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3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146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一历史必修二第5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1. 近代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紫光阁铁路 D、京张铁路2. 牵引动力由畜力、人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列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火车人力车自行车电车 A、 B、 C、 D、3.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资源;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 B、 C、 D、4. “初犹缓缓,数秒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树

2、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他1866年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该交通工具最有可能是A、汽车 B、电车 C、火车 D、马车5. 上海有“中国近代化的缩影”之称,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C、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创立 D、南京条约中最早开埠通商口岸6. 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A、 B、 C、 D、7. 竹枝词是一种由民歌发展而来的文人诗体,它具有

3、通俗易懂、不拘格律、以诗存史等特点。有两首这样写道:“靠左边行分两旁,章程订立本周详。马车别有通融法,飞走中间亦不妨。”“一平马路真如邸,信步行来趣更奢。眼底耳根两清净,从今不见破骡车。”对上面的两首竹枝词解读正确的是 A、传统交通工具完全被新式交通工具取代 B、出现了顺应时代特点的道路交通规范C、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风俗造成严重冲击 D、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依赖进口8.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

4、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9. 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C、通过电话了解 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信息10. 清政府主持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 A、上海 B、台湾 C、南京 D、北京11. 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 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12. 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曾到第一家中国从事江海运输业的轮船

5、公司工作,那么他应生活在 A、广州 B、天津 C、上海 D、福州13.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利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A、火车 B、轮船 C、电报 D、汽车14. 有人写诗描述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上海的一种新事物:“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此器”应是 A、电灯 B、电报 C、电话 D、电视15. 学者熊月之在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一文中指出:自上海开埠以后,人们时常会说到上海在传递西学、文明输入方面的作用,称上海为“新文明之出张所”“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

6、。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近代上海这一独特地位的有李鸿章主持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梁启超主笔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强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 A、 B、 C、 D、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

7、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请回答: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3分)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3分)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

8、积极影响?(3分)高一历史必修二第5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解析)1.【答案】 D【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近代中国人1905年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京张铁路;故选D。A项是外商兴建的我国第一条铁路,1876年开始兴建;B项是第一条由中国批准兴建的铁路,时间是1889年;紫光阁铁路是1886年建立的皇家铁路;A、B、C三项均不是中国自主建设设计。【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新式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也在大量的进入中国,但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新式交通业的发展只是在通商口岸发展的较快,并且大都是引进而不是中国自己生产。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

9、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西方文明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2.【答案】 C【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题目问的是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和自行车都是人力作为牵引动力,与材料要求明显不符,故排除。而分别是以机械为动力和电力为动力,因此本题选C。【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也在大量的进入中国,但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新式交通业的发展只是在通商口岸发展的较快,并且大都是引进而不是中国自己生产。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西方文明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3.【答案】 A【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中国近代铁路被西方

10、列强控制,因此铁路的修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不正确,均符合题意,故选A项。4.【答案】 C【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解答本题需抓住关键信息“1886年”。1886年,发电机刚研制成功,故当时不可能出现电车,排除B项;1885年,汽车面世,排除A项;由“如奔马不可遏”可排除D项。故答案为C项。5.【答案】 B【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是在台湾,而不是在上海。其余选项所述事件均发生在上海。6.【答案】 C【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火车、轮船、汽车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因此反映出工业文明的影响;“赶”说明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

11、固定以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而是结果,与题干不符,因此排除。故本题选C。【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近代科技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7.【答案】 B【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靠左边行分两旁,飞走中间亦不妨”和“一平马路真如邸从今不见破骡车”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已出现新的交通方式,并制定了新的交通规则;但传统交通工具马车仍大行其道,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项表述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并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材料以诗歌的形

12、式再现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这种模式已成为高考普遍采取的新方式了,这样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还能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变迁内容的准确把握。8.【答案】 B【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火车司机坐在慈禧太后前面开车违背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而封建等级制度又阻碍了铁路等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故选B项。9.【答案】 D【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920年中国民航拉开序幕;火车速度较慢,往返时间长;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但此后的发展非常缓慢。故选D项。10.【答案】 B【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

13、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甲午战争前夕,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故此题应选B项【点评】电报事业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擅自架设电报线到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甲午战争前夕,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11.【答案】 D【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A是在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走向破裂;B是在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市南京路12号设立的电报机房,187

14、1年6月3日开始通报,这是上海租界设立的第一个电报局,也是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电报机房,这是中国出现的首个电报机房;C 不对,1922年12月,美国人E.G.奥斯邦把一套无线电广播发送设备由美国运到上海、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并与英文大陆报馆合作,开办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该台于1923年1月23日晚首次播音,这是中国境内开设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因此选D 。【点评】注意以时间为线,把本单元分为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后四个历史阶段,横向整合各个时期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的相关史实及阶段特征。12.【答案】 C【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9世纪7

15、0年代,洋务派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启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历程,故本题应选C项。13.【答案】 C【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题干强调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在军事指挥方面的便捷之处。A、B、D三项无法做到“悬隔山海,而如指掌”,而电报则轻而易举。14.【答案】 C【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东西遥隔语言通”“德律风”“几如面话一堂中”等信息可以判断材料描述的是电话,故选C项。15.【答案】 C【考点】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根据材料“自上海开埠以后,人们时常会说到上海在传递西学、文明输入方面的作

16、用,称上海为新文明之出张所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说明上海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作用,根据题目要求是要用史实来支持这一观点,结合教材的内容,均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而清光绪六年(1880年)八月中旬,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奏准筹设津沪电报线时,在天津成立官办的津沪电报总局,委派盛宣怀为总办,故排除;因此本题选C。16.【答案】(1)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2)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3)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

17、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分析】(1)从材料一的出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民众对西方近代科技革命产物所拥有的憎恨态度,然后再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即可。(2)材料二、三共同反映了清政府官员和最高统治者对近代交通工具输入中国的强烈抵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即可回答此题。(3)材料四共有3个语句,分别概括出各自的含义即是答案。【点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交通、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考中的新增考点,近年来反复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为传统史学所忽视,属新增社会史学;另一方面,社会史学的内容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学生有亲身体悟,更易体现历史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就难度而言,总体难度不大,只因为学生还不太熟悉这一模式,故得分率较低,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