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208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6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68张PPT)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高考历史(新课标1专用)考点一 维新思想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4课标,29,4分,0.7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 从材料信息看,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梁启超等人建议“废八股取士之制”,并不是要废除科举取士制度,A项表述

2、本身错误;材料仅能说明许多举人对“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而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保守,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C项。1898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抵制废除八股取士,表面上看起来是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但是这些举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知识分子。像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就比较激进。五年高考 2.(2015课标,29,4分,0.627)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3、答案C 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C项符合题意。知识归纳 康有为宣传变法的特点:借助经学,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评析 本题考查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目的,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康有为的政治目标。3.(2016课标,28,4分)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

4、.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C 甲午战后的“诗界革命”反对长期以来诗坛的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梁启超的这首诗反映了甲午战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应选C项。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D项,原因在于片面地提取题干材料信息,看到“梁启超”就想到“改良思潮”,没有结合诗歌内容及甲午战后的时代背景做出综合分析判断。评析 本题旨在考查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难度不大,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甲午战后”。4.(2017课标,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

5、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仅供参考)可以以西方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嬗变为论题,选择多个视角进行阐述,如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联系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解析 本题为开放式题型,解答前一定要认真审题,严格按试题要求作答。首先拟一个合适的论题,然后结合史实进行阐述。注意语言专业、论证充分、

6、逻辑严密。方法技巧 如何突破主题式材料分析题主题式材料分析题是学生的一个弱项,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视角。针对此类试题,平时应加强练习和积累,注意关注史学前沿的相关理论,做到有针对性地备考。5.(2015课标,40,15分,0.38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7、”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2)根据材料一、二并

8、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答案(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解析(2)比较两则材料,从二人对儒学探讨的内容入手,分析其特征回答。(3)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即可。方法技巧 明确儒家思想发展的阶段性,把握每一个阶段儒家思想得到发展或者受到打击的时代背景,将思想文化成就的取得与社会存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解题。1.(

9、2017北京文综,15,4分)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答案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表格中所列谜语涉及社会生活、军事、经济、科学、制度等多方面,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故选A项。表格中的“立宪”属于制度层面,排除B项;猜谜语本身就属于中国的古典文化,排除C项;

10、仅从谜语中出现的西方词汇不能得出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的结论,排除D项。命题评审 本题以“猜谜语”这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入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该题题干简洁,能力要求多样,符合历史学科的考查特点。2.(2017天津文综,4,4分)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A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思想的变化。

11、材料中“寻求经世之道”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反映了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故A项正确。B、C两项属于表面现象,均可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3.(2016天津文综,5,4分)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世界市场的发展A.B.C.D.答案C 无线电通讯业务在英国起步的同一年,中国进口、安

12、装了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并投入使用,说明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正确;中国是引进而不是发明无线电报机,故不能说明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不正确;当时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已进入制度阶段,不正确;英国采用该技术便利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4.(2016江苏单科,8,3分)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

13、仅限于北方各省答案B19世纪,中国已出现近代报刊,如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A项错误;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国内外采访,表明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提到了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出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C项错误;对国内的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并不能说明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D项错误。评析 本题以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报刊和维新思想的综合理解,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相关史实。5.(2013天津文综,5,4分)“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

14、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答案D 从材料信息看,该言论是维新派对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批评,故选D项。评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可以从材料中对“泰西”政治的认识入手,分析材料内涵解答。6.(2013安徽文综,13,4分)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

15、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答案A 题干材料中“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启发民众的智慧和觉悟,故A项正确。评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做出合理解读的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1.(2014北京文综,16,4分)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

16、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C组 教师专用题组 答案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海国图志是晚清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所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主要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其本质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由此分析,A、C、D三项错误。题干信息“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反映的是西方政治体制,说明海国图志对西方政治体制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2.(2013北京文综,15,4分)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春秋繁露 四书章句集注儒林外史 孔子改制考A.B.C.D.答案B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的著作,是理学思

17、想的代表作,而理学是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佛学属于外来文化,故正确。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著作,也吸收了外来文化,故正确。都没有吸收外来文化,故可排除。3.(2013福建文综,18,4分)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美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答案A 在美国媒体眼中,劝学篇让中国人“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即顺应了时代潮流,故选A。4.(2013大纲全国,19,4分)张

18、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答案D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极大,这表明洋务派的思想与维新派的思想有共同之处,D项正确。张之洞的这一做法不能证明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也不能反映出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A、C两项错误。B项显然与主题不符。本题选D项。5.(2014福建文综,38,20分)(节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

20、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

21、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答案(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需将材料划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归纳层次大意。第二小问要从培养人才和挽救民族危机等角度思考。第(4)问既要分析西方效仿科举制的原因,又要分析中国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22、学回答。6.(2014江苏单科,22,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命题者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周馥

23、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王韬格致书院课艺答案(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略。请答题:(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分)(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

24、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解析(1)早期维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分析材料一中的“试题”信息,能典型地反映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语句为“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传统性主要体现在依然坚持中国传统的纲常政教。(2)该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论证时应紧扣材料主旨,即近代性,同时深刻理解近代性的内涵。论证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史实,做到史论结合。7.(2013山东文综,28,8分)(节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

25、简表。国别译书类别 英美日其他总计百分比哲学宗教102232377.0文学艺术83411264.9史 地810902012824.0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应用科学3324265610.5杂 录52247387.1总 计5732321123533百分比10.76.060.223.1100.0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1)据上表,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答案(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

26、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若从清末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第(1)问总结特点时要仔细观察表中数据的规律,从译书类别和国别两个角度归纳。其原因也要从译书类别和国别两个角度分别概括。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2017课标,29,4分)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

27、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答案B 本题考查民国初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材料表明,“艾罗补脑汁”广告以更新思想为着眼点介绍商品用途,获得成功,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D项夸大了广告的作用,排除。拓展提升近代中国报刊最重要的特点是带有民族性:近代中国,列强欺凌,军阀混战,从鸦片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从1840年到1949年的百余年中,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28、国人创办报刊都有着鲜明的标签,目的是通过舆论宣传来唤醒民众。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报刊从它创立的那一刻起,就从未间断地发挥着联系和沟通中西文化、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双重作用。所以说,不管是近代创立的报刊也好,还是当代的各类新闻媒体也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一种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1.(2016海南单科,18,2分)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大民

29、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答案C 材料强调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解放,才能通向光明,并且需要有干涉政治的勇气,这表明当时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到打破旧势力的重要性,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故选C项。2.(2016天津文综,7,4分)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

30、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答案A 1917年初,新青年认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可缓于欧洲,因为此时社会主义还停留在理想阶段,尚未成为现实,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对比中欧经济,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只是材料中体现的部分信息,不全面,C项错误;“社会主义,理想甚高”,说明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肯定态度,D项错误。3.(2016浙江文综,18,4分)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

31、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答案B 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张三李四为同时人,却用古典来做古文,“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结合“20世纪初”这一时间信息,迁移所学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知识可知,该学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选B项。4.(2013江苏单科,7,3分)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

32、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答案D 题干材料中“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说明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故D项符合题意。5.(2016江苏单科,22,15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

33、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34、。(6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2)略解析(1)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总结得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产生的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2)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首先是观点的选取上比较开放,其次在评价时论据的选用上也比较开放。解答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设问要求,严格按照设问要求作答。评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35、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侧重考查考生评价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难度较大。它不仅要求考生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要求考生具备论证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1.(2012课标全国,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C组 教师专用题组 答案 略。解析 本题为开放

36、型试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提取材料中的观点,作者认为,由于西方对中国的冲击,中国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现代化的进程。联系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思想、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回答。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2.(2015北京文综,37,16分)(节选)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

37、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创造新词的方式繁体字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音译外来词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赋予旧词新涵义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其他西學、洋錢西学、洋钱、孔子学院(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6分)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材料三中的表格进行解读。(10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3)时代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

38、”“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的主张。解读:(略)解析(3)第一小问要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一定要严格按照试题要求进行完整而准确的解读。语言要精练,并且要尽量使用历史专业语言。3.(2015浙江文综,39,6分)(节选)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

39、“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答案(3)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侧重:“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

40、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侧重: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解析(3)可任选一种观点作答。论述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并且论证要严谨。4.(2015安徽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

41、会的进步。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顾炎武1613168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魏 源17941857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海国图志陈独秀18791942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12分)(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14分)答案(

42、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解析(1)第一小问要联系三位代表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注意要从“社会问题”角度进行归纳。第二小问回顾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进行归纳。(2)注意题目要求“联系明清以

43、来历史发展的趋势”,要从多个角度归纳原因。5.(2014四川文综,14,10分)(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事件观点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

44、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3)概括材料四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上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答案(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新文化运动:该观

45、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解析(3)要依据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和原则,即历史地看问题,然后依据上述观点和原则,任意选取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6.(2013天津文综,13,6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

46、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答案(3)庶民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解析 第(3)问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分析作答,注意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1.(2017山东潍坊3月,28)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利,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即吾之所以自治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可知,郭嵩焘意在强调()A.实行地方自治 B.反对仅学西方技术C.重

47、视发展海防 D.大力发展民用工业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A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时间:20分钟 分值:40分)答案B 从材料信息可知,郭嵩焘认为学习西方技术是舍本逐末,要使中国富强,不能仅学西方的造船制器技术,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实行地方自治,故A项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故D项排除。2.(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29)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做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有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

48、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答案C 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认为,自愿联合的团体有利于文明进步,于是士大夫阶层在全国许多地方纷纷成立学会,这说明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证明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地方权贵信息,故B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资产阶级是否登上政治舞台,故D项排除。3.(2017山东烟台3月,28)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国人不断启蒙的过程。时代不同,各个时期的启蒙主题各异。某时期的启蒙主题是“群(族群,即民族国家)”,而不是“己(个

49、人)”。这是要告诉中国人:世界是弱肉强食的生存竞技场,中国虽是大国但不是强国,再不觉醒,就要灭亡了。这种启蒙思想或运动最有可能是()A.明末清初具有民主色彩的启蒙思想B.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C.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D.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答案C 从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启蒙的主题是“群(族群,即民族国家)”,而不是“己(个人)”,这说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明显错误;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只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不具备启蒙性质,故B项错误;D项反映出思想启蒙,但无法体现救亡图存,

50、排除。4.(2017安徽合肥二模,30)在文学革命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文学市场上充满了日记、书信和主要是自传体的作品全都是满纸的顾影自怜和自我陶醉,而且激荡着青春的放纵。这表明当时()A.文学的发展 B.礼教的荡涤C.个性的发现 D.国民普遍觉醒答案C 材料信息反映了文学革命后描述自我的作品大量出现,这种对自我的肯定表明当时个性的发现,故选C项。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D项中“普遍觉醒”与史实不符。5.(2017北京西城一模,18)晚清至民国,中国在外抗强权和内求变革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先进中国人针对“传统文化的习惯势力”和“在这种制度和文化统治下的民众的种种弱点”提出了()A.“师夷长

51、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民族、民权、民生”D.“民主”“科学”答案D 材料中“传统文化的习惯势力”和“在这种制度和文化统治下的民众的种种弱点”均是阻力。针对这些阻力,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制度,提出“民主”“科学”。故选D项。6.(2016河南适应性考试一,29)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A.科举制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B.天朝上国理念阻碍社会进步C.西方列强侵略引发制度变革D.工业文明冲击促进观念革新答案D 从材料信息看,冯桂芬认为可以

52、将具备精巧技艺的人士给予“举人”“进士”等功名,这实际上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清朝开明知识分子的观念变化,故D项正确。7.(2016四川成都三诊,28)1895年,李鸿章评价李提摩太译作泰西新史揽要一书时说:“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嬴秦而降,以天下为私。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至我大清,海禁大开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这表明李鸿章()A.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 B.对西方近代民主有所认识C.试图以古制治理当世 D.认为民主实践已刻不容缓答案B 从材料信息看,李鸿章认为“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这说明其对西方近代民主有所认识。故选B项。A项夸大

53、了李鸿章的思想认识;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D项材料无体现。8.(2016安徽合肥二检,30)“我旧说以忠孝节义范束全国之人心,一切法度纲纪经数千年圣哲所创垂,竟毫无可贵?何必先自轻贱,一闻新说,遂将数千年所尊信持循者弃绝不值一顾,对于新人物有自惭形秽嗫嚅不敢言之概,甚或迎合新人物毁骂先代遗传,诟辱自家学理。”这种观点()A.体现了狭隘的民族情绪 B.充分肯定了新文化运动C.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答案C 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中国的法度纲纪依然有可取之处,不应该将数千年来所尊信持循者一律丢掉而迎合“新说”“新人物”。据此可知,作者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故选C项。肯定

54、传统文化不等于狭隘的民族情绪,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体西用,排除D项。9.(2015江西南昌一模,29)在中国近代史上,有思想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评价是: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二千年来思想界莫不与专制政体相协应。二千年来之政治,二千年来之学术,莫不与此二千年来之社会经济形态,所谓“封建时期”者相协应。这表明这位思想家()A.完全否定了秦以来中国历史的进步性B.全面正确地分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C.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D.受西化风潮影响,夸大了专制的弊端答案D 材料认为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是“黑暗政体”。从材料信息看

55、,这位思想家明显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夸大了专制的弊端,没有正视其积极作用,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只是否定了秦以来的政治体制、学术,并没有完全否定秦以来中国历史的进步性,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深刻揭示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故C项错误。评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应认真分析材料观点,理解备选项的内涵解答。10.(2015广东汕头二模,17)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

56、,我递给你。”这表明()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B.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D.新文化运动没有进步意义答案B 从材料信息看,胡适认为,1920年的新文化运动仅仅是一场“新名词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故B项正确。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胡适提倡白话文,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有利于社会进步,故D项错误。1.(2017山东青岛3月,29)光绪二年,郭嵩焘率随员在伦敦设立了使馆。他将赴英途中的见闻记入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该书寄到总理衙门,遭到满朝文武大

57、臣们的攻击和谩骂,直到他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该书的遭遇反映了()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B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时间:40分钟 分值:54分)答案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议遭到了国内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攻击,该建议直到其本人去世也未被采纳,这说明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故选A项。洋务派不主张变革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近代中国外交发展的相关信息,故C项排除;D项明显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C项。审题不清,仅注意

58、到“使馆”而断章取义。2.(2017北京海淀一模,18)张之洞在1898年4月完成的劝学篇中主张“中体西用”,日本人福泽谕吉在1876年成书的劝学篇中提倡“文明开化”。这两个劝学篇的相似之处是()A.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B.为本国维新运动提供指导思想C.以维护传统为目标,以劝勉学问为宗旨D.是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的产物答案D 张之洞的劝学篇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统治,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提倡“文明开化”,即主张学习西方文明,因此这两个劝学篇是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的产物,故选D项。A项与日本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不符,张之洞的劝学篇并未为本国维新运动提供指导思想,日本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旨在学

59、习西方而非以维护传统为目标,据此排除A、B、C三项。解题技巧 用排除法解答。找出与史实不相符的选项即可。3.(2017安徽江南十校3月,29)1895年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指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1912年严复又认为自古以来只有强人政治才能统治中国,在与熊纯如书中说到,“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由此可见()A.严复从提倡民权走向反对民权B.严复的思想主张日趋保守落后C.严复的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D.严复的主张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答案D 从材料信息看,严复主张民权,同时又认为国家需要“强人政治”,即实

60、现民主政治需要强人君主的领导,这符合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严复走向反对民权,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说明严复的主张日趋落后,故B项排除;材料未提及严复思想的作用,故C项排除。解题思路 注意审题,从严复对国家与人民,国家管理方式的认识角度思考。4.(2017河南郑州二模,29)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B.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C.批评

61、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答案D 从材料信息看,该作者认为,“实业”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民生在勤”,不应该将“祖宗的宝藏”丢弃而对西方文化“眉飞色舞”,这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故选D项。解题思路 注意材料信息“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5.(2017山东济南3月,2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C.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D.先进知识分

62、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D 根据材料中“80年外强侵略之后”可知当时处于1920年后。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面临内外压力下先进青年的探索。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发生在19世纪末,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B项错误;1915年,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故D项符合题意。解题技巧 运用时空定位法解答。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发生的大事,分析选项史实回答。6.(2017安徽宣城二模,30)五四运动前三天,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一待就是两年。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

63、学,停留一年。1922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停留数月。1924年印度文豪泰戈尔应邀访华,停留一个多月。这些现象反映出()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新文化运动的发展C.哲学教育受到国人重视 D.中国政治领域的巨变答案B 材料中许多国家的学者访华讲学,反映了中国思想的解放。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这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故A项排除;仅从外国学者来华讲学无法反映哲学教育受到国人重视,故C项排除;外国学者来华讲学无法反映中国政治领域的巨变,故D项排除。解题技巧 用排除法解答。排除与材料信息不符的A、C、D三项。7.(

64、2016河南郑州二模,30)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名为“狂信派”和“希律派”。其中“狂信派”指: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狂信派”的是()A.“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不外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B.“隐忍自胜,徐图自强”C.“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不但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都不如人”D.“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答案D A项认为西方不但科学先进,而且制度更先进;B项主张逐步学习西

65、方实现自强;C项认为中国在许多方面落伍于西方;D项反映了顽固派思想。根据材料中“狂信派”的含义可知D项符合题意。误区提醒 本题易错选A项。考生对材料信息和备选项含义不理解导致失误。解题时应理解材料中“狂信派”和备选项的含义。这也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8.(2016山西太原二模,27)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答案A 从材料信息看,郭嵩焘认为,只有“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

66、能与洋人分利”,才能战胜洋人。这种允许民间发展商业的思想是对洋务派单纯学习西方科技的突破,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仅涉及发展商业,未涉及政治方面,故B项错误;此时,民族资本主义才刚刚诞生,该思想并未加快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该思想并未否定“中体西用”思想,故D项错误。只有A项符合题意。解题技巧 提取材料信息的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教材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如本题中“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能与洋人分利”信息,强调允许民间发展商业,据此分析选项即可解答。9.(2016四川成都三诊,30)“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

67、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上的这种转变,直接促成了()A.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北伐战争的发动答案C 从材料信息可知,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从事革命应当结合人民群众力量。这一认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群众结合,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故选C项。答题指导 注意关键信息“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联系五四运动中人民群众的力量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知识即可解答。

68、10.(2015天津十二区县一模,5)下面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中国思想历程()A.以民主启蒙为主题 B.以学习西方为主题C.体现了碰撞、分化与融合 D.坚持传统文化答案C 由图片可看出,近现代中国思想历程中,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分化,最终融合为中国式的现代化论,故选C项。11.(2017北京海淀一模,37,10分)(节选)家国文明材料三19世纪末,梁启超写了许多论述国民、国家和民族的文章。他认为“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他批评当时“民不知有国,国不知有民,今也在国民竞争最烈之时,其将何以堪之”?1901年后,他又提出“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等主

69、张。他认为“国家者,则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之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作为20世纪初思想界的旗手,梁启超谋图把国人政治化为一个“民族”,借以完成他的民族主义理论的建构。摘编自王春霞清末梁启超的民族认同历程(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的民族国家观。(10分)二、非选择题(共14分)答案(3)述:梁启超主张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体;(2分)国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2分)政府应顺从民意,满足民众的需求。(2分)他

70、主张将中国建设成为近代民族国家。(2分)评:梁启超吸收启蒙思想的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国情,阐述了近代国家理论。其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进步意义。(2分)解析(3)提取材料信息,从梁启超对国家、人民、政府的认识角度进行概述,运用唯物史观对其思想进行评价。12.2016湖北七市(州)3月,40,4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三 陈独秀将人权理解为“自主之权”,提出“以自身为本位”“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失无存”。“中国要发展教育及工业,这是不待讨论的。但是有一件要讨论的事,就是还仍旧用资本主义发展教育及工业或用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并不

71、是主观的要求,想利用它来破坏资本主义来改造现社会,乃是因为客观上经济组织变化之自然趋势及历史进化之进程,令我们不得不相信社会主义。”摘编自袁伟时告别中世纪(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人权观的主要特点。(4分)答案(3)特点:提倡个人本位主义,追求人权自由;将人权学说与社会主义学说相结合,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4分)解析(3)根据材料中“以自身为本位”“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对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等信息概括即可。解题技巧 回答“根据材料”类试题时,注意最大限度地分析、运用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答案。1.(2017湖北八校二联,28)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

72、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政府的腐朽统治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选择题 C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创新题组 答案A 材料中的“外源”式是指中国的启蒙源自西方文化,突变性是指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裂变,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侵略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东渐等,即西方文明的冲击,故选A。审题技巧 注意从“外源”式启蒙的概念入手分析。2.(2017广东惠州二模,29)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 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余份,最多时

73、曾销售17 000余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A.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 B.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C.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D.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答案A 从材料信息看,梁启超创办的时务报销量迅速上升,这说明维新派在充分利用报纸启迪民智,为维新变法营造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故B项排除;题干材料未反映C项;时务报上刊登的是文言文,故D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C项。审题不清,梁启超不代表清政府。3.(2017湖北黄冈三联,30)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在此,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A.剀切指陈传统文化之弊 B.片面地夸大了人性之美C.全面颠覆国人道德观念 D.全盘肯定西洋人文主义答案A 从材料信息看,该学者认为,传统道德是“伪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了伪道德,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剀切指陈传统文化之弊,故选A项。解题思路 注意关键信息“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