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
2、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理解三次改革的失败原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提问启发法、阅读指导法。【教学设备】教师、学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投影仪【教法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
3、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师:预习课文后,苏联的改革经历了三位领导人时期,是哪三位?生: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师:苏联为什么要改革?生:斯大林模式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师:什么是斯大林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生:又称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 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
4、:高度集权(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思想文化:高度集中(行政干预手段管理思想学术问题;个人崇拜)师:这种体制带来了什么危害?生: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政治上高度集权,以党代政,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思想上专制导致个人迷信盛行,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一、赫鲁晓夫改革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苏联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赫鲁晓夫的改革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生: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契机与可能;赫鲁晓夫走上政治舞台,稳固自己的地位师:推行了哪些改革?生:政治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开展批判斯大林的活动;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
5、错案工作 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业 外交改变了斯大林时候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师:阅读课本P98历史纵横,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所作的“秘密报告”带来了什么影响?生:引发了人们对苏联模式共产主义运动的怀疑和反思;为苏联政治改革和苏联专制的终结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水岭,从此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由顶峰迅速滑落;中国打破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师:经济上,赫鲁晓夫是如何改革的呢?有什么特点?生:学生集体朗读课本P9899改革的具体内容,归纳特点。以农业为重点,努力提高粮食产量;下放部分权力,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6、以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师:结果如何?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生:改革失败。原因:对斯大林模的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上本人作风专横;没有结合国情;师:如何评价?生: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为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创造了思想条件,同时也促进生产的发展。局限性:引起思想的混乱,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难以解决苏联农
7、业落后的状况和工业发展中的矛盾;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东欧政局动荡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师: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生: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走上政治舞台师:面对改革的失败勃列日涅夫又做了那些努力?生:经济(1)企业管理: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浓缩为:加强领导、扩大自主权、改善管理)(2)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军事加紧发展军事力量对外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师:结果如何?生:(浓缩为:前期有成效,后期背负担)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事实力明显增强
8、,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经济发展停滞,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面临新困境。师:改革失败原因是什么?生: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师: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相同点,分析失败的根本原因生:共性:在指导思想上,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在内容上运用手段刺激经济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改革没有明显成效;在结果上,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效,但苏联社会长期存在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
9、大林经济体制,只是在保留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因此,无法扭转苏联经济的颓势。师:对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教训,你能说说我国经济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吗?生:解题关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失败。思路引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在原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内进行。答案提示:中国在农村的改革,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等等。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师: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和条件是什么?生:前面改革的失败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
10、与矛盾日益严重,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社会动荡;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国民经济背上沉重的包袱。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师: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经济改革政治改革(1)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经管代行管)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指导代指令)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企业承包或合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
11、制或建立家庭农场。(集体或国营变家庭)(2)然后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的社会主义。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果如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什么?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师: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师: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生: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争霸拖垮苏联经济;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外因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师:苏联解体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哪些教训?生:改革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完善民主法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反
12、对霸权主义;抵制和平演变;抓好党的建设师: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生: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目标全盘西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前提削弱、放弃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策略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稳妥推进结果失败、解体成就辉煌师: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生: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原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具体做法不同。中
13、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课堂小结】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师:阅读课本P100学思之窗,回答问题: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
14、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生:解题关键: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符合国情;斯大林开创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思路引领: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特点。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备课资料】1. 赫鲁晓夫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原苏联
15、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1964年,苏联工业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113.2,普通人生活明显改善。他颇有平民风格,当政时不重“形象工程”,大量建造站台简陋的地铁,速度比斯大林时代
16、快一倍以上,解决了莫斯科边缘地区的交通难题。赫鲁晓夫大造廉价的五层楼,当时圆了数千万人的住房梦。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也有人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伊万诺夫将军90年代和记者议论赫鲁晓夫的功过时说:“他是个犯了错误的共产党人。他跟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不一样,是真心想实现共产主义的,只是方法不对头,效果不好。假如游客来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导游一定会推荐他们去参观赫鲁晓夫墓。一方面是墓主作为政治家的极高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的墓碑独具特色。他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赫鲁晓夫的头像置于黑白框架之中。有趣
17、的是,墓碑的设计者是赫鲁晓夫大权在握时臭骂过的抽象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而请此人设计赫鲁晓夫的墓碑,又正是赫鲁晓夫自己的遗愿。为什么设计者把赫鲁晓夫的墓碑设计为黑白两色的呢?象征赫鲁晓夫的改革功过分明。2. 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所作的“秘密报告”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最后一天上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出乎世人意料地在会上作了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归结起来,赫鲁晓夫主要在报告中批判了斯大林的七大错误:个人迷信。 破坏法治,发动大清洗。在卫国战争中的错误。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在和南斯拉夫关系上的错误。在经济政策方面的错误。
18、实行个人独裁。紧接着,赫鲁晓夫在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平反,他释放了几乎全部政治犯,为19351955年死于集中营和监狱的绝大多数人恢复了名誉。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后来被以色列特工搞到并送给了美国联邦调查局,不久世界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出来。这个报告引发了人们对苏联模式共产主义运动的怀疑和反思。总之赫鲁晓夫的报告揭开了斯大林的盖子,暴露了苏共极权统治的阴暗、残酷、灭绝人性的狰狞面目,为苏联政治改革和苏联专制的终结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赫鲁晓夫的报告也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水岭,从此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由顶峰迅速滑落。3.苏联解体的总体原因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联的解体是“诸多因素的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有远
19、因,也有近因;有外因,也有内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微观原因,也有宏观原因;有下层原因,也有上层原因;有浅层原因,也有深层原因。但在探讨什么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时,学者们见仁见智,有“理论滞后说”, 由于思想理论战线长期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以及“左”的僵化理论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理论严重滞后。长期以来,苏联政界、理论界“对马列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不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经验修正和发展马列主义,而是把科学的生气勃勃的马列主义变成封闭的、僵死的、脱离实际的、同人民群众格格不入的教条。这是导致最终丧失社会主义阵地、马列主义阵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经济发展落后说” ,这主要是指,苏联在
20、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着严重弊端,经济建设没有搞好。有人把它视为众因之根,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它上层建筑的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有人把它视为众因之一,认为“不能把苏联演变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经济没有搞好”。经济没有搞好与苏联政局剧变之间“不是一种直接的、决定性的因果关系。把苏联演变的原因归结为“经济没有搞好”,“会使人们在政治上得出极其危险的结论”。有“政治体制僵化说”,这主要是指,执政党自身建设和国家建设问题严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中央高度集权。不少学者把它视为最根本的、最深刻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反映到政治体制上的主要弊端是:党政不
21、分、以党代政,苏维埃成了空架子,政府形同虚设。加之权力过于集中,个人专权现象严重,政府逐渐丧失了治理和应变能力。有“民族冲突说”,从这方面分析苏联解体的论著很多,都认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实践上的失误为苏联解体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实际上,最后对苏联存亡起决定作用的正是各加盟共和国的态度,而这又与民族问题直接相关”。此外还有“苏共蜕变说”,“西方和平演变说”,“戈氏改革失败说”等等。其中,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历史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认为“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就是说苏联传统体制由于弊病太多,已走不下去了,已进入死胡同,失去了动力和机制。” “苏共的瓦解、苏联的解体,总的来说是几十年不断积累下来,
22、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恶化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学者们在深入地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时,也比较重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改革所造成的政治形势对苏联解体的影响,普遍认为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共改革失误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是解体的直接诱发因素。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便推出了经济改革的主张,受阻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了政治体制领域。同时,改革的方向逐渐发生变化,直至形成了一条违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改革路线,从而引起苏联经济、政治、社会、民族关系和意识形态出现全面危机,导致苏联解体。由此可见,戈氏所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演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个人因素对苏联解体的影响不可否认,在苏联解体过程
23、中,个人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苏联实行的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因此,个人特别是作为最高领导者在苏联的历次体制改革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讨个人因素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时,我国理论界更多地集中于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关于斯大林,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斯大林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是苏联演变的潜在因素。对于戈尔巴乔夫,理论界颇多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苏联就不会演变,是戈氏的“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葬送了苏联。另一部分人持相反观点,认为,戈氏在苏联解体中的确负有责任,但这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历史发展的显示
24、。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界不断有人尝试从新的视角、新的领域来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卓有成效。这些新尝试包括最高决策机制、国家结构变形、全球化进程、思想文化模式、社会情绪和社会结构变化甚至涉及到人的自由发展、舆论媒体的作用、俄罗斯的民族特性和俄罗斯的历史传统影响等多方面的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并且提出:“需要从宏观的历史角度研究苏联74年社会主义实践和苏联剧变”,“把它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和一次被事实证明为不成功的实验,把它放在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以来世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和实际发展的坐标上,来进行一番分析和研究,也许可以把某些主要问题看得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