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5 ,大小:122.50KB ,
资源ID:9261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2618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河北省张家口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河北省张家口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张家口一中高二年级第一学期9月月考考试实验班历史试卷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包括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A. 君主意志B. “爱人”之心C. 内心自省D. 礼乐规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规范。A项不符合孔子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不属于“外部”的“他律”。故选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2、2.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官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A. 理论上求同存异B.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C. 均为稳定统治服务D.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答案】D【解析】材料“相灭亦相生”“相反而皆相成”体现是诸子百家相反相成的一面,非“求同存异”,故A项错误。材料“相灭亦相生”“相反而皆相成”体现的是诸子百家相互融合、借鉴的一面,故B项正确。“稳定统治服务”指诸子百家的目的,而材料论述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殊途同归”指诸子百家最终达到的效果一致,材料不能体现该观点,故D项错误;3.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

3、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A. 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 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C. 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答案】A【解析】【详解】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故答案为A项。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人人心”,排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

4、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4.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

5、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

6、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一人才观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主张不谋而合A. “仁者爱人”B. “无为而治”C. “兼爱”“非攻”D. “尚贤”【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人才的重视,这与墨子的“尚贤”思想相符合。故D正确。A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排除;B是老子的思想主张,主张治理国家时,统治者不能过多的干预,排除;C虽然是墨子的思想主张,但与人才观无关,排除。6. “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材料主要论

7、述A. 大一统思想B. 万物的本原是道C. “天人感应”思想D. “君权神授”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来看,认为天人有相通或相近的地方,论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大一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的观点是探讨天人关系,而不是万物本原,排除B项;材料中的观点没有涉及君权与上天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点睛】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指天和人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使天感应。“天人感应”思想宣扬的“天”不是道家的自然之天,而是董仲舒新儒学体系中的具有意志的最高人格神。7. 在对天、君、民

8、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错在“全部”;C、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8.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

9、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王国势力强大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 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

10、排除。9.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A. 外来文化借助本土文化扩大影响B. 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C. 文化高度自信阻碍思想文化交流D. 佛教、道教逐渐融合为一体【答案】A【解析】材料认为佛教是道教创始人创建的,这种认识与史实不符,但却被道教徒接受,从侧面说明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人中国,故B项错误;传说虽然有夸大的色彩,但是不能反映出阻碍思想文化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李耳创建了佛

11、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的融合,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需要掌握佛教、道教的兴起。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与分析材料。10.北宋初期,儒家学者孙复倡导“尊王(儒学)攘夷(佛道)”,石介主张:“读书不取其言辞,直以根本乎圣人之道;为文不尚浮华,直以宗树乎圣人之教!”两位学者的主要意图是A. 反对三教合流趋势B. 掀起古文复兴运动C. 构建理学思想体系D. 捍卫儒学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儒家学者孙复倡导尊王(儒学)攘夷(佛道)”强调的是保护儒学的正统地位,减轻佛道对儒学的冲击,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学者反对三教合一的趋势,A选项排除。古文复兴运动是唐

12、朝韩愈发起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儒学的统治地位,B选项排除。理学是以传统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其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儒学的统治地位,C选项排除。11.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

13、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分,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12.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 “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ACD不对,这三项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B符合,体现了朱熹的认识论:“物

14、”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13.周敦颐在通书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与此观点相似的是A.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B.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C. 存天理,灭人欲D. 先天下之乐而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思想,存天理,灭人欲也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未反映出等级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礼不下庶人

15、,刑不上大夫和材料主旨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先天下之乐而乐也不涉及等级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4.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A. 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B. 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C. 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D. 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说明王守仁认为天理就是我内心的良知(伦理道德),强调了伦理道德的主宰性,“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表明王守仁坚持“知行合一”的学说,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

16、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三纲五常的合理性,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天理的认知过程,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出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故D项不符合题意。1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经济发展水平B. 绘画技术进步C. 政治权力干预D. 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

17、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16.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这一思想A. 重新建立了伦理秩序B. 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C. 开启了中国近代哲学思潮D.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认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吃好吃的穿好看的是人的本性,他主张解放人性,当然是对理学的一种抨击,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伦理秩序的重建,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态度,故

18、B项排除;李贽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故C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1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晚明风气流于空谈,个个坐而论道,故顾、黄、王提倡经世致用。他们批判的是儒学中不好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儒学,他们根本上是儒学的继承者,总之批判是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故B项正确。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详解】请在此输

19、入详解!18.“其(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他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于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黄宗羲的思想A. 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B. 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C. 体现新兴资产阶级愿望D.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黄宗羲猛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倡限制君权,从而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故B项符合题意;黄宗羲本身就是一个儒学大家,它只是在儒学过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继承,而不是彻底否定,故A项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中国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故C项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西方启蒙思想尚未进入中国,故D项不符合题意

20、。19.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出现思想转变的根源是A. 土地兼并严重B. 对外贸易发达C.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D. 社会性质的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思想是一定经济的反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才出现了“工商皆本”的学说,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属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兼并严重“工商皆本”的学说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外贸易发达是“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

21、地提出时仍然是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工商皆本”20.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A. 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B. 政治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C.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D. 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答案】C【解析】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问题,故A项错误;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发展,说明了印刷技术的进步,材料中“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生产改变了人们

22、的生活,所以说技术进步会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也会促进新的技术产生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手工业的分工,故D项错误。21.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A. 渗透近代科学思想B. 汇总历代农学成就C. 介绍西方农学知识D. 突破传统科技藩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徐光启对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后又推广甘薯种植。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学科技思想和

23、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和创新性和先进性,A正确;BCD都属于它的内容,但是不符合农业科技试验,排除。所以选A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农政全书22.下表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成就分布领域及数量,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类别数学天文历法 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257788A.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结果B. 儒家思想重视民生的表现C. 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D. 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产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本题考查

24、中国古代的科技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得出这样的认识:领先的科技领域,多数与农业生产相关,诸如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水利等领域。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知道原因,即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排除BCD。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的特点与农业的紧密结合23.明清之际戏曲艺术出现了许多经久不衰的唱段。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争取婚姻自由进行抗争,六月雪中窦娥对封建制度的黑暗作出“血染白绫,六月大雪”的愤恨誓愿,打渔杀家颂扬渔民萧恩反抗与官府勾结的恶霸。材料直接反映了A. 批判思想产生了广泛影响B. 商业发展冲击了

25、封建制度C. 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D. 黑暗现实中大众的愿望【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为争取婚姻自由进行抗争”“对封建制度的黑暗作出的愤恨誓愿”“反抗与官府勾结的恶霸”中可以看出,明清之际的戏曲直接反映了黑暗社会现实下普通大众的愿望,故D项正确;明清之际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广泛的影响,理学占据主流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发展,故B项排除;材料并不能直接反映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故C项排除。24.1790年,为祝贺乾隆皇帝八旬寿辰,有地方官员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此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随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

26、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进京A. 标志着新剧种京剧艺术的正式形成.B. 揭开了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序幕C. 说明京剧深受当时社会各界的青睐D. 形成了徽剧在戏曲中的垄断局面【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局面形成后,京剧逐渐形成,故可排除A;材料反映了徽班进就演出并合并为四大徽班的情况,这为后来京剧的形成拉开了序幕,故此题选B;材料显示的是徽班进京演出,这时京剧还没有形成,故可排除C;材料只是显示徽班进京演出的情况,没有涉及到整个戏曲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形成了徽剧在戏曲中的垄断局面”的结论,故可排除D。25.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

27、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D. 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山水画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该画家以“人欣欣”、“人坦坦”、“人肃肃”、“人寂寂”来表达“春夏秋冬”的景致,体现出中国山水画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注重传达不同意境,符合山水画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是花鸟画的特征,不是山水画的特征;C选项错误,山水画家往往并不拘泥于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而是一

28、种写意;D选项错误,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不是山水画的人。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6.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而薄今,力变从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这说明此时的张之洞A. 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B. 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C. 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D. 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答案】A【解析】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体现了当时张之洞不满现状、期待改革,在思想上与维新派有诸多相通之处,故A项正确;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

29、误,错在“彻底”;材料中没有体现戊戌变法,故D项排除。 点睛:对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7.1875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这一认识A. 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B. 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C. 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D.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对洋务派的思的突破,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主张“中体西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

30、,排除;材料反映了洋务派而非顽固派的政治主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8.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A.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B. 中国民众麻木颓废C. 解放思想势在必行D. 爱国人士救国无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体现的是梁启超对民众对民主政治不关心的批判,强调的是解放思想势在必行。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未涉及,排除。29.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

31、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了A. 尽带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B. 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C.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 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当时女学生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抵制专为她们设置的修身课,同时还出现了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这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女学生思想发生变化,但是不能推断出女学生思想的变化是因为学校广泛开展了女权运动,故A项不符合题意;维新启蒙思想涉及学习西方政治

32、制度,而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政治制度,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对封建礼教的抵制,而不是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不符合题意。30.1915年科学杂志创刊号载文:“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材料认为,近代中国A. 唯有学习西方才能强国B. 必须坚持民主与科学有机统一C. 应该开展学术思想革命D. 发展民权必须依赖学术的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说明民权政治与科学思想相辅相成,民主与科学有机统一,故B正确;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强调民主与科学有机统一,并非强调开展学术思想革命,排除C

33、;材料强调民主与科学有机统一,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1.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

3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32.1916年杜亚泉发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一文,认为“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穷者”。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A. 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观点B. 全面继承洋务思想C. 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弊端D. 完全排斥西方文明

35、【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全盘学习西方的弊端,C选项符合题意;题干中观点可提炼为:中国文明有自身长处,国人不应全盘学习西方。1916年中国正进行新文化运动,要求全盘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而否定东方文化,当时甚至有人提出废除汉字,材料中的观点与当时的社会主流观点是相悖的,A选项排除;题干中的观点与洋务运动是有差异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封建统治,而该观点则是强调中国文化也有其自身优势,甚至可以弥补西方文明的弊端,B选项排除;材题干中观点认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只是性质的差异,而没有程度的高低,该观点并不是完全排斥西方文明,D选项排除。3

36、3.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我们中国人贪惰成性,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做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样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材料反映了李大钊A. 批判中国传统封建统治流毒B. 将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提上日程C.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政治态度D. 主张提高公民的思想素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我们中国人贪惰成性如何能有我们这样贪惰民族立足之地呢”反映出,李大钊认为中国人具有贪惰性,这不利于中国人立足于世界,其意图是提高中国民族素质,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封建统治的危害和反帝反封建的态度,故AC项

37、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故B项排除。34.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

38、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35.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A. 人们对西学认知程度B. 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C. 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 西方传教士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不断深入,主要原因是社会变革进程的需要,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B项正确;人们对西学认知程度是向西方

39、学习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A项错误;近代政府推行西学,“西学东渐”不断深化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和民族危机加深有关,C项错误;近代西学东渐中,传教士并没有起到主要作用,D项不符合史实。【点睛】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主题是救亡图存。36.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A. 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B. 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C. 从资产阶级革命到国民大革命D. 从反满兴汉目标到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驱除鞑虏”强调的是反抗满清统治者,带有片面的民族主义色彩。国民革命时的“

40、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整体民族意识的觉醒。所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B正确;孙中山一开始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故排除A;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国民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孙中山追求的是中华民族的解放,而不是仅仅反满兴汉到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D。37.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A. 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B. 认识到了帝

41、国主义的本质C. 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D. 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表明孙中山认识到在满清政权被推翻后帝国主义的民族侵略仍旧存在,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新的见解,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故B项正确,CD项错误;孙中山在反对帝国主义的问题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不是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故A项错误。38.孙中山强调“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文中体现出的思想应归属于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D. 改良主

42、义【答案】B【解析】【详解】民族主义指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符合题意,故选B;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改良主义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排除D。39.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A. “驱除鞑虏”B. “恢复中华”C. “创立民国”D. “平均地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吾国治民生主义

43、者”可知,社会革命是指民生主义,而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故D项正确;AB是民族主义的内容,C项是民权主义的内容。故排除ABC三项。40.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孙中山主张A. 调节社会财富,解决民生问题B. 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C. 通过政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D. 进行民族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答案】A【解析】“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的信息说明孙中山关注民生,属于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故A正确;B是中共

44、土地政策;C是民权主义;D是民族主义。第卷(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1.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

45、,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三: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理解(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答案】(1)理念:为政以德

46、;为国以礼。理由: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2)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其主要思想观点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观点,影响唐宋理学家把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观点有:“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发展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发展:追求个性解放;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为政以德”“为国以礼”得

47、出。第二小问,根据“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得出。(2)“董仲舒的孔子”指董仲舒对早期儒学的发展,以适应西汉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的需要的思想学说。“朱熹的孔子”即朱熹对儒学的发展,也就是朱熹为服务于阶级、时代需要而提倡的思想学说。作答是要揭示各自的思想渊源和主要思想主张。(3)由材料“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可以归纳为:理学走向僵化和思想文化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学术等方面归纳其新发展。42.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

48、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材料二 从“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

49、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材料三 从“臣民”到“国民”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众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至少结合三个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答案】(1)变化:逐渐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形成平等交往的理念;从抵制西学到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制度与文化以救亡图存。原因:两次鸦

50、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兴起,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2)变化:由“臣民”到“国民”原因: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解析】【详解】(1)关于变化,由材料“天朝上国”“西洋各国”,可见逐渐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形成平等交往的理念;由材料“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联系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可见从抵制西学到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制度与文化以救亡图存。关于原因,可以从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和西学东渐等。(2)关于变化,根据材料“臣民”“子民”相称到“国民”“权力”,可见由“臣民”到“国民”。第二小问,由材料“20世纪左右发生的事件或运动”,可以从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等作答。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