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7573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17届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1-4《百丈山记》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石磴(dn)淙淙(cn)鸟瞰(kn) 清澈(c)B潺潺(chn) 峭壁(qio)璀璨(cu cn) 殚数(dn)C博闻强识(sh) 数说(sh)瀵涌(fn) 庵庙(n)D罅隙(xi) 拾金不昧(wi)水声溅溅(jin) 沟壑(h)【解析】A项,“淙”读“cn”;“澈”读“ch”。C项,“识”读“zh”。D项,“昧”读“mi”。【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穷:尽头,穷尽。B项,益:更加。C项,临:面对/到达,动词。D项,度:通过。【答案】C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2、日光烛之B旦起下视,白云满川C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解析】A项,“烛”,名词作动词,照;B项,“下”,名词作状语,向下;D项,“云”、“响”,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答案】C4与“独夜卧其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风来两峡间B而作神祠于其东C微斯人,吾谁与归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解析】C项,宾语前置句,其余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

3、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林薄间东南望薄:迫近B日光烛之 烛:照耀C不可殚数 殚:尽D

4、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胜:胜景【解析】薄:密林。【答案】A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一峰独秀出皆若飞浮来往下临峭岸,深昧险绝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ABC D【解析】是最后记小结之用;此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答案】C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B第一段作者侧重在表现其壮美的一面,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他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

5、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C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最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对它们“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解析】“它们”不对,而是“可观者”。【答案】D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译文:_(2)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译文:_【答案】(1)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翠色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2)平台东面没有路了,当地人

6、开凿石壁修造石级来越过,又在东边造了神祠,旱涝时节便来祈祷。三、课外阅读(2013广州市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江陵府曲江楼记 朱熹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一目千里;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

7、终不行也。呜呼,悲夫!”乃书其匾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悲愉佚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诗曰:

8、“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冬至。(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注】荆州:宋时为江陵府。晻(yn)霭:昏暗不明。曲江公: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翛(xi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乃直其南凿门通道B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C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D乃天理之固然【解析】B项,

9、“出没”古今义均为“出现和隐藏”的意思。A项,“通道”古义:筑路,通往某处;今义:供人员通行或货物运输的过道。C项,“不行”古义“不能实现;今义”不行进、不前进、不施行。D项,“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固有的规律;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答案】B10.(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B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昔公去相而守于此C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得以览观焉D而考其所以然者而亦孰使之然哉【解析】A项,就,连词/是,副词。B项,均表承接,连词。C项,均解作“之

10、”,代词。D项,均解作“这样”,代词。【答案】A1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A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B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C顾亦何预于后之人D使人忧悲愉佚勃然于胸中【解析】B项,属一般句式,A、C、D都是介宾结构后置句。【答案】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敬夫担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因学府的南面有高墙阻挡,便凿墙开出城门,并在新城门上加筑一座楼台,取名“曲江楼”。B张敬夫与朋友登上曲江楼,观赏了眼前壮观的景象,对曾贬官于此的张九龄的遭遇慨叹不已,于是请朱熹为曲江楼题写牌匾。C朱熹读了张敬夫来信,得知登临曲江楼能够看到许多佳景,于是渴望与敬

11、夫同游,在楼上纵览江山,探讨成败兴亡,饮酒咏诗。D朱熹认为,登上此楼的人能够从登临眺望中得到感悟、收获,只可惜自己未能前往观赏,不无遗憾,唯有遵嘱写下这篇文章。【解析】张敬夫没有请朱熹为曲江楼题写牌匾。【答案】B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译文:_(2)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译文:_【答案】(1)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2)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参考译文】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

12、闲。只是常常为学校门外挡着高墙,不能排除滞塞之物、迎纳清旷之气,而感到不快。于是在它的南面,开门筑路,直达白河,取近旁已废弃的门上原有的牌匾,悬挂在新门之上,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江水奔流,一目千里;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濛,云气昏晦,在苍茫的水天之外,隐约显现。敬夫于是环顾四周,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官到这里,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高吟诗,总是飘飘然有超脱尘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往往长夜不眠,喟然兴叹,深深忧虑,足见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

13、实现。唉,真可悲啊!”于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当时我正担任“南康军”(一职),因疾病折磨,想辞去官职,又不获批准。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真想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地形,依据楚汉相争以来成败兴亡的情况,考察它们所以如此的原因;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可是现在竟远隔千里,只能遥遥相望,这番心愿,终不能实现。唯有抬起头,对着西方,悲伤地叹息。我又曾想:张公距今已很久了,他一时的遭遇,虽然关系到唐代治乱的转折,但和后人又有什么关系?而读他书的人,无不有感于他的境遇,合上书本,深深地叹息。这是

14、因为辨别是非邪正,天理本应如此,故人们不能无动于衷。因此虽历时久远,依然能引起感触,使人忧愁欢乐之情在胸中兴起,仿佛亲眼看到了他的面容,真的听到他的言语。这哪有古今彼此的间隔,而又有谁使它这样的呢?诗经中说:“天生万民,一切的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法则、规律。人之常情,都喜爱美好的品德。”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对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观赏,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唯有逐一陈述敬夫的原话,并附上自己的感慨,以供后世君子观看。淳熙己亥年十一月己巳日冬至。四、语言表达14为下面的新闻拟一则标题。不超过15字。本报讯昨日,福

15、建省同安县工作人员在同安区洪塘镇一处温泉泉眼附近拆除旧房时,无意中发现在地基下有一块石碑,上面的题字疑似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真迹。文史专家称,如果石碑确为朱熹真迹,将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块石碑风化严重,通体微黑,碑高约150 cm,宽约60 cm,厚约11 cm,正面可见碑刻“天下第一泉朱熹”字样,有些小字无法辨认。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看了石碑照片后,查阅了相关资料。他表示,“天下第一泉”的字迹与翔安小盈岭的“同民安”相似,但又不同。虽然从风化程度上来看,并不像近年刻的,可惜石碑没写具体年号,如果有,就能辨别是不是朱熹所题了。颜立水说,在厦门,目前有史料可考的温泉始于明代,宋代则没有记载。发现“天

16、下第一泉”石碑的地方,在民国版同安县志里记载为“小崎温泉”,之前的记载还有待查阅。朱熹在同安任职时,留下三十多处石刻,绝大多数都是摩崖石刻,仅“郭岩隐安乐窝”一处是碑刻;如果此次发现的碑刻确为朱熹所题,将有极高的研究价值。_【解析】拟制标题之前先通读全段,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然后用一个主谓句式把意思表达出来。【答案】福建同安惊现疑似朱熹真迹石碑15(2013新课标全国卷)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5分)_【解析】本题是图文转换题。首先要注意要求: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还要认真观察图片:中间有山、水、太阳,外围是十环,体会它的象征意义。【答案】(示例)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