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254.50KB ,
资源ID:920057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2005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浙江专用)配套文档:阶段三 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浙江专用)配套文档:阶段三 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

1、专题考试内容考试要求备考指导必考加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bc1.已考角度(1)(201610月新高考T30)爱因斯坦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评价(2)(20164月新高考T28)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趋势2.预测角度(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影响(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成就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c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c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加试(b)(1)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

2、制。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2)影响积极:高度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胜利。消极:强行征粮等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危机。名师指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实行的公有制、计划经济等。其实质是利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加试(c)(1)背景经济危机:战争结束后,工农业产量大幅下降,人民生活困苦。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严重社会矛盾。

3、(2)内容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意义经济: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理论: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易错提醒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二、斯大林模式的社

4、会主义建设道路加试(c)1.形成(1)工业化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问题: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农民付出代价过大。(2)农业全盘集体化。2.特征(1)经济: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3)思想文化: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图示记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转变名师指津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

5、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影响(1)经济: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2)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但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易错提醒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前期的实行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到后期,苏联领导人没有进行实事求是和有效的改革,导致这一

6、体制越来越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加试(c)1.措施(1)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2)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结果:改革失败,苏联解体。1.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与全面评价(1)特点政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2)全面评价积极作用:它同当时

7、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消极影响: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模式。2.列宁、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对农民、农业的影响(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劳动人民手中取走的太多,强行近乎无偿地收集农民的粮食,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2)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制度规定,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8、途径。(3)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滑坡。3.正确认识苏联解体的根源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1.(加试题)(201610月浙江选考)1942年10月,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显示出它在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里的伟大成就。过去25年里,它惊人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前例的。在(苏台德及其所在国)被出卖的日子里,别的大国粗暴地把它(

9、苏联)排斥于欧洲协作之外,它就被迫同德国签订那不幸的条约。不同于西方大国,它从未犯过加强德国和日本冒险家力量的罪恶。据此判断,该演讲()发表于斯大林格勒战役胶着之际表达了对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落空的遗憾致力于协调英法苏等国的相互谅解与协作肯定了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A. B. C. D.答案B解析材料三个句号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肯定了苏联的建设成就,对应正确,第二层表达了英、法等国对苏联排斥导致苏德走近的遗憾,对应正确,第三层对苏联在二战前后行为的描述不完全正确,因为苏联也变相纵容了德国的侵略行为,但备选项未对此作出评述,1942年10月正处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对应正确,此时反法西斯联盟已

10、建立,故错误,由此可知答案为B。2.(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党是从这一点出发的:社会主义工业的恢复与发展,要求迅速恢复农民经济,它是粮食与工业原料的供给者,是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为此,苏联采取的措施是()A.吸收和引进外资 B.没收地主的土地C.实施余粮收集制 D.实行粮食税制度答案D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吸收和引进外资,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没收地主土地,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余粮收集制,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迅速恢复农民经济”“是粮食与工业原料的供给者”等信息可知是与恢复农业经济相关的政策,故D项正确。3.(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为了

11、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为此,苏俄(联)推行了()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C.集体农庄制 D.义务交售制答案B解析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外余粮全部交售给国家,农民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故A项错误;固定粮食税规定农民纳税后的粮食由自己“自由地支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巩固农民经济”,故C项错误;该政策仅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故D项错误。4.(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

12、界出现了新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答案A解析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此时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成就,欧美正经历经济危机,而中国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也采取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人们注重发展经济,则此时的“苏联热”,必然是关注其经济成就,故A项正确。5.(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为此,他加速推行()A.凯恩斯主

13、义B.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斯大林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在他执政时期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这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D项正确;凯恩斯主义主张在市场经济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都是列宁对苏俄(联)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故B、C项错误。专题综合时空线索归纳线索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7)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目的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

14、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手段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影响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严重损害了工农利益,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并得以顺利恢复,从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改善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线索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物项目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同点背景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思想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并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内容都涉及经济领域结果改革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

15、同点指导思想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对苏联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侧重点农业工业政治领域线索3中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全盘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综合训练某校2017届一班开展了一个以“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的世界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以下是各小组的材料:第一组苏联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16、大体上包括这样几点:一是苏联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二是经济行政计划,三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四是高积累高投资,也就是要求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作出牺牲,这与第三点紧密联系。摘自凤凰网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一说斯大林模式的特征。第二组中国邓小平模式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建国初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及邓小平克服以上弊端的努力及经验教

17、训。答案(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2)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克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验教训: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坚持对外开放。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即可作答。第(2)问从计划经济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积极性受到挫伤等方面回答弊端;经验教训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实事求是、依据国情等方面思考。专题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加试题)(2

18、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列宁认识到:“在经济战线上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导致了这次“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运动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答案A解析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过去后,苏俄仍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2.(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1920年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人死于饥饿。粮食、

19、原料和能源的短缺,使得大批工厂无法开工,大量工人被迫到乡下谋生,无产阶级队伍涣散。为解决这些困难,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是()A.利用军事手段管理经济B.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恢复经济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开展垦荒运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和情景,此时解决危机的办法应该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军事手段管理经济,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故A项错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经济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方面的政策,故C项错误;开展垦荒运动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3.(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

20、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联(俄)()A.加快工业化进程B.商品经济的发展C.改变所有制结构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答案B解析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可以促进工业化发展,但不能促进工业化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中“固定的粮食税”“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的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苏俄经济结构仍以公有制为主,故C项错误;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但不能说牢固,故D项错误。4.(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全球通史中称:“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21、这表明列宁实行该政策的最终目的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 B.恢复社会经济C.缓和工农矛盾 D.发展马克思主义答案A解析题干中提到“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说明其目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项正确;题干中强调的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而不是恢复社会经济,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农矛盾,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发展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5.(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苏联历史上该现象出现在()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B.新

22、经济政策时期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赫鲁晓夫时期答案B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市场规律,取消自由贸易,而材料中有市场、各种副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可知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B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在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规律,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材料中没有提到,故D项错误。6.(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列宁在当

23、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答案C解析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农业措施,但与材料发展资本主义无关,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发展苏俄经济,不是为了加快工业化建设,故D项错误。7.(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有学者认为:“(该政策)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24、该学者评价的是()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苏联的斯大林模式C.西方的“混合经济” D.美国的“新经济”答案A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中“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也允许大量的私人贸易存在”与新经济政策吻合,故A项正确。8.(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开垦荒地答案C解析余粮收集制是19181921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应当属于“凯歌

25、年代”,故A项错误;固定的粮食税是19211928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因为其恢复了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被称为“退却年代”,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1927年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由于该政策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将农民财产收归集体所有,所以被称为“剥夺年代”,故C项正确;大规模开垦荒地属于“战后年代”,故D项错误。9.(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实施新经济政策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D

26、.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答案A解析1925年,苏联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的发展是重、轻工业结构不平衡,故C项错误;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10.(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下图是一幅没有名称的曲线图,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A.美国社会就业率的起伏情况B.苏联(俄)工业产值增减情况C.苏联(俄)农业产值增减情况D.美国经济发展总量变化情况答案B解析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之后美国社会就业率急剧下降,故A项错误;苏联20世纪20年

27、代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产值急剧上升,故B项正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生产增幅缓慢,故C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国家忙于战争,经济发展缓慢,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图中1920年前后的曲线与美国不符,故D项错误。11.(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大萧条”给美国等西方国家造成了重创,而同一时期的苏联,“却仿佛免疫似的,丝毫不为所累”。这一现象反映了()A.苏联经济模式的先进性B.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没落C.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D.两种制度合作时机成熟答案C解析计划经济是斯大林开创的新型经济模式,与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经济的方法手段,不能说哪一种更先进,故A项

28、错误;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不能表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苏联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就是由于计划经济对经济的控制,避开了市场经济的弊端,体现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两种经济模式的不同结果,与两国的政治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12.(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究其外部原因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实行农业集体化D.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答案D解析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1921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实施新经济

29、政策是19211928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项错误;19291932年正是西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期,造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幅度衰退,苏联通过一五计划经济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13.(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急跌,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但苏联得以避免经济危机的波及,主要原因是()A.工商业基础落后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C.实施“中立法案” D.实施计划经济政策答案D解析工商业基础落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带来的创伤但不是主要的原因,故A项错误;无产阶级专政与是否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并无必然联系,故B项

30、错误;实施“中立法案”是苏联国家在外交层面的表现,故C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逐渐走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政府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能够有效的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故D项正确。14.(加试题)“医生赶到病人那里,可病人已经死亡。于是开具了死亡证明核手提箱留给谁由俄罗斯来控制。”“病人已经死亡”是指()A.苏联成立B.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C.废除新经济政策D.苏联解体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核手提箱留给谁由俄罗斯来控制”可判断“病人已经死亡”指的是苏联解体。15.(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A.都引起过社会思想混

31、乱B.都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C.都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D.都以农业为改革突破口答案D解析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社会思想混乱,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内和社会上思想混乱,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戈尔巴乔夫改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来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初是在经济领域

32、,在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6.(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

33、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材料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34、,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答案(1)相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同: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2)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

35、分否定)。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发展工业化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从工业、经济体制、农业等方面与材料一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得出异同点即可。(2)第一小问变化,结合1953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到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可知变化是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第二小问背景,结合1956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结历史背景。17.

36、(加试题)(2016桂林、北海、崇左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

37、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

38、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摘编自ks5u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计划、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答案(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可从两国当时的国际环境、物质基础、经济结构、政权性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答;答出其中3点即可)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2)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答: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可给分);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