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 专题六 第1讲 一、选择题1(2017长沙调考)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记名计算法B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J”型增长,其值是不变的,且1C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食物、空间等资源的利用率D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解析:记名计算法多用于土壤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统计,不能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J”型增长,其值是不变的,且1。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对两种一年生昆虫调查后发现,第一年甲昆虫种群数量为m,乙昆虫种群数量为n,如果甲昆虫每年的增长率保持在0.3,乙昆虫每
2、年的值保持在0.8,则第三年时,甲、乙昆虫的种群数量分别为( D )A0.009 m 0.64 nB1.69 m 3.24 nC0.09 m 3.24 nD1.69 m 0.64 n解析:甲昆虫每年的增长率为0.3,值为1.3,甲昆虫第3年的种群数量为m(1.3)21.69m;乙昆虫的值为0.8,乙昆虫第3年的种群数量为n(0.8)20.64n。3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雌雄个
3、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A正确。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就属于稳定型,B错误。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C错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D错误。4(2017中山模拟)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呈“S”型增长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为后一年的种群
4、数量与前一年的种群数量的比值,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较前一年增加;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和前一年一样;当5)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优势度最高的是赤杨C该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分层现象D该山坡发生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树只是生产者中的一部分,A正确;据表中数据可知,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因赤杨的个体数最多,因此其优势度最高,B正确;杜鹃属于灌木,其他树种属于乔木,说明该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存在分层现象,C错误;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表
5、格数据可知,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D正确。二、非选择题11下图甲中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乙是布氏田鼠迁入该草原后一段时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的DE段鼠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该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2)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可能是捕食关系,该关系能体现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功能。(3)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该点与图甲中的C点相对应。(4)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食物链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12种群密度能够明显影响布氏
6、田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实验简要过程如下: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样地(相距30 km),样地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35只/hm2,样地2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12只/hm2。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_,从其颈部取血4 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表 不同密度种群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g/mL)繁殖时期种群种群种群繁殖初期0.090.110.09繁殖盛期0.100.080.09繁殖中期0.060.060.06繁殖末期0.070.080.08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7、(1)请补充实验简要过程: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不是(是/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 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兔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高原鼠兔密度约为22只/hm2(取整数),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为b,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增加密度梯度。(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解析:(1)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
8、量原则,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影响,所以自变量是种群密度,对照实验中各组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所以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应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从其颈部取血4 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2)由于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不是同一种群。(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NMnm,则有N26172,得出N221只,样地3的面积为10 hm2,因此样地3种群密度为221只/10 hm222只/hm2。分析曲线图可知,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b,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增加密度梯度。(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当前种群密
9、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13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消费者,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捕食关系。(2)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3)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次生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
10、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解析:(1)本实验探究的是不同密度福寿螺引入不同小区后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的变化,故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据图分析,随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增加,鸭舌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减小,二者为捕食关系。(2)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为正值且生存空间有限,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3)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此时低密度处理小区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数据可知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最高,最可能成为优势种群,所以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