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458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陈独秀原子弹爆炸近代百年中,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独立、富强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艺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线索:线索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学造器物。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2)仿行制度。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3)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2、广泛传播。线索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线索三: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艺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五号”胜利返回,表明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推动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在改革开放后大放异彩,科学研究与文艺事业迎来春天。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能提升课顺应世界潮流

3、西学东渐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45页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不能自拔。2概况(1)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基础上,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洋务运动。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2代表:以奕、曾

4、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3主张(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2)“师夷长技以自强”。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5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6“体用之争”:所谓“体用之争”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而顽固派则认为外来事物皆是“奇技淫巧”,败坏人心,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这引发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争论实质是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

5、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三、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1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应运而生。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发表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严复翻译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

6、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政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四、走向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初步实现(1)方案的提出:1894年,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2)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其政治纲领。(3)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2革

7、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1)围绕的问题: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2)实质:围绕三民主义展开论战。(3)影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46页主题(一)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整

8、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李

9、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的含义。教你读史史料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和失败的原因,省略号是将史料分层的关键符号。处画线信息从经济近代化角度说明了洋务运动的实质和作用。处画线信息中“旧有思维定式”指“中体西用”思想,整句话从侧面指明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自主分析提示(1)政治上,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3)思想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史料二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曾尖锐批评“中体西用”是“治末而亡其本,穷委而昧其源”。张树声诘责洋务派:“中

10、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中国近代化探究思考史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当时部分有识之士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了反思。把握关键句是解读史料的关键,画线部分即为本史料的关键句。处画线信息体现了“中体西用”在逻辑上的荒谬;处画线信息可译为“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自主分析提示(1)现象:部分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洋务派的局限性。(2)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到“制度”的飞跃。主题(二)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1)联系:康梁

11、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1)向西方学习已经深入社会制度层面:维新派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君主立宪”,主张通过温和的改良实现社会的变革。(2)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既有主张积极变革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在把西方政治学说中国化方面做了尝试和努力。(3)进化论和民权学说成为影响最大的西方学说: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

12、潮流。(4)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使维新运动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5)从学习的对象来看,是以德、日为师。3对康梁维新思想的评价(1)进步性: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

13、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思考史料中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提出了哪些政治设想?教你读史史料中“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说明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政治制度。自主分析提示开国会,定宪

14、法,实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史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思考根据史料,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这反映了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教你读史史料中“偷运西学之果”指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政制“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自主分析提示把西

15、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47页1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主要说明()A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B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C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他们需要改变现有的制度,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历史选择他们为代言人,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

16、必然性,故选D项。答案:D2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由此可知,康有为主张()A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B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C中西结合呼唤制度变革D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解析:根据材料“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可知,国内维新变法失败后的康有为仍在试图通过宣扬西学中源等方法以减少改革阻力促成西学传播,故选B

17、项。答案:B3梁启超变法通议: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A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B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C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D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解析: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变法通议的主要目的是倡导变法图强,主张君主立宪,强调中国必须进行政治体制变革,故选D项;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是为了说明中国进行政治变

18、革的必要性,排除B项;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答案:D4严复对韩愈的君主专制论和尊君论进行了深刻批判,认为君主和人民之间是基于“通功易事”的原则而确立的一种契约关系,“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斯民也,天下之真主也”“君也,臣也,兵也,皆缘卫民之事而后有也”。严复这一思想()A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B用西方民主思想否定传统民本思想C凸显了近代宪政政治的精髓D用民权代替君权从而建立民主政治解析:根据材料“认为君主和人民之间是基于通功易事的原则而确立的一种契约关系”“君也,臣也,兵也,皆缘卫民之事而后有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的这一论述认为“君”是因“卫民”而设的,“

19、君”的权力便来自于“民”,“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可以说他的这些思想倒置了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民”的权利序列,凸显了“主权在民”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正是近代宪政政治的精髓,故正确答案为C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康有为的理论,故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答案:C知能提升课学习方向转变从新文化运动到“以俄为师”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47页一、新文化运动1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尊孔复古。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0、新文化运动开始。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6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前期的指导思想。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2高扬科学民主大旗(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者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积极影

21、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开始介绍:梁启超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了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朱执信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无政府主义者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2)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22、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2)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创办刊物: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把新青年改为公开理论刊物,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宣传。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48页主题(一)近

23、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新领导前期领导者为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为马克思主义者新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经济基础新思想前期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以提倡新文学、新道德为手段,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2.以五四运动为界,比较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异同点(1)相同点: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经过了长期激烈的斗争;

24、代表了当时社会先进的思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2)不同点:从领导上来说,前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后期是马克思主义者。从指导思想来看,前期是民权、平等、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主义。从主要内容来看,前期是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后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性质来看,前期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后期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运动。二、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新文化运动对当今文化创新的启示(1)革命政权巩固和社会进步必须有先进文化的有力支撑。(2)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必将推动文化进一步创新和向纵深发展。(3)文化创新必须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4)文化创新必

25、须由掌握先进文化的知识分子为先导。(5)必须切实发扬民主,完善法制,崇尚科学,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反封建的进步性。解读本史料要注意画线部分的核心语句。画线信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表明了陈独秀领导的

26、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具有反封建的彻底性。自主分析提示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陈独秀发起的启蒙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史料二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历史事件提及次数新文化运动44五四运动45辛亥革命47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近代思想史研究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新青年杂志所关注的大事变化体现了当时思想界的变化。解读表

27、格时要注意数据的变化。表格中“新文化运动”提及44次,说明了新青年大力倡导思想解放运动;“十月革命/俄国革命”提及287次,说明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自主分析提示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的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方向。主题(二)儒家思想在近代社会思潮中的命运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命运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全面否定以儒家封建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28、原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有关目的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不足之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的倾向实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2.近代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原因洋务思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信;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思潮把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文

29、化相结合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的思想,应该批判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

30、代生活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教你读史史料信息“礼”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刑”指封建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自主分析提示着眼点: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孔复古逆流出现;广大民众被封建思想束缚;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史料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钱玄同曾写道:“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制、历史、文字弃如土苴。”思考根

3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钱玄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教你读史史料中钱玄同强调“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这表明新文化运动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坚决反对孔教。自主分析提示钱玄同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摒弃“三纲五伦”,打破传统精神枷锁。他在思想上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绝对化与简单化的倾向。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50页1古代文书不加标点,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明()A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B

32、白话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C“尊孔复古”受到批判D“文学革命”的影响扩大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白话文标点符号的采用,而不是强调近代出版业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据材料“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可知此时白话文并未完全取代文言文,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白话文标点符号的使用,而未涉及“尊孔复古”的批判新道德的情况,故C项错误;据材料“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体现了新文学的规范使用,说明文学革命的影响在扩大,故D项正确。答案:D2新文化运动经历了由“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到“新旧文化的调和”再到“多元文化并存、进而重组”的过程。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A体

33、现新文化必然取代旧文化B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C经历了文化转型的历史过程D方向发生根本性转移解析:根据材料“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到“新旧文化的调和”再到“多元文化并存、进而重组”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在新旧文化的矛盾与抉择中走向包容共存,体现了近代文化转型过程的曲折性与复杂性,故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绝对化,故排除。B项,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存在于新文化运动前期,并不能整体性体现中西文化由对立到共容的过程,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新文化运动方向的根本性转移,故排除。答案:C3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

34、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解析:A项材料不能体现参与政府管理,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当时广大民众不能决定国家政策,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有了新的认识,符合题意;D项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不符合题意。故选C。答案:C4直到

35、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解析: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还存有怀疑态度,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题干内容的部分意思,应排除。故选A。答案:A高考研究课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考纲卷别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情分析全国卷2017教育的近代化与留学教育的关系;2015康有为的儒学认识;2

36、013维新思想与现代化2019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2018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在新课标全国卷中,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及其影响,尤其是维新思想,是本讲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强调能力立意,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教材结论,学科特色突出,更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考查。伴随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素养理论备受关注,更是体现在高考试题中,如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与时空观念的养成;“冲击反应”模式与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与唯物史观的运用等。试题材料引用史学研究新成果,反映了史学发展的新趋势全国卷2017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与近代化;2015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2014维新思想与服饰改革2013中国知识界对西

37、方科学的态度全国卷2016梁启超的“诗界革命”;2016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2018严复的社会进化论思想2019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伦理的批判201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1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全国卷2012“冲击反应”模式;2010西学东渐;2010教育的近代化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51页(2018高考全国卷)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知识定位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38、广泛传播的影响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通过时间“1920年”可以推断,这一现象发生在十月革命后历史解释本题需要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做出解释,材料反映了当时一些人对社会改良活动的批评,主张依靠工人群众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结合所学可知,这正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造成的尝试解答_解析材料未主张用民主与科学观念改良中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依靠工人群众,“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与实业救国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主张依靠工人阶级改造社会,因此材料主张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

39、日益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2016高考全国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知识定位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背景。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由“甲午战后”可确定时间历史解释“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且堂堂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40、”顺应了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需要尝试解答_解析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项错误;改良思潮发端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错误;根据诗文内容并联系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C项符合题意。答案C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51页(一)已考视角1命题点: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伦理的批判(2019高考全国卷)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个人之权巩固

41、,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重点不是强调个人之自由,而是强调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B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排除A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C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答案:B2命题点: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2019高考全国卷)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

42、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解析:A对:分析材料可知,19151918年,“民主”与“科学”“革命”等词在新青年中出现的频次相当,但到19191922年时,“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由提倡民主科学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题干所述变化说明了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错: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错:资本主义政体模式有君主立宪制和民

43、主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错:当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发生改变。答案:A3命题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19高考全国卷)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解析:“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专用称谓,“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可见具

44、有普遍性,故选D项;“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可见不一定特指知识界,排除A项;“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不涉及经济理念的概念,排除C项。答案:D4命题点:严复的社会进化论思想(2018高考全国卷)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解析:材料严复“煞费苦心”

45、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目的是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故A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B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严复“煞费苦心”的目的是,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答案:D5命题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2017高考全国卷)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

46、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留日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内地省份,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故A项正确;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故B项错误;清政府的留学政策并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当时,日本在华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日学生也多,故D项错误。答案:A6命题点:近代大众传媒对思想解放的推动(2017高考全国卷)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

47、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解析:题干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出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答案:B7命题点:维新变法思想传播的阻力(2015高考全国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

48、,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答案:C(二)待考视角8命题点:林则徐与四洲志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书中重点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工艺制造、机械生产、对外贸易和西洋各国相互关系等。林则徐主持编译这本书的目的在于()A了解西方列强国情B

49、改革传统政体C维护中国司法主权D宣传商战的主张解析:四洲志重点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工艺制造等情况,这是为了让当时的人们了解西方的情况,故选A项;林则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主持编译该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B项;题干中四洲志涉及多个领域的内容,并非只是为了维护司法主权,排除C项;D项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排除。答案:A9命题点:中体西用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A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B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C留学过程注重

50、中西文化的融合D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解析:通过题干中曾国藩的奏折内容“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可知受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故选B项;奏折内容只提到“肄习西学”,没有涉及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排除A项;幼童学习内容虽然涉及中西方两个方面,但是派他们出洋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着重点不在于融合中西方的文化,排除C项;根据奏折中幼童学习的内容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留学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答案:B10命题点:康有为的思想康有为曾说“盖施仁大于守义,救人大于殉死。宋儒乃尚不知此义,动以死节责人,而不施仁望天下。立义狭隘,反乎公理,悖乎圣意,而世俗习而不知

51、其非,宜仁义之日微,而中国之不振”。康有为上述言论意在强调()A树立正确的义利观B中国落后的思想根源C儒学脱离社会实际D社会变革的合理性解析:在康有为看来,宋儒过分强调理而压制人的欲望,是背离人性的,也违背了儒家经典,正是因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实行日久,才造成目前国家落后的局面,实质是借此来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故D正确;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中的言论目的在于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不是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排除A;材料中康有为的言论目的不在于探究中国落后的思想根源、儒学是否脱离社会实际,而是说明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排除B、C。答案:D11命题点: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封建礼教的内容一位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如此批判儒学:“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这反映出()A共和政体不断发展完善B封建礼教受到强烈批判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神圣地位终结解析:根据材料“三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强烈批判封建礼教,B正确;当时袁世凯企图复辟,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不能体现共和政体不断发展完善,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信息,而是强调新文化运动强烈批判封建礼教,排除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并不能终结儒家思想的神圣地位,排除D。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