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79KB ,
资源ID:928792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2879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1、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7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钱钟书的作品被质疑只是炫学的吊书袋,是碎片化的感悟而没有宏大理论框架,甚至某些引用不规范也被拎(ln)出来大加鞭笞(ch)。B. 这是一个以快为尺度的时代,张慌失措忙碌之后,回归心灵,缓铺纸砚,细细品咂(z),喘息不是精神懈怠,不是时

2、光虚抛,而是厚积薄(b)发。C. 所谓的挫(cu)折教育,演化成了对新一代幸福孩子的忌(j)妒。很多家长局限在自己的经验里:“我以前吃了很多苦,所以现在的小孩不吃苦是错的。”D. 西域古国龟(qi)兹,在战马嘶鸣中,成为安西都护府治所所在地;在动荡岁月中,为中原文明奉献出鸠摩罗什、龟兹乐舞等文化瑰(gu)宝。【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要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读音字形正误。本题A项,“吊书袋”应

3、为“掉书袋”,意思是讥讽人爱引用古诗词句,卖弄才学;B项,“张慌失措”应为“张皇失措”,意思是慌慌张张,不知所措;C项,“挫折”的“挫”应读cu,“忌妒”的“忌”,应读j。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近期,曹乃谦的最新作品清风三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被搜狐网站等列入“_2_年第一份书单”榜单,马悦然的夫人陈文芬为该书作序推荐。清风三叹用自述散文体的样式,借以“九题系列”的章法结构,采取散点透视的笔法,述写着作者不同的人生段落。老母离世后,儿子在人生旷野中踽踽独行,回忆母子情深,回望人生之路的纯诚淡薄,让人格外动容。清风三叹全书分三章展开,以作者与养母间的浓浓亲情为线索,讲述了197

4、8年前后的生活细节和工作细节。乙陈文芬认为,作品“所有篇章其轴心是我,而所有篇章实际都是在写母亲。”丙“母亲三部曲”的自传性色彩十分浓厚,采用雁北人叙述方式,语言简练幽默。文字中蕴含着中国式的留白,折射出更大范围的历史观照和诗性意义,诠释出永不过时的文化生命力。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踽踽独行B. 淡薄C. 简练D. 观照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甲B. 乙C. 丙【答案】2. B 3. B【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题目要求选择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对选

5、项结合语境一一辨析。本题B项,“淡薄”意为(云、雾等)密度小;(味道)不浓;(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印象)因淡忘而模糊。这句话是说儿子在老母离世后回望人生之路的态度,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淡然”。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词语或句子之间的性质和关系来确定如何使用的。本题B项,“陈文芬认为,作品所有篇章其轴心是我,而所有篇章实际都是在写母亲。”中的句号应该在引号外面。故选B。【点睛】辨析词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要分辨词语的语义,尤其是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

6、。要分清词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要分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要识别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要分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比如有些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词语的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应当综合考虑犯罪的危害程度、犯罪的违法所得数额等,依法判处罚金,罚金数额一般在违法所得的1倍以上5倍以下。B.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往往会显得缓慢与悠长,但正因为这种影响的“慢”和“长”,才能够产生强大的渗透、濡染与提振力量。C. 命和运不同,运是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人在一生中的遭遇。在一时期中幸的遭遇多,是

7、命好;在一生中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差。D. 季羡林先生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九贵”精神,是物欲横流时代的一面镜子,是壁立千仞的一代国学大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题B项,语序不当,应先“濡染”再“渗透”后“提振”;C项,不合逻辑,应把“命好”中的“命”与“运差”中的“运”交换位置;D项,偷换主语,后面两句的主语不是“季羡林先生的生活态度”。故选A。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8、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骊山北构而西折B. 其皆出于此乎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C. 及其所之既倦 流俗之所轻也D. 圣人不凝滞于物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审题,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然后对选项一一分析,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本题A项“而”,表示并列关系/表示承接;B项“其”,语气副词,表揣测的语气,大概/代词,指代大鹏;C项“所”,都是结构助词,与动词搭配,构成所字结构;D项“于”,介词,表被动/介词,在。故选C。【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

9、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人皆得以隶使之 顺流而东也

10、齐彭殇为妄作 沛公欲王关中 而后乃今将图南 共其乏困 而耻学于师既来之,则安之是以区区不能废远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先要审题,题干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对所给句子和选项一一分析,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隶”,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进;“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王”,名词作动词,称王;“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物资;“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安”,使动用法,使安定;“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这样可

11、分为:是名词作状语,是名词作动词,是形容词意动用法,是形容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是形容词作动词。故选B。7.下列句子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所以将随世俗而浮沉,与时势相周旋地活下去,来抒发他内心的郁结。B.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作为策略,开始招致祸患。C.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我想手捧诏书马上赶路,但是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是报告申诉不被允许。D.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

12、待哉!若能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等待什么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要对选项逐一辨析。本题A项,句意:所以暂且随世俗而浮沉,与时势相俯仰地活下去,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且,暂且;其,自己。故错误。B项,句意: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作为策略,才

13、招致祸患。始,才。故错误。D项,句意:若能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凭借什么呢!待,依赖、依靠。故错误。故选C。8.以下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的“癸丑”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古人将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B. 品质作者为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他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与威尔斯、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三杰”。C. 渔父选自楚辞补注。渔父,即渔翁。父,同“甫”,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楚辞由西汉刘向编辑,收集了战国时楚国人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D. 戏

14、剧语言指的是剧中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旁白是用来说明人物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的叙述性语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作家作品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表述有错,应是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用来说明人物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的叙述性语言。故选D。9.改革开放40年,于国,风云激荡;于民,命运变迁。有人妙用作家二月河的名字出了一幅上联“二月河开凌

15、解放”,作家莫言认为该上联“工整巧妙,寓意深远”,请结合下面的材料写出其中寓意。1945年,抗战胜利,即将解放。 1945年,凌解放出生。1978年,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1984年,凌解放以二月河为笔名,着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2018年,凌解放去世,留下500余万字文学著作。【答案】答案示例:凌者,冰凌也;解放者,开春解冻也。冰凌融解,正是人们看到的二月河的景象。二月春风骀荡,冰凌开化,大河如万马齐奔,汹涌澎湃。改革开放40年,促进了个人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中国文坛高擎思想解放大旗不断推陈出新,成果显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对联的内容寓意的能力。题目要

16、求结合下面的材料写出上联“二月河开凌解放”寓意。解答本题结合题干和材料进行分析理解。首先根据题干信息和所给的材料“1984年,凌解放以二月河为笔名,着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可知“二月河”是作家凌解放的笔名,且这一笔名是他在正式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第一卷时才首次使用的。因他的名字叫凌解放,而他写的分明就是一个历史故事,这样名字凌解放是一个现代名词,而所写的又是历史小说,一个现代,一个历史,就有点不协调,于是他就巧妙的根据自己的名字“凌解放”,凌者,冰凌也;解放者,开春解冻也。冰凌融解,正是人们看到的二月河的景象,取了二月河的笔名。如此“二月河开凌解放”就巧妙地说出了笔名二月河与原名凌解放的

17、关系。然后再从题干“改革开放40年,于国,风云激荡;于民,命运变迁”和所给材料,可见改革开放40年于二月河个人,更是生逢其时。故这对联不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坛高擎思想解放大旗不断推陈出新的真实写照吗?最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信息匮乏的时代,人们想得知信息而不能,容易陷入恐慌状态。如今,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整合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使信息再无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主动或被动地接触“爆炸”的信息“碎片”。我们有太多的媒介资源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信息的制造速度早已超过了人们处理信息的速度,于是信息的“冗余”伴随着媒介

18、的飞速更新悄然产生。它给当代人造成的困扰比之信息困乏有过之而无不及。信息以排山倒海、无限量递增的速度把现代人淹没,一个信息严重超载的不可承受之重的时代正在开启。当人们以有限的精力不断地“超支”处理无限的信息时,注意力难免会被分散。注意力的稀缺是信息过剩时代的必然产物。信息的严重过载,而人们精力的有限,这就导致每个人都想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从而不断确保自己能够跟得上这个“分”新“秒”异的时代步伐而这一切,就意味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材料二:无论是严肃深阅读还是碎片化浅阅读都是读者的自主选择,但当一种阅读方式逐渐流行甚至泛滥的时候,便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与评价。碎片化阅读有其自身的优

19、势与存在的意义价值:它单位信息量大,内容题材丰富多样,耗时少,效率高,可以使人们轻松获取大量信息。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或网络电子终端,海量信息便唾手可得,知识的获取变得简单;它可以快捷、及时、交互、充分地将零碎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尤其适合当下空余时间渐趋零散化的大众的需求。这些是传统纸质严肃深阅读很难具备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时代阅读新风尚。然而,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碎片化阅读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它让我们注意力涣散,形成思维惰性,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历史感逐渐消退。王蒙曾感慨:“虽然不能回到孔孟时代悬梁刺股地读书,但也不能都躺在乔布斯的怀里看微博。网络带来了方

20、便,但也使我们的阅读、讨论、思维变得普泛化、浅薄化、零碎化、快餐化,成了无中心、无目标、无深思熟虑的三无浏览。”当碎片化阅读成为一个社会的常态阅读方式时,或许我们该思考的是:究竟是我们利用了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与知识获取,还是碎片化阅读从根本上绑架了我们? 材料三:碎片化阅读会妨碍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但又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多元信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这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用户为了特定目的而不断延展阅读领域,即使读的都是短文章,所获信息也可汇聚成深度的认识。对习惯于借助电子媒介进行阅读的人来说,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不断提高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

21、息、保证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等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要让他们知道电子深读的意义、策略、方法、路径,养成将浅阅读信息予以系统整理与标记进而深入思考的习惯,或者让他们能够基于浅阅读顺利转向深入的电子或纸本阅读。因此,要促进碎片化阅读走向深入,书刊出版传播就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电子阅读和纸本阅读,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走融合媒体发展之路:由平媒或网上推荐试读,引向纸质或电子深读,然后走向网络分享与共读,促进更广泛、更深入的全民阅读与文化生产。1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信息匮乏的时代,人们想得知信息而不能,容易陷入恐慌的状态;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限量递增的信息也让人们承受着不可

22、承受之重。B. 碎片化阅读将零碎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尤其适合当下空余时间渐趋零散化的大众的需求,但是同时也会让我们注意力涣散,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C. 碎片化阅读会妨碍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但是它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多元信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D. 注意力的稀缺是信息过剩时代的必然产物,每个人都想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从而不断确保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随着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整合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信息突破时空限制,海量的信息伴随着媒介的飞速更新悄然产生,给当代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B. 采取何种阅

23、读方式看似是读者的自主选择,其实是时代的选择,当代人已经不可能回到孔孟时代悬梁刺股地读书,但也不能都躺在乔布斯的怀里看微博。C. 随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与知识获取,导致从根本上被碎片化阅读绑架,无法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D. 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的区别主要是阅读目的不同,如果用户为了特定目的而不断延展阅读领域,即使读的都是短文章,也是深度阅读。12. 以上三则材料,都针对碎片化阅读阐述了各自的看法,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 C 11. A 12. 材料一:主要论述了碎片化阅读时代到来的原因与时代背景;材料二:侧重于论述碎片化阅读的

24、危害,碎片化阅读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使人们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材料三:侧重于探讨如何让碎片化阅读走向深入,提出将电子阅读和纸本阅读的优势相结合,走融合媒体发展之路。【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本题C项,说“碎片化阅读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错误,材料三原文是“碎片化阅读会妨碍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但又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多元信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这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可见“这”指

25、代的不是碎片化阅读,而是获取多元信息,全面认识事物。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B项,“采取何种阅读方式看似是读者的自主选择,其实是时代的选择,”曲解了文意,材料二是说“无论是严肃深阅读还是碎片化浅阅读都是读者的自主选择,但当一种阅读方式逐渐流行甚至泛滥的时候,便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与评价”,可见文章中并没有否定“读者的自主选择”。C项,曲解文意并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可以推断出。D项,“碎

26、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的区别主要是阅读目的不同”无中生有,“即使读的都是短文章,也是深度阅读”曲解文意,材料三原文是“如果用户为了特定目的而不断延展阅读领域,即使读的都是短文章,所获信息也可汇聚成深度的认识。”,可见选项曲解了文意。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题干是“以上三则材料,都针对碎片化阅读阐述了各自的看法,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抓住“碎片化阅读”“材料的侧重点”去通读三则材料,然后明确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一主要针对碎片化阅读时代到来的原因和背景进行论述。材料二先报道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与存在的意义价值,然后

27、论述碎片化阅读的危害。材料三则探讨促进碎片化阅读走向深入的问题。最后抓住文中关键句加以概括提炼,要体现出三者的差别。【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28、完成各题。国子监汪曾祺为了写国子监,我到国子监去逛了一趟,不得要领。后来,我去找了一个“老”朋友聊了两个晚上,倒像是明白了不少事情。我这朋友世代在国子监当差,“侍候”过翁同龢等祭酒,给新科状元打过“状元及第”的旗,国子监生人,今年七十三岁,姓董。国子监,就是从前的大学。立为国子监,是在元代迁都大都以后,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8年),距今约已七百年。元代的遗迹,已经难于查考。给这段时间作证的,有两棵老树:一棵槐树,一棵柏树。一在彝伦堂前,一在大成殿阶下。据说,这都是元朝的第一任国立大学校长国子监祭酒许衡手植的。柏树至今仍颇顽健,老干横枝,婆娑弄碧。传说它老早就已经死过一次,死了几十年,有一年不

29、知道怎么又活了。这是乾隆年间的事,这年正赶上是慈宁太后的六十“万寿”,嗬,这是大喜事!于是皇上、大臣赋诗作记,还给老槐树画了像,全都刻在石头上,着实热闹了一通。这些石碑,至今犹在。一进国子监的大门集贤门,是一个黄色琉璃牌楼。牌楼之里是一座十分庞大华丽的建筑。这就是辟雍。这是国子监最中心、最突出的一个建筑。这就是乾隆所创建的。辟雍者,天子之学也。天子之学,到底该是个什么样子,从汉朝以来就众说纷纭,谁也闹不清楚。照现在看起来,是在平地上开出一个正圆的池子,当中留出一块四方的陆地,上面盖起一座十分宏大的四方的大殿,重檐,有两层廊柱,盖黄色琉璃瓦,安一个巨大的镏金顶子,梁柱檐饰,皆朱漆描金,透刻敷彩,

30、看起来像一顶大花轿子似的。辟雍,是乾隆以前的皇帝就想到要建筑的,但都因为没有水而作罢了(据说天子之学必得有水)。到了乾隆,气魄果然要大些,没有水,那有什么关系!下令打了四口井,从井里把水汲上来,从暗道里注入,通过四个龙头,喷到白石砌就的水池里,于是石池中涵空照影,泛着潋滟的波光了。辟雍之后,正面一间大厅,是彝伦堂,是校长祭酒和教务长司业办公的地方。此外有“四厅六堂”,敬一亭,东厢西厢。四厅是教职员办公室。六堂作为考场。学生的月考、季考在此举行,每科的乡会试也要先在这里考一天,然后才能到贡院下场。历代皇帝虽然都似乎颇为重视国子监,不断地订立了许多学规,但不知道为什么,国子监出的人才并不是那样的多

31、。国子监的课业历来似颇为稀松。学生主要的功课是读书、写字、作文。国子监学生监生的肄业、待遇情况各时期都有变革。到清朝末年,据老董说,是每隔六日作一次文,每一年转堂(升级)一次,六年毕业,学生每月领助学金八两。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发作为县级干部。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是调到中央去写字。明朝的一部大丛书永乐大典,清朝的一部更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的底稿,那里面的端正严谨(也毫无个性)的馆阁体楷书,有些就是出自国子监高材生的手笔。这种工作,叫做“在誊桌上行走”。国子监是个清高的学府,国子监祭酒是个清贵的官员。作祭酒的,生活实在颇为清闲,每月只逢六逢一上班,去了之后,当差的沏上一碗盖碗茶,他到彝伦堂上坐了

32、一阵,给学生出出题目,看看卷子;初一、十五带着学生上大成殿磕头,此外简直没有什么事情。但是,一般做官的似乎都对这个差事不大发生兴趣。因为这个差事没有油水。查清朝的旧例,祭酒每月的俸银是一百零五两,一年一千二百六十两;外加办公费每月三两,一年三十六两,加在一起,实在不算多。据朋友老董说,纳监的监生除了要向吏部交一笔钱,领取一张“护照”外,还需向国子监交钱领“监照”就是大学毕业证书。照例一张监照,交银一两七钱。国子监旧例,积银二百八十两,算一个“字”。我算了算,每年国子监收入的监照银约有十四万两,即每年有八十二三万不经过入学和考试只花钱向国家买证书而取得大学毕业资格监生的人。原来这是一种比乌鸦还要

33、多的东西!这十四万两银子照国家的规定是不上缴的,由国子监官吏皂役按份摊分,祭酒每一字分十两,那么一年约可收入五千银子,比他的正薪要多得多。其余司业以下各有差。据老董说,连他一个“字”也分五钱八分,一年也从这一项上收入二百八九十两银子!老董的记性极好,我的复述倘无错误,这实在是一宗未见载录的珍贵史料。我所以不惮其烦地缕写出来,用意是在告诉比我更年轻的人,封建时代的经济、财政、人事制度,是一个多么古怪的东西! (选自草木春秋,原文有删改)13. 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国子监”的?请加以概括。14. 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的语言特色。(1)嗬,这是大喜事! (2)于是石池中涵空照影,泛着潋滟的波

34、光了。15.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本文如何做到形散神聚?请简要分析。16. 作者在文末说:“封建时代的经济、财政、人事制度,是一个多么古怪的东西!”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3. 国子监的历史,国子监的建筑,国子监的教育(或课业),国子监的制度(或职员收入)。 14. (1)采用口语和感叹句,看似表达对慈宁太后的六十寿辰的祝贺,实则表达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2)语言典雅精炼,富有诗意美,描写辟雍的池水,化丑为美(以美写丑),用美丽的自然景象讽刺封建统治者的自大荒谬。 15. 本文题为“国子监”,通篇先后介绍了国子监历史、建筑、制度等丰富知识,穿插了相关掌故等,材料繁多、错落,

35、可谓“形散”;但所有这些材料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国子监这一封建制度的看法,归结到“封建时代的经济、财政、人事制度,是一个多么古怪的东西!”这一主旨句上来,这是“神聚”,主旨突出。行文采用时空交错的顺序,看似形散,但以“国子监”为线索,中心突出,纵马驰骋,收放自如,形散神聚。 16. “古怪”一词反映出国子监尽管建筑宏伟,但实则反映的是统治者个人喜恶;尽管学规严格,但课业稀松,贪腐横行:这些揭示了国子监的荒诞无用,批判了封建专制的落后。将封建时代的各种制度称为“东西”,化重为轻,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时代的蔑视之情。以感叹句收束全文,语气强烈,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讽刺之情。结构上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36、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回答本题可通过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来回答,也可抓住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的句子来分析,最后用简短的语句概括即可。如(1)我为了写国子监所做的努力。(2)立为国子监,是在元代迁都大都以后,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8年),距今约已七百年。(3)国子监的两棵老树。(4)国子监的大门集贤门和国子监最中心、最突出的一个建筑辟雍。(5)国子监的彝伦堂和“四厅六堂”。(6)历代皇帝虽然都似乎颇为重视国子监,不断地订立了许多学规,但不知道为什么,国子监出的人才并不是那样的多。(7)国子监的课业历来似颇为稀松。(8)国子监是个清高的学府,国

37、子监祭酒是个清贵的官员。(9)国子监祭酒的俸银和外加办公费不算多。(10)国子监官员按份摊分的收入。(11)点明写作的用意:意在告诉更年轻的人,封建时代的经济、财政、人事制度,是一个多么古怪的东西!最后可概括为:历史,建筑,教育(或课业),制度。【14题详解】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语言表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从句式等特殊的言语形式生成的特定的言语内容的理解,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及其艺术效果。语言品味还离不开上下文,应当在文本语境中体会其独特的意义。(1)“嗬,这是大喜事!”中“嗬”是口语,是个感叹句,

38、联系上文“传说它老早就已经死过一次,死了几十年,有一年不知道怎么又活了。这是乾隆年间的事,这年正赶上是慈宁太后的六十万寿”,表面上是表达对慈宁太后的六十寿辰的祝贺,结合下文“于是皇上、大臣赋诗作记,还给老槐树画了像,全都刻在石头上,着实热闹了一通。”,极力刻画皇上大臣对此事的欣喜行为表现,进而表达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2)“于是石池中涵空照影,泛着潋滟的波光了。”中“涵空照影”“潋滟的波光”语言典雅凝练,富有诗意,这句话是描写辟雍的池水在乾隆下令建造后的美丽景色,再联系上文“辟雍,是乾隆以前的皇帝就想到要建筑的,但都因为没有水而作罢了(据说天子之学必得有水)。”,可见这句话意在讽刺封建统治者的

39、自大荒谬。【15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本文如何做到形散神聚?请简要分析。”。考生首先要理解“形散神聚”的意思,所谓的“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的、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然后从用来表情达意的材料方面分析“形散”,这可结合第一问来说,本文题为“国子监”,通篇先后介绍了国子监历史、建筑、制度等丰富知识,穿插了相关掌故繁多的材料繁,最后从分析文章的写作目的主旨方面分析“

40、神聚”,本文的主旨是文章结尾句:封建时代的经济、财政、人事制度,是一个多么古怪的东西!【16题详解】本题考核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作者在文末说:封建时代的经济、财政、人事制度,是一个多么古怪的东西!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探究理解语句含意先要抓住关键词及句子特殊的标点符号理解这句话的内容是什么,其次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最后分析这句话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本句的关键词“古怪”、“东西”,“古怪”主要是说国子监的建筑、课业的古怪矛盾之处,“东西”用来称建时代的各种制度,“多么”强调程度深,理解时要先指出其内容

41、,再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本题还要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分析,这句话在文章结尾,是全文的主旨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点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是高考热点之一。一般情况下,主要考查两个方面: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本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 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本题考查文本首段的句子,不可忽视其在表现形象、引领后文等的作用。从内容方面来看,应该要回答清楚句子 描绘了什么内容,说明了什么。从结构方面来看,主要应关注对于后文所起的作用。本题要首先指出运用的排比修辞,然后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

42、文,完成各题。韦承庆字延休。性谨畏,事继母为笃孝。擢进士第,补雍王府参军,府中文翰悉委之。王为太子,迁司议郎。仪凤中,诏太子监国。太子稍嗜声色兴土功承庆见造作玩好浮广倡优鼓吹喧哗户奴小人皆得亲左右承颜色恐因是作威福宜加绳察乃上疏极陈其端。又进谕善箴,太子颇嘉纳。承庆尝谓人所以扰浊浮躁,本之于心,乃著灵台赋,讥揣当世,亦自广其志。太子废,出为乌程令。累迁凤阁舍人,掌天官选。属文敏无留思,虽大诏令,未尝著稿。失大臣意,出为沂州刺史。明堂灾,上疏谏,以“文明、垂拱后,执政者未满岁,率以罪去,大抵皆恶逆不道。夫构大厦,济巨川,必择文梓、艅艎。若亟毁而败,则是庇朽木、乘胶船也。臣谓陛下求贤之意切,而取人

43、之路宽,故一言有合,而付大任。夫以尧举舜,犹历试诸难,况庸庸者可超处辅相,以百揆万机畀小人哉?”书闻不报。未几,复为舍人,掌选。病免,改太子谕德。历豫、虢二州刺史,有善政。转天官侍郎,修国史。凡三掌选,铨授平允,议者公之。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免冠待罪。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桡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然以累犹流岭表。岁余,拜辰州刺史,未行,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诏撰武后纪圣文,中宗善之。迁黄门侍郎,未拜,卒。帝悼之,召其弟相州刺史嗣立会葬,因拜黄门侍郎继其位。赠礼部尚书,谥曰温。(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一)17. 对下列句子中

44、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累迁凤阁舍人 累:多次B. 夫构大厦,济巨川 济:渡过C. 故一言有合,而付大任 合:符合D. 以百揆万机畀小人哉 揆:察看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臣谓陛下求贤之意切 安能以身之察察B. 况庸庸者可超处辅相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C. 然以累犹流岭表 以其无礼于晋D. 因拜黄门侍郎继其位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韦承庆谨小慎微,为人孝顺,在补任雍王府参军时,府内的文书全委托给他,他文思敏捷,即使写大诏令,也未尝打草稿。B. 韦承庆敢于直谏,认为应该多途径选拔人才,不久再次担任

45、舍人,但是因为他向来依附张易之,所以又被撤销舍人一职。C. 本文记叙了韦承庆的为官经历,他主张选择有能力的人担任宰相,在选拔任命官吏的过程中,公平允当,得到时人的肯定。D. 中宗认为韦承庆有才能,升任他为黄门侍郎,还没等到正式授官承庆就去世了,皇帝任命他的弟弟韦嗣立继承他的官位。20.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太 子 稍 嗜 声 色 兴 土 功 承 庆 见 造 作 玩 好 浮 广 倡 优 鼓 吹 喧 哗 户 奴 小 人 皆 得 亲 左 右 承 颜 色 恐 因 是 作 威 福 宜 加 绳 察 乃 上 疏 极 陈 其 端2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承庆尝谓人所以扰浊浮躁,

46、本之于心,乃著灵台赋,讥揣当世,亦自广其志。(2)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桡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答案】17. D 18. C 19. B 20. 太子稍嗜声色/兴土功/承庆见造作玩好浮广/倡优鼓吹喧哗/户奴小人皆得亲左右/承颜色/恐因是作威福/宜加绳察/乃上疏极陈其端 21. (1)承庆曾说人们纷乱浮躁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心,于是写了灵台赋,猜度他人并讥评当今之世,也把他的志向加以推广(推广他的志向)。(2)当时讨论起草赦令,众人都推荐承庆,召来命他起草,承庆没有显露为难的神色,没有运用错误的文辞,拿起笔就完成了,众人都赞叹他气概豪壮。【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

47、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本题D项,“以百揆万机畀小人哉”的意思是“能把总领各种政务的职权交给小人吗?”,所以“揆”的意思是“政务,政事”。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审题,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然后对选项一一分析,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本题A项“之”, 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者”, 代词,的人/助词无义;C项“以”,都是连词,因为;D项“因”,于是/介词,通过。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核归

48、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B项,“多途径选拔人才”无中生有,他这次去职不是因为依附张易之,而是因为生病。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太子稍嗜声色,兴土功。承庆见造作玩好浮广,倡优鼓吹喧哗,户奴小人皆得亲左右、承颜色,恐因是作威福,宜加绳察,乃上疏极陈其端”,结合文本理解意思,这段话是说“太子很爱

49、好声色享乐,大兴土木。承庆看到所造之物及各种玩物浮靡浪费,戏子们的击鼓奏乐声声音大而杂乱,太子府中的家奴小人等人都得以亲近太子、看他的脸色行事,担心因此作威作福,应该加以约束审查,于是向上进言陈述其中的弊端,”。可运用通读大意法、关键词判定法、对举判断法、句式判断法等,再根据名词“太子”“承庆”“倡优”“户奴小人”“颜色”,动词“兴”“见”“亲”“承”“恐”“陈”等可判断。【21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

50、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的“尝”,曾经;“所以”,表示原因,的原因;“讥揣”,讥评揣度;“广其志”,推广他的志向。(2)中的“议”,讨论;“草”,起草;“推”,推荐;“为”,起草;“无桡色误辞”,没有运用错误的文辞;“援笔而就”,拿起笔就完成了;“叹”,赞叹。【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

51、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韦承庆,字延休。性情谨小慎微,侍奉继母十分孝顺。进士出身,补任雍王府参军,府内的文书都交付他掌管。雍王李贤被立为太子,他升任司议郎。仪凤年间,诏令太子代行主持国事,太子很爱好声色享乐,大兴土木。承庆看到所造之物及各种玩物浮靡浪费,戏子们的击鼓奏乐声声音大而杂乱,太子府中的家奴小人等人都得以亲近太子、看他的脸色行事,担心因此作威作福,应该加以约束审查,于是向上进言陈述其中的弊端,又进呈谕善箴,太子十分赞赏并采纳了。承庆曾说人们纷乱浮躁的根本原因是在其内心,于是写了灵台赋,猜度他人并讥评当今之世,也把他的志向加以

52、推广(推广他的志向)。等到太子被废,他被外放为乌程令。多次升任凤阁舍人,主持天官选用人才一事。他写文章敏捷流畅,即使是写大诏令,也从不打草稿。因为冒犯了大臣之意,外放为沂州刺史。明堂发生火灾,承庆上疏进谏,认为“文明、垂拱(武则天在位期间年号名)后,执政者没满一年,大都因罪去职,大都是恶逆不道之人。建造大厦,渡过大江,一定会选择有文理的梓树(为良木美材)和大船。如果屡加毁坏,就是依靠朽木(建造大厦)、乘坐胶黏的船只(遇水船体解体)。臣认为陛下求贤能之人的心意虽然急切,但是选人的途径太宽了,所以一句话合心意就托付大任(臣以为不妥)。拿尧推举舜来说,还多次用各种困难考验他,何况平庸之人怎么能越级担

53、任宰相,能把总领各种政务的职权交给小人吗?”(百揆后世多引喻为丞相、相国等总揽朝政的官员,也代指百官及天下各种政务。)他的疏奏没有得到答复。没过多久,又担任舍人,主持选拔举荐工作。因病去职,改任太子谕德。历任豫州、虢州刺史,采取了好的政治措施。转任天官侍郎,修撰国史。总共三次主持选拔举荐的工作,(选用人才)公平允当,谈论的人都认为他公平。长安年间,担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易之被诛杀,承庆由于一直依附他,摘下官帽等待朝廷惩处。当时讨论起草赦令,众人都推荐承庆,召来命他起草,承庆没有显露为难的神色,没有运用错误的文辞,(他)拿起笔就完成了,众人都赞叹他气概豪壮。但是因为受连累被流放岭外。

54、一年多之后,被授予辰州刺史,还没出发就任,用(任命他为)秘书员外少监的命令收回了原来的任命,兼职修撰国史,受封扶阳县子。诏令他撰写武后纪圣文,中宗加以赞赏。改任黄门侍郎,还没正式授官,他就去世了。皇帝悼念他,让他的弟弟、时任相州刺史韦嗣立参加葬礼,于是任命他的弟弟为黄门侍郎,接替他的官位。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温。(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橡媪叹皮日休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

55、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注】仓箱:装米的器具。诳:哄骗。田成子: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田常,他为了收买人心,曾以大斗贷出粮食,以小斗收进,故民众歌颂他。22.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分别叙述_、老媪所承受的多重压迫以及_。23.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农民“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的原因。【答案】22. 老媪拾橡子 诗人的感慨 23. 农民赋税的沉重。农民的全部收获,除了上缴朝廷之外,竟一无所余。丰年尚且如此,荒年就更不堪设想了。贪官污吏的勒索和剥削。原本农民缴纳了一石多的粮食,官员却只按五斗计量。晚唐社会官吏贪婪嚣张,他们利用“农时”以官粮放私债,“

56、农毕”把本钱归还“官仓”,自己获得厚利,残害农民,大饱私囊。统治者不行仁政,纵容贪官污吏的行为,是农民生活困苦的深层原因。【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归纳概括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题目要求填写诗歌第一第三部分的内容,解答本题要通读全诗,可通过概括诗句的大意来回答,前四句点出时令、地点、人物、事件和具体活动时间,勾画了一幅老媪荒山拾橡图。五到八句写橡实的拾取、制作之难和它对老媪的“宝贵”作用。“山前有熟稻”等四句,说明老媪以橡实“用作三冬粮”并非懒惰无收,“持之纳于官”等六句,则写出了导致年丰民不足、老媪拾橡实的主要原因。“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写出了贪官污吏敢于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向农民

57、进行敲诈勒索的心理状态和恶迹。“农时作私债”等四句,是对上述原因的概括回答。最后四句为第三段,着重写诗人耳闻目睹这黑暗现实后内心的慨恨,并对老媪寄予了深厚的同情。最后可归纳为老媪拾橡子、老媪所承受的多重压迫、诗人的感慨。【2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提炼和概括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好两点:一是要理解诗歌意思,分析概括时需要以理解诗句为基础;二是筛选概括要点要全,不能遗漏。农民“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的原因诗中一再提到,要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再作适当的联想、引申、整合,如题目中的从“山前有熟稻”至“橡实诳饥肠”等十四句,主要写老媪自述被逼拾橡子的具体原因。“持之纳于官”等六句,则写出了向

58、官府缴纳赋税,及官府官员竟用加倍大斗收进赋税变本加厉地盘剥农民,“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是对封建社会吏治的高度而形象的概括,写出了贪官污吏敢于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向农民进行敲诈勒索的心理状态和恶迹。“农时作私债”,写出了地主富户对农民的巧取;“农毕归官仓”,则写出了官府对农民的剥夺。正由于地主和官府沆瀣一气,巧取豪夺,所以才使得老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以致饿急了只好拿橡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然后对上面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即可。【点睛】古诗鉴赏主要弄清三个问题: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

59、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三)古诗文默写(6分)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闾阎扑地,_ ;舸舰迷津,_。(王勃滕王阁序)(2)此去经年,_。_,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3)_,_,唯倜傥非常之

60、人称焉。(司马迁报任安书)(4)青山隔送行,_,_。(王实甫长亭送别)(5)_,_。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答案】 (1). 钟鸣鼎食之家 (2). 青雀黄龙之轴 (3).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4). 便纵有千种风情 (5).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6). 不可胜记 (7). 疏林不做美 (8). 淡烟暮霭相遮蔽 (9). 死生契阔 (10). 与子成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

61、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鼎食、青雀、轴、良辰、虚设、摩灭、胜记、疏林、做、暮霭、遮蔽、契阔、成说。四、作文(60分)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筷子,发明于中国。中国人都会用筷子,中国人都要用筷子,小小的一双筷子,它是习惯,是传统,是文化,也是我们表达情感的工具。材料二:每年的世界语大会上,各国参会者会带来各国美食、各国餐具,大家融合碰撞,学习互鉴,敞开心扉交流,不会带着成见去指责另一个国家为何没有和自己一样吃相同的食物,使用相同的餐具。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62、套作。【答案】筷子文化每一个独立的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传统文化无疑是一块璀璨的瑰宝。在生活中,人们离不开吃穿住行,筷子作为我国独有的饮食工具,承载了太多深入人心的传统文化和道不清的民族情结小小的一双筷子,传递的是人间冷暖。曾经在一部纪录片中了解到,餐桌上筷子的放法和拿筷子的姿势大有讲究。将筷子垂直于自己置于碗边,意思是“我已吃饱,主人不必麻烦”;将筷子平行于自己置于碗上,意思是“我还有急事,要先走一步”;执筷子时食指必须紧贴筷子,向外伸则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无声的语言,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礼仪尊重。一双筷子必须是

63、两支,代表“团结”。人是群居动物,困难的克服离不开众志成城。“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谚语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一双筷子必须是两支,代表“团圆”。亲情是每个中国人难以割舍的,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自古以来,“尊老爱幼”是人们立身之本,“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是亲情的自然流露。团圆之欢乐,是每个家庭都能感受到的,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佳节,即使距离再远,子女们也一定要回家与家人欢聚一堂。小小的一双筷子,传递的是民族情结。大约两个月以前,各大网站被一件事刷屏了:国外奢侈品牌杜嘉班纳的广告中,模特抓着筷子,用夸张的表演传递出对中国文化的歧视,这一事件引

64、起我国民众的强烈不满,认为我国的文化坚决不允许他人侮辱。即使事后该品牌公开道歉,但再也无法挽回中国消费者的心。是的,各国不同的文化根本没有尊卑、优劣之分,我们决不能带着成见去指责另一个国家为何没有和自己吃同样的食物,使用相同的餐具。我们可以不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但决不能歧视,尊重多国的文化是一个人高素质的表现。这次事件在另一层面,也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之心与决不妥协,坚决捍卫民族尊严的决心,是我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表现。我们每个人,都应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而自豪。再看每年的世界语大会上,各国参会者互相敞开心扉交流,学习互鉴。这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因而小小的一双筷子,不只

65、是餐饮工具,而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它小小的身躯,承载着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着人与人之间不可磨灭的感情,蕴含着每个人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很明确,“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即先概括材料中的内容,然后对此深入思考,明确感悟表明观点。本题材料共两个,材料一是说筷子既是达情感的文化工具餐具,也是传统文化。材料二是说世界语大会的各国的文化融合交流。考生围绕“筷子文化”“文化、传统”“交流与融合”等方面进行立意。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议论文,可以从材料

66、引入,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现象折射出的东西,接着联系现实,最后回扣开头和标题;如写作记叙文,可以选取一件或几件能展现新时代青少年风采的事件来写,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从行文思路来看,考生可以先评材料,即对事件做出评论,引出自己的观点态度,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接着联系现实,最后回扣标题和开头。参考立意:1、筷子文化;2、学习借鉴;3、交流融合;4、求同存异;5、传统与传承等。素材:关于“筷子文化”筷子文化渊源流长,看似平淡

67、无奇的筷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历来有讨口采的习俗,筷子就有快生贵子,快快乐乐,五子登科,等等好意头,十双筷子在一起呢又有十全十美的意思,中国人在饮食方式上是聚食制,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一双在手,运用自如,即简单经济,又很方便。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称赞这是一种艺术创造,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筷子还有点穴、按摩

68、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筷子上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寓意,龙凤图案寓意:送新婚夫妻,表达姻缘的珍贵恒久,梅兰竹菊寓意:代表了中华民族气节及君子风范,狮子图案寓意:事事如意,辟邪镇宅,八仙过海寓意:吉祥、智慧与成与功,贝壳图案寓意:凝聚财务,有利正财及事业,鱼的图案寓意:平步青云,前程大好;年年有余、富贵有余;金玉满堂,吉庆有余,五福临门寓意:福、禄、寿、喜、财,喜鹊图案,寓意: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喜上加喜。关于文化融合1.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才有力量,水只有放进

69、大海里才不会干涸。 雷锋2.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谊必须与爱情融合在一起。莫洛亚3.友谊是精神的融合,心灵的联姻,道德的纽结。佩恩4.或盲目固执一民族的文化性,不善融洽适应,自疲其个性,为陈死的旧时代而牺牲。瞿秋白1、上海世博会多元融合的大舞台上海世博会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成为人类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舞台。从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来上海世博会参观的人数达到7308万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在世博园谈论一个共同的话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的融合体现在展馆建筑的丰富创意中,体现在精彩纷呈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世博期间,园区内举办文艺演出和系

70、列论坛活动,展现地域风情,诠释多元文化。上海世博会给世界的多元文化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共存。在为期184天的展示中,上海世博会一共上演800多个精彩节目,演出场次共计超过2万场,荟萃了五大洲的杰出艺术家和最具特色的表演,世博园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东西方的城市文化集聚一堂,世界各国文化在这里大放异彩,各国文化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闭幕式上多元?融合的节目揭示了本届世博的寓意中华远古文明与当代文明的对话,中西文化在交流融合。2、重庆75万大学生将与工农兵融合重庆市委、市政府11月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称,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将在全市大学生中重

71、点开展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活动,确保70多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活动具体内容为“六个一”。即每一名大学生积极参与种树,每所大学建一片大学林;带薪实习一个月;到农村“三进三同”一个月;到企业做工一个月;学军一个月;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组织大学生进村社、进农户、进田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现状,感受民生疾苦,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此活动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市情、民情,以此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

72、;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