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个世界的撞击(18世纪末至今)一、中西方继续错位发展(一)中外近代化历程的比较1社会背景不同(1)西方近代化是在本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的前提下开始的。(2)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逐步加紧侵略的情况下逐步开始的。2过程不同(1)西方近代化的基本过程: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
2、家相继实现工业化。(精神制度器物)(2)中国近代化变革: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器物制度精神)3领导阶级和目的不同(1)西方的近代化无论是思想革命、政治革命还是工业革命。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2)中国的近代化中出现的新思潮以及洋务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维新变法运动及辛
3、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领导,其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4中外近代化的阻力不同(1)西方近代化的阻力主要是本国的封建制度以及封建经济,所以近代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神学以实现民主政治;反对封建经济制度,进行工业革命,实现生产力的飞跃;反对封建思想,提出自由、平等、法治、民主的资产阶级新思想。(2)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不仅有本国的封建势力,而且还有外国侵略势力,所以中国实现民主化、工业化的前提是首先要战胜外国的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1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
4、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A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B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C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D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D根据材料可知,就市场因素而言中国更胜一筹,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的原因,可以推出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故D项正确。2据统计: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例,1750年为32.8%,1830年为29.8%,而相应年代的整个欧洲为23.2%和34.2%。其中,中西制造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A数量B原料C生产目的D生产方式D17501
5、830年中国处于清朝时期,制造业仍以手工生产为主,而同一时期欧洲开始工业革命,采用机器生产,推动产量大幅度提高,故D项正确。(二)中西启蒙运动的差异1基础不同(1)西方启蒙运动是一种市民社会的思想变革,表达了个人主义的诉求。(2)中国启蒙运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载体,表达了集体主义的诉求,是基于国家、民族的独立而提出的。2旗帜不同:西方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旗帜,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是“民主”与“科学”。3内容不同(1)欧洲启蒙运动的根本目标是个人的解放和自由,将人从宗教神学和君主专制中解放出来。(2)中国思想启蒙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将国家民主体制的构建作为实现民族独立的武器,而不是实现个人自
6、由和解放的保障。4影响不同(1)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最终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2)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已经产生了怀疑启蒙运动的倾向,提出了“援中济欧”的思想,最终,中国的启蒙运动没有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而是引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3梁漱溟说:“西方人讲自由、平等、权利,动不动就是有我的自由权,个人的权利放在第一位,借此分庭对抗。但中国不是这样,注重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梁漱溟认为当时的中国人()A与西方人的文化差别B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C应该追求“德先生”与“赛先生”D要支持学生五四争权利爱国运动B根据材料中“但中国不是这样,注重的是义务”并联系所学知识得知,中国人深受
7、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二、18世纪末期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撞击(一)近代西方侵略对中国的“冲击”和中国的“反应”1军政反抗:面对西方列强的军事和政治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既包括政府层面的抵抗,如左宗棠收复新疆,也包括民众的斗争,如三元里人民抗英和太平天国的反侵略斗争等。2经济变动:在西方列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经济侵略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近代经济在此基础上产生。但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3文化嬗变:在西方侵略的背景下,中国“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等思想出现,“西学
8、东渐”成为时代潮流。4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观点意在说明()A中国的顽强抵抗延缓了列强侵略步伐B鸦片战争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D根据材料“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可知,英国人早已确定发动侵华战争的目标,说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顽强抵抗,排除A项;材料强调英国
9、侵略的外部因素,没有涉及内部因素,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英国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排除C项。5(2020南充一模)曾国藩家书载:“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材料所反映史实表明()A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B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掠夺开始“合法化”C中国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D清政府开始举办洋务以反对外国侵略B根据材料“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可知此时为鸦片战争后期,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掠夺开始“合法化”,故选B项。(二)18世纪下半期以来中外经济的联动效应时间西方经济现象
10、中国经济现象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对外输出商品,掠夺原料;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门洞开;自然经济解体;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破产;被卷入世界市场;近代工业开始起步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对外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加剧殖民扩张,争夺海外市场;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加深;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促使民族工业发展一战期间忙于世界大战,放松对外侵略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法西斯军国主义经济;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官僚资本形成
11、;民族工业发展;战时工业受战争影响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美国经济强盛;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新中国经济恢复;有计划经济建设;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经济全球化高潮;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参加区域合作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倡议6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
12、判的维度转化,欧洲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随着交流加深西方逐渐改变对东方的认识B中国因固守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C西方国家借助工业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D西方迅速发展与中国的迟滞形成鲜明对比D材料反映的是随着东西方交流密切,欧洲由崇拜东方向批判、否定东方转变,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概述,不是出现变化的原因,故排除;B项从中国自身落后于世界潮流的角度,表述了导致欧洲认识转变的原因,不够全面,故排除;C项从西方日益强于东方的角度论述欧洲认识转变的原因,不够全面,故排除。7下表为18701894年中国进口鸦片和棉纺织品情况统计。据此可知,18701894年()
13、鸦片棉纺织品同治九年到十三年(18701874年)的五年平均数进口2 598.7万海关两,占进口货物总值6 886.9万海关两的37.7%(居首位)进口2 145.1万海关两,占进口货物总值6 886.9万海关两的31.1%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口2 994.7万海关两,占进口货物总值14 423.3万海关两的20.8%进口4 965.3万海关两,占进口货物总值14 423.3万海关两的34.4%(居首位)A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B世界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C列强对华出口贸易性质发生变化D中国的棉纺织业逐步衰落C鸦片进口量持续下降,棉纺织品进口量不断增加,说明列强对华出口的目的已由直接掠
14、夺中国财富转为销售本国工业产品,故选C项;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商品输出一直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排除A项;仅依据中国货物进口量的变化无法推知世界市场规模的变化,排除B项;D项对材料的概括不全面,故排除。(三)法国的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1启蒙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被严复译为法意,鼓舞中国的维新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2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宣传革命的思想武器。中华民国的成立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
15、家提出的三权分立原则,是亚洲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3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礼教思想的正统地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8“这是第一次将西方近代重要学术著作比较完整地直接介绍到中国来。它震动了整个思想界,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图景:世界万物都充满着蓬勃的生气,彼此间进行着异常剧烈的斗争。世界就是在这种剧烈斗争中,不断开辟着自己前进的道路。”与上述言论有直接联系的人物是()A林则徐B严复C陈天华D李大钊B根据材料“第一次将西方近代重要学术著作比较完整地直接介绍到中国来”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严复翻译了
16、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故选B项;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写了四洲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风土人情,与题意不符,故A项排除;陈天华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但并不是第一次将西方近代重要学术著作介绍到中国的人,故C项排除;李大钊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并不是第一次将西方重要学术著作介绍到中国的人,与题意不符,故D项排除。919世纪末,梁启超曾说:“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材料反映梁启超旨在()A推翻君主专制政体B传播民主革命思想C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D批判封建伦
17、理道德C根据材料“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可知,梁启超意在唤醒国人的主人翁意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故选C项;梁启超赞成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梁启超主张改良,反对革命,排除B项;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是内容、手段而非宗旨,排除D项。(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1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1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还引起了两次巨大的思想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2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新的出路,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18、。3共产国际的成立:帮助中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共产国际建议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的兴起。4苏联模式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之中,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得不照搬苏联模式,对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后来日益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实施了经济体制的改革。5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1)邓小平更新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认为市场作为发展经济与生产的一种手段,既可以和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也可以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利用,从而克服了列宁认识上的局限性,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19、。(2)邓小平提出了市场是一种经济手段的科学论断,阐明了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不可少的“经济手段”,它不体现、不代表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对其充分利用。10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将“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A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B“中体西用”思想也被抛弃C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D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A根据材料“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思想界开始从客观实际出发来对待东西方文化,这与1919年后马克思
20、主义的传播和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故A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也被抛弃,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民主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D项。11阅读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时间(年)在俄(苏)人数学习内容1899191128俄语、矿业、商业19211927约1 400马列主义基础、俄国革命理论与实践、联共(布)党史、国际工运史、武器性能、战略战术19271930约1 100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西方革命史、唯物史观A清朝末年学生留俄体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的进步B20世纪20年代前期,留学人数增加与中国共产党
21、建立和国民革命兴起相关C20世纪20年代后期,学习内容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D“以俄为师”一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的基本路径D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并不是一直“以俄为师”,如维新变法是“以日为师”,辛亥革命是“以英美为师”,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五)20世纪世界局势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1)一战期间,欧美国家忙于大战,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短暂繁荣;日本趁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2)一战后,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2年华盛顿
22、会议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霸,美国在华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大。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1)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侵略中国,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英法等国无暇东顾,日本再次取得独霸中国的局面。(2)中国人民成为重要的反法西斯力量,抗日战争成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3)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蒋介石国民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3美苏“冷战”局势的演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1)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23、遏制中国。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苏中关系开始恶化,美中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苏联与美国的争霸政策。(3)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4)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5)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开放,反
24、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参加重大国际组织活动。121970年6月4日,美国众议院第一次从其援外拨款法案中取消了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决定。紧接着,美国驻法大使向中国驻法大使馆传递美方的意图:华沙这个论坛太公开,也太拘谨,美方希望另外打开一条保密通讯的渠道。这反映出当时()A美中苏鼎足的世界格局出现B中美建交是美国的战略目标C中美关系的发展受“冷战”影响D美国急于瓦解社会主义阵营C根据材料“华沙这个论坛太公开,也太拘谨,美方希望另外打开一条保密通讯的渠道”可知,中美关系的发展受“冷战”的影响,故C项正确。13在亚太地区影响最大的是中美苏(俄)日之间的关系。下表是20世纪5090年代四国关系的主要变化,反映了()20世纪5060年代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20世纪6070年代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20世纪7080年代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20世纪8090年代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A美日的根本利益完全趋向一致B国家实力消长影响国际关系发展C中美力量决定亚太局势的走向D多极格局的形成取代了两极格局B综合表中信息可知,国家关系的发展受国家实力消长的影响,故B项正确;美日国家利益完全一致说法绝对化,故A项错误;亚太局势的发展由国家利益决定而非中美力量能够左右的,故C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强,多极格局的形式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