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451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用书: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古诗词诵读 静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根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本诗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

2、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娴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的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第二、三两章,从诗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

3、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这两章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

4、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和谐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向前更进一步发展的象征意义。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意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画

5、人物的恋爱心理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C.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写女青年见到恋人前后不同的心情。D.“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解析】选C。“我”指男青年。2.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静女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B.第一章“静女”

6、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表现,可以推测出她矜持稳重的性格。C.第二、三章是说小伙子的心上人到了,赠送给他一根色泽鲜艳的彤管,一根细嫩的荑草,小伙子欢悦欣喜。D.小伙子对受赠的普通荑草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这既是“爱屋及乌”式的内心独白,又与第一章相呼应。【解析】选B。“矜持稳重的性格”错误,应为“活泼调皮的性格”。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诗经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_”和“_”。(2)“_,_”是说,并不是荑草本身美,而是因为爱人送的才美,这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的手法。答案:(1)静女其姝静女其娈(2)

7、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他乡的爱人。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离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离情别绪的,就主

8、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将画面装饰得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遗:赠送。远道:远方。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

9、寞,伤心失望。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还顾:回顾,回头看。漫浩浩:漫漫浩浩,形容路途遥远没有尽头。这两句是说,回头遥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指夫妻。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用彩缎结成同心结,并相挽而行。终老:终生。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

10、老。这两句诗是写一对长久分别的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的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是赠送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予相亲之人的习俗。C.“所思在远道

11、”,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亲的真挚之情。【解析】选C。“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远乡,表现的是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2.这首诗营造出来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答案:这首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表达了主人公漂泊羁旅,思念亲人的痛苦与惆怅之情。3.结合全诗,分析“兰泽多芳草”在整首诗中的作用。答:_答案:以“兰泽”“芳草”两个意象,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也体现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纯洁而美好。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

12、的诗句是:_,_。(2)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3)涉江采芙蓉中,“_,_”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答案:(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

13、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此词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词人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

14、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多么美好,词人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怅触,映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炊金

15、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词人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

16、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词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先用

17、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的真情实感。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亡国之君屈辱生活的延续,并引发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慨叹。B.在前六句

18、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则指向人事之沧桑无常。C.一个“又”字,将词人的万端愁情与春花秋月联系起来,国破家亡的苦痛未尽,历尽折磨。D.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到问人,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的艺术结构,使词人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动人的美感效应。【解析】选D。“激越的音调”表述不准确,全词的基调是凄楚哀婉的。2.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这个意象在该词中有什么特殊含义吗?答:_答案:这里的月表现了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悲伤。故国已经不再,江山易主,饱含着巨大的悲痛。3.词的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19、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_答案:这两句词运用了比喻手法。以春水来比喻词人无穷无尽的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煜的虞美人中“_,_”自问自答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景象。李煜虞美人中

20、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由此勾起作者的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答案:(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纤薄的云彩变幻着精妙的图案,飞驰的流星传递出相思的愁苦。牛郎和织女悄然无言,各自横越过漫长的银河。秋风白露中的相会虽然短暂,却胜过人间无数寻常的白天夜晚。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怎么忍心回望由鹊桥回去的路。两颗心只要永远相爱不

21、变,又何必一定要每一天厮守相伴!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词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接着写织女渡银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云:“河汉清且浅,相

22、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在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度”,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郎织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度”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独行,千里迢迢来相会。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化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句,用

23、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像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

24、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综观全词,每片前三句皆为写景抒情,后两句均做议论。这些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一是因为有前三句做精彩的铺垫,令后两句的议论自然流出

25、,尤觉深沉真挚。二是立意高妙,既能收得住前句,又能宕开,融汇情、理,醒明本旨。词人将画龙点睛的议论、散文句法、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个精妙的比喻写尽牛郎、织女的相见之欢和离别之苦。B.“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对男女主人公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C.本词的内容是歌咏牛郎织女的神话。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写依依惜别之情。D.这首词主要运用叙

26、事、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解析】选D。这首词没有运用叙事的表达方式。2.简要分析“忍顾鹊桥归路”的“忍”字的表达效果。答:_答案:“忍”:怎忍,岂忍;全句意思是:怎么忍心回望由鹊桥回去的路。“忍顾鹊桥归路”巧妙地表现了牛郎织女临别时的依恋和怅惘。3.简要分析这首词中体现出的爱情观。答:_答案:词人在词中巧妙地利用牛郎、织女离合悲欢的故事,热情歌颂了诚挚不渝的爱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金石般的警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即“两情”“久长”。只要两人有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即使天各一方,见难别易,爱情也会与日俱增,历久弥深,远远胜过只追求朝夕不离的庸俗情爱。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_,_。(2)鹊桥仙下片以“_”形容牛郎织女缠绵之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_”则写了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3)鹊桥仙感悟友谊地久天长,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诗句:_,_。答案:(1)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2)柔情似水忍顾鹊桥归路(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