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8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考 纲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 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3)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4)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关键点拨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
2、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2老子(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3)影响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儒家(1)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荀子。(2)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在对人性的认识上,认为人性本善;在道德修养上,倡导“养浩然之气”。孟子被尊为“亚圣”。(3)荀子提出“_”的命题;在对人性的认识上,主张“性恶论”;政治上主张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_。关键点拨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
3、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2墨家(1)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2)墨家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_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但战国后便不受重视了。3道家(1)庄子提出“齐物”的观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在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天与人“不相胜”。(2)庄子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4法家(1)韩非主张_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韩非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反对儒家的“_”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4、3)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同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关键点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大放异彩(1)儒家的“仁政”今天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今天的“依法治国”。(3)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今天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总体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5兵家:战国时期兵家代表人物是孙膑,他主要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地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6百家争鸣的意义: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
5、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_;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_;法家思想中的_,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背景(1)汉初的_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1)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2)内容归纳总结图解汉代思想“大一统”3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
6、议,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4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归纳总结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在秦朝则遇到“焚书坑儒”的厄运;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影响儒家思想地位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思想自身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题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状况: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3)阶级基础: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十分复杂,代表不
7、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4)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主题2诸子百家的重要思想1儒家思想(1)关于孔子思想中人文精神的体现“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2)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思想
8、家思想主张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2道家思想(1)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老子哲学还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且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老子思想的精华。史料黑格尔说:“
9、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史料反映的是老子的世界观,与其相应的方法论主要是: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2)老子的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这种思想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3法家思想史论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史料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
10、制定政策。 此史料反映了韩非子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其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4墨家在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1)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发展,大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为其提供深厚的社会基础。(2)墨家的主张反映了劳动者追求平等、和平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使其产生共鸣。(3)“尚力”肯定了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受到他们推崇。主题3“百家争鸣”的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起来
11、,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董仲舒的新儒学主题1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实质(1)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史料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
12、意之所予也。”。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 该史料主要体现了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主题2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可取和需要批判之处(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
13、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例1
14、 (2011广东高考)“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答案C审题突破审题关键是理解实施“仁政”与“分田制禄”间的关系。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例2 (2010 山东高考)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答案B审题突破审题关键一是理解引言的意思,二是清楚墨家“兼爱
15、”与儒家“仁爱”的区别。本题容易误选为儒家“仁爱”思想。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例3 (2010天津高考)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D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并进行问题转换。此题可将问题表述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什么”。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命题感悟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是
16、体现民本、仁爱等方面的思想,特别是儒学思想的影响。能力立意上注重文言文阅读和信息获取、不同流派思想的比较能力。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题点思想道德规范建设1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 ()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 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 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题点主干知识古代民本思想2张琳同学在某古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如果把其引用于论文写作,最
17、贴切的论点应是 ()A“三纲”为天经地义,“五常”乃人伦道德标准B顺应民意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国家稳定C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D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题点核心概念“天人感应”说3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题点追求真善美,遵纪守法4“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一主张最符合下
18、列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题点有关儒家思想的新材料5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课时规范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和人大哲学院曾一起发出倡议,建议将9月28日定为中国的“圣诞日”,认为“圣”
19、在中国有着特殊意义。孔子之所以被尊称为“圣人”,是因为()A孔子的思想在春秋盛极一时 B清康熙帝赞之为“万世师表”C其思想经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D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说明孔子提倡()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不尽相同,但在一点上是相通的:他们都认为人类的黄金时代在古代而非现世。比如有的喜欢援引西周文王、周公的话语和思想来论述他的观点;有的喜欢援引比文王、
20、周公更古老的夏禹;有的走得更远,直接到了尧舜时期。而#独树一帜,反对“是古非今”。下述言论属句中“#”所言的是()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D“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4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 BC D5“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
21、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C主张王霸并用 D提倡上善若水6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7元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
22、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武帝对其赏识使() 加强皇权、强干弱枝的政策自然都符合天意了道家等诸子学说在政治上遭到贬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当时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A B. C. D8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想准确的理解是()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9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实践德政,推行教
23、化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10. “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首流传于西汉老百姓中间的歌谣表明汉初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A. 反对扰民生事 B宣扬君权神授 C主张治国应礼法并施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1汉书董仲舒传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其意图是()A劝谏汉武帝以政治上的统一达到思想上的统一B建议汉武帝借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治国思想富国强兵C以公羊家的大一统原则为前提证明“罢黜百家”是应该的D让汉武帝知道把握春秋时期历史是治理国家的前提12“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24、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是对董仲舒()A“三纲五常”学说的否定B“大一统”学说的否定C“独尊儒术”主张的肯定D“天人感应”学说的肯定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据论衡本性篇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长。如此,性各有阴阳;善恶在养焉。故世子作养子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之徒,亦论情性,与世之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都是孔子的养子。转引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儒家思想史第一章材料二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
25、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ang额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材料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荀子性恶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对人性的看法分别是怎样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所认为的人性本质的内容有哪些?(6分) (3)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共同之处是什么?(8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建国初期,由于经过长期
26、的混乱,社会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的境地。西汉统治者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出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来了一个大转变。材料二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
27、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材料三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清代流行纹饰之三“缸”(纲)五“尝”(常)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治法律思想”?(4分)(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并指出其观点的实质。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6分)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扼要评述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统治思想变化的因素有
28、哪些?(4分)答案复习讲义知识整合一、1.(2)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2.(2)无为而治二、1.(3)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2.(2)手工业者4(1)法、术、势(2)是古非今6道德准则哲学基础变革精神三、1.(1)黄老之学2.(2)天人感应命题探究1A2B3B4A5D课时规范训练1C2B3C4C5A6C7C8A9C10. A11C12B13(1)材料一认为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其关键在于“养而致之”;材料二主张性善论;材料三主张性恶论。(2)孟子认为性“善”的具体内容为: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3)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圣人的境界;荀
29、子主张“性恶”,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来“化性”,人仍可以成为圣人。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14(1)西汉统治者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2)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实质:神化君主权力,维护封建专制君主统治,是唯心主义思想。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3)“天人感应”学说是新儒学的基础;在神化君权的同时宣扬君主统治应有所畏惧,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的目的。从天人关系出发所建立的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4)因素:历史发展的需要;巩固、维护统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