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导学】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3年出版诗集踪迹。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二、背景介绍: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的优秀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园。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
2、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语言积累:1.给加线字注音。煤屑( ) 幽僻( ) 蓊郁( ) 弥望( ) 袅娜( ) 霎时( ) 颤动( ) 颤栗( ) 脉脉( ) 酣眠(
3、 ) 参差( ) 乍看( ) 纤腰( ) 敛裾( ) 乘凉( ) 斑驳( ) 点缀( ) 薄雾( )惦着( ) 踱步( ) 媛女( ) 梵婀玲( )鹢首( ) 櫂( )2.成语积累: 【蓊蓊郁郁】 【脉脉含情】 【风姿绰约】 【没精打采】 【迁延顾步】 【有条不紊】 【咬文嚼字】 【导思】整体感知: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 。 (情)点明主旨第二部分(2- ): 。 (景)主体第三部分( -10):荷塘月色的美景 。 (情)尾声 2. 以作者游踪为明线,情感变化为暗线,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明线: 暗线: 文本研读:3.本文的
4、文眼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6分)文眼: 作用: 4.指出下列两个句子是如何运用通感这一表现手法的?并点明其艺术效果。(6分)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5.作者精选叠词、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试找出两到三个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9分) 【知识点补充】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1、第一部分(第1段)写 “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景中人”(情)2、家 里煤屑路荷塘月色家 里(游踪) 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不宁静(情感变化)3、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理解。 作用:这句是本文的文眼,直接抒怀,“颇”字含有“非常”“很”之意,表明“不宁静”的程度。以“颇不不宁静”的心境开篇,交代了独游荷塘的原因,奠定了全文抒情的感情基调。 同时暗示了下文出去的目的是寻求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