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236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材分析】1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内容解读:(1)简析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归纳其表现。(2)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变化的关系。3本课概述: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的方面的

2、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4学情分析: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5教学方法: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

3、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归纳,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情境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2)通过阅读教材和收集课外资料,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3)

4、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4)通过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2过程与方法:(1)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法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2)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主学习的能力;(3)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关注历史的发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增强历史的现实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我国人民近现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中看到这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取代落后的习俗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从而要树立

5、崇尚科学,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2)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赵本山和宋丹丹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视频。结婚的时候就没有像样的彩礼当时只有一样家用电器(手电筒啊)改革开放富起来之后,盖起了二层小楼天天吃饭啥的也不用叫(打电话)问题:同学们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生: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师:是啊,自

6、从中国步入近代,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2前面我们学习了鸦片战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西方的工业文明猛烈地冲击看中国古老、传统的社会。它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那么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又有什么变化呢?讲授新课:【合作探究1】学生阅读教材P6467,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自主学习: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衣、食、住和习俗)。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1、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

7、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2、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3、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的历程。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合作探究】2: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1、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2、流行的原因:(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2)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3)

8、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女真族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白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八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穿长袍,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装,故此而得名。今天我们所见的旗袍,是汉族女子在穿着中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从19世纪中期到2

9、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今天中国的旗袍已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向世界。世界许多国家的女性也对中国的旗袍情有独钟。【合作探究】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近代以后服饰变化的

10、趋向?(1)男子:长袍马褂西服礼服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休闲服女子:旗装旗袍连衣裙(2)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远领导

11、着时装新潮流。模特表演、模特广告和模特大赛已成为人们穿着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二、饮食方面1、中餐八大菜系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几大菜系吗?四大:鲁、苏、粤、川八大:鲁、苏、粤、川、闽、浙、湘、徽十大:八大菜系加京、沪走进历史: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本地的一些风味点心或特色菜肴。2、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中方饮食把

12、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3、改革开放后的“菜篮子工程”【合作探究】4:同学们都知道,人们上街买东西,只要有钱就行。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上街买米、买油,除了口袋里要有钱外,还得要有一种由国家统一发放的购物票证,否则就买不到东西。当然,这一票证现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大家请看P66的三幅历史图片,这就是当时每家每户都有的购物票证。请大家想一想,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

13、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现在人们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餐桌上除了有鱼、肉、鸡、鸭以外,还有海鲜、牛奶、野味等。人们在吃的方面越来越讲究了

14、,喜欢吃有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肥胖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各种各样的饭店、餐厅和小吃店变着花样招揽顾客,出现了美食节和美食电视比赛等饮食文化活动。菜篮子工程所谓“菜篮子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列入“菜篮子工程”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合作探究】5:阅读P66【学思之窗】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解题关键:把握时间关键词“当今”,求答项“产品丰富的原因”。思路引领:从经济、政策、科技、物质文明的创造者角度回答。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

15、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三、房屋建筑1、西式建筑与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西方殖民者在上海这些通商城市建造大量西式住宅,使得上海出现许多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从一些反映上海风情的电视片中,我了解到这些建筑基本聚集在上海外滩。同学们清晰地感受到近代中国大城市中人们吃与住两个方面的新气象时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能够吃西餐、住花园别墅的只是一些买办、资本家、高官显贵和西方殖民者,而一般市民是没有经济条件去享受这些高消费的。至于广大的农村,则仍然生活在贫穷和落后之中。(P64图)2、从拥挤简单到改革后的“安居工程”住的方面变化也很大。我记得唐朝大诗人杜甫曾说过“安得广厦千万

16、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愿望在当今已经成为现实。新中国成立70年代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家具陈设只有床、饭桌、椅子等必需用具。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变。原来农村有草房,大多是平房,现在人们都盖起了小楼房。我家住的就二层的楼房。在城镇,一座座高楼大厦在不断崛起,电视上经常报道国家通过实施“安居工程”,为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经济适用房,人们的居住条件相对于以前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小结:现在,我根据大家对吃、穿、住的描述,把我国人民现阶段这三个方面情况进行归纳和概括。第一,我国老百姓现在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市场上鱼、肉、蛋、蔬菜供应丰富,人们餐桌上食物品种繁多,膳食结构日趋合

17、理。许多人越来越讲究营养,我国人民的饮食水平明显提高。由此使得我国餐饮业飞速发展,在我国服务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现在人们衣着从“文化大革命”时的清一色“灰蓝黑”走向颜色鲜艳、款式多样化,求新、求美,追求人性化已成为我国年轻人衣着的重要特点。时尚化、品牌化、多样化已成为我国服装业的发展潮流,模特进行时装表演已屡见不鲜,成为我国服装行业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纺织品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第三,以住的方面讲,我国人民安居乐业。在广大农村,大片的楼房代替原来的草房、平房和窑洞;在城市,大片的商品房竣工使用。在东南沿海等地区,还出现了成片的小洋楼。现在人们住得宽敞,住得舒适,住得开心。四、

18、习俗风尚1、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1)女子裹足-迫令放足(2)男子留辫-剪辫易服【合作探究】6:以断发易服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易服:鸦片战争以后:首先中国通商口岸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以后: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受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最早是一些通商城市的买办和留美幼童穿西装、剪辫子,这是“断发易服”的序幕,但这股新潮流受到当时旧势力的极大阻挠。到20世纪初,着西装、长袍和剪辫子的人越来越多。民主革命兴起后

19、,“断发易服”更是成为人们参加民主革命、追求进步文明的象征。辛亥革命后,中山装迅速流行开来。至此,清朝国民穿宽大衣袍、脑后拖着长辫子的旧形象,已被民国时期人们穿大方简洁的西装、中山装和旗袍的新形象所代替。(2)断发:1872年派至美国的留美幼童一到新大陆,美国人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称他们为“猪尾巴”。这使留美幼童大伤脑筋。幼童们又极喜欢美国的体育运动,而辫子有时会带来很多麻烦。一位美国朋友这样描写道:“这许多孩子们的装饰,除了拖着一根辫子,与我们无异。当他们踢足球的时候,将辫子塞进内衣里,有时候缠在头上,辫子一闪开,对对手的诱惑过大”。有的幼童将辫子盘在头顶,用帽子使劲压住,生怕美国人看见,

20、极个别胆大的幼童索性将辫子剪掉,见中国长官时则用假辫子蒙混过关。但时间久了,难免不露出马脚。谭耀勋、容揆等人就因为剪掉了辫子被开除。他们知道回国后有杀头的危险,就隐藏于美国,拒不回国。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就以留美幼童剪辫为由,诬蔑他们政治上不合格,要求清廷将幼童中途撤回。结果使中国首批留美生的留学活动中途夭折了。辫子成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袱。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青年学生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3)结论内因:A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戊戌变法、辛亥革

21、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B改革开放以后思想解放,与国际接轨。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合作探究】7:上述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之中,那么广大的农村有没有大的改变呢?为什么?(1)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2)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3)婚姻风俗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恋爱

22、自由、婚姻自主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4)丧葬礼俗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世纪末世纪初)土葬-火葬(5)、社交礼仪作揖、鞠躬、拱手、叩首-握手旧时代称呼:老爷、大人-新时代称呼:同志、先生【合作探究】8:民国时期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2、建国后的习俗风尚演变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势必对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带来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有哪些旧习陋规被洗涤呢?又有哪些新风尚被树立呢?新中国成立后,取缔和禁止了旧社会一些丑恶社会现象。如卖淫嫖

23、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颁布了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地位的提高,是我国几千年来家庭社会生活中一项重大的习俗变革。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习惯又有重大变化。人们不但讲究吃、穿、住、玩,还兴起了旅游、健身、观看演出、休闲、学习充电、环保和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的热潮。追求身心健康、爱护社会、发展自己,正在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的新风尚。小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风俗习惯经历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这次我国社会风俗习惯变化完全是由于新社会新变化所引起,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通过法律、制度等形式强制规定的;第二次发生在改革开放后,而这一次的变化则是

24、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导致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行为的一种自然需要。当然,政府的适当引导和提倡,也起到一定作用。【本课小结】时期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布衣满汉美食粗食深宅大院普通民居婚姻包办迷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洋布洋装中山装西服粗布大衫学生装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传统民居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新式婚礼三中全会前衣着朴素灰蓝色调为主款式单一食物简单凭票供应住房拥挤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三中全会以后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居住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安居工程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合作探究】9:从上述材料中同学们能发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变化

25、特点吗?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社会习俗: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得出结论: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但是广大的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

26、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E布置作业:导与练演练广场本课测评,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解题关键: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变化表现及原因。思路引领:列举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化,分析外因和内因。A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B变化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2)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27、3)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放在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鸦战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变化原因表现和意义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衣:多彩多样食:1987年: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安居工程俗:休闲娱乐多样化表现和意义变化原因衣:洋布洋装中山装食:西餐住:欧式洋房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教学应紧紧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熟悉学情,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2、教学应注意按课标要求和一课一个中心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3、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