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74 ,大小:924KB ,
资源ID:923906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2390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共74张PPT)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共74张PPT) .ppt

1、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课标专用)1.(2016课标,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五年高考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答案B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

2、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不符;青铜器主要用于制造祭祀用的礼器和战争用的兵器,从商代到西周,其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故D项错误。审题方法解答选择题时,如果题干中有比较内容,必须考虑选项中的比较性选项。本题以商周时期青铜器上铭文的变化入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2.(2015课标,24,4分,0.67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

3、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并提出自己的目标,不能说明儒者不适应现实政治,也不能说明其反对进行社会变革,A、B两项错误。儒者期望实现古代曾经达到的贤良政治的高度,并不是要求复古,D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D项,主要是由于个别考生认为称颂“三代”之美就是复古。事实上,儒家学者批评现实,希望统治者效法先贤,恰恰是其政治理想的体现。本题考查学生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儒者对理想政治的期望。1.(2014海南单科,1,2分)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

4、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答案D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为他们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A、C两项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2.(2013江苏单科,21,6分)(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 约之二

5、: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 训约十四条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对伦理道德的影响。第(1)

6、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回答;第二小问注意“政治主张”这一设问角度。第(2)问分句概括归纳材料作答,注意言简意赅。1.(2016浙江文综,12,4分)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儒家学派 墨家学派斯多亚学派 智者学派A.B.C.D.C组 教师专用题组 答案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故正确;墨家学派讲求实际功利,并不注重“培养善人”,故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人生而平等”,主张“至善”,故正确;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故错误

7、。因此选A项。评析本题考查古代中西思想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迁移知识,熟记史实。2.(2015四川文综,1,4分)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答案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评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一般。解题关键是紧扣

8、题干中的“融合倾向”一词,辨析诸学派的主张。3.(2015山东文综,13,4分)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答案C“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评析 本题考查古代的民本思想,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含义。4.(2015安徽文综,12,4分)

9、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 田子方感到骄傲的原因主要是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说明当时各诸侯国非常重视士人,故A项正确。评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核心意图,难度中等。5.(2014上海单科,12,2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0、。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 B.庄子C.韩非子 D.道德经答案A 材料中的“仁”“义”“辞让”“礼”“智”均是儒家的主张。庄子与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著作,孟子是儒家学派的著作,故选A项。1.(2016课标,24,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答案C“五经”中的

11、尚书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汉代尊为儒学经典的“五经”不包括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论的论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早于孔子的久远历史传统,故C项符合题意。“五经”中尚书的出现远早于论语,A项错误;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溯,说明秦始皇焚书并未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A项,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尚书出现的时间,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基本史学常识的记忆。本题考查儒学思想,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深入理解儒学的发展历程。2.(2014课标,25,4分,0.24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

12、,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 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D项错误,故排除D项。方法技巧 逻辑推理法,即运用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缜

13、密地推理得出正确答案。就本题而言,一共提到三个皇帝统治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而唯独没有提到儒家地位有任何变动,据此可以推理出正确结论: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3.(2014课标,26,4分,0.234)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答案D 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就会产生过度的私欲,即人性本善,但

14、习相远,因此人们只有战胜后天的私欲才能恢复本善之性。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分别属于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理学思想不符,排除。知识拓展“人性论”是朱熹以“理”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的人性二元论以及二程的“性即理也”的思想,并据此对理气、性命、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义利作了具体深入的阐释。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认为“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就是“克己复礼”的方法和过程。在人性善恶问题上,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但习性相差甚远。评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15、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天理”与“人欲”的关系。4.(2014课标,25,4分,0.471)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D 秦、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致,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仅从私拿养子财物是否有罪的变化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血缘亲情淡化,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族利益的保护,C项错误。方法技巧

16、本题可用逻辑推理法解答。秦朝时私拿养子财物为犯罪行为,而西晋时私拿养子财物为合法行为,由此可以推导出西晋时的养子与亲子在法律关系上具有同等地位,养子与亲子都要无条件地服从父亲,这说明儒家的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5.(2013课标,25,4分,0.357)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

17、”“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作“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解题技巧 本题从“变化”的角度切入思考,从“周(公)孔之道”到“孔孟之道”,不变的是孔子,变化的是从周公到孟子,变化的时代是宋代。为什么偏偏是宋代呢?因为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朱熹的四书成为经典,而孟子一书则属于四书的范围,由此导致孟子地位的提升。这样,孟子取代了周公。评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程朱理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6.(2015课标,40,10分,0.38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

18、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

19、五常。(5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儒学主张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教化,而汉代董仲舒改造了儒学,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回答“不同之处”。结合宋代儒学家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回答“发展”。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明确儒家思想发展的阶段性,把握每一个阶段儒家思想得到发展或者受到打击的时代背景,将思想文化成就的取得与社会存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解题。1.(2017江苏单科,4,3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

20、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答案D 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朱熹按照自己的理学思想将“克己”理解为战胜自己的私欲,这种理解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与孔子的本意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朱熹的思想正好相反。“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命题评审 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本题的命题立意主要是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不同的人对同一历史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2.(2016上海单科,8,2分)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

21、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答案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了探究万物,领悟其理的认识论,这属于程朱理学的认识方法,故应选D项。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3.(2015北京文综,15,4分)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B.C.D.答案C 根据材料和所学

22、知识可知,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是理学思想的两大流派,二者都是对儒学的发展,故的表述错误,可排除,正确选项为C。评析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要明确区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地位和形成、发展的时期。4.(2014江苏单科,1,3分)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原

23、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但董仲舒则认为人民应服从君主统治,君主应顺从天意。据此可知,董仲舒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A项中的“全部”表述不当;C、D两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评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屈民以伸君”中的人民与君主之间的关系。5.(2017天津文综,12,6分)(节选)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

24、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

25、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分)答案(3)儒学成为正统。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刘贺墓中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以及绘有孔子图像的铜镜,充分说明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第二小问,结合文物史料的史学价值回答即可。第三小问,要客观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2016北京文综,37,8分)(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

26、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答案(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解析(1)解

27、读材料一,提取董仲舒和昆体良关于教育的主张或认识,从教育的对象、学校教育的地位、教育的目标等角度归纳其相同点。7.(2015江苏单科,21,6分)(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

28、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4分)(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

29、本特质。(2分)答案(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解析(2)第一小问注意关键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第二小问要结合理学产生的背景分析。(3)回答时注意要高度概括,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1.(2015浙江文综,12,4分)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陆九渊 塞内卡 王守仁 泰勒斯A.B.C.D.C组 教师专用题组

30、 答案C 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陆九渊和王守仁分别是宋代、明代“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是心学的开创者;王守仁则明确主张“心外无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塞内卡是古罗马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生而平等”,未涉及对宇宙的思索。泰勒斯是古希腊思想家,明确提出“万物始于水”。C项正确。2.(2014海南单科,2,2分)“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答案B“礼”与“刑”分别对应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材料大意是:

31、礼与刑罚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道德教化所不能完成的用刑罚来补充。其表明儒法两家结合加深。选B。3.(2014上海单科,5,2分)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答案C 西汉时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儒学的地位大大提升。“独尊儒术”的措施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学成为官学。孔子、孟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富国强兵感兴趣,儒学未受尊崇,故排除A、B两项;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之前儒学早就成了官学,故排除D项。4.(2013广东文综,14,4分)有位古代思想家

32、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C.朱熹 D.陆九渊答案D 本题考查陆王心学。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强调内心的修养,认为穷理不一定要向外探求,反省内心也可得到天理,由所学可知这是陆九渊的主张,因此D项符合题意。5.(2013福建文综,16,4分)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

33、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答案D 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内容,排除A;题干材料是“请诸父老”教导“后生弟子”,仅讲去恶从善过于片面,排除B;“以农兴业”思想与题干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题干讲述的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选D。6.(2013重庆文综,1,4分)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答案C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由题干材料中该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神学依据可知,该学者是西汉的董仲舒,C项正确。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

34、治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A、B、D三项均与题干所示思想特点不符。本题选C项。7.(2013浙江文综,12,4分)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孔子 韩非朱熹 亚里士多德A.B.C.D.答案C 孔子首创私学,弟子三千;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及岳麓书院讲学;亚里士多德创立吕克昂学园。三人均通过私学培养人才,故选C。8.(2013福建文综,14,4分)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

35、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答案A B、C两项均只讲一方面,不足以全面概括董仲舒的治国理念;D项中“均贫富”的主张属于农民阶级思想,而董仲舒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由“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为A项。9.(2015山东文综,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材料二生活与观念答案

36、(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考查学生论证、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1)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概述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再联系宋代理学的主要内容,抓住宋代理

37、学重兴儒学、规范秩序、突出封建伦理道德等关键点与材料所述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2)属于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表述言简意赅。10.(2015重庆文综,14,8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2分)答案(1)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汉高祖对读

38、书无益的反思。焚书坑儒。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中“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概括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据材料一主旨说明原因;迁移秦朝实行的思想文化措施回答“秦禁学”的具体表现。11.(2013安徽文综,37,9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

39、本(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9分)答案(2)“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解析第(2)问实际考查程朱理学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要结合程朱理学中关于纲常名教的内容进行分析。1.(2016北京文综,16,4分)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

40、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考点三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答案B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论语大学等被译为拉丁文,多部儒家经典被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B项正确。“在西方引起轰动”不能表明其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题干所述传教士对中国文化西传的贡献,不能表明中西文化交流仅限于传教士之间,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对西方政治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方法技巧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1)背离主题;(2)节外生枝(如

41、本题D项);(3)夸大或缩小题干信息(如本题A、C两项);(4)非题干全部信息;(5)不符合史实。解题过程中,准确解读题干信息,注意选项的设置方式,将有助于提高准确率。2.(2016江苏单科,5,3分)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答案C 材料中李贽的做法“离经叛道”,说明其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选C项。李贽的做法与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无关,排除A项;“收女弟子”无法说明李贽认可明

42、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李贽的怪异行为无法体现其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排除D项。审题方法注意将李贽的怪异行为与“离经叛道”联系起来,这种“另类”体现了对礼法的不屑。评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新儒学,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离经叛道”体现的思想。3.(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

43、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

44、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强调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应注意“不仅而且”提到的两方面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简述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明道”“救之”“致用”可知治学目的为经世致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意义。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孔子、顾炎武所处时代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评析 本题以孔子、顾炎武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切入,考查其思想的时代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责任感问题,难度较低。解题关键在于将史料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1.

45、(2015福建文综,17,4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教师专用题组 答案C 顾炎武认为,要让百姓服从教化,改善风俗,必须先使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即让百姓生活富足,故C项正确。2.(2014浙江文综,12,4分)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苏格拉底

46、亚里士多德朱熹 李贽A.B.C.D.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故符合题意;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符合题意;李贽是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他明确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符合题意。苏格拉底没有提出题干类似主张,排除。由此可知D项正确。3.(2013山东文综,16,4分)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答案C 李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文艺复兴时期人

47、文主义者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属于两者的共同特征。4.(2015广东文综,38,6分)(节选)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修身课改为公民课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6分)答案(

48、2)儒家。儒学已发展到理学阶段,更加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6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解析 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结合晚清儒家思想依然占统治地位这一史实回答即可。第二小问需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1.(2017四川乐山调研二,24)“尚贤”是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等家的共同主张。其中,墨子更是提出“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关系变动剧烈 B.宗法等级趋于崩解C.加强集权急需人才 D.手工业者地位提高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49、)A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时间:20分钟 分值:40分)答案A“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体现的是选贤任能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动,故A项正确。“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只是一种思想主张,不能说明宗法等级趋于崩解,与手工业者的地位无关,B、D两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集权统治,C项错误。2.(2017贵州黔东南模拟,25)对于天人关系,儒家思想有很多论述,其中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遵循“天命观”B.

50、旨在神化君权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 D.都属唯心主义答案A 材料表明,从孔子到董仲舒,儒家一直存在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说明儒家遵循的是“天命观”,故A项正确。董仲舒强调“君权神授”以“神化君权”,与前两者存在明显差异,B、C两项错误;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特征,D项错误。3.(2017广西南宁摸底,25)三教堂是指孔子、释迦牟尼、老子共祀于一堂的现象。三教堂内释迦牟尼居中,老子居左,孔子居右,构成了其基本形态。随着三教堂影响的扩大,它开始引起儒家士大夫的关注和不满。士大夫不满的原因可能是()A.三教合一 B.理学兴起C.威胁统治 D.孔子位置答案D 三教堂中释迦牟尼居中,老子居左,

51、孔子居右,体现了佛家最尊,士大夫作为儒家思想继承人,会对孔子位置所显示的孔子地位不满,故D项正确。三教堂的出现和影响不断扩大,是三教合一、理学兴起的结果,士大夫为此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不会对此不满,A、B两项错误;三教堂体现了儒释道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学有效地维护了封建统治,C项错误。4.(2017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诊断一,26)宋代士人洪迈容斋随笔记载:“民俗火葬,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顾炎武日知录也记述:“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这表明()A.火葬这一习俗始于宋代B.儒家孝义之说日渐式微C.士人阶层倡导移风易俗D.佛教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答案D“

52、民俗火葬,自释氏火化之说起”说明宋人认为火葬习俗来源于佛教,“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表明佛教影响进一步扩大,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宋代已经有火葬,但不能说明火葬开始于宋代,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家孝义之说日渐式微的信息,B项错误;宋代士人洪迈主要是记录火葬的现象,不能说明他是否提倡,C项错误。5.(2017四川绵阳诊断一,28)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

53、击答案C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带来社会阶层身份地位的重大变化,导致了四民秩序的混乱,故C项正确。四民秩序混乱的社会现象出现的根源是经济因素,其他三项都属于政治、思想因素,不是主要原因,A、B、D三项错误。6.(2016广西南宁一中4月月考,24)“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为可分以为百,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D 从材料信息可知,作者强调“名分”,“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这属

54、于法家思想,故选D项。7.(2016四川成都诊断三,25)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答案C 从材料信息可知,董仲舒并不反对寡妇再嫁,这折射出汉代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故选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妇女整体社会地位如何和是否拥有婚姻自主权利,故B、D两项错误。8.(2016四川德阳二模,26)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这

55、一变化体现了儒学()A.思辨化的趋向 B.信仰重建的完成C.普及化的实现 D.伦理纲常的弱化答案A 从孔子罕言“性与天道”到朱熹提出“理”“气”“性”“太极”等概念,说明孔子之后的儒学家注重研习儒经义理,体现了儒学思辨化趋向,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出信仰的重建,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未提到儒学实现普及化,故C项错误;朱熹理学强化了伦理纲常,故D项错误。9.(2015贵州八校联盟一模,26)春秋决事比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

56、罪。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 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本 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答案A 董仲舒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这体现了以动机作为判案的依据,即原心定罪。以父子关系否定法律,体现以伦理纲常为主、以刑法为辅的断案思想。当然仁、德、以人为本、以礼入法思想也体现在该案中。B、C、D解读正确,均排除。10.(2015云南二模,24)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下图),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B.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同样拥护宗法伦理C.法家异地而同心,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 D.商朝旧

57、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答案C 据史实判断,道家、儒家、法家几乎产生于同一时代,无法判断谁最久远。墨家追求平等,自成一家,受儒家影响不大,更反对宗法等级。商朝旧贵族并非被封楚地。A、B、D都是错误的。法家产生地分散,但都符合改革政治、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故选C。1.(2017四川绵阳诊断一,2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

58、分)B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时间:45分钟 分值:65分)答案A“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即对当时混乱的社会局面严重不满,希望回到古代理想的社会状态,体现的是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道家的治国策略和追求目标,B、D两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道家对现实社会的绝望,不是对人类社会的绝望,C项错误。知识链接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他主张通过以道治国,推行无为而治来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当他发现治国理想无法实现时,便选择了退隐,主张守柔不争以保身、修身。2.(2017广西玉林、贵港质检,24)孔子:“君子义以

59、为质。”孟子:“舍生而取义。”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A.行为规范 B.施政之术C.人伦秩序 D.价值准绳答案D 孔子以“义”作为君子内在的本质,孟子认为“义”大于生命,董仲舒强调言行合乎正义,表明儒家思想家认为“义”是人的行为价值准则,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自觉意识,不只是停留在行为规范的层面上,A项错误;“施政之术”属于“仁”的范畴,B项错误;人伦秩序体现的是宗法观念,C项错误。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A项,主要原因是没有准确理解孔子“君子义以为质”一语中“质”的含义。3.(2017云南昆明一中月考六,26)理学在形成过程中

60、对宋诗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宋诗言理”的说法。下列宋诗中“言理”的诗句是()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C.“胜口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答案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指当你感到前途一片迷茫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经过几番波折和阻碍以后,再往前走便可以找到方向,最终实现目标,具有“言理”的特征,故B项正确。解题方法解答本题要结合文学常识进行判断。4.(2017四川资阳诊断一,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

61、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力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答案C“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表明黄宗羲主张学校要成为士人参与国家治理的场所,故C项正确。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没有提出建立民主政治的主张,A项错误;“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说明黄宗羲的主张不只限于利用学校培养人才,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恢复宰相制度的信息,D项错误。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B项,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设学校之意

62、”的含义。5.(2016四川成都诊断二,24)某学者指出,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里的“他”应是()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答案D“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体现的是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体现的是墨子不分阶级和等级差别的“兼爱”思想,故D项正确。解题方法 解答本题,首先从整体上理解材料,概括出材料的核心主张所体现的特征,再对照所学知识选出正确选项。6.(2016云南曲靖统测二,25)董仲舒以春秋

63、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的法律效力。上述现象表明()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答案B 春秋、经、义均是儒家经典,用它们补充、解释法律,体现的是儒家理念趋于法制化的特征,故B项正确。独尊儒术已成定势出现于汉代,A项错误;不同朝代的法律使用共同的思想来补充注解,不能说明是否是文官阶层主导立法,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律与“仁政”的关系,D项错误。拓展提升 董仲舒、长孙无忌用儒学经典补充、解释法律,表明儒家伦理的原则支配和规范着法律的发展,成为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7.(2016四川宜

64、宾诊断二,27)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答案B 这一变化是指“理”的获得途径由“格物”到“格心”,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这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朱熹、王阳明二人都信奉传统儒学伦理,A项错误;朱熹、王阳明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C项错误;材料表明朱熹、王阳明二人的分歧是在获得天理的路径上,不是在内容上,D项错误。8.(2016四川资阳诊断二,26)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

65、“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进退”,“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 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 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答案B 从材料信息看,顾炎武认为,当今的儒学已非孔子的真学问,他希望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故选B项。顾炎武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只是否定了理学和心学的不合理成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故C项错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与史实不符。9.(2015广西南宁二模,25)司马光在涑水家仪中

66、说:“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限制子女经济权的主要目的是()A.维持社会稳定B.维护宗法制C.保持尊老和勤俭的家风D.维护封建纲常伦理秩序答案D 材料中心思想是:家庭财产尽归父母掌握,子女在经济上依附于父母。目的主要是维护父母家长的地位,本质上就是维护封建纲常伦理秩序。故选D。10.(2015四川成都二模,24)与下表中数字序号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地域分布统计表(单位:人)A.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B.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C.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D.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地域时期

67、 边疆地区合计春秋战国至北宋912710119南宋至明清16731510114合计1071001610233答案A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重心还在北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所以黄河流域思想家由多变少,长江流域思想家由少变多并超过黄河流域,岭南地区思想家由少变多,但未超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故选A。11.(2017四川绵阳诊断一,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

68、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摘编自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

69、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二、非选择题(共25分)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13分)(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

70、观念的差异。(12分)答案(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君主专制发展的需要;汉初选官制度的弊端。欧洲: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宗教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大;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得到发展。(2)不同:太学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培养封建官僚;是政治权力的附庸。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多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内容;注重实用性;培养职业人员;学术氛围自由。社会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推崇人文精神,重视个性的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经济形式、儒学地位、政治制度、执政理念和选官制度等方面概括;

71、第二小问,从经济状况、社会结构、思想基础、社会思潮等方面归纳。(2)第一小问,分别从课程内容、培养目标、与政治关系和对科学的态度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从掌握文化的目的方面分析。题型解读本题第(2)问是典型的比较型材料解析题。该类试题的提示语一般有“不同”“相同”“异同”“差异”“变化”“演变”等。解答该类试题,除明确比较对象,找准比较点外,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要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二是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三是“变化”类问题的作答,在行文上为“由到”,“变化”的原因一般为后者的

72、原因或背景。四是比较的对象“比大不比小”,比较的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与命题宗旨无关的内容不作比较。五是比较点要逐点对应。六是先明确比较点,再作简要说明,事实的表述一定要做到简明扼要。1.(2017四川德阳诊断一,2)对于大禹的传位过程,战国时期儒家的说法是伯益主动让位于启,法家则说启是在与伯益的武力争夺中获胜而即位的。这种差异源于二者()A.对占有史料考证的不同 B.应对社会变革的主张不同C.对诸侯争霸的态度不同 D.在各国受到的重视度不同C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创新题组 答案B 材料表明,对大禹传位过程,儒家站在“礼”的角度进行解释,法家站在“力”的角度进行

73、分析,实际上体现的是儒、法两家在应对社会变革的主张上“王道”与“霸道”的不同,故B项正确。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伯益主动让位于启”“启是在与伯益的武力争夺中获胜而即位”这两种说法所体现的不同的理念。2.(2017河北衡中文化分科综合一,7)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陈确说:“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欲即是人心生意,百善皆从此生。”该思想()A.倡导人的欲望即是天理 B.全面承认人欲的合理性C.体现与时俱进的天理观 D.主张通过满足人欲提升善念答案C“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强调天理蕴藏在人的正当欲念中,这是适应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欲念不断增多的新的天理观,故C项正确。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B项,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把握“人欲恰好处”的含义。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