科技的进步,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势在必然。但对“读书”的传统能否保存似乎也不必太过悲观。已经闭幕的201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的火爆,或许正直观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经过十余年的坚持积累,始于2004年的上海书展,已从一个沪版图书看样订货会和区域性的地方书展,成长为中国出版界最有影响力的专业会展之一,与香港书展、台北书展并称为面向市民读者的三大华文书展。本届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宗旨,更加注重阅读价值和文化取向的引领。参展图书从几万种增加到15万余种,参展出版单位从17
9、0多家增加到500多家,书展主会场零售额从1300万元增加到4000多万元,展会期间每天接待市民读者超过3万人。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所言:“这个夏天,上海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美的城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每个公民提高自身素质的最有效手段。人类的知识就是靠着书籍来学习、记录和传播的。如果真的有一天大家都不读书了,那还会有谁来写书呢?人类的知识又靠什么来积累和发展呢?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心浮气燥的环境氛围里,受急功近利心态的驱赶,真正想静下心来,坚持每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真正的书,真的很不容易做到。 B在功利主义
10、驱使下,人们的阅读必然急功近利、唯求实用,功利性的“微阅读”正是个体为了生存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 C“这个夏天,上海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美的城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话或许直观地回答了“读书”传统能否保存这一问题。 D人类的知识是靠着书籍来学习、记录和传播的,读书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每个公民提高自身素质的最有效手段。12、下列表述,不属于“书籍的阅读更加重要”原因的一项是( ) A .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它可以从内部塑造你永久的精神品质,而不是你需要时临时调用一下的外部资讯材料。 B. 从读书中,人们获取的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信息,还包含着深层道德伦理、心灵智慧、思维认
11、知和信仰力量的价值。 C. 读书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它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不可能由主要是传播资讯的 “微阅读”完全取代。 D. 即便时代匆忙,我们仍然不能放弃追求完整生命的阅读,完整生命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阅读的最好时代,但传统的阅读方式也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是否读真正的书,为什么读书,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B. 实际上,对于读书的潮流或趋势而言,与其说是迎合时代的需求,不如说是,在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读书景象。 C. 因为互联网上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过于丰富庞杂
12、,人们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知识和信息资源唾手可得。 D. 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非势同水火,两者完全是可以相互结合的,争论将不会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也不会改变我们的阅读现状。(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送会稽金生序 宋濂 余居京师十余年,四方贤士从余游者众矣,晚得某生之才。余爱之既甚,凡见其乡里及所与交游之人,无不爱也。今年,某生以其友太学郭生睿来见,郭生与某同邑,出其文数十篇,读之,善驰骤可喜,与之语,义理蔚然,余又爱之。既而郭生又以其同舍会稽金文举访余,且称文举交朋友有义,见人有才者,事之惟恐不至;善为诗,太学之论诗者必
13、称之。余又以爱郭生者爱焉。 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是岂人情哉?自昔国家盛时,材士布列于朝,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其可不加爱乎?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位尊则忌其蔽吾名,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伤至公之道。益知某与郭之交荐其友为可爱,而喜文举爱才之心为足取也。 及文举将归省其亲,某生为之求言,余故以爱才之说告之,使见文举者,若睹灵芝瑞木然,而毋蹈余之所怪也。【注释】驰骤:指才思敏捷,善于驾驭文字。义理
14、蔚然:指言辞有文采,华美。枥:通“栎”,劣质木材。讦(ji):攻击别人的短处,句中“排” 与之同义。1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之论诗者必称之 称:称道,称赞。 B举世不一二见 举:整个,全部。 C事之惟恐不至 至:周到。 D而喜文举爱才之心为足取也 取:取得、得到。1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见其乡里及所与交游之人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余又以爱郭生者爱焉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16、下列对文章内容主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写给会稽金
15、文举的序,属于赠序,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金文举是郭睿的同乡同学,很有朋友之义,又爱才,善为诗,当时太学里那些论诗的人都称赞他的诗写得好,作者也喜爱他的诗。 C作者感叹这个时代少有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像灵芝一样少见和难得。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人忌才妒才,作者认为这不是人之常情。 D本文借金文举的“爱才事才”来批评那个时代中“无才者忌才”的现象,希望社会上的有识之人能“识才爱才”。1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是岂人情哉?(5分) 位尊则忌其蔽吾名,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伤至公之道。(
16、5分)(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 东马塍 朱淑贞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18、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5分) 19、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1) 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 。”的观点是相同的。(2)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17、 。(3)杜牧赤壁中“ ,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18分)梅花,另一种乡愁方华敏 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 初识梅,是在画上。 每年除夕,老屋厅堂正墙早早换上匾额和字画。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帖的春联相映,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往复。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
18、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图。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吧?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就出了“九”,九尽春来。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春意的花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记载了。我想,老屋那宽条幅画中风霜已过,描红者和写诗人是否早就化身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 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止的梅,还是院梗上凌寒的
19、梅,都开在我心里。外婆针线活做得极好。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的喜气,仿佛要从衣裳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我的书包搭盖上檐的梅花瓣是外婆剪纸后再以细毛线缝制的,淡黄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红,那个妖娆啊,背起书包飞跑起来,真是热闹,把少时的岁月都染红了。似乎每个日子都过得像班上同学名字中嵌有的“梅”字一样,含苞的美梅呀。清清浅浅的心,盛满了生命之初点点碎碎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念想只有春节才能看到悬挂的梅花图,只有三九才能采撷到的雪梅? 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雪白的棉线从她手中均匀地抽出,细细袅袅;棉线穿梭在她织机经纬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
20、也织进光洁的线条里。我每天聆听织布纺线声音如梦,吱吱哑哑,声声寒霜意,丝丝梅花香。外婆用粗布温暖我,换钱养活我,用粗布成衣绣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对一棵棉的感恩。她说,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待我学会识文断字,再看那书里的梅,分明是染着乡愁的。明末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鸟声俱绝之时,独往湖心亭观雪,并青梅煮酒,酒意诗情,写下如水墨画般的西湖冬景,那份岑寂中的干净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国的梅花。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诗中的踏雪寻梅,则是禅心与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无人知晓的春愁。除此
21、还有北宋林和靖、民国才女石评梅等,他们倚窗凝思,看梅著花忆故乡的惆怅总是如此打动我的心。读着读着直到怅然若思,他们带给我的那种感觉,就像梅花三弄的第四拍,是那么值得挽留。 待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俨然成为既定的仪式,怀旧而亲切。悠悠穿行梅林,细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脸上,抬头细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着盈盈的雨露,默默泪珠样的就是不落下,纯净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乡愁。触梅思旧,故乡九九消寒图中描红的梅,细腻也好,精致也罢,却只是锁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象不能触摸。儿时衣裳、书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开在岁月深处也好,鲜活灵动也罢,它却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晕开染成
22、墨梅,才能风神绰约,梅魂隐现。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当我走过南京梅花山长长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尽头便是连着儿时的春天。“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梅花花开烂漫,又有多少随一夕风雨,洒落石阶。“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眼前这般情景? 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 梅花于我,是另外一种乡愁。21、(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两项都对得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 A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唱着咏梅诗歌,在雪中摘梅花玩乐却不懂得踏雪赏梅的意境,作用是为了衬托长大后我对梅花的深厚情感。
23、B文章写画作九九消寒图和 “画九”民俗,想象闺中女子画梅的情景,写出了儿时初识梅花时的美好印象,也表达了对老屋和外公的思念。 C“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一句写出了外婆面对艰苦生活的的坚韧和迷信思想。 D文章第段引用了与梅有关的情节和诗句,还写到了林和靖和石评梅,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 E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耐人寻味。(2)文章以“梅花,另一种乡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
24、离乡的明月光。 (2)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4)作者第段为什么说“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第II卷三、 语言运用(共12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徽菜发端于南宋,兴盛于清代,如今更是享誉海内外。徽菜地方色彩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三大特色。一是 甲 。徽州地处山区,林木葱茏,溪流遍布,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为徽菜制作提供了丰富多样、四时常鲜的食材。二是精于烧炖,讲究火功。常以木材为燃料,或柴禾急烧,或树块缓烧,充分呈现食材的特点。加以木炭火单炖,原锅上
25、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汤汁的鲜美。清炖是烹制徽菜的另一种重要方法,习用火腿佐味,汤色清白,香气浓郁。红烧是烹制徽菜的主要方法,多用酱油着色,色泽油亮,味道浓厚。 三是 乙 。徽菜在发展过程中秉承“医食同源、药食并重”的传统,原料的选择和搭配都十分讲究。比如,多用具有药效的野菜入食,就体现了传统的滋补养生之道。(1)材料中划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写序号)答: (2)请根据上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0个字。甲: 乙: 23、 下面是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会徽,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
26、超过100字。(6分)五、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教授对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学生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 “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学生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学生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
27、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附加题:(4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3分) A对称(chn) 癖好(p) 狠角色(ju) 窗明几净(j) B档案(dng) 菜畦(q) 白桦树(hu) 扪心自问(mn) C湖泊(p) 藤蔓(wn) 节骨眼(ji) 以儆效尤(jng) D校样(jio) 肖像(xio) 腈纶丝(qng) 歃血为盟(s
28、h)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3分) A. 水面风回聚落花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成语,语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3分) 听到这个消息,他的表情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顽皮的神态 。 敌人持久地进行军事行动的能力如何?他们能够成功地使我们取得的成果 吗? 这个实验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能放弃,如果现在放弃,我们之前的努力都将 。A. 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付诸东流 B.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付诸东流C. 付诸东流 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D.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付诸东流 4、为下面这两段话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9、)(5分) 首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各地举办各种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在很多记录公祭活动的影像中,一张孩子们手捧菊花为死难者默哀的照片尤其触动人心,见证了国家公祭的重量和分量:合肥市蚌埠路第三小学举行悼念仪式,孩子们高举写有“勿忘国耻”的标识牌,为死难者默哀,提醒自己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同时鸣笛致哀到“和平烛光祭”,年轻人的面孔在各种悼念活动中格外引人注目。 孩子们高举“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群像之所以更打动人心,因为这些稚嫩的面孔代表着中国的未来。以国家公祭这么重的分量去悼念死难者,就是要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未来的高度必将由今天
30、这些手捧菊花的孩子们创造,这些孩子未必完全明白“勿忘国耻”背后沉重的历史内涵,未必完全理解默哀的意义和公祭的分量,未必深刻了解那段被侵略历史的残酷和悲壮,但以国民的身份参与国家公祭的经历,将深深地刻在他们心中,让他们铭记一生,并用这种强大的集中记忆去反抗健忘和拒绝遗忘。 5、 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发布了高考改革方案,从2016年起,将语文分值从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分值从150分降低到100分。另外,英语一年两次考试,考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有效,如高一已考了100分,高二高三可不考英语了。这个方案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以下是某校师生的一段对话,请补写出
31、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连贯。(4分) 生甲:为英语降低到100分叫好,有利于我们学习减负。 生乙: ?即使英语只考50分,竞争一样会很激烈。 生甲:高一已考了100分,高二高三可不考英语了。英语只是一种语言工具,是回归理性的时候了。 生乙:也是, 。 老师:这次高考改革不是简单的分值增减,而是国人开始重视母语的学习,更理性地看待外语学习的体现。6、 读下面的句子,从“大山”、“绿树”、“白云”三种景物中选取一种进行仿写。(4分) 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_是_。它是_,望着它的人_。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8分
32、)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1)诗中有哪些意象能够体现“秋暮”,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试做简要分析(4分)(2)诗人说“不为秋悲”,那是为何而悲?说说你的看法。(4分)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0分)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
33、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越数日 或旦而不鸣 若夫时然后鸣 皆足取祸也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 长治县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答案二、 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D ( A、曝背p B、安谧m C、舳舻zh)2
34、、 B3、A ( B项,搭配不当,这句话的主干是“中国的电影市场成为第二大电影生产国及票房大国”,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探索”后面缺少相应的宾语,故应在句末加“新途径”。D 项句式杂糅,“拟采用”和“为准”杂糅,可改为“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我们斟酌以后以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4、 A(B无贵无贱:无论;C纵一苇之所如:任凭;D惑矣:糊涂。)5、B(语气副词,表推测;其余皆代词)6、B(A项,前“而”表修饰,后“而”表转折;B项,两个“焉”均为兼词,相当于“于此”;C项,前“乎”为“比”,后“乎”为语气词“呢”;D项前“于”为“向”,后“于”为“从”)7、C(
35、使动,其余是意动)8、 C 9、B10、C二、诗文阅读:(共58分)11、 C (张冠李戴 莫言直接回答错,原文201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的火爆,或许正直观地回答了这个问题。)12、D (不属于重要的具体原因,并且“完整生命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 无中生有)13、C (强加因果,或者说因果颠倒。)14、D (取:可取,取用。)15、 C 且,副词,尚且;A项,其:代人,他/代书,其中的; B项,以:因为/连词“来”D项,之: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独,不译。16、B项中,是同学不是同乡,“作者也喜爱他的诗”文中无据。17、见到的人如果不喜爱它,不是没有眼睛的人
36、,一定就是没有才识的人,这难道是人之常情吗?(苟 非必 人情各1分,大意2分)地位比他高的就妒忌他掩盖了自己的名声,年纪小的就厌恶他分享了自己的声誉,互相攻击,妨害了大公大义之道。(忌 蔽 恶 各1分,大意5分)参考译文: 我住在京城十多年,和我交游的四方贤能之人很多,但很迟才获知某生的才华。我很喜爱他的才华,凡是他的同乡和所有与他交往的人,也没有不喜爱的。今年,某生凭借他的朋友太学生郭睿来拜见我,郭睿和他是同个地方的人,某生拿出他写的数十篇文章,我读了后,发现他才思敏捷,善于表达,和他交谈,又觉得他言辞有文采,我更喜爱他了。不久,郭睿又凭借他的同窗会稽金文举来拜访我,并且称赞金文举交朋友很有
37、义气,看见有才华的人,侍奉他惟恐不周密;又善于写诗,太学里那些论诗的人都称赞他的诗。我又因为喜爱郭睿而喜爱他。 天下的人,没有才能的人多,但有才能的很少。没有才能的人如同乡野的蒿草和山上劣木,没有培育而在自然生长;而有才能的人像灵芝和佳木,整个时代不能出现一二个。灵芝佳木不容易得到像这样,见到的人如果不喜爱它,不是没有眼睛的人,一定就是没有才识的人,这难道是人之常情吗?自从以前国家强盛时,有才之士满列在朝廷,与他们同时代的人尚且还喜爱他们,更何况是如今丧伤之时,这种爱才之道如发一样还连着不断绝,那么生于这个时候的有才之人就更加不容易得了,怎么可以不加喜爱呢?我奇怪世上的士人,他们的才识不宏大,
38、看见有才能的人,地位比他高的就妒忌他掩盖了自己的名声,年纪小的就厌恶他分享了自己的声誉,互相攻击,妨害了大公大义之道。这就更加知道那人与郭睿的交往和郭睿推荐他的朋友是可以喜爱的,并且赞喜金文举爱才之心,这是值得学取的。 等到金文举将要回家探亲,那个人替他向我求言,我特意用爱才之说告诉他,让看见金文举的人像看到灵芝佳木一样(的心情看待金文举),不要重蹈我以前那个时候的不才者忌才的怪现象啊。18、“暗”字, (1分)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l分)运用拟人手法,( l分)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1分)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1分)(其他字
39、的赏析亦可,酌情给分) 19、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急”, ( 2分)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2分)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或说:表达了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2分)20、(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1、(1)CD(C项“迷信思想”说法有误。D项“主要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说法有误,主要是通过这些与梅有关的作品中体现的乡愁来衬托我对故乡的思念。)(2)(1)统领全文的作用,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
40、围绕着“梅花,另一种乡愁”来展开。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写了我儿时摘梅唱梅歌,识画中梅;童年时外婆纺线织布,在我的衣服上绣梅;我学会识文断字后读书中梅;我离开故乡后赏梅寄托乡愁。(2)点出主题,梅花寄托着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和对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思念之情。(答对一点2分)(3)(1)这句话写出了外婆通过纺线织布养活我的辛苦与不易,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深挚的爱、感恩和思念。(2分,不一定要答手法,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2)这句话写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后,在梅花山赏梅时,由眼前的梅花想起童年外婆月夜辛勤织布的情景,表达对外婆的思念。(2分,不一定要答手法,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41、4)(1)作者定居南京后,看到梅花有亲切感,梅花如同他乡故知,勾起心底的记忆,慰藉心灵。(解释句意,2分)(2)作者从儿时到离开故乡前,在雪地里吟唱梅花诗,与外公在老屋赏梅画,与织棉纺纱的外婆相依为命,梅花贯穿儿时生活,烙印入心。离乡后,赏梅时就会想起与梅花有关的童年生活以及故乡的人与事。梅花如同亲人、故乡一样,亲切可感。(结合文本,2分)(3)梅花是作者遥寄思念、乡愁的载体,寄托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童年生活的浓浓思念之情。(总结升华2分)22、 (1) (2)甲:就地取材,讲求新鲜 乙:秉承传统,注重养生(各2分)23、造型似一本翻开的书,又似两本相互倚靠、朝不同方向立起的书;寓意年会以“书”
42、为纽带,沟通心灵。造型像一扇打开的门;寓意书籍可以打开人们心灵世界的大门。会徽粗实的边沿轮廓,勾勒出汉字“中”字,巧妙将“书”的形象和“中”的字形融于一体;寓意书香中国,人文中国。(6分)五、作文(60分)写作提示:1目的、目标和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做事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2认识自我。自己需要什么,该向哪个方面努力,要有正确的认识。3人生的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4明确立场,坚持原则。站稳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可随便改变自己的原则。附加题:1、C (3分)2、A (3分) 3、B (3分) 4、示例:用国家公
43、祭的重量将历史刻在人心(5分)5、(4分)英语分值的下降就能减负了吗?很多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却学无所用,而母语却没学好。6、示例:大山是自然风景中最高、最伟岸的姿态。它是大地的脊梁,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德行的高低。绿树是自然风景中最直、最有生命力的姿势。它是大地活力的风向标,望着它的人可以感受到自己生命的鲜活。白云是自然风景中最轻、最飘逸的姿态。它是天空的笑容,望着它的人可以感受到自己心灵的愉悦。(第一空要写出景物的特征,第二空要用适当的比喻,第三空要点出哲理 4分) 7、(1)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这些意象加起来便形成了悲苦的意境。这些意象空间从远到近,从
44、高到低,从水上到陆上;时间从黄昏到月明,从月明到深夜,无一物不是令人望而兴悲之色,无一时不是令人难以忘悲之时。(4分)(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4分)8、(10分)(1) 过 有的 按时 招致 (4分)(2) (6分) 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参考译文: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此文言默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