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51 ,大小:2.32MB ,
资源ID:92373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2373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共51张PPT)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共51张PPT) .ppt

1、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课标2专用)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7课标,29,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五年高考 答案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材料信息可知,在集体婚礼上,既有体现中式习俗的“喜字纱灯”,又有体现西式习俗的“头披白纱”,这反映了当时上海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

2、选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仅从举办集体婚礼无法说明政府主导整个社会习俗演变,排除D项。知识拓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2.(2014课标,28,4分,0.529)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

3、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B 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D项。名师指导 本题要结合当时维新变法运动的形势进行分析。19世纪末的中国人民绝大多数尚未觉悟,社会上存在因循守旧的风气。而西服代表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因此维新派提倡“易服”可以为变法运动营造求新求变的社会氛围。3.(2015课标,41,12分,0.48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

4、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年份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1950199520002008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31国庆节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答案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

5、一标准答案。)解析 解题首先找到角度,然后看变化趋势。从法定假日总体数量看,从少到多;从结构看,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节假日属于民生问题,它必然受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体制、政治理念与思想的影响。1.(2016江苏单科,10,3分)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B组 自主命题省

6、(区、市)卷题组 答案C 材料表述的是成都妇女,并非所有妇女,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妇女剪发齐眉,没有体现男女平等的信息,B项错误;“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表明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C项正确;成都警察厅发布的通令无法体现民国法治精神,D项错误。评析 本题以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的通令切入,考查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准确、全面理解。2.(2015四川文综,6,4分)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

7、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B 从题干看,这位新潮社社员为新式青年,但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仍然看重八字、命书,且认为这些命书是人生重要的纪念品,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出A项;题干中新潮社某社员的行为只是个例,题干也未体现不认同西式婚俗,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排除。3.(2014安徽文综,13,4分)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

8、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答案D 题干文章指出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日常行为的模仿和日常用品的争购上,忽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权”意识,体现出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分析,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只是一部分“新少年”的西化状况,并不能得出西装普遍化、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的结论,B、C两项错误;文章已经指出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权”意识,说明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并不是过于肤浅,A项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以报刊资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通读材料,抓住国人对西方文化“重”与“轻”的

9、着力点进行分析。4.(2014福建文综,15,4分)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答案B 新式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是由于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城市女性着装,不具有普遍性,故A项错误;仅从着装一个方面的情况,不能体现城市化的进程和女性对时尚的引领,故C项错误;D项只是旗袍本身的特点而非社会原因,不符合题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设问角度进

10、行辨析。5.(2014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5分)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11、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分)(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3分)答案(1)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

12、念发生变化。(2)西方式生活时尚。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3)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4)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解析(1)据材料中“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得出“扬气”的含义是一种奢靡的生活风气。分析影响应着眼于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及俭朴的生活观念的冲击。(2)据材料可知“洋气”指的是“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即生活方式的西化。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应注意材料中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结合所学,从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辟、西方

13、商品和文化的入侵等角度分析。(3)应将材料二、三进行比较,主要从时代的变迁、文明的演进中认识到中国从被动卷入世界、效仿西方文明到主动融入世界、丰富世界文化的转变和进步。(4)综合三则材料,分析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应从时代特征的角度入手,从经济的发展、政治形势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归纳。1.(2014江苏单科,6,3分)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 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B.C.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答案 C 从漫画可以看出,主人公将发辫作为国粹保存,反对将代表旧事物的发辫全部剪掉,表明当时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的旧有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A项没有体现“保存国粹”

14、的信息;B项没有体现“崇尚西法”的信息;D项与题干要求不符。2.(2014北京文综,17,4分)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墙上画作的风格 人物的发型照明手段 饮食方式A.B.C.D.答案B 本题以图画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应注意“民国时期”这一时间,同时仔细观察图画中的人物造型、家具摆设等细节,然后进行解读。图画中人物的发型各异(有长辫和短发),有电灯。这些都能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图画中的饮食方式及墙上画作的风格未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由此分析,B项正确。3.(2012江苏单科,6,3分)1912年3

15、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答案D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和礼仪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准确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提炼历史场景的本质内涵。材料表

16、明,在南京临时政府明确颁布废除旧的礼仪制度的法令之后,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仍沿用旧的称呼对待裁判官,体现出被告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当时审判制度是否变化,也不能说明裁判官是否有意玷污平等制度,故A、C两项错误;材料显示出南京临时政府的共和政体,但不能据此判定被告是否了解民国政体之变,故B项错误。4.(2012浙江文综,17,4分)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答案C

17、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从题干广告中列举的外国杂货可以看出国人崇尚西洋事物,这反映出当时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故C项正确。出现售卖外国货物的广告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无必然联系,故A项不符合题意。1873年中国才开始独立办报,故B项错误。广告中的货物仅体现出“食”和“用”的变化,未体现出“衣”“住”“行”的变化,故D项表述不准确。5.(2012四川文综,17,4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类别成都(%)北京(%)衣食住宿68

18、23书籍教育2332娱乐享受945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答案C 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由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对比可以看出,他在北京用于衣食住宿的消费比例降低,用于文化、娱乐等精神需求的消费比例上升,这表明其到北京后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题干信息“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明本题只要求挖掘显性信息,无需挖掘隐性信息。A、B、D从表格中都无法直接体现,所以应排除。正确答案为C。6.(2014山东文综,3

19、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材料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

20、路前进。”结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分)(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加以阐述。(8分)答案(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

21、视角。(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3)材料丙。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

22、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解析 第(1)问解答时注意运用史学研究理论,紧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主题。观察历代节妇烈女人数柱状图,解读出与主题紧密相关的信息,从而分析其原因。第(2)问观察和解读材料中乙、丙

23、的图文信息,迁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有关史实,概括说明结论,言之有理即可。第(3)问运用史料的分类与鉴别等历史学科理论判断和说明选择的材料及选择的理由,注意从史料分类与真伪、史料价值等角度分别说明。第(4)问解读材料丙,迁移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变化的史实来阐述“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即可。7.(2013安徽文综,37,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

24、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材料二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材料三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

25、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15分)答案(3)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却受制于“家天下”政治制度;妇女贞节虽被地方视为道德标准,但妇女身心却遭摧残;五四前后,妇

26、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首先从材料中归纳要点,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其他要点。第二小问注意题目要求“辩证解读”。8.(2013重庆文综,14,10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27、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8分)答案(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解析 第(3)问考查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中“文革”时期服饰的色彩及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等信息归纳概括;第二小问由“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思想方面的变化分析原因。9.(2012上海单科,39,12分)妇女与教育材料一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材料二

28、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学校地点特色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学上海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答案水平1: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

29、缩影。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水平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

30、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水平和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水平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水平4: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解析 本题通过近代女子教育的情况,考查了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回答本题时要把材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建立联系,找出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论述时先用简练的语句对“认识”进行概括,然后结合相关材料分别展开论述,注意挖掘题干中历史现象的原因。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2014课标,30,4分,0.336)20世纪

31、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C 从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20年代,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较重,这会造成国产影片在上海以外地方放映时成本大大增加,而外国影片拷贝到中国并放映,其成本并无大的变化,因此出现了京津地区外国片与国产片放映比例远高于上海地区的情况。故选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仅凭材

32、料信息无法推知京津地区民众对外来事物是否更具热情,也不能推知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是否更加开放,故排除B、D两项。名师指导 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北京和天津外国片所占比重特别大的深层次原因。外国影片是直接购自外商,而中国影片需要从上海拷贝并运送到京津地区。京津地区的电影院宁愿购买外国影片也不从上海拷贝国产影片,这就说明国内电影的拷贝流通税费重。1.(2017江苏单科,7,3分)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

33、问题渐趋重视 时间主题 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答案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80年到1907年,万国公报上发表的禁止女子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逐渐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选D项。1880年已创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A项排除;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故C项错误。2.(2017北京文综,19,

34、4分)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B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C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D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答案C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古代、近现代的科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属于传统科技的总结性著作,且这仅是医学方面的成就,因此由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无法得出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排除A项;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并不能由此得出

35、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排除B项;电影的发明是近代科技进步的结果,京剧被拍成电影,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因此C项正确;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把它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成功解决,排除D项。3.(2014浙江文综,17,4分)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A.出版业的发展B.广告业的进步C.婚姻礼俗之变迁D.世界文明之演进答案D 本题利用20世纪初的报纸截图,主要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该报截图可以作为当时出版业发展的直接史料,故A项不符合题意。报纸刊登的求婚信息,反映了当时婚姻礼俗的变化,同

36、时登报求婚也体现了广告业的进步,故B、C两项也不符合题意。一幅报纸截图及其中的信息并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世界文明的演进,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4.(2014浙江文综,20,4分)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公共汽车火箭的一级火车车厢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A.B.C.D.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掌握不同交通工具产生的历史时间。公共汽车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火箭出现于现代,火车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马车属于传统交通工具。由此可知D项正确。5.(2013浙江文综,18,4分)据中国近

37、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答案C 新文化运动时才首倡白话文,故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不是通俗性报刊,而是文言政论性报刊,A错;早在19世纪70年代,国人就已开始办报,而时务报在1896年创办于上海,B错;当时中国报刊刚起步,国人需求量有限,D错。评析 本题以近代报刊时务报为命题素材,考查报刊这一大众传媒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解题的

38、关键在于牢固掌握大众传媒变迁等相关史实。C组 教师专用题组 1.(2013四川文综,7,4分)右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由“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得不出“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与“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的结论,A项与D项都犯了典型的以偏概全的错误;B项错在“崇高的社会地位”;由广告的内容,可知C项正确。评析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读图,要特别注意不能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错误。2.(2

39、014四川文综,14,10分)(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图片中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分)答案(2)整理:材料二图片中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

40、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10分)解析(2)材料三中的观点,一是整理历史知识,二是探讨因果,实质上是对图片中出现的新事物进行归类,并探讨这些新事物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即可。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三年模拟 A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时间:10分钟 分值:24分)1.(2017东北名校调研,29)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41、。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答案D 材料反映了在服饰上新旧并存,不涉及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故A项错误;据材料“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可知B项错误;仅从服饰看不出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故D项正确。2.(2017云南曲靖统测,29)20世纪初,中国的结婚庆典仍保持着自明朝以来的传统风格。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

42、帔。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还崇尚红色,新人绝对禁止穿白色衣服。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西方文明传入影响婚姻礼仪B.西式婚纱取代了传统婚礼服C.清政府的改革推动婚纱流行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相对有限答案A 穿白色婚纱礼服是西方的婚礼习俗,20世纪30年代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说明西方文明传入影响婚姻礼仪,故A项正确;西式婚纱开始流行并不意味着其取代了传统婚礼服,故B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时清政府已灭亡,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且新文化运动与婚俗的变化关联不大,故D项错误。3.(2017辽宁丹东质测,29)

43、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一种新事物,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这一“新事物”是指()A.铁路 B.电报 C.电话 D.电影答案B 根据材料“一线长”“音信飞传”可知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新事物”为电报,故B项正确;电话发明于1876年,故C项错误;电影与材料中“一线长”“音信飞传”不符,故D项错误。4.(2016甘肃兰州诊断,31)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A.一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B.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C.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D.

44、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答案C 根据题干中“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可知清朝时期广州出现每人用一套器具的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一部分人已注意到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各种特色菜肴,故B项错误;题干中体现的只是在清代广州所出现的现象,因此无法表明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C项错误;清朝时期,西洋的饮食风尚并未普遍传入中国,“取代”无从谈起,故D项错误。5.(2015新疆乌鲁木齐调研,31)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45、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答案B 材料涉及近代报刊的发展,没有体现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政治变革备受关注,与材料中“其中政论性报刊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相符,故B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热潮兴起,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6.(2015辽宁大连质检,31)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

46、貌。”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B.农民已获得土地的所有权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气象答案D 1988年时中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故A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只是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故B项错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气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故D项正确。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1.(2017黑龙江大庆调研,29)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它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

47、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A.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B.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C.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D.部分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时间:15分钟 分值:30分)答案B 据材料“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可知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故B项正确。知识拓展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穿着中山装。由于中国著名政治人物毛泽东经常穿着中山装示人,所以西方人称呼中

48、山装为“毛装”(Mao Suit),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这种服装及其衍生的变化服装,成为1980年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今天中国和朝鲜的领导人在一些重要场合也会穿中山装。2.(2017甘肃张掖诊断,29)郑观应在19世纪90年代初写的盛世危言商战中,历数当时常见的日用洋货。以洋手帕为例,1859年由上海口岸进口约9万打,1869年时增为10万打,1879年更猛增至35万打,十年内增加了2.5倍,到1889年又增至40万打。这客观上反映出近代中国()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上海已经成为商业中心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D.民众消费观念有所变化答案D 近代

49、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仍然是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上海已经成为商业中心,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民族工业的状况,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洋手帕进口数量增长迅速,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使用洋手帕,这在客观上反映出近代中国民众消费观念有所变化,故D项正确。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手帕属于日常消费用品,使用洋手帕增多反映出当时部分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3.(2017吉林长春质测,29)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要点,但在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的大清现行刑律婚姻类中删除了“禁止良贱通婚”这一条。这种变化说明了()A.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开始逐

50、渐变革B.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C.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朝统治阶层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答案C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在当时广大农村,婚姻风俗变化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清政府删除了“禁止良贱通婚”这一条,说明了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朝统治阶层,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B项。题干中只是提到刑律中删除了“禁止良贱通婚”的条款,并不能代表风俗变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也就是说,刑律规定和现实的实践之间并不是完全同步的。4.(2016贵州黔东南调研,30)1898年新加坡华人倡

51、议剪辫,国内舆论除益闻录外,天津的国闻报、湖南的湘报、上海的申报等均作了报道,但是,除国闻报以割辫创闻为标题,揭示其事系首创,以“深堪诧异”评论以示惊奇外,其余各报都没有予以评论。这说明当时()A.国内舆论对政治敏感问题并不关心B.民国政府推行剪辫易服遭国人抵制C.剪辫运动最早是由国外华人发起的D.国内舆论对剪辫之事态度比较谨慎答案D 新加坡华人倡议剪辫,“天津的国闻报、湖南的湘报、上海的申报等均作了报道”说明国内舆论对社会风俗的变化很关注,而剪辫是当时一个政治敏感问题,故A项错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与题干中“1898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所述无法从题干信息得出,故C项错误;题干中

52、“以深堪诧异评论以示惊奇外,其余各报都没有予以评论”,说明当时国内舆论对剪辫这样一个政治敏感话题所持态度比较谨慎,故D项正确。5.(2016甘肃张掖诊断,31)1919年6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对魏肇文登报毁婚表示不满,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对材料理解比较全面的是()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民主法制,深入人心C.妇女解放,潮流涌动 D.社会观念,碰撞转型答案D 根据材料中“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可见其已接受新思想,故A项错误;由“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

53、起了轩然大波”可知民主法制并未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事情只是个案,不能由此得出妇女解放,潮流涌动,故C项错误;材料既反映了女子思想的解放,也可以看出旧的婚姻观念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解题技法 历史选择题排除干扰项的两种常用方法:(1)基本观点分析法。现在的历史选择题,其干扰项的设置,都有一定的理论含量。对于这种史学理论含量较多的干扰项的排除,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2)提取信息推断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即从题干所引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排除迷惑性干扰项的依据。6.(2015吉林长春质测,30)20世纪5070年代末中国票证种类繁多,有

54、粮票、布票、油票、棉花票、鱼票、肉票那时的人们可谓视票证为“命根子”,称之为“票证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A.人们生活水平总体差距不大B.个人崇拜思想盛行C.绿色军装成为最时尚的服饰D.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答案A 票证时代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等专用购买凭证来购买东西的时代。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个人崇拜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文革”期间,绿色军装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故C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一五”计划的推行及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使经济发展迅速,故D项错误。知识拓展 我国计划经

55、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我国的票证历史可谓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7.(2016云南曲靖统测,40)(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1896年,清朝下旨允准修建粤汉铁路,到1911年,完成长沙至株洲段。1916年6月,完成广州至韶关段。1918年9月,完成武昌至长沙段。1930年,国民政府利用英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开始修筑株

56、洲到韶关段。中国工程师凌鸿勋经过勘探调整方案,在备战抗日背景下,1936年4月,株韶段提前15个月建成,修了40年的粤汉铁路终于全线贯通。从“七七”事变到广州沦陷的15个月中,这条铁路共运送部队200余万人、军用物资70余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大动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粤汉铁路得以建成的历史原因。(6分)二、非选择题(共6分)答案(2)原因: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前赴后继的努力;利用了退还的庚子赔款;中国工程师的勘察与主持;抗战形势的需要。解析(2)根据材料二中“1896年,清朝下旨允准修建粤汉铁路1916年6月,完成广州至韶关段。1930年,国民政府利用英国退还的

57、庚子赔款,开始修筑株洲到韶关段”可得出,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前赴后继的努力;利用了退还的庚子赔款。根据材料二中“中国工程师凌鸿勋经过勘探调整方案,在备战抗日背景下,1936年4月,株韶段提前15个月建成,修了40年的粤汉铁路终于全线贯通”可得出,中国工程师的勘察与主持,抗战形势的需要。材料一右图为安丘庵上石牌坊。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据马氏家谱记载:王氏应父母之命结婚,未入洞房,夫染病身亡。王氏“奉亲守志,节孝两全”,终郁郁而死,马家“奉旨建坊,旌表节孝”。C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创新题组 非选择题(2017甘宁青部分高中高三联考,40)婚姻、家庭观念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

58、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妇女解放、倡导女权的思想和活动在中国早就有了,但那大都是男人们的声音。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概。这是前此所不可能有的变化。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工业革命将妇女由家庭带入社会对她们传统家庭观念基础的动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当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便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材料四为着

59、新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建设力量的增长,特别是为着解开一切束缚生产力的枷锁,随着全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把男男女女尤其是妇女从旧婚姻制度这条锁链下也解放出来,并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促进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1950年)答案(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宋明理学)。(2)变化: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一而终到妇女解放、倡导女权。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等。(3)因素:工业革命;法律保障;新社会发展的需要。关系:社会发展促进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

60、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促进社会发展。(1)材料一中“奉亲守志,节孝两全”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推动婚姻、家庭观念变化的因素。说明婚姻、家庭观念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6分)解析 第(1)问,依据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一、二中的信息不难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的“1912年”并联系民国初年的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内容及材料出处即可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四,可以看出社会发展与婚姻、家庭观念变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解题技法 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一般方法“落实就是成绩,巩固就是提高”。一些学生常因基础不牢,记忆不准造成严重失分。可以这样说,基础不牢答题得不到分试题就可谓“难”。没有无基础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命题者出题起点虽高,但落脚点一般都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所学基础知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