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 孔子与老子课 标 阐 释时 空 构 建1.孔子(1)孔子的历史地位(2)孔子学说产生的背景、内容、评价和影响2老子(1)老子的历史地位(2)老子学说的内容和影响01 课前 自主学习02 课堂 合作探究03 课后 巩固训练课时作业一、孔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内容(1)思想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和“克己复礼”。仁者爱人a“仁”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爱人”必须遵循“”之道,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
2、合“礼”的准则。为了实现“礼”,就必须“”。忠恕正名(2)提倡“”,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3)天命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4)教育思想a主张:“”,招收学生不分贵贱。b教学方法:因材施教。c学习态度:“当仁不让于师”。为政以德有教无类3历史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到太多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二、老聃与道德经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内容(1)哲学思想a“”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
3、威。b辩证法:老子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2)政治思想:倡导“”,以“无事取天下”。道家道无为而治3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细微点拨轻巧识记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深度点拨孔子“正名”的主张,实质上是要求恢复奴隶制社会的正常等级秩序。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春秋时期,这种主张有悖于历史发展潮流。重点精讲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关系密切。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
4、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易错提醒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为中心,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思维点拨孔子虽然在春秋时期开创了儒家学派,但是其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素养透视了解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的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家国情怀)探究主题一 凸显民本意识,渗透立德树人的孔子的核心思想史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探究点1 史料说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内在关系?材料中“克
5、己复礼”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礼”是实现“仁”的手段,“仁”是“礼”的目的。实质: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从而维护没落的奴隶制度。史料二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探究点2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孔子“以德治民”的思想和今天我国“以德治国”的主张有何异同?提示:相同点:都具有人本主义思想;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同点:出发点不同。孔子的主张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剥削阶级不可能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今天的人本思想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史料三 一天,孔子拖着疲惫的身体
6、从外地讲学归来,心情十分郁闷,为什么在这个时代里各国都接受不了“仁”的思想呢?忽然,传来两个孩童辩论的声音。一童子曰:“何谓仁乎?欣然爱人也。”另一童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得仁矣!”孔子听后,一种巨大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温暖了他那颗受伤的心,也坚定了他继续传道、授业、解惑的脚步。探究点3 史料中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各国能接受吗?为什么?提示:不能。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最大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富国强兵,统一中国,孔子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孔子思想的古为今用、批判继承1孔子强调“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具
7、有重大借鉴意义。2孔子思想中的“民无信而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3对孔子思想中的有些内容可抽去其保守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对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例如孔子所追求的“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4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学习态度,“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
8、(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命题立意 本设问凸显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及立足材料信息对设问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得分思路 孔子关于礼的思想
9、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材料。“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可得出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传统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百家争鸣兴起,思想活跃。(2)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据材料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可得出重建礼制社会;据材料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可得出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据材料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思想,提倡学而优则仕,可得出积极入世,以礼治国;据材料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得出主张人人都践行周礼。答案(1)背景: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2)主张: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
10、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探究主题二 富含哲理并追寻理想治国模式的老子的思想主张史料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探究点1 史料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你认为如何看待该思想?提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体现了对宇宙本原的探索精神,本质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史料二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中国某思想家著名语句“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强烈反响。探究点2 史料反映了其怎样的政治主张?如何认识该主张?提示:主张:“无为而治”。认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老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1哲学思想(1)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
11、,开创了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先河。(2)他否定“天命”权威、崇尚自然,要求人们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对于人们探索自然规律、发展科学,有深远的影响。(3)他的辩证思想成为典型的中国智慧,对后世的哲学、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影响。(4)在人生观上,“守静”“不争”的处世之道,培养了人们深沉持重的品格、淡泊名利的胸怀、百折不挠的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2政治思想(1)“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约束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对当代的政治民主化也有指导意义。(2)他希望社会倒退,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让百姓无知才好管理的主张,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
12、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老子的思想,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迁移知识,熟记史实。得分思路 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用处。材料体现的是道家辩证法思想,D项属于老子思想;A项是心学,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C项是荀子的思想。答案 D随堂训练 题组1 凸显民本意识
13、,渗透立德树人的孔子的核心思想1“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以上是三字经里的句子。这些“善言”所体现的核心思想和道德准则是()A“仁”B“义”C“礼”D“智”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和道德准则是仁,故A项正确;B、C、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A2“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ABCD解析:均属于孔子思想的精华内容,而属于孔子思想的保守的部分,应排除。答案:A3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
14、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下列选项直接体现“仁”这一思想内涵的是()A“为政以德,爱惜民力”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D“天法道,道法自然”解析:A项是孔子的思想,主张统治者要“仁者爱人”,体现了“仁”;B项是老子的“无为”思想;C项是孔子的“礼”的思想;D项是老子的哲学思想。答案:A4孔子强调为政必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的“正名”首先在于()A复礼B为仁C重义D保民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的“正名”首先在于复礼,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A
15、题组2 富含哲理并追寻理想治国模式的老子的思想主张5老子一书中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主张小国寡民B反对人际交往C不利于社会发展D主张积极革新解析:由“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可知A项正确,进而可知小国寡民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不利于社会发展,C项正确;由“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B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D6孔子曾在杏坛传道授业,他向其弟子阐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清静无为B兼爱非攻C克己复礼D格物致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记忆能力。只有C项是孔子的思想,所以他向弟子阐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C项。答案:C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