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8 ,大小:589KB ,
资源ID:9208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2087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二十四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共68张PPT)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二十四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共68张PPT) .ppt

1、专题二十四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高考历史(新课标1专用)考点一 古代重大改革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7课标,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

2、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五年高考 答案(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解析(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废除苛律、吸收前代法律优点、法律条文简要等角度回答。(2)从“继承和发展”角度入手,结合隋代开皇

3、律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回答。2.(2016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

4、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解析(1)主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归纳时注意

5、改革前后谱牒制度的不同,从不同中概括出改革的内容。(2)首先要认识到加强皇室地位的作用。其次要从政权稳定、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简析作用。评析 本题沿袭全国新课标卷的一贯风格,依然考查教材以外的改革,难度中等。只要掌握了评价改革的一般方法,就可以轻松地解答此题。3.(2015课标,45,15分,0.50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

6、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

7、重量体现币值。(6分)(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9分)解析(1)提取材料信息“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回答。(2)从唐代币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角度回答。如新的货币体系确立、不再标识重量有利于非金属货币的产生、有利于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发展等。失分警示 注意问题的设问,“根据材料”一定要根据材料信息,不要仅凭主观臆断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既要立足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的与材料信息相关的知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能够仅

8、仅罗列知识。4.(2014课标,45,15分,0.41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

9、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答案(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解析(1)从材料信息看,西汉时期的法令已不适应魏晋时期的需要,因此,魏晋时期对旧法律适当删减,并将以往的行政法规编辑为“令”,改定了新的刑

10、法;同时新法律条文突出了上下尊卑的伦理色彩。据此可分析回答。(2)从材料中“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可知,西汉时期儒家经典影响法律实施;从材料中“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可知,东汉时期儒家学者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结合魏晋时期新法律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可知儒学观念已经逐渐法制化。据此回答即可。解题技巧 非选择题的审题非常重要,审题细致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得分的高低。就本题而言,第(2)问要求分三个时期分别说明儒学对法律的影响,而如果审题不仔细,就有可能将三个时期混在一起作答,这样就会造成严重失分。5.(2015课标,45,15分,0.617)历史上重大

11、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

12、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8分)(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解析 第(1)问从材料可看出清朝前期存在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等问题,还可以看出雍正帝整顿吏治的决心。第(2

13、)问从材料内容可得出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等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评析本题从反腐问题切入,考查中国古代改革,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还考查对历史影响的分析能力。难度中等偏易。准确找到材料层次是获取信息的关键。6.(2014课标,45,15分,0.56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

14、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答案(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6分)(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9分)解析 第(1)问首先要归纳材料的

15、要点作答,抓住有效信息“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将之转化成白话文即可。然后要结合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总结出其他要点,如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等。第(2)问要从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南方开发等角度归纳其历史作用。规律总结 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4)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5)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6)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7)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16、。7.(2013课标,45,15分,0.6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

17、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

18、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解析 本题以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为命题切入点,重点考查分析材料和概括归纳的能力。第(1)问要抓住材料中的“土地兼并加剧”“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累千金”“身居穷约”等有效信息概括出相应答案。第(2)问抓住题干中的限制语“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可以联系唐朝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措施,再抓住材料中的“民户在现居地登记”“夏秋两季征收”“财政总收入增加”等来概括答案。方法技巧 从考查内容看,选修一绝大多数试题集中在中国古代,多选取对古代中国影响较大,或特色比较明显的改革进行考查。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其中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19、连续出现,这一现象值得注意。请注意,所提取的材料信息不能直接照搬,应加以总结归纳,同时注意从材料中推导出某些结论。8.(2016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

20、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解析 第(1)问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要从材料一中去归纳概括,可从遵循的原则和礼制等方面去概括。第(2)问,庙号

21、改革属于孝文帝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分析其意义时要将其放到孝文帝改革这一大背景下,从全面融入中原、减少改革阻力、表明改革决心等方面作答。评析 本题以“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和意义设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全面完整地从材料中提取出相关信息。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2017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

22、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

23、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解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1)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二小问,“胡乐”“胡舞”等的出现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据此可直接作答。(2)依据材料中“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得出“汉化为主”,依据材料中“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得出“相互学习”和“方式多样”。(3)可以从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等方面作答。1.(2016北京文综,1

24、4,4分)“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C组 教师专用题组 答案D 由题干材料中“天下财利”“以通天下之利”等信息可知,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与题干“以通天下之利”的目的不符。评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含义,把握题干主旨。2.(2016上海单科,5,2分)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

25、入()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农民起义频繁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B.C.D.答案D从表中“周王室式微”“百家争鸣”等信息可判断出该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出现铁犁牛耕,故正确;同时在政治上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故正确。故选D项。3.(2015重庆文综,1,4分)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A.废除世卿世禄制 B.整顿官场风气C.削弱王室的特权 D.废除分封制度答案B材料的大意是:要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说无原则附和别人的话,不做无原则讨好别人的事,做正确的事而不去考虑别人的评

26、价。这实际上反映了吴起变法强调整顿官场风气,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评析本题考查了战国时期吴起变法的主张,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4.(2014安徽文综,12,4分)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变法措施结果A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B王安石变法:市易法“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C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D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没

27、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答案A商鞅变法实行的户籍什伍制、连坐法使百姓不敢触犯法律,出现“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局面;奖励耕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出现“家给人足”的局面;奖励军功激励民众赴战场效命、什伍连坐法严惩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出现“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局面,故A项符合题意。市易法稳定了市场秩序,有利于官府的管理和财政收入的增加,B项错误;戊戌变法的措施很快被废除,没有起到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作用,C项错误;殖产兴业促使日本近代企业迅速发展,使日本传统产业迅速实现了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转变,D项错误。评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外重大改革,以措施与结果的对应性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事件

28、因果关系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每项变法措施的作用。5.(2014四川文综,1,4分)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答案A 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因此不存在“倾邻国而雄诸侯”,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北魏已通过武力统一北方,不存在“倾邻国而雄诸侯”,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并未使宋朝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项。6.(2014上海单科,8,2分)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募役法

29、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答案B 题干中,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四个选项中,B项中措施的目的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故选B项。7.(2013大纲全国,14,4分)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答案B本题考查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都是在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背景下进行的。范仲淹认为吏治不整是“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因而“庆历新政”侧重于澄清吏治,B项正确。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经

30、济改革,即增加赋税,故A项错误;培养人才是王安石变法的特点,排除C项;充实边防与“庆历新政”关系不大,排除D项。8.(2012课标全国,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

31、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答案(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末年王莽改制,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

32、阐释事物的能力。选修教材中没有涉及王莽改制这一知识点,解题时可依据材料信息分析。(1)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汉末年,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尖锐。王莽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树立“新”朝形象而改制,据此回答“目的”。(2)从材料信息看,王莽“托古”改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行了多次币制改革,导致币制混乱,人民财富被掠夺,引起社会经济混乱,人们怨声载道,据此回答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9.(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

33、,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分)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再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

34、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评析本题考查社会关系变化与改革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阐述历史现象、论证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对材料中社会关系的变化产生了影响。10.(2015福建文综,41A,16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

35、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6分)(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10分)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

36、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可知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回顾教材知识作答。(2)第一小问,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作答。第二小问,要结合王安石变法前的社会形势分析。11.(2013福建文综,41A,16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

37、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6分)(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

38、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0分)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解析(1)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两者对经济活动的不同政策中总结答案。(2)第一小问实际是回答商业活动的发展给当时经济和国家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注意从材料信息中归纳答案;第二小问要结合此后雅典政治发展方向总结答案。12.(2013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

39、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

40、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

41、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从材料中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考生答题时紧扣材料,提炼、概括归纳材料作答即可。13.(2013山东文综,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

42、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分)(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4分)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及史学研究方法。第(1)问要抓住材料中

43、的关键信息,如“立新法扰民”“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等,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第(2)问既要看到话本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又不能过分夸大其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其史料价值需要用其他史料印证。考点二 近代重大改革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7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

44、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

45、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资改革的特点及意义。第(1)问,紧扣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第(2)问,从改革前后工资制度对比、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及国家经济体制变革等角度归纳。2.(2017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

46、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

47、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拓展提升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认识或启示(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因而具有艰巨

48、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具有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战胜旧事物。(3)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解析 本题考查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1)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来影响、管理现状、城市形象、日常维护等方面概括。(2)第一小问,从官员、百姓两方面分析归纳;第二小问,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遇到的困难及戊戌变法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得出启示

49、。3.(2013课标,45,15分,0.4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

50、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解析 本题以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为命题切入点,戊戌变法为必

51、修和选修均有的教学内容,考生比较熟悉,题目提供的信息即清末新政。本题是一道比较好的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且高于教材的试题,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概括、分析、对比历史事件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可归纳出“向西方学习”“侧重制度改革”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可知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第(2)问从主导者、地方支持度、过程、国内外情况等角度考虑,可以在材料中找到前两个,“过程”和“国内外情况”则需要与戊戌变法相对照得出,尤其注意戊戌变法103天即夭折,1901年清政府已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认清清末新政的实质是维持专制统治。方法技巧 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考查,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所考改革都

52、非教材和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即高考选取教材外的重大改革作为考查的内容。解答时应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同时务必与所考改革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也就是将所考内容与必修部分所学知识有机结合,材料与必修内容是解答选修一的依据和平台。4.(2016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

53、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解析 本题考查晚清新军与八旗军相比所具有的特点

54、及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从机构、军制、训练方式、征兵方式、服役期限及所用兵器等方面归纳新军的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局势的变化,简要评述新军对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爆发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方法技巧 运用历史学科基本方法解答高考试题:一是具备阅读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明确高考命题考查的主干知识、试题材料载体、命题意图等。二是分析并联系所学知识,突出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特别要注意对历史主干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的迁移理解,即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阶段的把握,注意将试题有效信息与历史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根据设问解读

55、材料信息和迁移所学基础知识,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解答问题。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2016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摘

56、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俄国史答案(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3)教训:改

57、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3分)(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3分)解析(1)从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质量、对农民的管理、农民要求的满足程度等方面分析。(2)从改革的方式、历史传统、着眼点等方面概括。(3)从利益关注点、对旧势力的态度、着眼于未来等方面分析。评析 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俄国1861年改革的着眼点维护贵

58、族利益。1.(2016北京文综,21,4分)下图中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A.16世纪前期在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B.19世纪初在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C.19世纪中后期在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20世纪前期在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C组 教师专用题组 答案C 图中的是德意志,是埃及,是俄国,是土耳其。16世纪前期的德意志宗教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但并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19世纪初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并没有推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排除B项;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59、C项正确;20世纪前期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建立的是共和制,排除D项。2.(2015北京文综,23,4分)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答案D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要培养民众的忠孝精神和生存技能,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评析明治维新是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标志,在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尤其

60、是军国主义传统。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死灰复燃。3.(2015上海单科,18,2分)1868年日本改元“明治”推行新政,新政的首要举措是()A.展开“修约运动”B.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C.实行“殖产兴业”政策D.推行教育改革答案B 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首要举措是实行“废藩置县”,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这是新政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障。B项正确。4.(2014重庆文综,7,4分)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A.康熙帝 B.乾隆帝 C.光

61、绪帝 D.宣统帝答案C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由题干材料中这位皇帝亲政之时年富力强、志向远大、引新进小臣改革等可看出,这位皇帝是光绪帝,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故本题选C项。5.(2015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

62、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分)(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

63、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5分)(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1分)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解析(1)根据材料一,从方式、范围、学习形式等方面概括特征。(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某学者的观点可归纳出日本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是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第二小问要根据明治维新前的状况和

64、明治维新后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要认识到当时日本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真正内涵,局限于形式上学习西方。6.(2014福建文综,41A,16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65、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10分)答案(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三点即可)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实际考查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对手,第二小问主要从俄国

66、农奴制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理解、分析。第(2)问首先解释农奴制改革延缓革命的原因,主要应从改革对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及巩固沙皇统治的作用这两个角度分析;然后解释改革并不能消除革命的原因,主要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这一角度进行分析。7.(2014山东文综,46,10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

67、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2分)(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8分)答案(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解析 第(1)问,对比材料一、二的有效信息,从改革的目的、内容等方面归纳光绪帝和康有为二人认识的相同之处。第(2)问,阅读材料,从康有为与光绪帝的阶级立场、改革的目的等方面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1.

68、(2017广东广州一模,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代,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广义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七学,由国子监掌管“训导之政”,各学分设博士、助教主管施教。国子学只准收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和从二品以上曾孙;太学只准收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和从三品曾孙。只有律学、书学和算学才允许酌收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在地方州县也设有经学博士、助教,主管教育本州县的学生,这样就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教育和管理体系。宋承唐制而略有所减,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学,州县也各设州县学。国子学收朝廷七品官以上子孙,太学收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弟,资格限制有较大程度的放宽。至南宋时,国子

69、学也并入太学,官学的层次和管理进一步得到完善。与此同时,书院兴盛。南宋许多著名理学家都热心于书院教育,如朱熹就先后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书院为有志于学术的士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书院与家庭教育、蒙养教育等民间教育组织形式,是构成宋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等三年模拟 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A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时间:30分钟 分值:45分)(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学校教育有何发展。(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9分)答案(1)发展:官学的层次和管理得到完善;入学资格限制放宽;书院等

70、民间教育组织兴盛。(6分)(2)原因:重文轻武,科举制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理学兴起。(9分)解析(1)提取材料信息,从宋代官学层次和管理得到完善、“资格限制有较大程度的放宽”和书院等民间教育组织兴盛等信息回答。(2)从宋代政治特点、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思想发展等角度回答。2.(2017湖北武汉四调,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晚清时期,坚持银两和制钱双重本位制,但轻重成色随时随地而变;大量涌入的各种外国银元加剧了币制的混乱;各省也纷纷铸币,“所铸形式既异,成色亦复参差”。于是,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清末发生了“金银本位制讨论”和“圆两之争”。1910年,清政府

71、颁布币制则例:第一条 大清国币单位,定名曰圆。第二条 国币种类如右:银币四种(一圆、五角、二角五分、一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四种(二分、一分、五厘、一厘)。第三条 一元为主币,五角以下为辅币,均以十进。第八条 各种银币,无论何枚,其成色与法定成色相比之公差,不得逾万分之三。第十二条 大清银行为国币兑换机关,凡新旧币交换事务遴派专员经理。第二十条 自本则例奏定之日起,所有各省现铸之大小银铜圆,一律停铸。(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9分)答案(1)受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实行银本位制度;规范、统一。(

72、6分,任答三点即可)(2)有利于改变晚清币制混乱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货币本位制度的近代转型。(9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从材料中“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清政府主导、实行银本位制、币值统一等信息回答“特点”。(2)从币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和货币转型等角度回答。3.(2016湖南十三校二联,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东汉建国以来,匈奴不断寇掠北境,汉军胜少败多,光武帝对匈奴施行防御战略。建国伊始,光武帝即拜苏竟为代郡太守抗击匈奴。建武七年,令杜茂屯田普阳、广武,以备胡。随后,光武帝对匈奴由防御转为消极退让。

73、十三年,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居庸两关以东,而任匈奴左部转居塞内。十六年,卢芳降汉后,匈奴入寇更深。至二十、二十一年匈奴势力竟席卷上党、扶风、天水、上谷、中山等地,严重威胁东汉国防。光武遂又大力加强防御。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后,物资短缺,然东汉政府只是接济以粮食和牛羊等物,并没有予以种子、农具,以使其如汉人一样从事农业生产。这既避免了因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又维持了南匈奴的战斗力,南匈奴遂成为东汉政权护北的重要屏障。二十八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和亲。光武于是对北匈奴“颇为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光武帝以“柔”为

74、主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东汉政府精兵简政,为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摘编自陈金凤汉光武帝民族政策论略(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光武帝时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9分)(2)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的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6分)答案(1)变化:建国之初实施防御战略,后转为消极退让,再改为加强防御,最后与匈奴和平共处。(6分)特点:以“柔”为主,尽量避免与匈奴发生大规模的冲突。(3分)(2)影响:一味退让助长了匈奴的势力,另一方面以经济手段与匈奴交往,又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减少了对外战争,为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6分)解

75、析(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回答“变化”。从光武帝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角度分析“特点”。(2)可以从这些民族政策的双重影响角度回答。1.(2017山东济南3月,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颁布了置屯田令,任命枣祗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一部分交给军队去耕种,这叫军屯,另一部分招募流浪的农民来耕种,这叫民屯。民屯50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屯民不隶属郡县,而由典农管辖,所以他们被称为“典农部民”,或称“屯田客”。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使

76、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军屯以士兵屯田,设绥集都尉管理,60人为一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军屯最初大都是临时因地制宜,规模较小,直到曹丕掌权时期才大规模地推行开来。三国志魏书记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摘编自张作耀曹操屯田述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影响。(9分)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B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时间:30分钟 分值:45分)答案(1)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模式;土地国有;设专职的官员进行管理;屯民不隶属郡县,编制

77、独立;按比例分配收获物。(6分)(2)有利于解决流民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开垦荒地,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物质条件。但是屯田制下对农民的剥削仍然较重。(9分)解析(1)从材料信息入手,从屯田方式、土地性质、屯田管理特点和收成分配等方面回答。(2)可以从屯田对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收入及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经济基础等积极作用和屯田制下农民负担较重等消极作用回答。2.(2017安徽合肥二模,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04年1月,张之洞等人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史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共

78、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只设中等学堂,中等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摘编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79、,概括“癸卯学制”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癸卯学制”颁行的作用。(5分)答案(1)特点:课程设置门类较为齐全;学制体系较为完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由精英教育转向国民普及教育;重视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10分)(2)作用:推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5分)解析(1)可以从学制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受教育对象等方面回答。(2)可以从“癸卯学制”颁行对西学传播、教育近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角度回答。3.(2016山西太原二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

80、业化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工厂作坊里的童工所遭受到的剥削。除了俄国与巴尔干国家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然而,童工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在大不列颠、法国和德国,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市建设条例等。1880年后,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实行老年与疾病的义务保险制。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然而,退休金与健康保险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到了19世纪末期,妇女的平均寿命增长了,而生育及抚养孩子的时间缩短了。妇女

81、的地位在法律上有所改善。在英国,已婚妇女从此享有财产权。新的办公室职业(秘书、电话接线员)、发展起来的大商店(售货员)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妇女取得了各种职业所必需的才能。摘编自阿尔德伯特、德尼兹加亚尔等著欧洲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背景。(8分)答案(1)面向民众,关注弱势群体;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借助立法稳步推进;改革成果有限。(7分)(2)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政府及有识之士的觉悟。(8分

82、,任答4点即可)解析(1)可以从材料中关注童工,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通过立法推进和改革的作用等信息回答。(2)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步完善、工人运动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和政府的努力等回答。1.(2017山西太原一模,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康熙雍正时期,国力强盛,中央政府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教民族地区的统治。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上奏曰:“苦不及此清理,约定规程,即使孥几土官,杀几苗首,亦不过急则治其标,本病未除,恐终

83、难宁帖。是其征之私橐者不啻百倍、数十倍,而输之仓库者十不及一二,百不及二三。由此类推,又何可胜计?”雍正帝对其甚为赞赏。令其悉心办理。在废除土司世袭制度时,对土司本人,根据他们的态度给以不同的处理。对自动交印者,酌加赏赐,或予世职,或给现任武职。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并将其迁徙到内地省份,另给田房安排生活。在设立府县的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摘编自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原因。(6分)(2)

8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9分)非选择题 C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创新题组 答案(1)原因: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税收;国力强盛。(6分)(2)特点:对反抗与归顺人员区别对待;政治管理与军事威慑相结合;政治改革与经济文化建设并举。(4分,任答两点即可)作用: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西南地区的封闭状态,促进了当地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边疆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分)解析(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政治、经济方面回答。(2)根据材料中“根据他们的态度给以不同的处理”“在设

85、立府县的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等信息回答“特点”。从改土归流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文化进步、民族融合等角度回答“作用”。2.(2017云南昆明二模,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直督袁世凯基于废科举,广学育才,才能“内定国势,外服强邻,转危为安”的思想认识,把创办学堂作为“新政大端”,积极在直隶城乡推行新学事业。1902年设立直隶学校司,作为督办全省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关,下设专门教育、普通教育和编译3处。1905年,袁世凯组织人员分期分批赴日本考察学务,每批考察时间为4个月。袁世凯亲自捐款2万金,借以表率群僚。张之洞为原籍南皮县捐学资2.

86、7万余两,嘉惠乡梓,经袁世凯奏准给予慈禧和光绪所书匾额各一方。新旧学制交替之际,仅知“子曰诗云”的塾师显然无法胜任声光电化之学。为解决师资问题,袁世凯大力创办师范学堂。摘编自徐永志中国近现代政治社会史论(1)根据材料,概括袁世凯在直隶推行新学事业的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袁世凯在直隶推行的新学事业。(6分)答案(1)措施:组建各级兴办新学的机构;派人考察外国先进教育制度;奖励捐资助教;创办师范学堂,培养师资。(任答3点9分)(2)简评: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清末新政的进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清朝统治。(6分)解析(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组建机构、考察国外教育、奖励捐款助教、培养师资等方面回答。(2)从推行新学事业对促进教育近代化、推动清末新政的进程和维护统治的作用等角度回答。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