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4艰难曲折的民主历程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0柳州市高三三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侵略者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太多的怪事,当我们上岸追赶那些鞑靼人时,我们看到稻田里的农民是在用一种观望的眼神看着眼前的景象,似乎这场战争与他们无关。”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中国人缺乏抵抗精神B百姓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淡薄C清朝的统治不得人心D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百姓无知22020柳州市高三一模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教训中国以后不得蔑视英
2、国及法国,联军洗劫烧毁了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两天两夜,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这表明()A清政府不懂近代外交容易引起纠纷B中国完全陷入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中C列强以残暴和污名化掩盖侵略本性D列强已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32020梧州市高三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大沽口,客观上减轻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压力。洪秀全曾将洋人过境说成是“兄弟团圆”,言称“西洋番弟听朕诏,同顶爷哥灭臭虫”;“衷心归顺成藩属,替爷替哥杀妖魔”。这反映出太平天国()A与外国平等往来的愿望B与英法合作共同反抗清朝C继续秉持传统宗藩观念D和西方国家宗教信仰相同42020鹤壁市高三二模1894年8月1日,假冒中国
3、士兵的贾长瑞等人登上英籍客轮重庆号逮捕日本人,英国总领事宝士德会见李鸿章,要求清政府给予书面道歉,被李鸿章拒绝。而几天前的7月25日,中国租用英国轮船高升号运送士兵到朝鲜,被日本军舰击沉,英国却并不深究。这说明()A国家利益决定了国家的对外关系B李鸿章违背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C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非常困难D英国参与了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52020汕头市高三模拟学者指出: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南京条约迥然不同,甲午战败和条约签署可谓惊天动地,举国震惊,这个条约彻底破除了传统帝制的法统纲绪和上国体制,迫使清王朝不得不变法改制,清王朝受缚于国际法的效力制约,接受并纳入于现代世界格局的被动地位。这意味着清政府(
4、)A主动放弃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B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C被迫全面接受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D成为完全依附日本的附庸62020马鞍山市高三二模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口炮台,慈禧太后紧急召开御前会议研讨对策。载漪等人认为人心不可失,应该利用义和团的热情与列强决一雌雄。光绪皇帝强调“战非不可言,顾中国积衰,兵又不足恃,用乱民以求一,宁有幸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危机面前清廷分歧严重 B开明官员认为民气可用C光绪软弱求和错判形势 D民众反帝热情扭转时局72020惠州市高三一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又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力。此
5、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可见,钦定宪法大纲()A是“中体西用”理论的具体实践B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C是民主和科学思想传播的结果D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82020宿州市高三质检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92020银川市高三一模“凤凰网”评论: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
6、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一评价重在突出五四运动()A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B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C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02020萍乡市高三二模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制订的实际工作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把工人运动放在全部工作的首要地位。中共一大后不久,1921年8月1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这一做法主要是基于()A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C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斗争经验112020黄山市高三一模20世纪20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个村庄
7、,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后,村里人就像自己打了胜仗一样,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南军怕有几百万人马啦”“南军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这反映了当时()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B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C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结束D北伐战争得到民众支持122020洛阳市高三一模1933年春,中央苏区政府成立粮食调剂局。新谷米上市后,粮食调剂局以高出市场1/3的价格,向农民(主要是贫农、雇农)收购米谷。待到青黄不接之际,再按市场价格的95%卖给农民。粮食调剂局的成立()A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B保证了反“围剿”取得胜利C借鉴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D稳定了全国粮食市场秩序132020遵义市高三二模毛泽东在星星之火,
8、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14.2020承德市高三一模如图是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关于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的油画作品。据此可知该作品()A以详实的史料和数据分析为基础B革命艺术价值高于历史研究价值C真实地再现了平型关大捷的场景D是研
9、究抗日战争历史的必要史料15.2020张家口市高三一模如图是浙江籍漫画家米谷在1949年创作的漫画谁也挡不住,此漫画描述的战役()A是淮海战役B发生在平津地区C启动了解放区土地改革D解放了南京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8分,第17题12分,共40分)162020厦门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晚清时期的防灾救灾思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李鸿章在治河办法十条中提出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采用中国传统治河方法,兴修水利。但他拒绝采纳比利时工程师卢法尔提出的种种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治河的建议。郑观应在备荒裕农议中指出:“应仿照德、日、法等国,实行农业保险、备荒储蓄法。”针对社会上
10、“贫民之多”的状况,郑观应认为当务之急“宜官绅合力,令世家、贵族、富户、殷商酌量捐资,广为收恤,城市乡落遍立善堂”,订立章程,做到有章可循。孙中山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中指出,一切灾害的原因都是由于贪污,除非在行政的体系中造成一个根本的改变,局部的和逐步的改革都是无望的。摘编自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材料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辖区内各根据地各种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极大地影响了各根据地的正常生产生活。面对困难,中共中央和根据地政府领导广大军民积极救灾,依靠群众,生产自救,战胜灾荒并渡过难关。太行边区政府减免受灾严重地区公粮675万斤,从敌占区购回3150万斤粮食,严格限制可供灾民充饥的各种杂
11、粮及干果出口,并努力组织灾民就地参加救灾活动,组织部分人迁移出去,开荒种地,安家落户。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创办义赈,在自愿乐施原则下进行募捐,给外来灾民分配土地及房屋并协助解决生产工具,减少或免除义务劳动负担,免纳二至五年的土地税。晋察冀边区政府在各地设立了灾民工作介绍所、妇女儿童收容所等安置无家可归的灾民,介绍灾民参加工作和参加部队,组织灾民生产小组,尽一切可能使他们得到生活安置。摘编自文姚丽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救灾政策及其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防灾救灾的思想主张,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抗灾
12、救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14分)172020长沙市高三一模目录是教材内容的缩影、知识体系的纲要,能宏观呈现知识背后内在的关联。如图所示分别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和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对比两者,找出统编教材目录的一处变化,并尝试解释教材目录发生变化的原因。(12分)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2007年版)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2019年
13、版)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时作业41解析:面对英国侵略者与清军作战百姓却无动于衷,说明百姓没有意识到清军与他们同属于一个主体国家,即百姓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淡薄
14、,B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国人缺乏抵抗精神,A错误;材料中现象说明的是百姓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淡薄,不是政府的腐败,C错误;百姓的无知并不是闭关锁国政策导致,D错误。答案:B2解析:根据“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教训中国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联军洗劫烧毁了圆明园”,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材料反映了列强找借口来掩盖其侵略的本性,故选C;A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殖民地,排除B;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排除D。答案:C3解析:由材料“衷心归顺
15、成藩属”“西洋番弟听朕诏”,说明太平天国将西方国家视为藩属国,继续坚持传统的宗藩外交,故C符合题意;传统的宗藩外交并非近代平等外交,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太平天国幻想英法代其推翻清王朝,故B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与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存在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答案:C4解析:据材料信息“假冒中国士兵登上英籍客轮重庆号逮捕日本人”可知,登上英籍客轮的是中国公民的私人行为,并不需要中国政府的书面道歉,但英国却对中国提出无理要求;而日本军队击沉运送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完全需要英国要求日本道歉并赔偿,但英国却不深究,这说明英国完全是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来处理与中国、日本的关系,故A项正确
16、;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利益对国家对外关系的影响,故B项错误;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非常困难”的说法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英国参与了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故D项错误。答案:A5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彻底破除了传统帝制的法统纲绪和上国体制”“受缚于国际法的效力制约”“接受并纳入于现代世界格局的被动地位”等信息可知,清政府被迫全面接受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C符合题意;“主动放弃”的表述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A;“开始丧失”是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影响,排除B;“成为完全依附日本的附庸”从材料信息来看,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也不符合基本史实,故排除D项。答案:C6解析:面对八国联军侵华,载漪等人主张抵抗,
17、光绪皇帝不主张抵抗,说明在危机面前,清廷内部分歧严重,故选A;载漪等人主张利用义和团的热情与列强决一雌雄,并非真正反抗外来侵略,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中国的国情符合“中国积衰,兵又不足恃”,并且清政府的反动统治逐渐失去民心,光绪皇帝的软弱求和是符合当时的形势,排除C;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扭转时局”不符合史实,排除D。答案:A7解析:钦定宪法大纲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臣民权力,规定了议院和选举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西方民主宪政的内容,说明钦定宪法大纲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故选B;钦定宪法大纲中外政治制度方面进行
18、了部分变革,与“中体西用”理论不符,排除A;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是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排除C;钦定宪法大纲没有进行彻底的变革,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因此不能缓解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排除D。故选B。答案:B8解析:根据材料主旨推断材料主要强调了立宪派在“推进了国内统一”方面的作用,并未阐明立宪派的来源,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强调立宪派推动国家统一,而非阐述立宪派的政治要求,故B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中立宪派并非革命派,特别是迫使革命党接受袁世凯主张非但没有推动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反而使革命逐渐走向失败,故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立宪派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推动的过程中
19、客观上推动了清朝的灭亡,有利于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故D选项符合题意。答案:D9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个承前启后的时点,它前承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和思想洪流,后启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说明五四运动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其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在新中国建立后;C选项错误,五四运动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非重建,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是五四运动的影响,但无法说明“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答案:B10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把工人运动放在全部工作中的
20、首要地位,并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以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是因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故A正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基础,故B错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故C错误;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斗争经验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答案:A11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20世纪20年代”“武昌”“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南军”可以判断这是北伐战争,从老百姓的态度“南军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可知,民众支持北伐战争,D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内容,题干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内容,排除A;北伐运动主力不是农民阶
21、级,排除B;通过题干地点在武昌可以判断当时尚未彻底打败军阀,排除C。答案:D12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33年正处于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时期,中央苏区政府粮食调剂局通过高买低卖的方式保证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有利于赢得广大民众的拥护,故A项正确;“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影响下,苏区反“围剿”并未取得胜利,排除B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在农业实行的粮食税政策,排除C项;中央苏区的经济政策并不能影响全国粮食市场,排除D项。故选A。答案:A13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有人认为,农村革命的发展会影响到城市的革命力量发展,体现了当时对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着分歧,有人认为应该走城市中心的道路,故选A。建立革命统一战
22、线,是大革命时期的探索,而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B。如果普遍赞同走农村革命的道路,就不会存在着材料中的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排除C。当时还没有出现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排除D。答案:A14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常识。材料中的油画作品并非出于历史研究的目的,不会以详实的史料和数据分析为基础,故A错误;该油画作品主要反映平型关大捷我军英勇杀敌的革命精神,其革命艺术价值高于历史研究价值,故B正确;艺术作品是经过主观构造加工过的,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故C错误;研究抗日战争历史并不一定需要该油画作品,故D错误。故选B。答案:B15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9年”“戴红五星帽子的中国军人”“跨
23、过长江”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出是渡江战役,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解放了南京,D正确;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A排除;B指的是平津战役,位于华北地区,B排除;材料与土地改革无关,C排除。故选D。答案:D16解析:(1)主张:根据“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采用中国传统治河方法,兴修水利”得出引进机器,采用旧法,兴修水利;根据“应仿照德、日、法等国,实行农业保险、备荒储蓄法”得出建立保险制度,进行社会救济;根据“一切灾害的原因都是由于贪污,除非在行政的体系中造成一个根本的改变”得出通过革命改造社会,惩治腐败。评价:根据“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采用中国传统治河方法,兴修水利”得出李鸿章的主张
24、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体现,基本未突破传统思想,具有两面性;根据“应仿照德、日、法等国,实行农业保险、备荒储蓄法”得出郑观应的主张深受西方的影响,具有近代意识;根据“一切灾害的原因都是由于贪污,除非在行政的体系中造成一个根本的改变”得出孙中山的主张揭示了中国灾荒发生的政治原因,与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2)特点:根据“依靠群众,生产自救”得出走群众路线,生产自救;根据“在自愿乐施原则下进行募捐”得出社会互助;根据“给外来灾民分配土地及房屋并协助解决生产工具,减少或免除义务劳动负担,免纳二至五年的土地税”得出以工代赈;根据“设立了灾民工作介绍所、妇女儿童收容所等安置无家可归
25、的灾民,介绍灾民参加工作和参加部队,组织灾民生产小组”得出多措并举。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保障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巩固根据地政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创造条件,为以后的防灾救灾提供借鉴等分析总结。答案:(1)主张:引进机器,采用旧法,兴修水利;建立保险制度,进行社会救济;通过革命改造社会,惩治腐败。评价:李鸿章的主张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体现,基本未突破传统思想,具有两面性;郑观应的主张深受西方的影响,具有近代意识;孙中山的主张揭示了中国灾荒发生的政治原因,与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2)特点:走群众路线;生产自救;社会互助;以工代赈;多措并举。意义:保障了各根据地军民的生
26、活;巩固了根据地政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创造条件;为以后的防灾救灾提供了借鉴等。17解析:对比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和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可找出变化:统编教材增加了“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一个传统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迈进的时代,该时期给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变化等分析说明。根据两个教材目录,还可找出变化:“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突出了“全民族的浴血奋战”。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抗日战争胜利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族英勇抗战的结果,教材的变化使“抗日战争”的
27、内容更充实、完整,有利于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等角度分析回答。答案:示例一:变化:统编教材增加了“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洋政府所处的时代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下,由一个传统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迈进的时代。历史学习中不再仅仅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定义为政治上的黑暗时期;而且认为该时期给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如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习俗的积极变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等。综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个值得突出的承上启下的时期,如此编写能让学习者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有更清晰的认知。示例二:变化:“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突出了“全民族的浴血奋战”。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汇聚中华民族各阶级、阶层、各界爱国人士等参加全民族抗战。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统编教材的这一变化,一方面使“抗日战争”的内容更充实、完整,另一方面突出强调了全民族抗战对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