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 秦汉时期: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人头税秦朝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徭役更卒: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戍卒: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2. 隋
2、唐时期:(1)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2)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 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基础:均田制。(3)唐朝中期以后:实行两税法。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3. 宋元时期:(1)宋朝。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除征收代役金外,还再派发各种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2)元朝。沿袭租庸调与两税
3、法: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征收“科差”。4. 明清时期:(1)明朝。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一条鞭法:A.背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B.内容:a.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b.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c.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2)清朝:“摊丁入亩”。形成过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意义:在中
4、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核心概念】(1)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田赋是中国旧时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征收的土地税,是赋税的一种形式。算赋是秦汉时政府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丁税: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人口税的总称,一般对男丁征收。(2)科差:是中国唐宋元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代徭税,相似于更赋、力庸。初兴于唐宋,但征收面不广,代役税之外仍有徭役。元代遂成正式赋税项目。征收内容有包银、体钞、丝料、户钞。一般按户摊征,并视情况有所区别,其时,力役、职役仍与科
5、差并征。【图文探究】(教材二次开发)思考:1975年底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秦简中有徭律一篇、戍律一条,以及与徭、戍有关的律文若干条。这一发现有何史料价值?提示:这些史料对于了解战国至秦始皇时期的封建国家征发徭、戍的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图解识记】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关税的起源与演变:(1)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2)古代中国的关税。起源:西周时期,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特点: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 古代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3)近代中国关税。关税自主权丧失:a.时间:鸦片战争
6、后。b.形式: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丧失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海关权力的丧失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c.结果:中国不能自主征收国境关税。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努力:主张措施a.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b.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c.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成果a.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b.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c.到1930
7、年,日本终于同意了 中日关税协定评价a.国民政府通过这些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b.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a.措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b.作用:这个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改革开放后:a.原因: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b.措施及作用: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1987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8、,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2. 个人所得税的产生与演变:(1)含义: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2)历程。时间表 现1914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 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3)作用: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情境
9、思考】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历史解释)提示: 材料反映出古代农民的境遇并不美好, 农民是古代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同时受封建国家及地主阶级的双重剥削。 【核心概念】中国古代的三大海关管理机构(1)关津:是西周到唐宋时期在水陆交通要道上设立的检查机构,除了承担军事防卫任务外,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有了征税、缉私等职权。关津管理制度经过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隋唐时期就已完备。(2)市舶:唐至明代,随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政府开始在东南沿海港口设立市舶管理机构市舶使(司)。当时,关津与市舶并存,但关津主要负责内陆进出
10、境检查,市舶则管理海上贸易。(3)榷关:明清时期,政府在运河、长江水道设关征税,称为榷关。关津这一称谓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市舶司仍然存在,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才消失。榷关在清朝前期分属户部和工部管辖,因为以货币为计税单位,所以属户部的榷关又被称为“钞关”。当时著名的八大钞关有七个设在运河沿岸,其中就有缴税最多的临清钞关,而唯一一个设在长江沿岸的则是九江钞关。【易错点拨】关税制度古已有之,古代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新中国实行了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情境思考】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
11、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材料中“中国人爽快地接受”说明了什么现象?提示: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关键能力素养探究主题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五大趋势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
12、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上述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教材讲述了明代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代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并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解析】选A。明清时期的“一条鞭法”“地丁银”的根本目的都是从增
13、加政府财政收入着眼的,故选A;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一条鞭法下农民负担并未减轻,排除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全面认识两税法和“一条鞭法”的历史意义1.两税法:(1)两税法变租庸调以人丁为赋税征收标准的原则为以财产、主要是土地为征收标准的原则,是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改变后的反映,是中国古代税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2)两税法实行初期,统一了紊乱的税制,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后来,弊端丛生,征敛趋于苛重。但由于两税法适应地主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其税制的基本原则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2.一条鞭法:(1)它以货
14、币税代替实物税,结束了历代以来以征收实物为主的国家税收方式,废除了古老的直接役使农民人身自由的赋役制度,使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2)以资产计税为主代替原来以人头为主的税收制度,有利于税赋的合理分担。(3)该法的推行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教材讲述了唐朝两种截然不同的赋税制度:前期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来替代徭役;后期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解析】选B
1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的征税原则,“唯以资产为宗”,重视实际纳税能力,这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同时也多少改变了负担不均的现象,故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并没有废除人丁税,只不过是改变了租庸调制的征税原则,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C;两税法的实行是针对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财政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而并非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排除D。1.获取信息:王安石的税制改革【情境】五代以来,以衙前(宋代职役之一)主管物之供给或运输(其他差役)各以乡户等第差充。民不胜其苦,而衙前为尤甚。今听免役,据家赀高下出钱
16、,由官雇役。单丁、女户原无役者,概输钱,谓之“助役”。一面便民,而一面亦借助役钱增岁收。反对者谓“上户则便,下户实难”,语非无理。又于额用已足外,复增取二分谓之“宽剩”,则下户、单丁、女户更困。钱穆国史大纲发现问题:根据史料,指出王安石改革差役法的主要手段及其结果。(学业质量水平3)提示:手段:按户等征收役钱(以钱代役)。结果:差役负担相对公平;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农民劳动时间。但增加了下层民众的负担。2.论证观点:张居正对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情境】张居正(15251582年)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
17、“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发现问题:一条鞭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大税制改革,结合史料说明上述观点。(学业质量水平4)提示: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具有不同于以往税制的显著特点,如合并税种(或赋役税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或按田亩核算或地租货币化);力役货币化;突出官府在丁银征收和使用中的地位;简化纳税环节。所以说“一条鞭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大税制改革。主题二中国关税制度的演变辩证认识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1.积极意义:(1)南京国民政府以较短的时间,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新约,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帝国主义的
18、控制,但减少了它们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2)在一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顺应、升华了民众的反帝情绪,强化了民族意识。(3)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2.局限性: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仍未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教材认为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其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过于强大B.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C.南
19、京国民政府的策略失误D.中外民族矛盾过于深刻【解析】选B。中国要想真正恢复关税自主权,必须把帝国主义彻底赶出中国,取得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选B;A、D不是根本原因,C说法错误,均排除。一、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及原因1.变化:(1)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 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2)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2.原因:(1)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 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2)协定关税, 海关主权丧失; 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二、近代中国关税体系的变化及意义1.变化:从传统关税体系向近代关税体系转变;从受列强控制到逐渐关税
20、自主;从海关、常关并存到走向统一的海关。 2.意义:实现了关税体系的近代化,维护了国家主权,保护了国内市场, 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3.增加了财政收入。三、现代中国的关税制度1.现代各国关税制度都是以维护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共融共进为根本目的的。2.现代中国关税制度,对调节商品进出口、弥补市场缺陷、促进资源配置、增加财政收入、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国现代关税制度作为整体经济制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将有力维护和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出口环境。【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教材对中国古代海关关税讲述较少,实际上中国古代关税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
21、体系,如唐朝设市舶使于广州,其职责主要是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这表明,市舶使的设置()A.促进内外贸易平衡B.规范了唐朝海外贸易C.体现经济重心南移D.使广州成为外贸中心【解析】选B。材料强调市舶使的职责是征收关税、采购舶来品和监督管理市舶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唐朝海外贸易,故选B;材料的主旨是市舶使的设置规范了唐朝海外贸易,而不是促进内外贸易平衡,排除A;唐朝中期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排除C;材料强调市舶使的职责,体现不出广州成为外贸中心,排除D。获取信息:新中国海关税率调整【情境】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
22、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发现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学业质量水平3)提示:特征:(关税)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论证观点:被清廷视为客卿的“赫德”【情境】罗伯特赫德(18351911),英国政治家。赫德19
23、岁来华,实际控制海关总税务司48年(18611908年)。在华期间,他向清政府提供十余种改革方案,客观上打破了清政府内部讳言洋务、万马齐喑的局面,影响和诱导了清政府在军事、外交领域的变革。赫德担任总税务司后,陆续制定了例如各关征免洋商船钞章程、管理华商轮船章程等管理章程,并创造性建立出一整套较完备的近代海关业务管理制度、近代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关产登记制度等。这些做法带有便利西方侵略者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半殖民地色彩,但也规范了管理,使海关机器在进行相关运作时,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摘编自试论赫德在中国近代海关的廉政建设 发现问题: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赫德的历史评价。(学业质量水平
24、3)提示:赫德是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其在华活动主要是维护并扩大列强(特别是英国)的在华利益;赫德把持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海关主权。但赫德把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科学技术和管理观念引入中国,客观上推进了中国海关管理的近代化。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商君书垦令记载:“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上述赋税变革表明()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推广B.奴隶主兼并了大量土地C.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解析】选C。从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知是废除井田制征收土地税的赋税变革,故A错误;材料仅反
25、映了赋税制度变革,没有体现出奴隶主兼并大量土地,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按土地收成和土地数量征收赋税,反映出国有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按土地收成和土地数量交税,实际上有利于调动个体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错误。2.汉代征收人头税。汉武帝时成年男子缴纳120钱,作为军赋,归大司农;儿童税从七岁开始征收,每年23钱,“以食天子”,属于少府。这反映出汉代赋税制度()A.完全依赖人头税的征收B.主要服务于皇室相关费用C.建立在商品货币经济基础上D.有助于商品经济活动【解析】选D。汉武帝时期主要有财产税和人头税,故A错误;材料中人头税主要是成年男子纳税,作为军赋,而儿童
26、税较少,服务于少府即皇室,故B错误;汉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受到严格的限制,故C错误;材料中男子纳税以钱算,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3.北魏租调制是与均田制配套的措施,政府依靠三长整理户籍,以一夫一妇为户口单位征课租调,规定每年向政府纳帛1匹、粟2石。这说明当时()A.土地兼并得到有效遏制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按照户籍人口征收赋税 D.征税标准达到历史低点【解析】选C。根据材料“以一夫一妇为户口单位征课租调”可知,北魏时期税收制度以户口为依据,进行帛、粟的征收,故选C;土地兼并的有效遏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材料中未提及商人地位的变化,排除B;北魏时期农民需缴纳
27、人口税、地租税等税收,负担仍然沉重,排除D。4.(2021青岛高二检测)魏晋南北朝时期,工匠们都有专门的匠籍,一入匠籍便终身不得改业;唐代,“纳资代役”(缴纳一定量的货币代替服役)逐渐普遍化,“和雇制”(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得到推广。这一变化()A.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规模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提高了私营手工业的地位D.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解析】选B。由终身不得改业到缴纳货币代替服役说明政府放松了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人身控制的削弱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放松对工匠的人身控制并不意味着扩大官营手工业的规模,排除A;唐代官营手工业仍处于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地位没有
28、变化,排除C;唐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纳资代役”的逐渐普遍化及“和雇制”的推广,并不意味着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D。5.(2021天津高二检测)从商鞅变法到秦汉,政府推行“编户齐民”制,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绘制成册。这一变化说明政府()A.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B.积极应对土地兼并问题C.经济管理职能发生变化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解析】选D。据材料“从商鞅变法到秦汉,政府推行编户齐民制,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是因为农民承担国家的土地税(实物)、兵役和徭役等赋税,据材料“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是因为明朝后期赋税制度改
29、革实行赋役征银,纳银代役,说明无论是清查户口还是丈量土地,都是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变化说明赋税征收标准由实物为主变为货币为主,故选D。6.下表是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谈判后,中国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比重的变化。这表明关税自主()年份关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1913年1 697万元21% 1928年17 914万元41% 1929年27 554万元51% A.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B.是中国人民捍卫经济主权的终结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解析】选A。根据材料,关税收入由1913年的1 697万猛增到1929年的27 554万元,占财政总收
30、入比重由21%猛增到51%,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迅速增加,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故选A;“是中国人民捍卫经济主权的终结”说法错误,排除B;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排除C;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减少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说法错误,排除D。7.中国自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调整至2009年的9.8%,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8.8%调整至15.2%,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7%调整至8.9%,基本上取消了配额管理,这是由于()A.我国急需扩大进口增加内需B.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C
31、.我国经济与世界开始接轨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解析】选D。由材料“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当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积极配合关税的相关要求进行调整,故选D;“急需扩大进口增加内需”与史实不符,排除A;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与中国关税的降低无关,排除B;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不断与世界经济接轨,C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中华民族的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建立,为满足国家机器运转需要的赋税也随着出现了。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最初的税收形式是贡献实物的“贡”、为国家服劳役的“助”和劳役税与比例税并行的“彻”。后来,铁器
32、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这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于是先秦农耕社会实行的“井田制”土地制度开始瓦解。随之产生了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新形式“初税亩”,即实行履亩而税的新税制,扩大了征税范围,增加了财政收入。至此,中国的传统税制从名称到主要内容都基本定型。 材料二欧洲各民族国家,是中古晚期直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的,这就使其税收文化传统的形成晚了很多。当人们对纳税不堪重负时,其反抗的目标是通过制度的改进,把民众在税上争到的权利巩固下来,这样就有了发展和进步。西方宪政制度主张纳税人自己的财产权利,从而要求限制国王的征税权力。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权利本位的税收文化。折中妥协达成协议,从而取得权利与义务的
33、均衡。 以上均摘编自王飞中西税收文化差异及我国税收文化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各时期税收的特点与当时政治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方税收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最初的税收形式是贡献实物的贡、为国家服劳役的助和劳役税与比例税并行的彻”结合所学分封制得出夏商周时期,以贡献实物的“贡”为主,这与方国联盟的政治状况以及分封制度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一“随之产生了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新形式初税亩,即实行履亩而税的新税制,扩大了征税范围,增加了财政收入”结合所学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得出战国后,按照土地多少
34、收税的税制产生,与小农经济相适应,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第(2)题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二“是中古晚期直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的”得出形成较晚;根据材料二“其反抗的目标是通过制度的改进”得出有制度的保障;根据材料二“把民众在税上争到的权利巩固下来”得出体现了民众的权利本位;根据材料二“西方宪政制度主张纳税人自己的财产权利,从而要求限制国王的征税权力”得出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发展相互促进;根据材料二“折中妥协达成协议,从而取得权利与义务的均衡”得出是各方势力妥协的产物。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欧洲各民族国家,是中古晚期直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的”得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二“西方宪
35、政制度主张纳税人自己的财产权利”得出民主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根据材料二“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权利本位的税收文化”结合所学启蒙运动思想得出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当人们对纳税不堪重负时,其反抗的目标是通过制度的改进,把民众在税上争到的权利巩固下来”结合所学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税制变革得出经济结构的变动。答案:(1)特点与政治关系:夏商周时期,以贡献实物的“贡”为主,这与方国联盟的政治状况以及分封制度密切相关;战国后,按照土地多少收税的税制产生,与小农经济相适应,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特点:形成较晚;有制度的保障;体现了民众的权利本位;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发
36、展相互促进;是各方势力妥协的产物。原因: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民主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启蒙思想的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动(传统势力的衰落);经济结构的变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备选习题】1.下面是旧唐书有关两税法的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税法没有()A.改变征税标准 B.扩大纳税面 C.增加政府收入 D.取消丁税【解析】选B。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产税,分夏、秋两次征收,改变了“租庸调”据丁征税的做法,实行以财产多少为征税标准,改变的只是征
37、税的标准方式,没有增加别的税种,所以B符合题意。2.唐朝两税法规定: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有民户在现居住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缴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样做()A.限制了社会阶层流动B.旨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体现了政策简单划一D.有利于解决政府财政困难【解析】选D。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两税法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分工,阶层流动”的相关信息,A错误;中国古代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政策简单划一,C错误。3.苏轼曾评论王安石变法:“熙宁(宋神宗年号)以前诸役人常苦逆送,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
38、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A.市易法B.募役法C.保甲法D.均输法【解析】选B。材料信息“熙宁(宋神宗年号)以前诸役人常苦逆送,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指的是募役法,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故B正确。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井田制、授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皇帝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勾结,逃避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纳税。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
39、非完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伸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鞭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据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杂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
40、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申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据辛亥
41、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3)综上所述,谈谈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的当代启示。【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皇帝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勾结”可得以土地为核心,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根据材料一“随后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可得循环往复、不断累加;根据材料“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可得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42、第(2)题,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可得出列强的侵略及战乱造成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根据材料二“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杂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可得出民族工商业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二“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申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可得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理论的广泛传播;根据材料二“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可得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第(3)题,根据材
43、料二“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可得出税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教育,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积极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答案:(1)特征:以土地为核心,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循环往复、不断累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2)背景:列强的侵略及战乱造成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民族工商业不断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理论的广泛传播;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3)启示:税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教育,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积极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