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宁五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注意事项: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1.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 )A. 宗法制B. 分封制C. 礼乐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其中齐国和鲁国的封地都在今天的山东地区,因此后世以“齐鲁”称谓山东,故选B项;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与“齐鲁”称谓无关,排除A项;礼乐制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与“齐鲁”称谓无
2、关,排除C项;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标志着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排除D项。2. 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A. 世袭制B. 禅让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结合所学可知为宗法制,故答案为D;世袭制是关于王位继承的制度,不合题意,排除A;禅让制是原
3、始社会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B;C是西周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3. 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宋初为防止“弱唐”局面再次出现而采取的措施是( )A. 设参知政事B. 设枢密院C. 设三司使D. 由文臣出任知州【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可知唐朝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最终威胁中央集权;宋初由文臣出任知州,州郡不得由武臣掌握,以免拥兵作乱,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符合题意;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A项不符合题意;宋代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B
4、项不符合题意;宋代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C项不符合题意。4. 在秦朝,郡县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但他们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到了唐朝,地方长官的下属人员须由吏部选派的人员担任。这说明( )A. 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善B. 中央集权日渐强化C. 君主专制开始达到顶峰D. 郡县制渐遭到废除【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郡县地方长官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但到了唐朝,这个权力被中央收回,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地方行政机构,不涉及中枢权力体系,A项不符合题意;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项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渐遭废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
5、符合题意。5. 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A. 科举制度B. 察举制度C. 刺史制度D. 世官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官依据是考试成绩。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社会向学的风气,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察举制的选拔依据是孝廉,B选项排除;刺史制度属于监察制度,C选项排除;世官制的依据是血缘,造成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D选项排除。6. 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
6、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A. 前者B. 两者兼有C. 后者D. 两者皆无【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决策机构“中朝”,对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的权力进行削弱,所以,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前者,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7. 明初废中书省,皇帝直辖六部,尚书、郎中权重,侍郎、员外郎权轻,到清代,六部尚书和侍郎均称为堂官,都有直接上奏权,如若意见不一致由皇帝裁决。这变化反映了A. 中央
7、对地方的控制弱化B. 君主专刺统治逐渐加强C. 内阁议政功能已被剥夺D. 六部成为行政权力中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初统治者废除中书省,清代之后堂官意见不一致直接由皇帝裁决,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选择B选项,排除A选项;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并没有议政功能,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六部尚书和侍郎均称为堂官”,六部并没有成为行政权力中枢,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重点为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以及内阁制度。8. 清末有学者认为“内阁之制,在前明有严嵩之奸,张居正之专擅”,“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断不至有权臣”。据此可见
8、A. 内阁的设立削弱了皇权B. 内阁大学士掌握决策实权C. 军机处空前加强了皇权D. 军机大臣不参与国事决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断不至有权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皇权的集中,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设立是皇权加强的产物,而不是削弱皇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内阁大臣没有掌握决策权,故B选项不符合史实;根据材料“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断不至有权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加强皇权,没有体现军机大臣是否参与国事决策的问题,故
9、D选项错误。9. “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指的是A. 政事堂B. 枢密院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可知该机构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而且褫夺了内阁的权力,结合所学内容判断可以应该是军机处,故选D项;政事堂和枢密院都与“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的信息不符,排除AB;内阁不可能褫夺内阁的权力,故排除C项
10、。故选D。10. 一名雅典官员从当选到卸任,在总共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要经过资格审查、信任投票、卸任检查和陶片流放等四道关卡的严格监督。其中决定陶片流放的机构是A. 五百人议事会B. 公民大会C. 十将军委员会D. 民众法庭【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其职责是落实公民大会的决策,是一个总司一切事务的行政组织,不是决定陶片流放的机构;C选项错误,十将军委员会是古代雅典的最高军事机构,负责统帅军队,维护城邦安全,不是决定陶片
11、流放的机构;D选项错误,民众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不是决定陶片流放的机构。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 梭伦改革规定,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A. 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B. 打破贵族垄断政权C. 促进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D. 满足男子参政愿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中实行的财产等级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贵族的特权,但不能说“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
12、权”,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措施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发展而不是“崛起”,故C项错误;D选项错在“男子”,男子并不一定是公民,故D选项错误。12. 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材料表明雅典政治的特点是A. 小国寡民B. 独立自主C. 分权制衡D. 直接民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直接管理”“ 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可知,雅典民主强调直接管理,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雅典政治的直接民主的特点,故D选项正确;小国寡民强调的是政治现状,可以理解为国家小、人民少,材料没有体现小国寡民的特点,故A选
13、项错误;独立自主指的是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独立自主的特点,故B选项错误;分权制衡是被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在民主革命后,由分权制衡学说引申而形成“三权分立”制度,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分权制衡的特点,故C选项错误。13. 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西塞罗意在表明( )A 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B. 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C. 法律必须维护广大罗马人民的利益D. 法律必须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适应【答案】A【解
14、析】试题分析:B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自然法不是保护自然的法律,而是指不用证明的自然界自然存在的法则;C项明显错误,罗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贵族的利益; D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民主政治的问题。故选择A项,理性体现了公正正义。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自然法14.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 罗马法摒弃了习惯法B. 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C. 罗马法追求完美境界D. 罗马法主张消除压迫,使社会公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
15、于习俗”强调的是罗马法的与时俱进的特征,主要是为现实政治服务,实用性色彩更强,B正确;罗马法是有习惯法的影子的,A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罗马法是奴隶主阶级专制的工具,消除压迫的说法错误,D排除。故选B。15.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 证据第一B. 量刑较轻C. 因人设法D. 维护权贵【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可知,古罗马法肯定在有凭据的基础上做出审判,而不是凭空猜测和怀疑,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法注重
16、证据的原则,没有体现量刑是否轻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民法主张不靠怀疑来惩罚任何人,不随意判处无罪之人,没有体现因人设法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体现维护贵族利益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16. 学习历史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罗马法”后进行知识整理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 早期成文法的内容较多沿袭了习惯法B. 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重要代表C. 所有的公民法和万民法都是成文法D. 自然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哲学的产物【答案】C【解析】【详解】公民法包括习惯法和成文法阶段,十二铜表法颁布前的习惯法也属于公民法,因此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
17、。早期成文法的内容受习惯法影响较大,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自然法作为法律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哲学的产物,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17. 学者钱乘旦认为,生产发生飞跃的关键不在于生产本身,不在于人有没有创造力和必要的知识,而在于社会能不
18、能创造条件,使人的才能和知识得以运用。按照这个观点,英国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得益于A. 圈地运动B. 海外扩张C. 黑奴贸易D. 光荣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上的前提条件。故答案为D项。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资本和劳动力,海外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资本和市场,黑奴贸易推动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但均不符合题干中“而在于社会能不能创造条件,使人的才能和知识得以运用”的要求,即应当是社会制度方面的要求,排除A、B、C项。18.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
19、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等。这些规定说明当时的英国A. 对王权的限制有重大突破B. 王权专制走向终结C. 司法权高于王权得到认可D. 责任内阁已经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等”可知,议会对王权的限制有了重大突破,故选A。材料只是提到国王的权力被进一步限制,无法得出走向终结的结论,排除B;材料说的是议会的权力要高于国王,而议会并不行使司法权,排除C;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中期才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19.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政治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是A. 议会立法权有了法律保障B.
20、王位继承权从国王转向议会C. 首相掌握行政权并受议会监督D. 国王的权力被完全剥夺【答案】A【解析】【详解】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故A项符合题意;国王仍然拥有王位继承权,故B项不符合题意;首相第一次出现在1721年,故C项不符合题意;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在18世纪中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20. 下列关于近代英美两国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 国家元首都由人民选举产生B. 政府的首脑都要对议会负责C. 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D. 国家元首都掌握最高的军政大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美两国建立的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
21、故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是世袭产生,而非人民选举产生, 故A项不是共同点,排除;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政府首脑是总统,他对宪法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 故B项不是共同点,排除;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是虚君,没有掌握最高军政大权, 故D项不是共同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英美两国政体之间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学生在学习或复习的过程中可用列表法予以归纳比较。21.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不得在其当选任期内担任合众国政府任何新添设的职位”“在合众国政府供职的人,不得在其任职期间担任国会议员”。这一规定体现了A.
22、 联邦制原则B. 人民主权原则C. 分权制衡原则D. 代议制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议会的议员不得在政府任职,在政府任职的不得担任国会议员,这体现的是彼此平等独立、分权制衡原则,故选C项;联邦制原则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有机结合,排除A项;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均实行任期制,排除B项;代议制原则指公民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排除D项。22. 由于特朗普与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美国政府局部关门35天,创下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最长“停摆”纪录。这一事件表明A. 国会是美国的权力中心B. 总统与国会维护的是不同阶级的
23、利益C. 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D. 三权分立制度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答案】C【解析】【详解】由美国总统和“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造成政府停摆,说明总统与国会间存在制约,所以C项正确;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国家,A项不符合史实;总统与国会维护的是同一阶级的利益,不过在具体问题上存在分歧,B项错误;这一事件不是制度影响了效率,而是坚持原则,防范专制的美国传统,D项错误。23.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这表明,当时美国A. 国
24、会是国家权力中心B. 贯彻分权制衡原则C. 扩大了中央政府权力D. 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美国的联邦制。根据材料内容“各州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可知,各州的军事和外交权受到国会限制,有利于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建立强大统一的美国,因此材料内容扩大了中央政府权力,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统是美国权力中心,而不是国会,故A选项错误;分权制衡指的是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相互牵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故B选项错误;民主共和制度指的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和
25、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主共和制度,故D选项错误。24.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与设立之低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毋忝职守时,得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之。” 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是()A. 确保法院系统的正常运行B. 确保法官的生活待遇C. 确保司法独立D. 确保法官服从国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关于法院、法官任职和俸金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干预,从而确保司法独立,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法院系统的运作,故A错误;材
26、料未体现法官的生活待遇,故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法官终身任职,不必服从国会,故D错误。故选C。25. 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官员。但随即又规定,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其主要目的是A. 提高总统的科学决策B. 防止法国的君主复辟C. 彰显法国的民主运作D. 消除农民的保皇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法国总体掌握行政大权,但“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说明权力受到限制,这是因为法国共和制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为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采取限制总统权力的措施,故B正确;“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目的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排除A;C不是规定“总统的
27、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的主要目的,排除;材料反映中央权力运作的问题,与消除农民的保皇思想无关,排除D。26. 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己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体制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德意志帝国的议会起的作用巨大B.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拥有国家实权C. 德意志帝国的政体仍是君主专制D. 德意志帝国的统治阻碍社会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德意志帝国君主是实,故选B项;题干中“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并结合所
28、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立宪为虚,排除A项;德意志帝国虽然皇帝权力巨大,但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经济发展迅猛,德国迅速跻身强国行列,排除D项。27. 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A. 马丁路德B. 俾斯麦C. 加尔文D. 歌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俾斯麦领导普鲁士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从而统一了德国,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故A项错误;加尔文领导了法国的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歌德是德国的文学家,故D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德国君主立宪制
29、的确立德国统一28. 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将领率守军用大刀长矛同进攻镇江的英军浴血奋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这位清军将领是A. 关天培B. 陈玉成C. 海龄D. 邓世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海龄在镇江之战中抗击英军,以寡击众,造成英军死伤数百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天培是鸦片战争期间在虎门率军抗英致死的英雄,故A选项错误;陈玉成是太平天国的英王,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邓世昌是黄海海战反对日本侵略的英雄,故D选项错误。29. 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华民与大合众国人有争斗、词讼等案,华民归中国官按律治罪;大合众国应归领事等官按本国例惩
30、办”该条款损害了我国的A. 贸易主权B. 领土主权C. 司法主权D. 关税主权【答案】C【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影响的认识。题中的条约内容主要是涉及领事裁判权,该特权破坏了我国的司法主权,故C项符合题意,正确;题中材料未涉及到做生意的贸易问题,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为涉及到割地的信息,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题中信息不能反映出贸易的税收问题,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30.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反映了A. 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B. 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C. 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思想D.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
31、性质【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制定并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绝对平均的思想,体现了其落后性,无法反映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是以洪秀全为首的一次农民起义,不属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故C选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主要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不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质,
32、故D选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第31题15分、第32题11分、第33题14分)31. 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
33、、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钱穆国史大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分析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3)依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对行省制度的观点。(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2)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后果: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3)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4)认识:继承
34、中不断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详解】(1)根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得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根据“皆为郡县”得出秦推行郡县制。特点: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2)原因:根据“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得出吸取秦亡的教训。后果:根据“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结合所学可知,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3)观点:根据“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分析得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4)认识:综合材料,可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35、,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它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十二铜表法(1)材料是否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有关奴隶的规定说明了什么?(2)你认为材料的规定是否维护了平民的利益?结合材料的内容说明理由。(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十二铜表法的历史意义。【答案】(1)材料不能
36、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因为贵族、平民和奴隶处于不同的地位。残酷的债务奴隶制和不平等的权利说明法典维护奴隶制度,维护的是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2)材料并不维护平民的利益。残酷的债务奴隶制对平民非常不利,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的规定体现了贵族的特权和对平民阶层的限制和压迫。(3)十二铜表法内容广泛,它维护是贵族的利益,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因为贵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来损害平民的利益了。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虽经多次修订,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
37、奴。”“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它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可知不能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因为贵族、平民和奴隶处于不同的地位。第二小问,主要从法律所维护的阶级利益上归纳。(2)首先回答材料并不维护平民的利益;根据第3表和第11表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3)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现实意义和法律地位等方面来评价十二铜表法的历史意义。点睛: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如“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
38、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即可。33. 政治体制变革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蕴藏着宝贵的历史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英国)议会两党密谋,共同支持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玫威廉来英国夺取王位,从而实现了权力的交接。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从表面上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也没有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这以后,国王的权力一点点丢失流血的革命没有解决问题,非暴力竟将问题解决了。 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材料二 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而且在实施中也变成了一种妥协的机制。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
39、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各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而不必走上推翻宪政的极端道路,从而保证了宪法能够面对不断出现的现实挑战,适应不断发展变动的社会。 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国王的权力”是如何“一点点丢失”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美政治体制变革中蕴藏的历史启示。【答案】(1)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君主
40、立宪制,国王权力受议会限制;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的行政权转至内阁;19世纪中期,伴随着两党制和选举制的发展,国王逐渐统而不治。(2)确立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掌握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保留各州较大的自治权;国会选举中,参议院人数各州不论大小每州两人,众议员人数根据各州人口多少确定;保留黑人奴隶制,但黑人数量在众议员选举中按白人人口的3/5计算;黑人、印第安人和妇女的权力逐渐得到保障。(3)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兼具统一性与多样性;渐进与妥协是追求民主进步的宝贵智慧。【解析】【详解】(1)概括英国“国王的权力”是“一点点丢失”的过程,需要结合所学,从权利法案颁布、责任内阁制形成、两党制和选举制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最终国王逐渐统而不治。(2)根据材料二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各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宪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在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权力分配、大小州的参议院与众议员人数分配、南北方在奴隶制存废与黑人占人口比重的分歧等方面进行了妥协,围绕上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可。(3)根据材料结合英美政治体制变革相关史实,在简述历史启示时可以从政治文明发展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渐进与妥协是追求民主进步的宝贵智慧等方面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