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预习作业随堂作业第4课宋明理学课后作业基础训练预习作业一、背景1魏晋南北朝以来,1 _、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2唐宋时期,2 _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使 3 _得到了丰富和更新。佛教“三教合一”儒学体系二、内容1程朱理学(1)代表:北宋的程颢、4 _兄弟,南宋的 5 _是集大成者。(2)主张程颐朱熹(3)发展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 9 _哲学。元朝曾将 10 _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定了 11 _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4)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对其他国家也有影响,远及朝鲜、越南、日本。官方四书章句集注
2、理学2陆王心学三、评价1积极(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 16 _,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17 _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2)强调人的 18 _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19 _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宋明理学用 20 _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 21 _,产生了消极影响。儒学主流社会教化社会责任中华民族性格三纲五常自然欲求基础训练随堂作业一、选择题1下图为河南登封少林寺“三教合一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正面看乃佛祖释迦牟尼;左侧乃儒圣孔子;右侧是道教创始人老子。我国最早出现类似现象是在()A西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B解析:依据题干中“佛、道、儒三教混
3、元图像”,反映三教合一的现象,其溯源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汉末期才从印度传入我国。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其根本原因是()A时代发展,社会进步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对儒学构成极大威胁C统治者废除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D儒家学说陷于自我矛盾之中,失去了活力A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意识形态在一定时期的地位和影响取决于与现实的适应程度。3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彼此之间相互陈述与辩论。这种现象的意义在于()A佛教开始居于主流地位 B道教开始居于主流地位C促进了儒释道“三教合一”D促进了无神论的发展C解析:三教直接进行交流争论,促进了相互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吸
4、收对方的优秀成果,促进了三教合一,结合时代背景也可以得出三教合一的结论,故选 C 项,排除 A、B、D 三项。4王阳明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这说明心学()A重视道德修养 B强调“格物致知”C倡导知先行后 D主张人性本恶A解析: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说明心学重视道德修养,故A 项
5、正确;B、C、D 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5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心外无物”“心即理”D“为政以德”“节用爱人”B解析:本题考查了理学思想家的观点,其中符合“二程”思想的只有 B。A 是孟子的思想,C 是王阳明的思想观点,D 是孔子的思想。6“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一思想的提出者应该是()A孟子B朱熹C董仲舒 D荀子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材料强调理是万
6、物的本原,结合所学可知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故选 B。7朱熹曾批评宋孝宗因循苟且,虚度岁月,不仅不足以致治,反而足以召乱。其言辞激烈,锋芒毕露,毫不避忌。他甚至还批评宋宁宗“独断”。朱熹的行为主要体现了()A格物才能穷其理B“存天理,灭人欲”C正君心以正朝廷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C解析:由材料“朱熹曾批评宋孝宗因循苟且,虚度岁月,不仅不足以致治,反而足以召乱”可见朱熹的行为主要体现正君心以正朝廷,故C 项正确;A 项是求理的方法,排除;B 项强调要保存天理压抑私欲,排除;D 项是陆九渊的观点,排除。8大学里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王阳明的思想与之符合的是()A“知行合一”
7、B“存天理,灭人欲”C“心外无物”D“致良知”C解析:材料的含义是只要心中不想,你将听不到、看不见,就是食用也感觉不出味道来。这和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观点一致,故选 C项。A 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B 项是朱熹的观点,是对人的伦理要求;D 项是王阳明探求理的方法,排除 A、B、D 三项。9如果有人向王阳明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哪一叙述()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C10“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A程颐B朱熹C董仲舒 D王阳明D解
8、析:从材料中的“心存良知”“皆可为圣贤”来判断应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易经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著名学者阮炜认为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和“官文化”,中国人太
9、重视家庭观念和“忠君”意识,“续香火”意识强,中国人是“天生的协调专家和政治家”。(1)就历史学而言,材料一中学术价值最大的是哪个句子?(将句子前的序号写出来即可)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或“人道”思想的主要人物的主张。(2)扼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的原因。(3)概述秦(西)汉统治者对儒、道、法家思想的实践结果。(4)“官”“家”结合,国家统一,天人合一。到了宋代,天人结合,产生了什么新的哲学思想?其对我们现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案:(1)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主要流派的主张: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义利观。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用、
10、“性本恶”、君舟民水。庄子提出“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每个流派答对一点即可)(2)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农耕经济的发展;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教育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3)实践结果:秦朝“焚书坑儒”,运用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但运用失度,导致二世而亡;西汉初年,运用道家思想(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然而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是外儒内法),完成大一统,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新哲学思想:理学。最大影响: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构建和谐社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第(1)问考查战国时期儒、道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儒、道思想的产生原因,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作答。第(3)问考查秦汉时期统治者对主要思想的利用史实,列举相关史实即可。第(4)问考查理学的产生及其对个人修养的影响,如重气节、重主观意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