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2710 上传时间:2025-11-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月亮上的足迹【预习导学】(自习15分钟)预习任务:资料准备:了解作者及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自主积累:将文中重点的字词摘抄至摘抄本上注意其音、形、义。自我感悟:通过学习,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敢于探索的精神。预习步骤:第一步:了解作者及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初读文本, 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把握课文,提升概括课文的能力。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1、边读边结合资料助读,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理解课文的内容。2、再次默读课文,学习本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探究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扎实掌握“椭圆、畅谈、健步、里程碑、昂首挺

2、立、遥遥在望”等重点字词,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 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敢于探索的精神。【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朱长超,1944年,上海南汇人,研究员。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主要从事思维科学的研究。主要作品有科学革命的步伐思维的历程认识自我人生的智慧开发自我他关于人类思维发展趋势的论文、关于社会生物学的论文,得到一些著名学者的好评。了解背景:1、美国的登月计划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

3、,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预习检测】课件展示整体感知: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包含什么内容?【自研自探导学】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了什么作用?(提示:从说明文的语言角度把握)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3、你怎样理解阿姆斯特朗所说的“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提示:理解“一小步”和“巨大飞跃”之间的关系)拓展延伸: 选择下面一种情

4、景,展开想象,写一篇小作文。1、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上与儿子通话说:“我看到咱们的家了”想象一下他看到怎样的情景。2、假设你成为中国第十代宇航员,经过漫长的宇宙飞行,看到了一颗陌生而美丽的星球。【日清过关】一、根据课文介绍的登月知识,选出错误的一项()宇航员的氧气袋中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氧气,不能长时间呆在月球上。人类登上月球的准确时间是1968年7月21日。C月球在离地球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D首次登上月球的三位美国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二、根据课文介绍的登月知识,选出错误的一项()宇航员的氧气袋中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氧气,不能长时间呆在月球上。人类登止月球的准确时间是

5、1968年7月21日。C月球在离地球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D首次登上月球的三位美国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三、下列各句中没有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是 ( )A、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B、“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C、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行驶。D、这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四、请把重新调整后的句子顺序填在括号里。( )1、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3、飞船进入大气层,回到地球。 4、登月舱打开舱门。5、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间点,向月球进发。6、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7、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8、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9、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10、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里程碑:_。(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畅谈:_。虽然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可望而不可即:_。六下面几句话是比喻句的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