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1 ,大小:277KB ,
资源ID:9192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1924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92020学年度迁西一中高三年级10月月考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尚书载:“臣下不匡,其刑墨。”礼记载:“史定墨扬火以作龟,致其墨,”物原载:“周宣王时的史始墨书于丝绸。”这些记载表明A. 古代制墨技术高超B. 墨的用途较为单一C. 我国用墨历史久远D. 周代书写材料广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刑墨”、“史定墨扬火以作龟,致其墨”、“墨书于丝绸”等信息可知涉及墨的用途,故可知我国用墨历史久远,C项正确。材料涉及墨的用途广泛,并非是古代制墨技术高超,排除A。由材料“刑墨”、“史定墨扬火以作龟,致其墨”、“墨书于丝绸”可知墨的用途广泛,而不是墨的

2、用途较为单一,排除B。材料中只有物原涉及周宣王用墨书于丝绸,没有涉及周代书写材料广泛,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刑墨”、“史定墨扬火以作龟,致其墨”、“墨书于丝绸”等,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晋文公刚即位就启用贵族分任内外诸官,“昭旧族胥、籍、狐、箕、栾、郐、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同姓)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一做法A. 反映出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C. 表明当时选官唯看家族声望D. 说明血缘亲疏决定贵族等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诸(同姓)姬之良,掌其中官。说明晋文公为了防止同姓公族争夺最高统治权而发生内讧,只让公族

3、掌领中等官职,这有利于集团内部的稳定,避免晋国因内斗而走向衰落,B项正确。材料中是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分封,无法反映分封制走向瓦解,A项错误。选官只看家族声望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D项错误。3.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A. 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B. 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C. 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D. 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统一之后统一了货币的铸造权,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4、,故C项正确。铸造工艺影响不是统一货币的深远影响,故A项错误。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和样式属于形式,并不是统一铸造钱币的重大意义,故B和D项错误。4.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某一简的内容是:(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葵丑,迁陵拔讯(刑讯)蛮、衿(背面)鞠(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B. 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C. 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D. 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中央派官吏去蛮荆之地审讯犯人,结果导致当地人的反抗,说明秦朝的制度并未得到蛮荆之地的认可,并由此引起矛盾

5、和冲突,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只表明秦简在湖南出土,并不能由此推出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到达湖南,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只表明了越地这一地方的郡县制度执行情况,由此无法推出秦朝郡县制度已得到全面推广,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提及“楚国遗民流窜”,此项无法推出,故C项不符合题意。5.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A. 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 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 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 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的专卖制度为后世历朝

6、历代所沿用,这是历代政府重视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冶铁煮盐业管控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并非以汉武帝为榜样,也不是推崇汉代经济制度,A、B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与富商大贾间的矛盾,C项错误。6.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A. 旨在防范中央官员独断专权B. 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 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答案】B【解析】【详解】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更能体现耳目的作用,

7、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代表皇权,旨在防范其他职位高的官员独断专权,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代表皇权监察地方官员,体现了皇权专制,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不是皇权下移,故C项不符合题意;监察体制是对官员的监察,并不是地方行政官员的监察,故D项不符合题意。7.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这一制度应是:A. 郡国并行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

8、管理网络中”,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科举考试由中央组织进行,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有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选拔人才无关,排除A;察举制的选官依据是品德,不符合材料“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排除B;九品中正制选官依据是门第,不符合“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8.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岭之险,虎豹之虞。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

9、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这说明A. 唐朝县级官员的重要职责是征收赋税B. 唐政府未能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辖C. 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荒垦田工作D. 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答案】A【解析】从材料“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中可以分析出,唐朝县官的重要职责就是征税,故A项正确;从材料“韩愈到阳山县当县令”说明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边穷地区重视,故CD项排除。点睛:“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是指阳山是天下最贫穷的地方。陆地有险要的丘陵,可怕的虎豹。刚到阳山,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这样之后才可以把交纳租税的

10、事情告诉当地人。9.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A. 抑制民间商业活动B. 维护中央统治权威C. 垄断雕版印刷技术D. 打击藩镇割据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东川节度使要求皇帝政令禁止地方私自印历,他认为这地方私自印历会会违背传统之道,威胁中央的权威,故B正确;材料与民间的商业行为无关,故A错误;东川节度使的行为是为了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而不是为了垄断雕版印刷技术,故C错误;东川节度使自己统领的就是藩镇,故不可能打击自己的势力,故D错误。10.中唐

11、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A. 三教合一局面出现B. 儒学正统地位丧失C. 社会深受佛道影响D. 民众受到异族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尊孔孟,排异端”是指韩愈以儒家卫道者身份捍卫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说明当时佛道二教对社会影响大,冲击儒学地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佛道对儒学冲击,并非三教合一,A项错误;B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1.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

12、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A. 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B. 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C. 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D. 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代的地方要员在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本人辞行,时称“陛辞”“辞见”等,以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但其实质意图是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与“祖宗以来,常重其选”“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相符合,排除D项,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古代是专制制度,不是民主,排除C。12.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

13、“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 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B. 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C. 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D. 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答案】D【解析】“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说明行省决策存在着制衡的机制,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行省效率低下信息,故A错误;行省重大事情上报中央,故B错误;行省有地方管理和决策权,故C错误。13.(南宋)高宗初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于是南方“麦一斛至一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

14、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这反映了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 农民职业转化速度加快C. 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结构D. 人口迁移改变经济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西北流寓之人遍满”、“麦一斛至一万二千钱”、“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可以看出南宋初年,由于大量的西北人口涌入南方,导致南方小麦的价格上升,因此南方的农民多种小麦,这体现了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结构,答案为C。材料信息的主要意思不是讲经济重心南移,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民职业转化,B错误。人口迁移未必能改变迁入人口的经济地位,D错误。14.下面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的商税统计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南方地区商税户数

15、户均北方3633392贯5676606640文南方4114751贯10893968377文全国7748143贯16570474467文A. 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B. 商业环境较北方优越C. 农业生产较北方发达D. 人口增长率高于北方【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显示北宋熙宁十年南方的商税比北方低,说明南方商业环境较为优越,故B项正确;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比较的是商业税收信息,不是农业生产,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人口数较多,不能说明人口增长率的提高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

16、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逐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15.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宋理宗的言行A.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 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C. 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D. 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理学在南宋时期被作为官方正统哲学,宋理

17、宗“追封朱熹为“太师”显然是强化理学作为封建教化功能作用,故D项正确;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是西汉时期,故A项错误;B中普遍认同说法绝对,排除;C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6.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可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见,明初A. 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 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的制约C. 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 丞相制度最终得到了变相复兴【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制

18、度,导致以前中枢机构得以破坏。故答案为A项。B项,皇权至高无上,不是制约,排除;C项,内阁参与决策不是合法化,排除;D项,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7.1376年,明朝改行省之名为承宣布政使司,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这反映了明朝初期A. 地方行政的宗旨与前代无异B. 地方权力间形成了相互制衡C. 布政使掌握着一省全部权力D. 行省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19、【答案】A【解析】 材料信息“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反映出明朝布政使司是代表中央治理地方的,这和元代行中书省的宗旨是一样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地方权力的制衡,故B项错误;明代地方设立的是三司,除了布政使司还有提刑司和都司,分别掌管行政、司法和军事,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明代已经废除行省制度,故D项错误。18.清朝明确规定:入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 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B.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 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D. 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答案】C【解析】

20、【详解】材料没有体现政治体制走向僵化,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军机处设置的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的信息,军机人员的选用要有一定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皇帝在用人时不能随意,受到一定的限制,故选C;机要事务的保密是军机处的特点之一,与军机人员的选用标准无关,排除D。19.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A. 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B. 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C. 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D. 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

21、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表明明清时期的人口的迅速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从而使雇主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同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材料未涉及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问题,D项排除。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关键信息即可。20.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洪武八年(1375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

22、之”明史食货五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洪武实录宜德十年(1435年)“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明史食货五宜德十一年(1436年)“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正统实录A. 民众赋役不断增加B. 纸币退出了市场C. 政府强化经济调控D. 白银渐趋货币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从政府强调“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到民间“重钱轻钞”“惟用金银,钞滞不行”可见,白银渐趋流行,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赋役,故排除A。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加强经济调控信息,故排除C。21.明清之际,出现了重

23、视公论、众论的思想,“一人之心有邪正,故其 言不足凭,若亿离人之心,则公而无私矣。”又如“重论未必皆是,而是不出于众论之 外。”这些说法A. 是西方启蒙思想传入的结果B. 未脱离士人“公天下”的传统政治理想C. 说明近代民主观念正在形成D. 反映出当时舆论环境比较宽松【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一人之心有邪正,故其言不足凭,若亿离人之心,则公而无私矣”和“重论未必皆是,而是不出于众论之外”可以看出,这些说法未脱离传统知识分子“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故答案为B项。明清之际西方启蒙思想并没有传入中国,排除A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对近代民主观念的形成有一定启迪作用,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形成应该

24、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统治和文化专制不断强化,排除D项。22.顾炎武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认为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A. 认为前人研究成果不可超越B. 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C. 强调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D. 否定明代学术成果重视调查研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说明顾炎武强调学术研究的创新和独立思考,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的“必古人之所未及就”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世致用的精神,故B项排除;顾炎武只是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发表看法,故D项与材

25、料不符,排除。23.明末李贽曾经在信中讥讽一位大官说:“学问不论官的大小,不会因为官做得大,学问就一定高,要不然古代的孔孟就不敢开口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 “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现象B. “官学”和“民学”的尖锐对立C. 明代中后期士人的分化D. 反理学思潮开始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日益僵化,李贽的主张体现出了对这一现象的不满,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中思想观念出现分化。故C项符合题意;“学而优则仕”意为学习优秀就能走上仕途,与材料内容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体现的是学问与做官大小的关系问题,并未涉及“官学”和“民学”的关系,故B项不符合题意;宋朝时期由于市民阶层的出现

26、,社会上就出现了反对强调伦理道德的反理学思潮,并不是从明朝才“开始”,故D项不符合题意。24.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为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A. 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B. 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C. 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D. 否定封建礼教传统【答案】C【解析】材料中“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与君主专制统治下“君为臣纲”,“君权神授”等君权独尊和至高无上的思想观点明显相反,这是从社会伦理上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的主张,由此可知顾炎武已经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所以答案选C,AB D三项含义与上述题意明显不符。2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

27、出:瑞士“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是“西土桃花源”。这说明魏源A. 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B. 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C. 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D. 看到了中西制度的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说明魏源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优越性,D正确。A中系统认识不符合题意,A错误。B是林则徐。魏源并不主张变革传统中国制度,C错误。26.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这反映了清政府A. 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B. 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C. 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

28、害性D. 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可知清政府积极利用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故A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积极利用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排除B;“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无法体现“条约的危害性”,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外交问题,没有涉及内政,排除D。27.1879年起,欧洲旅行家毕晓普夫人先后在中国的广州、东北及中西部旅行。1896年,毕晓普夫人从上海出发,途经九江、汉口、沙市、宜昌、长江三峡、奉节、万县、成都、灌县、汶川、理县、马尔康、重庆等地,

29、之后还出版了配有作者拍摄的113幅照片的书-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近代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B. 通商口岸受西方影响较大C. 中国内地具有一定开放性D. 欧洲加紧在华的殖民活动【答案】C【解析】欧洲旅行家毕晓普夫人能在中国旅行特别是能在中西部即中国内地旅行足以证明当时中国内地是开放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妇女地位提高、通商口岸的信息,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毕晓普夫人的旅行和殖民活动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8.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年份棉布金属和矿物机械187028.05.81

30、88024.95.5189020.25.70.3190021.54.70.7191014.74.31.5 上表反映出( )A. 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C. 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D. 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答案】C【解析】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加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中国本身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排除A项。而我们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的应该是廉价工业品和重工业产品的比值变化,B、D项太片面。机械进口的增加只能说明,中国在工业发展上,有了更大的需要,而且棉布进口减少,也是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结果。29.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

31、丝厂。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C. 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D. 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继昌隆缫丝厂即是该时期民族企业之一,B符合题意;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A不正确;C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与材料无关。30.1887年,清政府总理衙门认为民办缫丝业采用机器生产,使得出口的生丝上涨了一倍,有利于民生发展,不阻碍正常的商业贸易,同意国内可以继续开办。清政府此举A. 导致传统缫丝行业的崩

32、溃B. 保证了洋务企业的稳健发展C. 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D. 增强了民族缫丝业的发展信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同意民办缫丝业采用机器生产,这种政策上的利好增强了民族缫丝业的发展信心,故D符合题意;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缫丝行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A不符合题意;由于经营管理的缺陷,近代中国的洋务企业没有稳健发展,故B不符合题意;1887年,我国还没有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故C不符合题意。31.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A. 是自

33、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B. 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 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由抑制变为鼓励,这与自然经济瓦解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A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鼓励实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抵制列强侵略,故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不是19世纪末,故C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统治危机的加深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

34、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32.从下图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A. 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B. 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C. 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D. 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答案】A【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加剧了中国的社会矛盾,但鸦片战争并不是太平天国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项;太平天国的爆发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阶级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引发农民的反抗,所以主要原因是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故选B项;自然灾害严重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索,而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土地兼并加剧是阶级矛盾激化的表现,故排除D项。33. 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

35、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 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B. 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C. 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D. 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863年”“李鸿章”“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洋务运动34.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

36、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B. 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C. 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D. 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答案】B【解析】【详解】太平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故A错误。题干主要讲述了洪仁玕建议天王不易决断的事务应采用的方法,而其建议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且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的是天朝田亩制度,故D错误。题干中体现的是洪仁玕对天王权威的维护,而不是批评天王独断专行,故C错误。 据题干中“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可知洪仁玕主张不易决断的事务应议定再献,说明其主张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故B

37、正确。3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A. 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B. 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C. 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D. 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可知肯定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历史地位;根据题干“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可知否定太平天国的运动;故C项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正确。A项说法

38、与题干肯定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历史地位不符,排除A。B项说法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与题干中否定太平天国的运动的信息不符,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而是强调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36.同治二、三年间,“皖南及江宁各属,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李鸿章亦说:“查苏省民稠地密,大都半里一村,三里一镇,炊烟相望,鸡犬相闻,今则一望平芜,荆榛塞路。”这可以佐证A. 同治年间自然灾害严重破坏社会生活B. 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使经济遭到破坏C.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民众遭受深重灾难D. 第二次鸦片战争严重摧残社会生

39、产力【答案】C【解析】同治年间,正属于太平天国运动鼎盛时期,材料中论述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乡村衰败的景象,C正确;自然灾害不是此时主要原因,A错误;B不是材料现象主旨,排除;D时间不符合,排除。37.甲午中日战争后,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有很大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由此可得知A. 洋务企业纷纷破产B. 洋务企业获得新生C. 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D. 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政府影响【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在甲午战争后,原洋务企业或转变成由私人经营的民族企业,使企业更具活力,在经营上有所起色,或积极进行内部整顿

40、,扫除积弊,由此可见洋务企业获得了新生,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并没有破产,而是进行了相应的整顿,重获生机,故A项错误。材料所涉及企业是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故C、D两项错误。38.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A. 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B. 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C. 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D. 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答案】D【解析】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天朝上国”和“夷夏之防”的观念仍然强烈,郑观应在盛世危言的开头一篇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是为了防止出现针对西学的反对和批判

41、,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故答案为D项。A项不是郑观应的目的,排除;B项不能说明郑观应如此安排的原因,排除;C项不符合郑观应的思想,排除。39.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A. 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B. 促使向西方学习新思想萌发C. 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D. 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洋务派实践了改革派的“师夷长技”主张,开展了洋务运动,故A项正确;向西

42、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是在鸦片战争期间,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不是洋务派,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崇洋媚外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的分裂问题,故D项错误。40.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一“专利”A. 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 反映了洋务军事工业的典型特点C. 极大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D. 推动了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领域【答案】A【解析】【详解】专利从某种程度上是属于行业垄断的做法,“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实际上是保护洋务运动企业垄断生产

43、,显然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故A项正确;上海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专利属于垄断企业的表现,显然不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故C项错误;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领域的是戊戌变法,故D项错误。41.黄遵宪是晚清著名外交家,1884年,他出任驻美国旧金山的总领事时,评价美国的民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是在维新变法活动中,黄遵宪一跃而成为支持维新的开明官绅代表。他发生这种变化的客观因素是A. 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清政府立宪B. “师夷长技”思想被彻底抛弃C. 民族危机加深后变法潮流的推动D. 黄遵宪与时俱进思想不断进步【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黄遵宪思想的变化,体现了从反对

44、民主到支持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转变。本题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884年黄遵宪出任美国总领事,当时中国并未发生甲午战争;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兴起,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是受到了民族危机加深后变法潮流的推动,C正确。清政府的立宪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A错误。B项的“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与设问要求不符。42.“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其体现的是A. 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B. 讽刺“中体西用”的局限C. 反对洋务派的变革尝试D. 认

45、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这表明洋务运动中,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思想,讽刺了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局限,B项正确;材料是体现“中体西用”的局限,A项错误;材料不是反对变革,是反对只学技术的变革,C项错误;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态,D项错误。故选B。43.近代社会学家指出:“中外通商,语言不同,习惯各异,不得一能代表两方意思者,介于其间,欲求交易之成,必不可得”。由

46、是产生了A. 商帮B. 洋行C. 买办D. 洋务派【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代表两方意思者,介于其间,欲求交易之成”中可以看出,这类人是中国近代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类人是指买办,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帮就已经产生,故A项排除;洋行是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商行商号,故B项排除;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故D项排除。44.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

47、“新约”A.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B.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C. 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等信息可判断出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据此判断应该是马关条约,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结束了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而题干中的“新约”指的是马关条约,故BC项排除;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据材料信息“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

48、让他人之”判断“新约”,然后分析备选项即可。45.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农民运动否定了传统文化B. 清政府不再固守体制统治C. 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D. 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可看出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只能说明清政府思想的松动,并没有体现体制的转变,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

49、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既可以看到清政府对士人的放弃,也可以看到士人对政府的冷淡,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整个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主革命的思想或内容,故D项错误。46.晚清大学士徐桐,邸宅本在东交民巷,因恶见洋楼,他出城拜客不走正阳门,每每绕地安门而出。见义和团拳民遍街

50、走时,徐桐喜盈盈道:中国自此强矣。这说明义和团A. 拥有广泛群众基础B. 深得清朝上层支持C. 具有反帝爱国性质D. 能够掌控京津形势【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见义和团拳民遍街走时,徐桐喜盈盈道:中国自此强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故C项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开始是剿灭,后又变成了招抚,其招抚的目的是要把义和团加以控制和利用,并非真心支持义和团,故B项错误。D夸大了义和团的影响力,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见义和团拳民遍街走时,徐桐喜盈盈道:中国自此强矣”,联系所学义和团运动的知

51、识分析解答。47.图漫画为1900年俄国人创作,画面中的人物为中国人,或是义和团或是清政府,壶中为众多荷枪实弹的洋兵和轰鸣的大炮。该漫画A. 讽刺清政府不自量力B. 谴责英法火烧圆明园C. 反对俄国参与八国联军D. 客观反映甲午中日战争【答案】A【解析】190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壶中为众多荷枪实弹的洋兵和轰鸣的大炮”说明清政府对于洋人的枪炮技术认识不足,A正确;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漫画是讽刺清朝,不是反对俄国,C错误;D是1894-1895年。48.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

52、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A.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B.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C.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D.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答案】A【解析】【详解】李鸿章对签约的认识由传统华夷观下的“议和”“羁縻”,逐渐转变为了近代外交观下的“平等”“约章”,表明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外交家,其“天朝上国”的大国中心观逐渐削弱,同时逐步接受西方外交思想,在外交实践中逐渐趋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李鸿章的行为并不是卖国,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故D项错误。49.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

53、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按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摘编自吴建请前别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台等材料二:鉴

54、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人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舞团首次来华演岀。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主、巴西、阿根廷等国。“这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摘编自张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杆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训”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

55、洲儿童权利与传煤公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非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摘编自关世杰试论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3)根据枓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答案】(1)特点:以商业活动为依托;双向交流;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限于表层。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转型。(一个要,两个要,三个要点)(2)变化

56、:对象从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范围从以东欧为主扩大到世界范围。(回答“从意识形态到国家利益”给)原因:国际形势的变化;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需要;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回答具体史实酌情给分)(3)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理解、借鉴、交融加强: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增强;立足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材料“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反映出以商业活动为依托;材料“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接受”表明中西方双向交流;材料“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

57、尝辄止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体现出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限于表层。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反映出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材料“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体现出丰富了中国文化;材料“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表明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转型。(2)第一小问变化,材料“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

58、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家性质地域范围等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访问了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国际形势、外交政策的调整、巩固政权经济建设的需要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3)材料“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表明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增强;材料“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表明立足传统文化,增

59、强文化自信。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理解、借鉴、交融加强。50.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精神财富,红色精神具有多元价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红色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北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红色精神与精神核心”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1:“红船精神”与中国革命1921年,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的

60、一条游船(称“红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伟大革命实践表现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体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谓“红船精神”。“红船精神”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而发展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激励着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坚持和弘扬“红船精神”,对于当前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红船精神”是“红色精神”的基因,是值得我们薪火相传的取胜法宝。【解析】【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和社会建设

61、时期所创造的伟大精神,我们要结合近代民主革命的过程和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以及取得的成就来进行整体说明。如拟定“红船精神”与中国革命,就要揭示“红船精神”的基本含义,并指出“红船精神”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成各种形式的“红色精神”。“红色精神”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也对于当前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中国社会私有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引起了人们私有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南宋中期,四川眉州人王称在他所写的东都事略130卷中反映了版权保护思想。其牌记曰:“眉山程舍人(当时著名的刻书家)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

62、对于翻版者要“追版劈毁,断罪施刑。”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印在书上的版权保护文字。改编自冯翠银中国古代版权保护历史演进材料二 1903年“版权”一词首次在中国出现,光绪皇帝仍以敕令的形式保护九通分类总纂的印刷专有权,而不及于所有的印刷出版物。正如清末叶德辉所言:“可见时一二私家刻书,陈乞地方有司禁约书坊翻板,并非载在令甲(法律),人人之所必遵”。版权观念虽已存在,但并未为人们普遍地认可、接受。叶德辉便认为“此等括帖之书,本无关于功令。当时干人门下,不过意图垄断渔利,假官牒文字遂其罔利之私。”中国版权观念虽然产生久远,但直到1910清政府才在日本人的协助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版权法大清著

63、作权律。但它比西方第一部版权法安娜法晚了二百余年。改编自柳励和中国古代版权保护略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版权意识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到清末版权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答案】(1)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雕版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展;宋朝重文,教育和科举考试向社会下层发展。(2)特点:以禁令形式保护版权,立法滞后;国人没有形成普遍的版权保护意识。原因:专制统治下法制意识淡泊;商品经济不发达;儒家思想重义轻利【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宋代中国社会私有制占据了主导地位”、“印在书上的版权保护文字。”等内容结合宋朝政治经济发展情况从私有制的主导地位、技术的发展、重文轻武的政治观念及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等方面可分析得出宋代版权意识发展的原因。(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1903年“版权”一词首次在中国出现,光绪皇帝仍以敕令的形式保护九通分类总纂的印刷专有权,而不及于所有的印刷出版物。”“并非载在令甲(法律),人人之所必遵”可知清末仍以禁令形式保护版权,相关方面的立法滞后,而且国人并没有形成普遍的版权保护意识。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中国专制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从专制统治下的法制意识、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儒家思想的特点等方面分析作答阻碍宋代到清末版权发展的原因。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