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斯大林最早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他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观点是()A商品生产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会将社会引导到资本主义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后应消除资本主义C无产阶级国家可以创造价值规律D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解析:A、B、C三项的观点都与斯大林的观点相悖,故不能入选。答案:D220世纪50年代初,联共(布)中央为了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指示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讨论该书书稿时,苏联经济学界在_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A是否存在经济规律B是否存在价值规律C社会
2、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是否保留商品生产等一系列经济理论D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规律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的苏联,经济学界存在分歧的问题比较多,但具体到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分歧,C项符合题意。答案:C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下列属于其理论成果的是()A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商品生产B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C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切领域都要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D指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解析: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商品生产,A项说法错误;B项是斯大林的观点,但这种观点错误,不能成为他的理论成果;他认为只有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
3、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才起调节作用,所以C项的说法错误。斯大林批判了唯意志论,指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D项正确。答案:D4斯大林在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发展中指出,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是()A限制商品生产及商品交换B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实行计划经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应选B。答案:B5在斯大林看来,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这就是高级赢利形式。斯大林的高级赢利观意在说明()A国民经济的计划化会使高级赢利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国
4、民经济的计划化会使经济失去活力C国民经济的计划化不符合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规律D国民经济的计划化会消灭生产赢利的原则解析:B、C、D三项都否定了国民经济计划化的优越性,故选A。答案:A6“商品生产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会将社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对此,斯大林认为()A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也会催生私有制,导致资本主义B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不会导致资本主义C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D国内存在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制度,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解析: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斯大林指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认为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所以B项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7斯大林指
5、出:“在有商品和商品生产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在我国,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首先是包括商品流通,包括通过买卖的商品交换,包括主要是个人消费的商品的交换。在这里,在这个领域中,价值规律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当然,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他还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不限于商品流通的范围,同时还扩展到生产方面。诚然,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中,并没有调节的意义,可是它总还影响生产,这在领导生产时是不能不考虑的。”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解析:解答此题应审清题中观点,既要分析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合理的一面,又要分析出其局限性。组织答案也应从这
6、两方面作答。答案:(1)斯大林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正确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第一,斯大林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第二,斯大林还看到,价值规律是客观的,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但认为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2)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经济运行理论有了很大的突破,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但他认为苏联的商品生产“并不是通常的商品生产,而是特种的商品生产”
7、,“它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个人消费品”。这就造成了忽视商品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状况,在实践中产生了瞎指挥、限制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以及高投入、低产出的种种弊端,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8材料一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材料二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什么背景?(2)材料一与材料二有哪些相似之处?解析:此题把斯大林和邓小平对商品经济的理论进行了比较,看出观点的一致性,但是二者观点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不一样的,结合本课内容和经济学常识作答即可。答案:(1)斯大林与列宁一样,曾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但在20世纪50年代
8、初,他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由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即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没有资本家参加,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因而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这种观点有利于苏联经济建设从实际出发,促进发展。邓小平在领导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不是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主张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2)无论在看待商品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上,斯大林和邓小平都没有在不相容的对立两极中思考问题,都未将它们作为社会制度的范畴,都把它们的性质与其相联系的社会制度统一起来,因而都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