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训练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海南枫叶国际学校高二期末)明书中记载:“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未有。”与这一记载异曲同工的明代举措是()A营建北京并迁都于此 B废丞相权力分于六部C设内阁辅助皇帝理政 D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答案B解析“尽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的目的是加强专制集权统治,明初太祖废除丞相也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B项正确。A项是军事需要,C项属于中枢机构调整,D项是清初期政策,故排除。2(2020湖北部分重中起点考)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
2、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明初()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答案A解析材料“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说明明初废丞相后,相应的职能部门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废除丞相后,皇权进一步加强,并未受到制度化制约,B项错误;明成祖时才设立内阁,且内阁参与决策始终不合法,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错误。3(2020湖南衡阳一中月考)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除对六部进行科抄、科参(均指稽察各部事务)外,还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
3、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据此可知()A内阁学士形同虚设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D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未体现,错误;中国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D项错误。4(2019广东肇庆统测)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皇帝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A弱化了君主权力 B扩大内阁决策权C提高了行政
4、效率 D使辅政制度完善答案D解析由材料“票拟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中央的决策过程,即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最终集权于君主,两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体现了明朝辅政制度的完善,故D项正确。此措施加强了君主权力,故A项错误;内阁只有票拟权而无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与行政效率无关,故C项错误。5(2020江西新余四中检测)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皇权被严重削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内阁制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
5、的是皇权的旁落而非削弱,排除A项;控制皇权的太监可以权倾朝野,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故选B项;C、D两项皆不是材料本质所在,排除。6(2019山东淄川中学检测)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A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B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C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D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皇帝懒政怠政现象,根据“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三十年不再上朝”可知,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故选D项。明朝万历年间不存在宰相,A项说
6、法错误;明朝时期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朝代,故B、C两项错误。7(2020安徽定远中学周测)顺治帝曰:“今后各衙门及科道各官本章,俱著于每日午时进奏,候朕披览,次日发下拟旨,以便详阅批发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顺治帝提到的大学士()A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官员B与明朝内阁有继承关系C负责审核政令参与中枢决策D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也拥有票拟权,但是没有决策权,说明清朝大学士与明朝内阁存在继承关系,故选B项。明朝内阁不是
7、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清朝也未明确,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内阁大学士参与中枢决策,排除C项;D项反映的是军机大臣的办事方式,排除。8(2019黑龙江哈六中期中)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康熙帝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宰相制度的重建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南书房的制约 D军机处的设置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帝时期设立南书房,主要负责行政权,提高南书房的地位,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故C项正确。宰相制度在明朝时期废除,故A项错误;六部属于内阁下属机构,不是分掌
8、行政权,故B项错误;军机处是雍正时期设立,故D项错误。9(2019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一联)下面是清朝雍正到光绪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朝军机处()皇帝军机大臣雍正起初三人,最多时期六至七人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嘉庆、道光、咸丰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同治五至六人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A精干高效 B保密性强C机构健全 D权力稳固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人数不多,说明军机处人员设置上精简,办事效率高,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10(2019安徽马鞍山二中高二期末)“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
9、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该机构设置表明()A君主专制制度确立 B中央集权加强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中央机构的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机构是指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按照皇帝意旨办事,因此体现了皇帝集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与中央集权加强无关,故C项正确,排除B项。A项是秦朝确立的,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机构的完善,故排除D项。11(2019湖南重点高中联考)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的制度。到了雍正朝,更规定科道等官(中级官员)每天一人以密折轮流奏事,事无大小,都可照实奏告,即使没
10、有什么事可说,也须说明为什么没有事可说。奏折的内容主要是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與论、官员的清贪。这说明密折制度()A实现了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B有益于皇帝治理国家决策的制定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D有益于提高各级官员的办事效率答案B解析材料中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信息,一是密折奏事常态化、规范化,二是奏事的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这反映出皇帝意在通过密折制度了解社会情况,这有益于避免决策的盲目性,B项正确。享有密折奏事权力的官员可以监督其他官员,而不是“互相监督”,排除A项;C、D两项虽属对密折奏事的评价,但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12(2019广西钦州高二期末)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
11、隐然执政之府矣。”这样说是因为()A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B军机大臣大权独揽C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D军机大臣有决策权答案A解析军机大臣参与决策,然后上传下达皇帝旨意,“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反映了这一现象,故A项正确。军机处不同于宰相,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也不能独揽大权,故B、C、D三项错误。题组二模拟小题13(2019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联考)宣德时期开始了票拟制度,票拟往往成为敕谕发至全国执行,“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从此,内阁从不置官属变为下辖诰敕房、制敕房,两房均设中书舍人。材料表明()A内阁成为国家法定权力机构B内阁具备了一定的行政权力C司礼监的职权在不断地膨胀
12、D内阁将直接威胁皇帝的权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通过内阁票拟后的敕谕可以发至全国执行,并且这一时期在内阁下设置机构,处理行政事务,这表明此时的内阁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故B项正确。内阁仅仅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司礼监的职权问题,故C项错误;内阁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不掌握实际的决策大权,故D项错误。14(2019云南昆明摸底调研测试)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后发现,“忠观念”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所占的比例为7.97%,在宋代官修史书中所占的比例为15.89%,在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所占的比例为22.71%,越往后世“忠观念”出现的频次越高
13、。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伦理教化逐步加强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从汉代到清代,“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体现了社会对“忠观念”的重视程度,而“忠观念”是指忠于帝王,因此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故A项正确。“忠”不等于伦理教化,B项错误;强调“忠”不等于思想控制,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错误。题组三高考小题15(2017全国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
14、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反映出明代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宦官地位提高,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而非衰落,故B项错误;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故D项错误。16(2016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材料
15、表明,明朝对地方三司的管理从六部直接管理演变为由巡抚管理,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这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巡抚地位的变化不能说明扩大地方行政权力,A项错误;巡抚和六部没有直接隶属关系,C项错误;派遣巡抚管理地方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客观上会加剧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项错误。17(2019北京高考)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对
16、顾宪成等人忤旨事件的处理始末可以看出,内阁首辅申时行首先是酌情修改了皇帝意旨,在皇帝震怒之后,“只得遵旨”,说明内阁大学士虽掌握着票拟权力,但最终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正确。与材料申时行等“只拟罚俸”,修改皇帝意旨的做法不符,A项错误;明成祖时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B项错误;C项史实错误,排除。18(2019浙江4月选考)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答案B解析A、D两项是选官制度,与相权
17、调整无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是宋代三分相权的措施之一,故选B项;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目的是牵制、弱化“外朝”,故排除C项。19(2018北京高考)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权力不可能得到加强,故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与史料不符,排除;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
18、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项。20(2017天津高考)“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历
19、史条件,故D项正确。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虽然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极其复杂,但并非无法理解,故C项错误。题组一基础大题21(2019江苏苏州期末)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
20、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秦朝地方和中央政治体
21、制发展的表现。(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三省的职能。根据材料二,概述三省制度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答案(1)表现:实行郡县制;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2)职能: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变化:起用低级官员担任宰相;增加宰相人数。(3)原因:起草诏令的需要;巩固皇权、提高效率的需要。职能:讨论国是并提出建议;记录旨意,起草谕旨。(4)认识: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以巩固统治为目的。解析第(1)问,秦朝地方和中央政治体制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地方实行郡
22、县制,中央确立皇帝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唐朝三省的职能,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等信息可以看出,三省制度的变化表现在起用低级官员担任宰相、增加宰相人数。第(3)问,第一小问,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三中的“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分析得出。第二小问,军机处的职能,可以根据材料三中的“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
23、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分析得出。第(4)问,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以巩固统治为目的等方面来回答。22(2019黑龙江哈尔滨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后来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材料二封建的专制帝王是最反动腐朽的势力,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
24、制造了一幕幕悲剧,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等;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造型生动别致。中国的丝绸、瓷器精美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中国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1)材料一中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5、?(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王权发挥的积极作用。答案(1)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根本原因:皇权专制。(2)积极作用:素质高的帝王统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能够有效组织大型工程建设;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对外交流;抵抗外来侵略。解析第(1)问,根据“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后来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等内容可知,明代阁臣的权力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超越内阁。根据“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必自内授之
26、而后拟之”可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皇权专制。第(2)问,根据“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等;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得出组织大型工程建设;“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可知稳定边疆、促进和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可知抗击外来侵略;“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造型生动别致。中国的丝绸、瓷器精美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中国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可知,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推动中外交流等方面。题组二模拟大题23(2020河北衡水中学一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
27、和监察制度比较表宋代明代地方行政每路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监察制度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材料二清朝前期,政府征集名儒编纂巨籍三十多种,一以整理文化遗产,消磨学者精力;一以销毁禁书,统制思想。康煕时敕修、雍正初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凡一万卷;乾隆时的四库全书,凡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更是巨籍,对学术的贡献亦甚大。以上材料据江增庆中国通
28、史纲要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朝统治者大修典籍的动机及影响。答案(1)同:分散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官。异:宋代设置通判,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明代监察体系更加完善。(2)动机:传承中华文化;加强思想控制,促进文化认同。影响:对古代文化典籍的保留和文化传承贡献巨大;有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解析第(1)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每路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可知都分散地方的权力;根据材料一“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
29、,监察百官”“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得出都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官。不同点:根据材料一“各州加设通判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可知宋代设置通判,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根据材料一“各省设三司”“分封子孙为王”可知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根据材料一“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可知明代监察体系更加完善。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整理文化遗产”可知传承中华文化;根据材料二“销毁禁书,统制思想”可知加强思想控制,促进文化认同。第二小问,从传承文化角度可得出对古代文化典籍的保留和文化传承贡献巨大,从加强思想控制角度可得出有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