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 24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时间:30 分钟 满分:6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1(2019威海高三调研)1896 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对这一谕令理解不准确的是(C)A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其目的是扩大税源,缓解财政危机 C表明清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为缓解统治危机,被迫作出政策调整 解析: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故 A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故 B 项和 D 项说法正
2、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酌度办法具奏”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显然重视商业发展,故 C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2(2019淮南高三统测)1898 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 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A)A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B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D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解析:材料表明,清朝末年国家对奏请开埠通商十分的认可,这与清末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有一定的关
3、系,故 A 项正确;此时的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内部自身的需求,故 C 项错误;D 项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排除。3(2019广州高三统测)据统计,从 19041908 年,每年根据公司律正式登记注册的企业公司数量都在 50 到 60 家,到 1912 年,运作的本国企业已有 20 749 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等规模,只有 750 家企业雇工超过 100 人。这表明(B)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B民族企业发展有较大局限性 C清政府严格限制企业的规模 D民族企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 解析:题干中说到 19041908 年间注册的我国近代公司“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等规
4、模”,也就意味着这些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规模,因而发展会受到局限,故 B 项正确;A 项是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的状况,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的政策,故 C 项排除;D 项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状况,排除。4(2019咸宁高三联考)在武昌起义胜利的一周年纪念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在高高飘扬的国旗下,登出四幅该公司厂房加工烟叶的实景图,一群举着礼帽的绅士似乎在对国旗行注目礼,也似乎是对南洋兄弟的产品发出赞美。其后,类似的广告日益增多。这一材料折射出(B)A民国初期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已经成为思潮 B民国初期工商界适时运用新观念做商业宣传 C南洋公司认为国旗是武昌起义重要的宣传
5、旗帜 D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利用当时的时事政治来进行宣传,此后这类广告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这是民国初期工商界适时运用新观念做商业宣传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的问题,排除 A。材料中没有涉及南洋公司对国旗的态度,“似乎在对国旗行注目礼”不能反映态度,排除 C。材料并没有体现商人参加政治变革的内容,排除 D。5(2019临汾高三质检)20 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有关发展实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些做法(B)A遏制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B有利于保障民族企业的合法地位 C促使民族工业成
6、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D奠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解析:材料中民国政府颁布的法律都是出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保障其获得合法地位,故 B 正确;题中只是针对民族资本主义,没有提到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措施,法律的颁布并不能遏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故 A 错误;民国时期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在逐渐解体,但自然经济仍处于主体地位,故 C 错误;题中不能体现法律颁布奠定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故 D 错误。6(2019西宁高三评估)1928 年 6 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 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
7、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D)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D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解析:由材料,国民政府的重订新约运动取得一定成效,部分实现关税自主,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故选 D;近代中国综合国力弱小,难以扭转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排除 A;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法实现关税完全自主,排除 B;“北伐告成”是反对国内北洋军阀的军事斗争,排除 C。7(2019邯郸高三诊断)1932 年,宋棐卿创办了东亚公司,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该公司所产“羝羊牌”毛线,
8、即取抵制洋货之意,该产品一出现就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羝羊牌”毛线由此蜚声全国。这说明宋棐卿(C)A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 B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C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 D具有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解析:材料“1932 年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抵制洋货之意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反映了东亚公司塑造“实业救国”的企业精神,迎合了百姓的心理需求,故 C 正确;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创新,材料并未涉及,故 A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实业救国”的企业精神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故 B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东亚公司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而是说明“实业救国”的企业精神,故 D 错误。8(2019
9、日照高三调研)1943 年 6 月 7 日,上海某报刊登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限制利润,为统制经济主(注:原文无法辨识)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安定民生,为战时经济政策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因此,上述两种条件的配合,乃是其绝对的必要性。”文章宣传了当时在上海、武汉等地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这种政策(C)A利于市场繁荣和民生的改善 B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C利于日本掠夺中国战略资源 D限制利润符合节制资本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全面解读的能力。注意文章出自 1943 年 6 月 7 日的上海某报刊登的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当时上海是沦陷区,日本战事吃紧,经济统制政策就是要“以战养战”,掠夺中国
10、战略资源为战争服务。故选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分)9(2019亳州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因此,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摘编自郑大华关于民国乡 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19
11、83 年中央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进入 21 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2006 年,中国农村结束了 2 600 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 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
12、建设运动的背景和特点。(10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改革的意义,并说明取得成效的原因。(10 分)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农村落后;西方文化冲击;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特点:民间自发组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以救亡为主要目的;以改良为主要手段。(2)意义:促进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品质。原因:正确的思想指导(用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大力扶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
13、展需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方面)。解析:(1)第一问,据材料“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可以得出其时代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据材料“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即可得出农村落后和西方思想的影响;由材料“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可以得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等。第二问,据材料“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加以归纳概括即可。(2)第一问,据材料“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从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加以分析。第二问,据材料从国家政策、生产力的进步和正确的思想指导等方面加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