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思考探究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明确作者反对什么,主张什么。参考答案: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二、 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设计意图:学习本文驳论的方法,体会论证的魅力。参考答案:第35段作者先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由对方论据只
2、能推导出中国人丧失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不能推导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因而批驳的是对方的论证过程。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把握其中的关键语句。参考答案: 1.(1)交代时代和社会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2)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
3、铺垫。2. 作者运用“仿拟”修辞格,由“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3.“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等的谬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应的是上文提到的那些“埋头苦干”的四类人以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
4、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积累拓展四、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模仿这个语段的句式,用排比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
5、这样的品行?课外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人物事迹,与同学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鉴赏语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学以致用。参考答案:1. “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坚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仿写: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热爱和平的人,有一身正气的人,有为民图利的人,有舍身为国的人即使岁月流逝,也掩不住他们明珠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精神。 2.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
6、,如李时珍、祖冲之、司马迁等;“拼命硬干的人”指反抗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人民英雄和爱国英雄,如陈胜、吴广、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等;“为民请命的人”指关心人民疾苦、为民众利益奔走呼吁的政治家、文学家,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等;“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改革家和为革命献身的革命家,如商鞅、谭嗣同等。五、请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为论题,组织一次小型辩论会,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设计意图: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与课文学习相关的语文活动,在语文实践中体会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并学会灵活运用。示例正方:逆境有利于人成长。逆境不但可以锻炼、提高人应对各种难题、挫折的能力,而且可以磨炼人的心志,使人更加坚强理性。反方:逆境不利于人成长。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失去自信,甚至可能使人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