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135KB ,
资源ID:9267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2673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2-3伟大的抗日战争 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2-3伟大的抗日战争 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

1、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人民版高高一历史必修一2.3伟大的抗日战争作业一、选择题1.2017年1月,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十四年抗战”起自A. 九一八事变B. 华北事变C. 七七事变D. 八一三事变【答案】A【解析】:抗战胜利是在1945年,然后减去14年,应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因此本题选A。2.阅读下表,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中国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日军实行以华治华的方针日本企图吞并整个中国日军由北向南推进控制大半个中国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内容

2、可知,日本扶植的几个傀儡政权并不能代表全中国,因此中国并没有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也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日本通过扶植傀儡政权来以华治华。并想借此吞并整个中国,这也是日本的既定政策。根据材料中1932-1940年的时间,以及傀儡政权从东北到长江流域的变化,结合日本侵华的史实可得出日军由北向南推进控制大半个中国。故正确,选择B项,排除ACD三项。3.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

3、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

4、故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4.中共中央于1935年11月发表的抗日救国宣言提出“不论任何政治派别只要他们愿意抗日反蒋者”,均愿与之合作。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提出要争取国民党和蒋介石合作抗日。导致这一政策变化是因为A.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B.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C

5、. 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利益为重D. 国民党放弃了反共和内战的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抗日救国宣言中体现中共的观点是抗日反蒋, 1936年9月1日 中共中央提出的政策说明中共要争取国民党和蒋介石合作抗日。再从时间上看,是在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中共的观点体现了阶级矛盾服从民族矛盾这一理论,故选C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对中共政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排除A项;B项是1937年七七事变,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国民党的政策,且国民党也没有放弃反共的政策,排除D项。5.本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采取的方针经历了从“反蒋抗日”

6、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依据不包括A. 共产国际的影响B. 特定环境下的阶级矛盾服从民族矛盾C. 国民党和人民对立的立场已经改变D. 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背景,中共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中共受到共产国际指示的影响,另一方面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做出政策的改变。同时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一些爱国将领也主张联共抗日。故AB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人民对立的立场不会改变,故C项与题意相

7、符,答案为C项。6.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的结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的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其共同的利益基础指的是:A. 打倒封建军阀进行民主革命B. 反抗外来的侵略实行民族革命C. 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D. 维护国共两党共同的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打倒封建军阀进行民主革命是国共进行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反对日本的侵略,不符合第一次国共合作,故B项错误;第一次合作是为了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为了进行抗日战争,都是为了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故C项正确;国共两党的政

8、治目标并不完全相同,故D项错误,排除。7.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A. 准备做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B. 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C. 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D. 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意在强调国民党中央的“持久战略”是要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要依靠国际力量取得

9、最后的胜利而非准备做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是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名师点睛】高考历史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但是需要考生们特别注意的是审题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而一定要把选择肢看完。8.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

10、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这突出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A. 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B. 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C. 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D. 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为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一些让步,C正确;共产党并没有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A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代表全国广大民众的利益。9.1939年

11、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据此,毛泽东旨在A. 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B. 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C. 突出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D. 高度概括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友军”指国民党军队,根据材料,国民党军队不仅在正面英勇抗战,在敌后也与八路军配合,A项正确。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名师点睛】中华民族与日本

12、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以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其抗日战争有以下特点: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个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抗争;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最终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10.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历来强调治吏不求致用的顾颉刚、傅斯年等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史学研究与民族救亡密切联系,提出加强中国民族史与地理学研究,以改造民众历史观,增强民族意识。这种现象反

13、映了A. 国民政府加强对史学研究的指导B. 民族矛盾尖锐使民族主义高涨C. 国共两党为民族大义而合作抗日D. 列强联合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都不约而同地将史学研究与民族救亡密切联系”,可以看出抗战救亡是当时的主题,民族矛盾激化导致民族主义高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作用;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时期不对,这一时期主要是日本侵略。11.1939年1月,蒋介石解释“抗战到底”之“底”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1942年8月,他则表示“不能返我东北失地我人仍将继续抗战”。这一解释的变化A. 说明蒋介石对日政策摇摆不定B. 是抗战进入到反攻阶段的表现

14、C. 反映了中外反法西斯力量增强D. 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结果【答案】C【解析】题干显示蒋介石对“抗战到底”的解释从“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到“返我东北失地”,抗战态度越来越坚决,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增强,故答案为C项。题干信息显示蒋介石一直坚持抗战,排除A项;抗战进入到反攻阶段是在1945年,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排除D项。点睛:1942年从世界战场来看,反法西斯阵营已经形成,反法西斯力量有了很大增强。在此背景下,蒋介石的态度日益坚决,抗战的目标更加明确。12.1941年后,中国陆续派出10万人的远征军入缅作战,沉重打击了日军。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

15、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军欧洲战场的对德作战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民族精神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配合英军在缅甸战场的对日作战,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符合史实,错误可排除,故选B。考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点评:抗战时期中国还开辟了国外战场,派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本考点还可以这样考查:中国新闻网2009年5月30日报道: 九名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今日从云南瑞丽畹町口岸踏上回乡探亲之路。下列对中国远征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他们开辟了国外抗日战场

16、B主要任务是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C在缅甸救出被日军围困的英军七千多D他们抗击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13.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賦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A. 地方主义导致了近代国家衰落B.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C. 全民族抗战增强了国家向心力D. 近代民族主义的观念开始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可知民族危机使地方主义暂时搁置,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故

17、C项正确;A项错误,近代外来侵略是造成衰落的主要原因;B项内容与题干材料相反;D项错在“开始上”。点睛:材料“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是解题的关键。14.有学者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大的战斗有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材料可以说明A. 相持阶段,国民党积极抗战B.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C.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

18、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相持阶段的国民党的抗战,根据材料,可发现国民党组织了积极的抗战,故A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错在“全部”;材料强调的是正面战场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统一战线的作用,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5.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A.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 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的胜利信心C.

19、此时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D. 此战争发生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华北、晋北山区、东海岸”“一百团人”可知是百团大战,由中共领导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袭击,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9月建立,排除A。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蒋介石消极抗战,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排除C。防御阶段是在1938年之前,排除D。所以选B 16.“这个战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鸦片战争后)近百年来中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这个战争A. 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促成了国共两

20、党第一次合作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 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答案】D【解析】材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是(鸦片战争后)近百年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指抗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故D项正确;A项是指辛亥革命;B项是指国民党一大;C项是指新中国的成立。点睛:材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是(鸦片战争后)近百年来”是解题的关键。17.有学者说:“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这位学者述说的历史事件是A. 北伐战争B.

21、 南昌起义C. 抗日战争D. 解放战争【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中“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可知指的是抗日战争,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由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材料“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是解题的关键。18.194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关于庆祝中英、中美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决定,指示各根据地都要庆祝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此时“不平等条约的废除”说明了A. 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是主要战场B. 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C. 中国人民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

22、利D. 中国成为主权真正独立的国家【答案】B【解析】: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并不是主要战场,可排除A;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43年,抗日战争还没有胜利,据此可排除C、D,所以本题选B。【点睛】: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废除中英、中美间废除不平等条约。19.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今人又加了两个:蒋干(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共工(共产党或国共合作)。依照唯物史观来看,

23、谜底应该选择A. 屈原B. 苏武C. 蒋干D. 共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根本原因。而“共工”(共产党或国共合作)正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体现之一,故D正确。ABC三项都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但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20.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 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 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 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D. 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答案】B【解析】材料“1937年8月”“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反映出抗战防御阶段

24、,中共要变敌后为抗日的主战场的战略,故B项正确;A项发生在1932年土地革命时期,排除;长征是 1936年10月胜利完成的,故C项错误;D项是1938年春,排除。点睛:关键时间“1937年8月”,用此分析出答案。21.有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宝岛回归”“家园沦陷”“血战台儿庄”“全民族抵抗的枪声”“中共七大召开”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宝岛回归”是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家园沦陷”的地点在东北,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东三省沦陷。“血战台儿庄”是指193

25、8年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全民族抵抗的枪声”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抗战。“中共七大召开”是1945年春在延安召开。故D项排序正确,排除ABC三项。22.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

26、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的颁布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项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A、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3.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

27、这反映出A. 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答案为D项。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不存在革命工作中心转移的条件,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力量的壮大,不是统一战线,排除C项。【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影响点睛:抗日战争带来的影响不仅

28、仅表现在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还表现在抗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力量的巨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控制的区域以及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队伍的扩大。整个抗战过程,就是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过程,抗战结束时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更加明显。材料反映的就是这种逐渐加强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4. 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 竭力塑

29、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题干信息“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可知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5.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

30、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沿海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从防范的地理方向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也体现不出“削弱各地军阀”的意图;这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作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政府抗战准备26. “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

31、不仅立刻对之停止对敌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表达这一宣言促进了(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C. 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国民运动发生于1924至1927年,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以A项错误。C项与中国近代史实不符合。此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八一宣言的内容,是1935年的史实,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红军”两个字可知此言论出现在全面抗战前,当时全面抗战尚未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开始是1937年,时间相隔较远,所以排除D项。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国

32、军民抗日斗争27.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C.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的信息说明国共两党创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

33、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全面抗战开始。28.1940年9月,蒋介石发出一则通电:“迭电获悉,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许。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其交通为要。”此电文嘉许的是A. 淞沪会战B. 台儿庄战役C. 平型关战役D. 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

3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40年9月4日。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排除A选项;B选项发生于1938年,排除;C选项发生在1937年,排除。因此只有D选项百团大战符合题意,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反抗百团大战29.中共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变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该宣言的发表A. 说明中共放弃了武装的领导权B. 表明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 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答案

3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的信息说明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统一改编红军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故本题选择C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抗日(红军改编)30.抗战期间八路军某刊物报道:“八路军在抗战一年半中,在蒋委员长与战区司令长官的领导之下,在朱彭总副司令及各部各级长官与共产党员的领导之下,协同各部友军,进行了英勇的抗战。”与报道相一致的“英勇的抗战”是A. 百团大战B. 平型关大捷C. 徐州会战D. 淞沪会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

36、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平型关大捷是八年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密切合作进行作战的光辉典范,同时,平型关大捷也是八年抗战期间中国的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徐州会战、淞沪会战都不是国共两党密切合作的战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平型关大捷31.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A.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 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C.

37、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实现,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西安事变二、材料题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

38、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摘编自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共两党抗战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39、【答案】(1)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都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国共产党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国共产党真正依靠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2)特点:民族性: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双重性: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共抗战中形成了两个场、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解析】【详解】(1)根据“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

40、整论述”“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分析得出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都认为抗战是持久战;根据“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得出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根据“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分析得出中国共产党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2)特点:根据“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得出民族性;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抗战具有双重性,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结合所学可知,国共抗战中形成了两个场、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