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3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2019包头高三摸底)1918年列宁向各地发出求援电报:“红色首都因饥荒而处于灭亡的边缘我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要求你们毫不迟疑地支援彼得格勒。”为了解决这一危机,苏维埃政权还决定(C)A在彼得格勒发动工人、士兵起义B没收地主土地并分配给农民使用C农民必须按规定向国家交售粮食D把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进行生产解析:结合所学,苏俄当时为了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农民必须按规定向国家交售粮食,故选C;D项是斯大林模式,排除;A、B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2(2019长春高三统测)1921年列宁在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指出:“关于新经济政策有必要加以补充。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基于这一认识,当时苏俄政府(B)A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C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工业发展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B项正确。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
3、家统一来管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故A项错误。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斯大林时期工业发展举措,故C项错误。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故D项错误。3(2019锦州高三诊断)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这说明新经济政策(D)A目的是在俄国恢复资本主义B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某些弊端C挽救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D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解析:斯大林模式确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当时苏俄处于向社会
4、主义过渡的探索阶段,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张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说明这一时期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并不是要恢复资本主义,故D项正确,A项错误。4(2019廊坊高三联考)(苏维埃)国家仍要制定基本的经济政策,但制定政策要与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在这种临时政策下,食品生产开始恢复,从而使这个政权获得了巩固共产主义体系所需要的时间。对此种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A)A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B在分配领域推行实物配给制C扩大了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解析:“与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起来”说明发挥地方和个人自主性,属于新经济政策,该政策下工业实行国
5、家资本主义,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故A项正确;实物配给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故B项错误;C项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D项是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均排除。5(2019烟台高三评估)1927年12月,苏联通过决议,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随后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起来。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初衷是(C)A消除战时政策影响 B提供工业发展资金C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根据材料“1927年12月”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的发展,苏联粮食出现供应困难,于是斯大林提出尽快地将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因此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初衷
6、是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故C项正确;A项是指新经济政策,故排除;B项是农业集体化的作用,排除;1936年苏联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6(2019菏泽高三统测)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D)A强调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B斯大林准备放弃计划经济体制C农民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严重不满D斯大林为其经济发展模式辩解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而让农业、农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材料中的“不得不暂
7、时征收这种税”等字眼说明了斯大林在为自己所创建的经济发展模式辩解,D项正确;选项A、C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排除;斯大林并未放弃计划经济体制,选项B不合史实,排除。7(2019厦门高三质检)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D)A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
8、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可知苏联“二五”计划尝试调整轻重工业的发展情况,但结果是“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说明调整结果不理想,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信息,C项错误。8(2019佛山高三联考)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26年,到1940年也就是14年中,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9.2%,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1940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国民生产总量
9、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4%跃升到19%。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C)A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B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解析:题干所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相适应,因而促进了生产力高速发展,故选C;新经济政策是在列宁领导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而题干中的时间19261940年间,属于斯大林领导时期,故排除A;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并没有影响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当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处于隔绝状态,故排除B;题干问的是社会主义
10、工业化速度惊人的原因,D是题干意思的归纳和概括,而不是在阐述原因,与题意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9(2019柳州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这个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又对生产力起反作用。运用20世纪世界史的史实,就生产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要素对材料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20分)答案:示例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论题:生产资料公有制与苏联经济
11、建设。简述: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针对工业发展落后、西方国家敌视包围的现状,斯大林通过实行五年计划和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得以汇聚全国之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快速实现从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同时也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继任领导人不得不进行改革。示例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论题:垄断组织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社会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资本与生产迅速集中,资本家通过兼并或联合的方式组成
12、垄断组织,控制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赚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示例三:(产品分配的形式)论题:“福利国家制度”与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阐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即“福利国家制度”,其实质是通过国家干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反映分配社会化的趋势。“福利国家”的建立,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造成国家财政支出过大、部分人工作积极性降低等问题。解析:本题据材料“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并运用20世纪世界史的史实即可拟论题,例如:生产资料公有制与苏联经济建设。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斯大林五年计划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战结束后继任领导人改革等方面进行阐述。注意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