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聚焦点一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1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2自然灾害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例1:(2012山东高考信息卷)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灾害性天气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1)说出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构成的特点。(2)分析2004年以后灾损面积大小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力的变化
2、趋势及原因。【解析】第(1)题,“构成”即比重,除了要求描述各组成部分外,还需重点突出比重大的组成部分。判读图1可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风雹、冷冻、其他气象灾害等,推断出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样;其中以干旱、洪涝灾害比重最大。第(2)题,首先描述灾损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性,即灾损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力在减小;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答案:(1)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样,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地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损害;其中以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最为严重。(2)变化趋势:2004年以来,灾损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力下降。原因: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农业抗
3、灾减灾能力提高。【技巧点拨】对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描述对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描述主要有三个角度:时间变化:(不同时间段)变化快慢数值变化:升降、大小、高低等空间变化:范围、面积、方向等对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常用描述方法:先总后分法:分时间段、分区域比较法: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极值法:最快最慢;最高最低【变式训练1】(2012河南省高考适应性测试)2009年至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据图分析图示地区干旱范围变化特点。(2)简述昆明市气温、降水与常年同期相比有什么不同以及本次干旱的突出特点。【解析】第(1)题,图中干旱范围为面状地理事物,
4、读图时需结合图例注意干旱面积的大小变化;因图中呈现了省级轮廓,故干旱范围的变化需借助省级行政区来表达。第(2)题,气温、降水的对比直接比较表格中的数据,突出数值的变化。本次干旱的突出特点应从情境中“持续”两字进行推断,再结合表格中的降水、气温资料推断其秋冬春连旱。答案:(1)干旱中心形成于云南,然后逐步向四川、贵州、广西扩展,范围扩大。(2)气温较常年增加2;降水大幅度减少。持续时间长,秋冬春连旱。聚焦点二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1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的特点。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如下图。2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蝗灾和鼠灾。对于干旱
5、、洪涝、寒潮与台风,要从成因、特点、时空分布、影响、防御办法等方面掌握,干旱、洪涝对我国的影响最大。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要从分布和危害两方面掌握。例2:(2012河南省五市3月联考)2010年3月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渤海海域出现1969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温带风暴潮过程,下图为2010年3月4日潮水水位增长预报图。(1)比较山东省与辽宁省沿海受本次风暴潮影响的差异及原因。(2)分析本次风暴潮可能产生的危害。【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知辽宁省未受到风暴潮的影响,而山东省北部受到了风暴潮的影响。风暴潮的成因与风有关,而山东属季风气候区,结合“3月”这个时间段,确定山东此时受偏北风影响,海水在风力
6、带动下涌向海岸形成风暴潮。而辽宁省此时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故未形成风暴潮。第(2)题,风暴潮的危害包括对沿岸地区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基础设施的破坏,以及近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沿岸地区包括陆域和海域。答案:(1)差异:辽宁未发生风暴潮(或影响小),山东省受风暴潮影响大。原因:山东北部沿海为偏北风(东北风)(或山东北部沿海为向岸风),形成了强大的风暴潮;辽宁沿海为东北风(离岸风)(辽宁沿海风从陆地吹向海洋)。(2)对沿海地区的水利设施、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会造成直接的破坏和经济损失,使生态环境恶化,对海水养殖破坏严重。【技巧点拨】自然灾害危害类试题的答题角度1人员伤亡:生
7、理、心理两方面。生理方面主要指灾害发生时的死亡人数和灾后受影响人数;心理主要指心理创伤,该角度答得比较少。2财产损失:直接、间接两方面。直接损失主要指基础设施、农作物等的毁坏;间接损失主要指对产业活动的中断及其带来的连锁损失。3破坏问题: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两方面(滞后性、隐蔽性、不可逆转性)。【变式训练2】(2012南昌市二模)读堰塞湖形成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据图推测,图中堰塞湖形成的可能直接原因。(2)堰塞湖形成后,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应该采取怎样的应急措施?【解析】第(1)题,设问强调“直接”,由河形成湖的原因在于河水不能外泄,即存在“堰塞体”。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变化
8、,推断出因西侧山坡陡峻,发生滑坡,致使滑坡体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第(2)题,因试题情境提供的信息有限,因此回答堰塞湖危害时强调其直接危害。根据两幅图的对比可知堰塞湖的形成会淹没周边村镇;堰塞湖蓄积了大量河水,一旦堰塞体出现崩溃、崩塌,河(湖)水将在下游形成洪涝灾害。答案:(1)西坡由于坡度陡,可能出现滑坡,导致滑坡体阻塞河道。(2)危害:淹没湖区村镇;堰塞体可能被破坏,存在潜在的洪涝危害。措施:开挖泄洪通道。聚焦点三自然灾害与环境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从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看,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灾害绝对损失严重,各项绝对指标高。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
9、地区,即使发生了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绝对损失程度也较低。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较为严重。2我国灾害多发的原因归纳例3:(2012商丘市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2011年2月22日当地时间12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多座大楼倒塌,公路出现多处裂缝。损失约111亿美元,死亡人数超过200人。2010年9月4日该市曾发生过7.1级地震,自1980年以来,新西兰发生5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约有35次。材料二 据美国相关方面测定此次震源深度只有5公里,由于震源深度较浅,因此破坏
10、力非常大。这次地震震中位于克莱斯特彻奇西南方向10公里处。经历去年9月那场地震及此后数百次余震后,克莱斯特彻奇不少建筑已不堪一击。就在22日地震发生前,一些建筑仍在重建。材料三(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及相关知识说明新西兰多地震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新西兰此次地震震级小、灾情重的原因有哪些?【解析】第(1)题,地震成因以内力作用为主,故多地震应侧重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回答。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第(2)题,灾情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减灾能力(防御能力)。设问强调同新西兰以往的地震相比,故经济发展水平不用考虑,
11、只需重点阐述灾害强度、减灾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浅、距震中近;建筑物抗灾能力差。答案:(1)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或答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2)震源深度较浅,距震中较近。2010年地震后使建筑物不堪一击。【技巧点拨】自然灾害成因的答题角度一般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地质、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及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滑坡、泥石流多考查小区域,需在解读试题情境的基础上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生物灾害多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方面回
12、答。【变式训练3】(2012淄博市三模)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图示区域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原因。(2)针对易发地质灾害,图示观光长廊采取了哪一类措施及其意义?【解析】第(1)题,由图例可知该山坡陡峻;加之山体有角砾岩的存在,易被风化、侵蚀,致使碎屑物质增多。第(2)题,措施可从图中判读:夯填土石、混凝土层、防水层等。意义应结合自然灾害的防御,在此基础上结合情境中的“观光窗”阐述对景观欣赏的有利影响。答案:(1)类型:崩塌(滑坡)。原因:不稳定坡面,碎屑物多。(2)措施:夯填土石、混凝土层、防水层等工程措施。意义:减小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提高安全性;利于游客观光等。聚焦点四防灾与
13、减灾1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协调管理防灾减灾工作。建立了三大减灾工程: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淮河流域治理工程。2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作用显著:在灾害发生前,事先圈定危险区,评价危险程度,指导防灾;在灾害发生时,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在灾害发生后,评价灾害损失,指导救灾。例4:(2012新疆建设兵团教育集团5月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山东地区19542002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示意图。材料二 黄河水文站不同时段径流量(亿m3)。(1)根据材料,分析山东干旱加剧的主要原因。(2
14、)为了应对山东干旱加剧的状况、减轻旱灾,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解析】第(1)题,注意设问中使用“加剧”一词,强调动态变化,因此组织答案时也应体现出导致干旱因素的动态变化。从材料一可判读出气温呈波状上升;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量呈波状下降;从材料二中可判读出两个水文站的径流量均在逐年减少。第(2)题,按防御自然灾害的四大措施逐一回答:躲避措施:如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监测干旱;工程措施:如兴修水利工程,提高抗灾减灾能力;人工降雨、跨流域调水等;生物措施:如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培育抗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等;政策措施:如政府相关部门发布干旱预报等。答案:(1)降水量减少;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径流量逐年减
15、少;气温偏高,蒸发量增加。(答对3点即可)(2)建立“干旱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人工增雨;加快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培育抗旱品种,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修建水库等。(答对4点即可)【技巧点拨】不同时空尺度的自然灾害减灾措施重点自然灾害的减灾措施虽有共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强调其减灾重点。时间跨度大、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其减灾措施除了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遭灾时的抗灾。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其减灾措施除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灾后的救援。时间跨度小、影
16、响范围小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其减灾措施重点是工程、生物措施的实施。【变式训练4】(2011雅礼中学第六次月考)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分析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3)哪些人类活动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4)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解析】整组试题围绕泥石流设问。因此首先回顾泥石流的形成原因:陡峻的地形;破碎的岩石(疏松碎屑物质);植被覆盖率较低;短时间产生大径流量的气象条件。第(1)、(2)题,结合泥石流发生的四种条件,根据A、B所在地区加以取舍。第(3)题,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不仅可能改变地形,还可能产生大量疏松碎屑物质等。植被覆盖率会因砍伐森林等活动减少,从而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致使暴雨过后的地表径流增大。第(4)题,泥石流属时间跨度小、影响空间小的自然灾害,重点强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结合。答案:(1)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2)B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3)砍伐森林;大规模的工程活动。(4)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