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150KB ,
资源ID:9278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2785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 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B.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

2、性”可知,反映出宗法制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应排除AC两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需要掌握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进行分析理解。2.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A. 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 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C. 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 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答案】D

3、【解析】“天下一统”等字眼强调了分封制其实是强化了国家的整体观念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分封制之下权力尚未集中,所以起不到加强皇权专制统治的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天下一统”而非地方分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边疆地区开发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天下一统”强化的是国家整体观念。3. 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

4、现象说明A. 王公数量大幅减少B. 诸侯权力受到威胁C. 宗法制度日趋衰落D. 官僚政治完全确立【答案】C【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由春秋到战国时期,世族主政者所占的比例由92%降到4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宗法制度逐渐衰落,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没有体现说明的问题;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诸侯权力的变化;D项错误,官僚政治是秦朝时期形成的。4. 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y)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A.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 周初统治尚不

5、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 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答案】B【解析】材料大意为成王时,周公摄政,管叔、蔡叔联合武庚作乱,周公率兵讨伐叛军,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并分封商贵族微子于宋。材料提到分封微子于宋,但不符合材料中周公平定叛乱的主旨,故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史实为西周初期的三监之乱,体现了西周初期统治尚不稳定,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正确。材料主要讲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并不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雏形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材料表明周初政局动荡,管叔、蔡叔作乱,分封秩序受到冲击,并不是宗法秩序,且周天子的权威衰落无法体现,故D错误。5.

6、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 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D.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说明资格限制放宽了,反映了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材料“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宗法关系仍受重视,排除;C项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6. 礼是指较固

7、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D.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即礼的社会教化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人的自觉意识,故A项错误;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孔子地位,故C项错误。7. 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A

8、. 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B. 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C. 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D. 出现关注现实谋求变革的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文字“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反映了鸦片战争爆发后,当时国家面临海战、海防方面的重要问题和急需了解的知识,材料体现了科举制对现实的关注,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变革,有利于教育的转型,故A不正确;材料反映科举制关注现实进行了改革,故B不正确;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8. 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认为:“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

9、旗的权力,整个拿来。”这一机构是A. 内阁B. 南书房C. 军机处D. 文渊阁【答案】C【解析】【分析】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排除A;南书房是康熙皇帝设立的,排除B;军机处是雍正皇帝设立的,它是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标志,故选C;文渊阁刚开始是内阁的办公地点,排除D。【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9.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交通的发展B. 疆域的拓展C. 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对郡县制的实行有

10、一定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的“最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A、B、C项。10. 鸦片战争后,两广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尤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贫富不均B. 莠民作乱C. 吏治败坏D. 民性懦弱【答案】C【解析】【详解】贫富不均与材料的内容“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不符,故A项错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表明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并不是莠民作乱,故B错误;材料说明官员把战争失败归为民性懦弱,是对战争失败的推卸责任,并不是鸦片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耆

11、英认为不能御敌的原因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导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也就是吏治腐败是不能御敌的理由,故C项正确。11. 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合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这些令他“呜咽”的合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天津条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国签订,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定的,故B项正确;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故C项错误;而辛丑条约虽然和美

12、国有关,但却是在1901年签订,故D项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考点定位】天朝的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12.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主导性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排除A;材料“在中国或西

13、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只是说明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体现不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排除C项;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近代以来东西方的交流不仅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更在强调是一个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排除D项,选择B。【考点定位】史料史观史法史学观点文明史观13.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

14、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即“拿破仑三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三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可以得出本题的时间范围,由“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即得出外国人深入到中国内地,且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到北京,综合判断

15、得出,此条约应该是北京条约,B符合题意;而ACD条约内容与时间上均与题意无关。故选B。【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北京条约14.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 获得军费赔偿B. 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 在华开设工厂D. 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军费赔偿只是给予英法两国(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在华开厂是马关条约,故ABC与题意不符;

16、D项是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英法美俄与清政府签订)的内容之一。【考点定位】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15. 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 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 基督教平等思想C. 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 “中体西用”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体现以平均地产为核心的平均主义思想,故A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吸取基督

17、教的思想,故B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中“拜上帝教“是吸收儒家大同思想,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16.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

18、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7.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

19、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提倡“剪辫蓄发”是把辫子当做了清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剪掉辫子是脱离清朝统治的象征,故选B。ACD与题意相关,但是关系不大,故排除。【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18. 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20、. 北京条约D. 马关条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关键就是“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中国近代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因此选择D选项。【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马关条约19. 著名史学家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太平天国运动中不能反映该论断的是A. 天京事变中自相残杀B. 大量聚敛金银财富C. 等级森严的官制规定D. 颁行资政新篇【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选D;ABC反

21、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详解】20. 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中国人是 ( )A. 洪秀全B. 洪仁玕C. 孙中山D. 蒋介石【答案】B【解析】洪仁玕为了重振太平天国而写了资政新编,在该书中洪仁玕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所以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中国人是洪仁玕而非洪秀全、孙中山、蒋介石等选项,所以本题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洪仁玕是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先进中国人。21. “在激进的理想主义背后,隐藏着狭隘的农民意识;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其实质反映的却是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这段话A. 剖析了太平

22、天国的局限B. 揭示了洋务运动的缺陷C. 指出了义和团的不足D. 批评了戊戌变法的保守【答案】A【解析】从“激进的理想主义”“农民意识”“基督上帝的外衣”“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等信息,可知材料指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取得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故选A。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除B;义和团笼统排外,不是“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排除BC。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排除D。点睛: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常考的知识点有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施政纲领、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义和团运动二者的比较也要明白。22. 据有关资料统计,

23、中国从1911年10月政党活动公开后,仅到1913年底,号称党、会、团、社的新兴团体共达682个,其中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就有312个。这反映出A. 中国出现政党政治局面B. 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C. 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D. 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各种团体政党的纷纷建立,推动中国民主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与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而不是反映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政党斗争影响中国政治走向,不能说决定,排除。23. “武汉义旗天下

24、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这一诗句颂扬的革命运动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答案】C【解析】题干给出了“武汉”、“推翻专制”、“共和”这些信息提示,联系教材所学可知,指的是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实行共和制,故C项正确;A项开始于广西金田;BD项开始于北京。24.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以下几位同学的发言中,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B.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 辛亥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D

25、. 辛亥革命取得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辛亥革命的评价相关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但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C选项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抗日战争取得了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25. 上海和嘉兴被称为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与之相关的史实是A. 新文化运动B. 五四运动C. “一大”召开D. 南昌起义【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

26、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故答案为C项;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无关,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在北京爆发,排除B项;南昌起义是在江西南昌,排除D项。26. 如表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的序号“九”应该是目录三南开学校八黄埔军官学校九十二南昌起义二十六坚持在重庆(上)A. 五四风暴B. 从统一广东到北伐C. 长征D. 抗战胜利和双十公告【答案】B【解析】依据表格中黄埔军校是大革命时期,南昌起义是1917年8月。可知是北伐战争时期,故B正确;A是1919年;C是1934年;D是1945年,时间均

27、不符合。27. 1949年,艾奇逊在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说“在至关重要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从未由于缺乏武器弹药吃过一次败仗国民党军队不是打败的,他们是自己瓦解的”艾奇逊的意思是A. 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失败B. 中共军队得到农民的支持C. 国民党统治已经失去了民心D. 中国国情与美国大不相同【答案】C【解析】根据“国民党军队不是打败的,他们是自己瓦解的”,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政策不得民心是导致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在于国民党不得民心,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抓住材料的主旨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国民

28、党军队不是打败的,他们是自己瓦解的”,表明材料主要反映国民党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即可。28. 1949 年3 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其主要依据是()A. 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B.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D.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战役结束后,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因此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是在194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

29、年新中国的成立,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后,故D项错误。29. 开国大典见证了中共建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的风雨历程。为纪念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庆典仪式上礼炮当鸣A. 27响B. 28响C. 29响D. 30响【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中共建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的时间是从1921年-1949年,因此28响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走过28年的风雨历程,B正确;ACD不符合史实,排除。30.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A. 确立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的制度B. 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C. 人民有了行

30、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D. 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1954年的一届人大的主要功绩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D正确;A出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31. 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A. 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

31、体制D. 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经济特区和民族自治区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是在坚持中央的领导下,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民族自治区享有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权,由此可知,三者相同点是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故B正确;只有特别行政区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不是共同点,A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不是共同点,C错误;特别行政区具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不是共同点,D错误。32. 改革开放后,

32、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大成功。下列各项属于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举措的是A. 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 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村民自治,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的民主制度,不属于改革开放后的新举措,故A错误;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通过,故B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确立的政党制度,故D错误;加强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后民主建设的新内容,故C

33、正确。33.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A. 人民民主原则B. 依法治国原则C. 国民平等原则D. 社会主义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强调的是法制对民主的保障,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故选B;材料未涉及人民民主原则,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国民平等,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反映依法治国,也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故D排除。34. 有人说在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中,撒切尔夫人

34、碰上邓小平是“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撒切尔夫人也回忆说:“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由此可见,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A. 中国政府坚定的立场B. 世界潮流的推动C. 邓小平高超的外交水平D.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撒切尔夫人也回忆说:“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这反映了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香港回归35. “这分明是一个深刻的道理:把纷繁的国家问题化简;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融合。同时,

35、也郑重地向世界宣告:不屈的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伟大的实践,再一次将成熟的理论升华。”这首网络诗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A. 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C.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D. 首次提出是为了解决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融合。同时,也郑重地向世界宣告:不屈的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它首次提出是为了解决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故D正确。一国两制不等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A错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

36、合的产物,属于毛泽东思想,与材料一国两制无关,故B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不是一国两制,故C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名师点睛】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我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1979年元旦发表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第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7、)3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

38、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标准:血缘、门第、等级、世袭。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主要途径;有助于提高读书人的影响力。【解析】【详

39、解】(1)标准:根据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可知是以血缘、门第、等级、世袭为标准。进步性:根据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结合所学可知注重品行、才学,打破了血缘、世袭,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2)制度:根据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是九品中正制。弊端:根据材料三“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结合所学可知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影响:根据材料四“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可知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根据材料四“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

40、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可知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主要途径;根据材料四“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可知有助于提高读书人的影响力。同时材料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37.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坚船利炮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历经抗争、失败、再抗争的多次反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材料一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材料二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

41、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材料三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材料四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

42、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英、美的联合力量打到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材料五: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回答:材料一中规定的内容的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罢学风潮”、“近因”各指什么?(3)材料三孙中山的评论中反映五四运动核心精神是什么?五四运动有何伟大意义?(4)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根本

43、原因及历史意义。【答案】(1)意义: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法则,否定了等级制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2)“罢学风潮”:五四运动;“近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核心精神:爱国。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4)根本原因:全民族共同抗战。意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近百年来

44、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详解】(1)意义: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知,这一规定明确了国家权力属于国民全体,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法则,否定了等级制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地位: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这部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从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来看,这部宪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2)“罢学风潮”指:根据材料“19

45、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结合所学可知,这次罢学风潮指的是五四运动;“近因”指: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核心精神:根据材料三主旨可知,孙中山的评论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爱国。意义:可以从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传播等角度解答。(4)根本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共同抗战。意义:根据材料“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可知,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近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结合所学可知,抗战过程中,中共的力量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五可知,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抗战,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