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必备知识夯基固源 主干知识历史认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页一、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1丞相制度的废除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影响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丞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的出现(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2)过程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
2、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二、清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中枢机构:设军机处(1)背景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2)设立:办理西北军务,雍正帝时设立。(3)职能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4)特点组织形式特殊,皇帝直
3、接挑选亲信任军机大臣,人数无定制。地位显要,本身无独立性,完全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机构精干,人员干练,办公于内廷,近于皇帝,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便于集权,办理政务迅速、机密,君主旨意畅通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5)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2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
4、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3)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教材拓展补遗】思维点击明朝内阁制材料(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予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钱穆国史大纲迁移运用:有人认为张居正等专权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弱化,这种说法对吗?提示:不对。张居正等专权是倚仗皇帝等的宠信,没有皇帝的宠信,也就没有他们的专权。这说明权臣专权恰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教材补缺特务统治明代
5、为了确保臣下绝对忠心,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设立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图解历史古代中国削弱相权的方式构图解史军机处的特点信息提取:反映出清朝中枢决策机构逐渐走向封闭性,但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轻巧识记用“一废、二设、走极端”概括明清政治核心素养重点深化 主题突破提升素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页主题(一)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也加
6、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针对练】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解析:根据材料“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了超越体制制度,增强主观性的一面,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孔毓璞与军机处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故C项错误;该表述与所学史实专制皇权加强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内阁与军机处所体现的
7、制度创新(1)创新表现: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的“军机处”,是加强君主权力的又一创新。宰相具有两大职能:百官之首和皇帝的助手。宰相制度废除后,封建君主想找到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仅保留宰相作为皇帝助手的职能,杜绝“皇帝助手”演变为“百官之首”的可能,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辅政机构,但不允许辅政机构变成握有实权的行政机构。(2)实施效果明中后期阁臣权力出现膨胀的现象,并且还有伴随而来的太监乱政问题,说明明朝的内阁制度不是一种理想的辅政制度。清朝的探索相对比较成功,其辅政机关实行的是内阁和军机处并行的双轨制,重要的事务由皇帝在军机处的协助下完成,一般事务由内阁来处理。这样既照顾到事情的轻重缓急,又分散
8、了中央权力,二者相互牵制,保证君主集权。三、“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二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思考(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职责与唐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2)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说明内
9、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说明了明朝实行内阁制的最终结果是加强了皇权说明清朝中央行政绕过内阁,内阁职权被军机处所取代说明军机处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说明了内阁的职能,结合唐以前丞相的职责比较其不同;说明了军机处的职权,从其职权上分析其本质。提示(1)唐以前的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明代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大臣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这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2)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
10、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主题(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1)积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影响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难以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和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经济上,封建社
11、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二、“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元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士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
12、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思考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第三帝国”即明清时期具有“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说明我国历史上的三大“帝国”时期说明秦汉时虽然已经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但贵族政治的色彩依然存在说明由于科举制的实行,隋唐元时期真正实现了向官僚政治的转变说明第二帝国的“外向”“开放”“竞争性”的特点主要说明了明清政治体制的衰落,具有“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的特征(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结合和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明清时期的中央机构变革的相关知识分析。提示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
13、;对外交往方面,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这与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中国封建制度走向了衰落。关键能力定向突破 史料考法能力提升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7页材料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带一个都御史的衔。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譬如倭寇来了,沿海地方没有总其成的人,就派一个总督或巡抚去,这是临时的。过几年,事情平定了,这官仍旧回中央,机关也撤销了。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在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上面再加巡抚总督,地方行政就愈来愈坏了。我们现在
14、再从历史演变源头上说来,汉时由刺史变成为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观察使,这些都是由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的。只有节度使才是军事长官变成行政长官,而且还是意在开边对外的。明清两代之总督巡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不在对外开边。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求:从材料中找出明清时期督抚制演变的特点。信息: 答案: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制。材料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15、明太祖实录卷239)。”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发现问题:明朝的国家体制具有独特性;明朝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思考:明朝的这一制度创新与社会转型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试答: 答案:明朝的这一制度变革,反映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折射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象,由此可见,二者有必然的联系。材料在明朝,监察官员除中央都察院官员以外,品级一般都不是很高,虽然他们的品级不高却有皇帝撑腰,并享有某些特权,在掌有监察大权的基础上以卑察尊,对监察过程中的纠举起到了支撑作用。明朝监察制度不仅在监察各级官吏上进行了
16、制度设计,还要求监察官员间也要行使监察权,做到相互监督,实现监察职权的交叉进行。明朝监察制度在进行监察权设计时采用的是单向的监察方式,而在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等方面就显得相对欠缺,为监察官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创造了隐形条件。摘编自覃云等论明朝监察制度对我国反腐倡廉的启示要求:分析材料,论证说明明代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的工具。论证: 答案:明代监察官员在皇帝的支持下,独立行使职权,以卑察尊;自上而下单向监察,最终听命于皇帝;监察官员虽然互查互纠,但缺乏下级及社会舆论监督,仍易滋生腐败。总之,明朝监察制度服务于皇权专制,有很大的局限性。真题感悟模拟演练真题研模决胜高考
17、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考情分析近几年全国卷加大了对本讲的考查频率,题型以选择题为主。2018年高考全国卷以第41题形式出现,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明朝的内阁制、宦官参政、地方督抚制以及明清乡约制度。明清在制度继承与创新、国家统一与开拓疆域、多民族治理与融合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符合当前新高考命题的主要潮流,需重点关注。1命题点:明代宦官识字与君主专制的强化(2017高考全国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
18、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答案:A2命题点:明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2016高考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
19、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故排除D项。答案:B3命题点:明代内阁制的实质(2014高考全国卷)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
20、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故选B项。答案:B1明代规定:凡内官或内使(皇帝身边的官员或太监)传旨,内阁和各衙门必须覆奏皇帝,再次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这一规定反映出明代()A皇权专制开始渗入各部门B注重政治权力规范化运行C内阁大臣的职权得到扩大D行政决策正确
21、性得到提高解析:据材料“凡内官或内使(皇帝身边的官员或太监)传旨,内阁和各衙门必须覆奏皇帝,再次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可知这个过程反映了皇权至上,政治权力的规范化运行,故选B项;“开始”的说法错误,皇权专制从秦朝就有了,排除A项;整个流程中体现的是权力的规范化,皇权至上,看不出内阁大臣的职权扩大,排除C项;皇权专制很难提高行政决策的正确性,排除D项。答案:B2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并有权逮捕、施刑。这反映了明朝()A君主权力受到制约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C宦官权力失去控制D君主集权得到加强解析:“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
22、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宦官权力来源于君主,可见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D项;“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表现,排除A项;“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并有权逮捕、施刑”是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表现,排除B项;“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源自君主,排除C项。答案:D3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C意识
23、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解析:题干中提及明太祖认为对于“蛮夷”少数民族或邻国要威惠并施,明成祖对于“蛮夷”要抵御与归服并用,两者都重视处理与“蛮夷”的关系,故选D项;“华夷观念”在近代以来才逐渐改变,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行政机构,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怎样尊重“蛮夷”,而是要威惠并施,排除C项。答案:D4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雍正十三年,命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而后恢复军机处。从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来看,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B在权力构建上发生了实质变化C和总理事务王大臣分
24、权制衡D逐渐成为强化皇帝权力的利器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成立之后的演变。结合材料与所学可知,军机处设立之初,是一个专门筹办军务的临时性的军事行政组织,后经历裁撤复设,最终取代总理事务王大臣,演变成辅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D项正确。答案:D5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机构职能主要表现理藩院管理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军机处控制满洲统治者对核心权力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这说明清朝()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解析:据材料理藩院管理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及其家族,军机处控制军事、行政等核心权力,这说明清王朝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故选B项;材料的三个机构创新没有体现满汉民族分治政策,排除A项;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实施,体现不出“创新”,排除C项;理藩院的专门设置体现的是对边疆地区控制的严格,排除D项。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