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二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高考历史(通史模式)考点一 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与外交成就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6天津文综,11,4分)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五年
2、高考 答案A 从材料信息看,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多国部队可以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弃权票,说明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选A项。投弃权票表明中国政府并非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故B项错误;材料中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是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大国一致原则执行的,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联合国大会的职责,故D项错误。2.(2017天津文综,13,12分)(节选)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
3、。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
4、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答案(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
5、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的经济体制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分析阶段特征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发展趋势的角度概括;第三小问,主要从经济、民主政治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教师专用题组1.(2012江苏单科,11,3分)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A.由单
6、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答案C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读题干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实行相对封闭的对外政策,而20世纪70年代末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反映了中国由思想禁锢逐渐转向对外开放,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全面反映单边外交向多边外交的转变,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2.(2012天津文综,6,4分)“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
7、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答案D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时间信息判断历史事件。根据“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这一时间和“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的关键信息可知指的是澳门回归这一历史事件,这显示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其根本保证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D项正确。A项属于政策保障;B项指的是台湾问题,不符合题意;C项并非根本保证。考点二 改革开放与辉煌成就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7课标,31,4分)1
8、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C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根据题中的时间信息“199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该报告中认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其实质是主张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项。误区警示
9、 本题学生容易误选A项。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其本质上是为经济改革摇旗呐喊,主要目的不是肯定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2.(2016课标,31,4分)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答案A 与1975年相比,1980年我国粮食、棉
10、花、油料作物和甜菜的产量大幅提高,这与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应选A项。此时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排除B项;1980年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排除C项;D项发生在1985年,可排除。解题技巧 关注历史细节与时代大背景。本题从粮食产量的角度切入考查,可以看到1980年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而联系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史实,可知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粮食产量大幅增长。3.(2013课标,35,4分,
11、0.664)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 新经济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的做法,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实际上正确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B项符合题意。两国实行的政策相距半个多世纪,国内外经济状况尤其是国际经济状况明显不同,A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前没有出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C项错误;苏联为促进工业化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12、,D项错误。解题思路 注重历史问题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体制方面受苏联影响较大,两国的经济体制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两国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但具体的国情又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为高考提供了命题素材和角度。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注重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社会生产力,都注重商品、市场、货币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这些都是考查的对象。本题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角度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
13、、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万3 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4.(2016课标,40,17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到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
14、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答案(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
15、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共17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成因及作用的理解和认识。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有关亚洲人口迁移的信息,对比材料二中中国海外移民的几个阶段归纳特点;对应相关历史阶段,迁移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特征分析归纳其形成的原因;第二小问,回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华侨华人活动的历史事件说明其贡献。方法技巧 区分答题限定词:指出与分析、概括与归纳、说明与表明(1)注意区分“指出”与“分析”,二者的根本区别是,需要“指出”
16、的多为材料、教材上的现成的历史结论或者史实;“分析”是对历史对象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2)解答“归纳”和“概括”类设问的题目,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把历史现象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二是简明扼要地归纳。(3)解答“说明”和“表明”类设问的题目,除了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之外,还要注意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清是否只是获取历史结论,还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需要迁移史实论证历史结论。5.(2015课标,41,12分,0.48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年份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19
17、50199520002008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31国庆节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答案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解题首先找到角度,然后看变化趋势。从法定假日总体数量看,从少到
18、多;从结构看,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节假日属于民生问题,它必然受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体制、政治理念与思想的影响。规律总结 解答历史阐释类试题可以从是什么(什么现象、事实、观点)、为什么(论证,如本题中节假日增多的原因)、怎么样(运用正确的观点得出启示等)三方面回答。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6北京文综,19,4分)“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
19、国、盲目自大的局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A.B.C.D.答案C 由“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可知,丛书的出版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正确;与丛书的出版无关;丛书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为当时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正确;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新局面开创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排除。故本题选C项。2.(2016天津文综,10,4分)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主要是
20、为了发展市场经济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答案C 材料中的文件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涉外企业的经营,这些文件的发布可以增强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故选C项。肯定涉外企业的经营活动不等于中国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故A项错误;中国在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项错误;外资企业并非公有制经济,故D项错误。3.(2015天津文综,8,4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A.
21、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答案C 天津自由贸易区在20世纪80年代尚未出现,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开放的情况,B不符合题意;D不属于“主要目的”,故排除。选C。4.(2015天津文综,10,4分)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 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A.B.C.D.答案D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的外交。1987年中国还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错误;明显错误。选D。5.(2015四川文综,8,4分)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
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答案B 解读题干信息可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文初稿作者既听到赞誉声,也受到某些报刊的批评,且表示有了坐牢的思想准备,说明当时中国受“左”倾思想束缚严重,亟待突破,故选B项。从时间上看,此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两个凡是”仍然存在,社会舆论不
23、可能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故A、C、D三项错误。评析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主要考查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分析判断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关键在于紧扣题干时间。6.(2015江苏单科,13,3分)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答案A 据题干信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开放”等可以判断,这一讲话针对的是改革开放初期
24、人们的怀疑和担心。正确选项为A项。B、C、D三项与题干所述历史阶段特征不符。7.(2015重庆文综,8,4分)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答案A 紧扣题干时间:1982年,抓住关键信息: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行政机关以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由此可以判断此时期我国已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广泛推行,A项符
25、合题意。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D两项错误。8.(2014江苏单科,10,3分)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答案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安徽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是农业生产责任
26、制的萌发,这与题干中的“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相符,故应选D项。A、B、C三项都属于政府行为,与题干中的“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不符。9.(2014浙江文综,19,4分)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B.C.D.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20世纪80年代”;二是理解材料含义。
27、根据“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可以得出人民公社体制开始废除,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如何增强企业活力”,可以得出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由此可判断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是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故错误;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的,显然说法错误。故选A项。10.(2014四川文综,2,4分)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B.
28、C.D.答案D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没有经验可借鉴,在摸索中的谨慎是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的重要原因,故正确。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改革主要面临国内阻力而非国际阻力,故不正确。上海自身经济实力雄厚,与史实不符。改革开放初期,国人思想不够开放,这也是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的重要原因,故正确。因此选D项。评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当时改革开放面临的阻力和人们思想解放的程度。11.(2014安徽文综,18,4分)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
29、492005年)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答案C 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多少取决于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对世界影响力的大小,图中最高点(H)出现在2001年之后,直接原因就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B项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是在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之后,D项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在2010年,均与图中最高点出现的时间不符。12.(2013江苏单科,12,3分)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30、“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答案C“甲线段”是19901995年。这一时期,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受此理论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故选C项。13.(2013天津文综,9,4分)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
31、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答案D 从材料信息看,20世纪50年代,达仁堂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即达仁堂的生产与市场销售脱节。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不能较好地把握市场,出现了材料中的“茫然”情况,故D项符合题意。达仁堂对市场的“茫然”,并非企业失去活力所致,故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评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从时
32、间信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入手,联系此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等知识回答。14.(2016天津文综,14,10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
33、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6分)(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分)答案(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4)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解析(3)阅读图片信息,从城镇布局及形成的原因等角度回答“特点”。结合两国土地产权等知识回答“制度因素”。(4)可以从城市化有阶段性、城市化建设道路多样化等角度回答
34、。评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西方城市化历程,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试题紧扣当今城市化主题,既考查城市化发展历程,又考查制约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时代感较强。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联系城市化的背景、特点、影响等知识回答。15.(2015山东文综,39,14分)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14分)答案提取历史信息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
35、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进行历史解释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
36、释。如: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历史表述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层次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辞不达意。解析根据材料的内容和出处提取信息,结合材料中两个人物的心态和做法进行阐释,实际就是回答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的问题、从中得到的启示,注意言简意赅、逻辑关系得当,围绕材料信息作答。评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初期的举措和状况,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
37、、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稍大。解题的关键是将材料反映的现象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状况联系起来进行分析。16.(2015广东文综,39,9分)(节选)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
38、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9分)答案(3)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思想解放。(6分)注意的问题是:持借鉴态度,不能照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坚持唯物史观。(3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解析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外交政策、思想解放等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现代化理论在指导社会发展中
39、存在的不足进行回答即可。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4天津文综,10,4分)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独立的管理体制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调节为主A.B.C.D.答案C 本题可用排除法,中国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经济领域,而“独立的管理体制”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涉及政治等领域,因此排除含的选项,C项符合题意。2.(2013山东基本能力,28,1分)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C.
40、“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D 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改革开放以后,西装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因此,A、B、C三项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3.(2013山东基本能力,29,1分)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A.向社会主义过
41、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答案D 本题考查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出表现,它退出历史舞台意味着计划经济体制终结。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2012课标全国,33,4分)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答案A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2、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下海潮”的背景,分析选项中史实的发生时间。从材料信息看,1992年,下海经商人员迅速增加,许多人甚至辞去公职“下海”,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大潮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联系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C项出现于1984年,故排除B、C两项。仅凭“下海潮”并不能说明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故排除D项。5.(2012大纲全国,19,4分)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
43、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答案D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改革开放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及影响。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个体经济,颁发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旨在鼓励个体经济发展,这表明旧的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故选D项。A项与史实不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项。6.(2014广东文综,39,12分)(节选)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
44、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2分)答案(3)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角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6分)以2001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6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解析第(3)问要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以说明,重点围绕1992年和2001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展开阐述。7.(2012重庆文综,39,10分)(节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45、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卑下地位,人家看不起中国人一九四九年,中国人确实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1992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4分)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
46、任务是什么。(6分)答案(2)发展生产力;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用材料中的关键句作答,也可稍加变通。第二小问回顾教材中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决议作答即可。考点三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技文化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7课标,31,4分)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
47、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答案C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材料表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普通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都获得快速发展,反映出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均没有涉及,排除;当时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D项错误。方法点拨 解答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过文字关:绝大部分历史选择题都是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展现出来的,要想正确解题必须先过文字关。过“文字关”并不是咬文嚼字,而是结合设问来解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或者依据题干中的
48、关键信息引发对设问的联想或推理。例如原因类试题可以结合题干中的“缘”“由于”“因为”等来寻找目标,事实类试题则需找到关键词句。目 录A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略)摘编自世界通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 录B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 文艺复兴第三节 宗教改革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
49、兰革命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略)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2.(2014课标,41,12分,0.48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答案评分说明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4分)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如:历史事实角
50、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8分)示例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
51、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解析本题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题前一定要仔细审读题目要求,严格按要求作答。首先要明确指出两则目录的某一项不同之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原因。注意不要答出两点以上的不同之处,这样既不符合试题要求,也耽误了作答时间。只选择其中最明显的不同之处重点分析作答即可。命题评审 本题的特点是“信息多元、选择提取;论从史出,证据充分”,充分体现了全国课标卷第41题“稳中求变、变中出新”的特色。从试题的设计思路来看,该题把史
52、学观点引进高考试卷中,体现出两大亮点:一在题型上坚持了创新、开放、探究,二是在考查要求上突出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2014北京文综,19,4分)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答案A 抓住时间信息“1977年”和历史事件信息“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可分析得出A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B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在1978
53、年,C项错误。“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是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的,D项错误。考点四 选修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2017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
54、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
55、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资改革的特点及意义。第(1)问,紧扣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第(2)问,从改革前后工资制度对比、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及国家经济体制变革等角度归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7北京文综,18,4分)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答案C 本题考查
5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观察“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可知,与1959年相比,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在1987年以后大幅增长,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有关,故应选C项。A项发生在19531956年,B项发生在19531957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从时间上可以排除A、B、D三项。2.(2017江苏单科,13,3分)1981 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
57、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答案B 材料信息表明,只有打破外贸垄断体制,提高产品质量,扭转出口亏损局面,才能扩大出口创汇,这就需要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中的“1981年”不符;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从时间上可排除C项;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排除D项。3.(2014福建文综,41C,16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
58、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材料三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6分)(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10分)答案(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59、召开做思想准备。(2)趋势:上升。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答二点即可)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析第(1)问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进行分析,重点阐释邓小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所做的思想动员工作。第(2)问第一小问要注意观察图中曲线的总体走向,其原因主要应从改革开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要对邓小平的主要贡献加以概括,要注意语言的精练性。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A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时间:15分钟 分值:48分)1.(2017四川成
60、都二诊,32)1960年和1979年,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两个以“调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尽管相距近20年,但调整的重心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这两次“调整”都()A.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 B.面临有利的国际形势C.全面纠正了“左”倾错误 D.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答案A两次调整都体现出了国家对经济的引导作用,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A项正确。1960年中国面临较为严峻的国际形势,B项错误;1960年只是在经济领域纠正“左”倾错误,C项错误;1960年后中国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D项错误。2.(2017河南六市一联,30)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
6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答案C 根据材料“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得出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1984年”“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可知国家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推行政企分离,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管理,A项错误;材料中“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并没有说明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工人待遇的提高,D项错误。3.(2017陕西咸阳二模,31)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541万人,
62、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这表明在中国()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C.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D.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答案C 材料数据表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量多,从业人员规模庞大,这些都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强,C项正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主体,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B项错误;材料未说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实行现
63、代企业制度,D项错误。4.(2017山东泰安质检,31)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但进入80年代,双方签订经贸协定,互办贸易展览会,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这主要取决于我国()A.工作重心的转移 B.外交政策的调整C.全面进行拨乱反正 D.经济体制的改革答案A 材料呈现了中美关系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由政治向经济方面转移,这反映了中国工作重心的转移,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A项正确。中国外交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并没有大的调整,B项错误;中国全面拨乱反正是对旧有“左”倾错误的纠正,与材料关系不大,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相互贸易是对外开放的体现,D项错误。5.(20
64、16河南郑州一模,29)“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努力推动民主法制的重建和健全。1981年时,最迫切的任务是()A.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完善政治协商制度C.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D.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A“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推动民主法制的重建和健全”“1981年”相符,A项正确。6.(2016四川成都一模,32)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贯穿下列图片的主题是()A.大力推动
65、思想解放B.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社会主义建设要防右更要防“左”D.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答案B 材料中的宣传画和标语主要是为发展经济而造势,并非思想解放,A项错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猪羊肥大赛黄牛”和“蛇口标语”都与实现现代化相符,B项正确;蛇口标语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要防右更要防“左”,C项错误;蛇口标语无法体现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D项错误。7.(2016河南焦作一模,30)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水平较低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D.农民使
66、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机械类型世界亚洲中国拖拉机19.113.95.4 收割机3.13.80.9答案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恢复了单干模式,妨碍了机械化的大规模推广,B项正确。8.(2016贵州贵阳一模,32)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可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答案B 材料仅涉及对外开放,没有体现
67、对内改革,A项错误;材料中“对华投资”“购买技术”“获得经验”能体现中国积极利用外国资金、技术、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根据材料“允许市场逐步发育”“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可知,邓小平积极主张社会主义建设与市场经济相结合,B项正确;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与中美正式建交没有必然的关系,C项错误;“一国两制”是针对港澳台问题的,D项错误。9.(2015湖北宜昌三模,30)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产量也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二者都()A.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C.满足了当时农
68、业发展的现实要求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答案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都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对生产关系进行根本性调整,依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A项错误;1978年中国的经济并未从“文革”中恢复发展,B项错误;1953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当时的国际经济发展潮流无关,D项错误。10.(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模,33)作为世界上最出名的老鼠和鸭子,“米奇”和“唐纳德”于1984年首次踏上中国大陆,就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引进
69、美国动画片。这反映出()A.中美文化互动更加频繁B.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C.中外文化交流障碍消除D.对外开放触及文化领域答案D 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美国卡通明星的到来反映出中美交流触及文化领域,D项正确。“首次踏上中国大陆”,反映出中美文化互动还不够频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B项错误;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中外文化交流障碍不可能消除,C项错误。11.(2015湖北武汉调研,29)1970年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时代英雄“杨子荣”的英武雄壮、一脸正气的相貌特征成为当时全国的审美样本;而2014年徐克导演的同名影片中“杨子荣”则亦正亦“邪”,“匪”气十足。杨子荣“英雄”
70、形象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对外开放的实施C.现代主义的流行 D.“左”倾错误的纠正答案A 材料通过“杨子荣”形象的变化,来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符合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规律,A项正确。对外开放的实施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但不是主要原因,B项错误;现代主义的流行也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但也不是主要原因,并且材料里也没有和现代主义相吻合的内容,C项错误;“左”倾错误得到纠正会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但与经济相比,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主要的,D项错误。12.(2015河南适应性模拟,31)1977年
71、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百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形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景观。恢复高考()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答案D“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恢复高考有利于选拔人才,促进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选D项。B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时间:20分钟 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7四川宜宾二诊,30)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国有企业、科研院的一些工程师利用周末为私
72、营企业担当技术顾问,并从中获取适量的报酬。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论,甚至激烈反对。直到1988年1月国务院下达文件“允许科技干部兼职”,争论才算尘埃落定。国务院此举()A.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兴起B.使乡镇企业的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改变C.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D.使市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答案C“允许科技干部兼职”,允许人才的自由流动,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C项正确。“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兴起,A项错误;材料与乡镇企业无关,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我国才确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基础而不是决定作用,D项错误。解题技巧 关注历
73、史细节与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允许科技干部兼职”与当时国家的大政方针相吻合。把历史细节放到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就能得出正确答案。2.(2017广东深圳一调,31)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因势利导,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这说明当时()A.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B.以市场调节为主要的经济手段C.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D.继续稳定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
74、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与材料中“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相符,D项正确。解题技巧 注意提取关键信息。时间信息是1983年,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三不”政策,正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变相保护。3.(2017河南安阳二模,31)1979年中国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中国搞起了“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策从此变更。这里的“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A.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体制B.将市场作为手段加以提倡C.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D.一定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答案D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信息“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知中国开始一
75、定程度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D项正确。根据材料“197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尚未建立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体制,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只是尝试以市场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并未提倡,B项错误;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解题技巧 注意提取关键信息。1979年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这一时期国家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一定程度上发挥市场的作用。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2017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二诊,31)1979年初,邓小平在美国访问期间,会见了大多数美国内阁部长、议员、州长、市长,以及企业、文化
76、、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重要人士。对媒体人士也来者不拒,对记者的提问均予以答复。邓小平这些做法旨在()A.传递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B.表达对美国新闻自由的赞赏C.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D.肯定美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答案C 结合时间信息“1979年”和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可知邓小平旨在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C项正确。解题技巧 关注历史细节与时代背景。注意时间信息是1979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此背景下的谈话,很明显是在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5.(2016湖南株洲一模,14)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举手表决,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
77、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1。这表明()A.中国开始实践启蒙思想B.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公平公正C.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完善D.城乡平等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答案C 中国实践启蒙思想是在近代,A项错误;无记名投票取代举手表决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不是材料主旨的全面体现,B项错误;从“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与“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1”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完善,C项正确;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应注重城乡平等,但不是以此为根本,D项错误。解题思路 本题数字代表发展。从史料信息看,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
78、城市人口数的比例由81到11,说明在选举问题上实现了城乡平等,进而说明中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6.(2016河南信阳一模,16)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于2014年6月25日至28日赴台湾访问,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放在65年的时间长度、放在海峡两岸“战争与和平”、悲欢与离合的历史厚度去看,此访意义相当重大,堪称“两岸关系的一大步”。这说明()A.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B.“一国两制”受到台湾同胞的认可C.“九二共识”得到全方位体现D.拓展交流渠道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答案D 材料中提到“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这
79、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和台湾交往的另一种新的渠道,这种交往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可以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解题方法 正确使用排除法。在很多试题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绝对的说法,这些绝对的说法大多是错误的选项。本题A项错在“实质”,C项错在“全方位”。7.(2016广东梅州一模,31)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个农民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A.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农村历史性的变革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80、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D.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答案D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仍归国家,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个体经营方式与农业现代化经营模式相悖,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打破了平均主义盛行的人民公社体制,D项正确。解题方法 正确把握历史名词的内涵。本题实际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它不是改革开放的序幕,A项错误,农民没有得到土地所有权,B项错误,它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C项错误。8.(2016四川德阳一模,20)20世纪80年代,我
81、国实行价格双轨制,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这反映了我国()A.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调整B.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C.政府职能范围逐步缩小D.积极融入全球化市场体系答案B 题干中并未提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A项错误;题干中“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说明经济体制出现转型趋向,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政府职能,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化市场体系,D项错误。知识拓展 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仿照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变计划经济为计划经济指导下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
82、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2015辽宁锦州二模,31)“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A.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文革”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C.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D.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答案A 材料体现了中共领导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不是再单纯地照搬苏联的做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一种对中国国情的客观分析,B项错误;
83、封建主义制度已经消失,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强调社会形态的演进可否跨越,D项错误。10.(2015河南六市一模,31)比较下表所显示的改革开放后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产品出口的走势,从中可以反映出我国()A.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全面展开B.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D.民营经济也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年份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比重(%)比重(%)比重(%)200142.550.17.4200331.554.813.7200718.557.124.4答案D 民营企业比重从7.4%上升到24.4%,超过国有企业,仅次于外资企业,故D项正确。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
84、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A项错误;数据显示的是“各类企业产品出口”的比重,而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比重,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各类企业产品出口”的比重,不能得出对外开放格局是否形成,C项错误。11.(2015湖南十三校二联,31)1978年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村民对土地的承包期限30年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有效维护农民利益 B.有违效率与公平的原则C.制度僵化急需改革 D.是对农民土地物权的确认答案B 依照常理,农村家庭人口增减,其承包的土地也应该相应增减。“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会造成农村人口结构变动但土
85、地并未及时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违公平,也会影响效率,故B项正确。评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可以从材料信息入手,分析该政策的局限性来回答。12.(2015河北衡水一中三模,31)下表中,对不同年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表示正确的一组是()1952年1956年1978年1992年2004年A49.799.186.492.921.3B21.392.999.186.449.7C49.721.392.999.186.4D21.349.786.492.999.1答案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表格中所给年份对应
86、的重大历史事件。1952年处于三大改造前,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并不占据绝对优势。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1956年底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所有制结构未发生明显的变化。1978年底改革开放开始,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前,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上升,但公有制经济依然占据优势。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结构得到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选B项。13.(2016安徽江南十校一模,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87、列宁曾经以一个公式来概括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摘编自列宁全集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二、非选择题(共12分)答案 本题具有开放性。首先审清题意,然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解题思路:本题从政治建设,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生产力,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进行探讨。(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所给材料公式的含义进行解读,归纳出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归纳的观点进行论证。材料中公式的含义是结合本国实际,借鉴
88、国外有益的发展模式,形成发展经济的合力。C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创新题组非选择题(共37分)1.(2017广东梅州质检,40)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
89、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1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摘编自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材料二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提高到5.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
90、海省份流动。(1)客家人寻根河洛,源于我国古代哪种制度?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6分)(2)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6分)(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人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3分)答案(1)制度:宗法制。(2分)原因:战乱;人地矛盾;经济重心南移;官职迁调或经商。(任二点,4分)(2)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等动乱;列强贩卖华工出国。(任三点,6分)(3)1978198
91、3年:经济特区的设立(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2分)流动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主要劳力集中在农业生产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1分)1987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2分)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2分)变化: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于和平时期;由被动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经济因素为主;由大规模迁移到分散流动为主;由举族迁移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为主。(任三点,6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1)根据
92、所学知识可知,源于宗法制。“原因”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整合即可。(2)据材料“清朝咸丰(18511861年)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等动乱;列强贩卖华工出国;等。(3)“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进行整合。“变化”综合材料一、二,从客家人迁徙的时期、推动力、原因、规模、年龄段等进行分析可得出,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于和平时期;由被动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经济因素为主;由大规模迁移到分散流动为主;由举族迁移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为主。2.(2017江西南昌一模,41)历史图片
93、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记录下某一历史瞬间或反映某一历史现象。阅读下面图片和文字,回答问题。结合图1、图2和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主题,并对这一主题进行阐释。(命题:要求主题突出,简明扼要,不得照抄图片文字内容。阐释:围绕主题说明解释,史论结合)(12分)答案 主题可命制:生产组织形式的合与分;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集体生产与个体经营;农民的心情;形同意异;等。示例主题:生产组织形式的合与分。阐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获得土地。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开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民自愿加入农业生产合作
94、社,从个体生产形式变为集体生产形式,将农民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我国农业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集体生产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总结: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土地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合与分,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解析可从生产组织形式的合与分、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集体生产与个体经营、农民的心情、形同意异等方面拟定主题,然后运用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史实,进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