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强化与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分封制B分封诸侯王C. 颁布推恩令 D设置尚书令2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A知州“三岁一易”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3(2012
2、扬州高三期初调研)图一和图二反映我国西汉时期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4(2012太原调研)下表为官方统计的官民信息,足以说明()时期西汉唐高宗时元成宗时清康熙时全国人口(丁)5 959万5 238万5 816万2 459万官员7 500人13 465人22 500人27 000人官民之比17 94513 92712 6131911A.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B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C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D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5(2012洛阳月考)唐太宗曾对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人心所见,互
3、有不同比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对唐太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A中书省与门下省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B中书省与门下省分权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中书省、门下省分权有利于加强皇权D认为中书省、门下省分权是完备权力运行机制6(2012邵阳联考)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7某大臣上
4、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此大臣主张()A建立一省制提高行政效率B废除宰相制以强化皇权C实行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D加强中央集权8(2012广州质检)“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9(2012南昌高三月考)下列关于清朝设置的军机处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A简:机构精简 B速:办事效率高C开:决策开放性强 D专:皇帝乾纲独断10(2012潍坊模拟)“每岁
5、得第之人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材料中的“是”指()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1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12(2012九江高三入学摸底考试)唐中期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进士科的弊端在于()A重视人才,轻视德行 B脱离现实,学不致用C
6、注重门第,多不称职 D重视诗赋,无法选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材料三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
7、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明夷待访录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请回答:(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5分)(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4)根据材料四
8、,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5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国史大纲材料二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通典选举历代制下材料三科目者,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议。明史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及
9、其选官标准。(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明选官制度演变的原因。(10分)答案及解析一、1【解析】刘邦认为秦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子弟为王,即材料中“(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的意思。由此,他采取的相关措施是与之相对的分封诸侯。【答案】B2【解析】由知州“三岁一易”可知A项不涉及长官和副手之间的关系;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都是中央部门,禁军属于军队方面的内容,和州郡地方政府无关,排除B、C。【答案】D3【解析】本题较容易判断,图一表明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图二行省制度是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选A项。【答案】A4【解析】从表格中反映全国人口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官员却
10、是不断地增长,但是官民比例却在减小,这个矛盾说明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A、C题干没有体现,B说法错误。【答案】D5【解析】从唐太宗的话语里面可以体会到,唐太宗对三省六部制度不是非常满意,因此才有“比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之语。【答案】A6【解析】由材料“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可以推断出御史中丞具有监督百官的职能,三司使和枢密使根据所学应该是分管财政和军事的。故正确答案为A。【答案】A7【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这指的是宋朝因加强皇权过分削弱相权而导致中央政府的权力过于松散,因此
11、该大臣主张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答案】D8【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胡惟庸为明朝初年的宰相,由“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可知真实目的在于通过此案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B项正确。由“胡惟庸绝不是真正目标”而排除D项;内阁制度是在明成祖时期真正建立起来的,A项错误;明朝初年的宦官集团并未影响到皇权,C项错误。故选B项。【答案】B9【解析】军机处具有很多特点,但C项说法不准确。因为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无任何决策权。【答案】C10【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材料信息看出每年得第的是那些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即有实际
12、能力的人。根据古代选官的标准,只有科举制的选官标准符合这一要求。而A是官职世袭,B主要看孝廉,C主要重门第。【答案】D11【解析】A项反映的选官制度以出身门第为标准,不符合科举制;C项是宗法制;D项是汉代的察举制。故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B12【解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说明作者对进士科持一定的反对态度。主要理由是其脱离现实。【答案】B二、13【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的调整;第(2)问应从内阁的职能方面分析;第(3)问要求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阁臣权力的变化;第(4)问要注意分析军机处的设置反
13、映的时代特征。【答案】(1)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理由:“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2)机构: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符帝意。(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根本原因:皇权专制。(4)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专制制度。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14【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为主线,考查学生综合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结合材料信息分为汉代、唐朝及明朝三个时期,分别回答各个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第(2)问要结合三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答案】(1)两汉察举制。隋唐科举制。明朝八股取士。标准:汉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唐科举制以考试方式考查学识能力,明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定在四书五经,形式以呆板空洞的八股文为标准。(2)原因: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军功爵制度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唐朝时期,士族衰落,庶族兴起,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明朝时期,专制主义日益加强,严格以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出服从皇帝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