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一周练三(一)单项选择题1.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A. 平均分配土地B. 产品上交国库C. 奖励技术发明D. 开设新式学堂【答案】A【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时一场农民运动,农民最直接要求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因此天朝田亩制度中平均分配土地是最能反映农民要求的,故A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产生于封建社会,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在小农经济基础上要求产品上交国库,基本是空想,不符合农民要求,故B错误;奖励技术发明是资政新篇内容,是资产阶级要求,不是农民的要求,故C错误;
2、开设新式学堂资政新篇内容,是资产阶级要求,不是农民的要求,故D错误。2.太平天国曾颁布法令:“凡朝中大小官员,觐见天王,东王需行三叩九拜大礼;王、侯、相等乘轿各按等级,不得逾越见王轿而不行回避者,斩首不留。”这些规定反映出A. 太平天国实行法治B. 太平天国建立天王专制C. 农民政权趋向封建化D. 其不具备反封建的性质【答案】C【解析】【详解】“觐见天王,东王需行三叩九拜大礼”“王、侯、相等乘轿各按等级,不得逾越”“见王轿而不行回避者,斩首不留”,这些法令是在强化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这说明农民政权已经趋向封建化,故C项正确;A项明显错误,太平天国没有实行法治,故错误;“王、侯、相等乘轿各按等级
3、,不得逾越”“见王轿而不行回避者,斩首不留”等体现不出天王专制,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故D项不符合史实。3.下列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中,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B.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C. 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D. 当收成时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答案】D【解析】【详解】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这些规定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4、,因此A、B、C三项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不符合题意,排除;它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这种圣库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项符合题意,故选D。4.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A. 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B. 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C. 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D. 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质还缺乏认识,甚至还
5、抱有幻想,缺乏应有的警惕,排除A;由材料“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可看出,太平天国不承认清朝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这都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B;材料中太平天国没有把斗争矛头指向列强,排除C;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尚无成熟的外交政策,排除D。5.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 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B. 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C. 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D. 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具有近代特征的农民
6、战争,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旧式的农民起义只能表明它是传统民变,并不能完全反映材料表达的内容;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并不是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而是为了推翻清王朝;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不能说太平天国运动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正确选项为C选项。6.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
7、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洋务运动D. 义和团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国门被打开,外来商品输入;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科技,力图实现民族自强的改革运动;义和团运动主要活动区域在京津地区,都没有导致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地“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的情况,故排除A、C、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发源于广东,转战南方各省,导致所经之地“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故选B。【点睛】本题重点在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和“人口大减
8、,土地荒芜,经界变形”,综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洋务运动都没有导致人口大减,而义和团运动活动的区域与题干描述不符。7.太平天国期间,为解决军费问题,协调作战,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收取厘金。该现象反映了A. 满汉官员地位改变B. 曾国藩形成地方割据C. 中央集权削弱D. 清政府土崩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清政府无力维持地方治安,所以咸丰皇帝命令地方组织团练,晚清兵权逐步下放到地方,材料中曾国藩收取地方厘金,成为强大的地方实力派,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汉族地方势力上升,并不是满汉官员地位改变,故A项错误。曾国藩并没有形成对
9、抗中央的割据势力,故B项错误。土崩瓦解比喻彻底垮台,武昌起义后14个省份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故D项错误。【点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8.著名学者田秉锷在大国无兵一书中认为:“较之清王朝
10、的制度,洪秀全政权的制度建设没有历史进步的大势。”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 以“拜上帝会”为号召,发动金田起义B. 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C.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D. 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资政新篇,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是符合历史发展进步方向的,不属于封建政权性质范畴,符合题干要求,D项正确;A项中太平天国组织的方式,体现出的是封建政权的性质,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11、B项体现出的是封建政权的性质,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体现出的是封建政权的性质,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名师点睛】对资政新篇的深刻认识。1.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2.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3.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
12、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9.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A.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C.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答案】A【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平均土地,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革命性,为彻底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
13、了发展的场所,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因此是违背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而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二者是对立的,故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故D项错误。10.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京设立中央出版机关刷书衙。除了印刷一般的书诏、文告、营规、田凭等文件外,还发行宣传小册子,如天命诏旨书、天朝田亩制度、三字经等,这些册子篇幅不长,文字通俗易懂,便于群众阅读。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A. 中国完全实现了近代化B. 领导人尝试利用先进文明成果C
14、. 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普及D. 领导人已经跳出了阶级局限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中“完全实现近代化”太过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太平天国在天京设立中央出版机关刷书衙”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尝试利用先进文明成果,向群众阐明革命道理传播知识,这是太平天国重要的宣传方式之一,B项正确。C项中“普及”说法太绝对,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普及,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1.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
15、倡“剪辫易服”。二者的“剪辫”行为()A.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 弘扬了传统文化C. 体现了民主自由思想 D. 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以知,太平天国主张剪辫蓄发是因为“当时人”破坏了传统,指的是清政府建立后对服饰的改变,破坏了汉族的传统。辛亥革命剪辫易服是为了革除清政府的藩篱,因此他们的共同点都为了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说明二者的“剪辫”行为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二者的行为与弘扬了传统文化无关,排除B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是辛亥革命的内容,太平天国时期还未强调民主自由的思想,故C项错误;剪辫蓄发、剪辫易服不能体现民族平等,故D项错误。12.唐
16、德刚认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宣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文中的“分水岭”是指A. 由“帝制”转入“民治”B. 由“器物”转入“制度”C. 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D. 由“近代史”转入“现代史”【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理的解能力和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即由“帝制”转入“民治”,所以答案选A。B是戊戌变法;C是五四运动后;D是新中国的成立。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
17、会的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可能存在的不足是A. 因人设法违反了宪政的本意B. 总理制约总统各国没有先例C. 两者牵制无法体现三权分立D. 人民主权却无人民真正参与【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种因总统人选的变动而变更宪法的规定,说明个人因素凌驾于法律之上,显示出立宪的随意性,削弱了宪法的权威性,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等国家实行了
18、责任内阁制;C选项错误,三权分立体现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衡。总统与总理的牵制体现的是行政权内部的权力制约,与三权分立政体无关;D选项内容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无关,不符合题意,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选项。【点睛】依据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评价等相关所学知识可知其存在的不足是因人设法违反了宪政的本意。结合世界近代民主政治相关所学内容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4.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A. 清政府面临
19、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B. 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C.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D. 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等信息可知,清朝皇室在人心所向的大趋势下,被迫主张退位,所以等于是以和平退让的方式顺应了时势,之后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故选D;由题干可知,清政府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故排除A;B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在题干中也没有提到,故排除。15.“起而革命者,代不
20、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辛亥革命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 实现了中国的近代化 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可以看出,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在于实现了制度的变革,即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故D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A;B材料未体现,排除;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但没有实现近代化,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21、,联系所学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分析解答。16.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是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时所说,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应为1905年;“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是孙中山在1912年所说,试图让袁世凯逼宣统皇帝退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先生在病榻之上的遗嘱;“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是1912年1月1日,
22、孙中山在大总统誓词中所说;综上所述,其先后顺序是,排除BCD,所以选A。【点睛】本题以孙中山的言论为切入点,熟悉言论中的内容,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即可。17.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南方张骞则因“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前已有勾结。”而忧虑。他们的忧虑侧面反映了A.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B. 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C. 列强支持清政府D. 国家面临着分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分析了南方和北方对于辛亥革命的局势都感到不安,急需一个人物进行稳定局面,显然这里只有袁世凯可以稳定当前局面,这也反映出袁
23、世凯上台的必然性,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资产阶级软弱性,故A项错误。此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C项错误。此时不是国家分裂问题,是局面需要掌控问题,故D项错误。18.1911年12月,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己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这说明孙中山A. 追求和平建国之路B. 被袁世凯表象迷惑C. 圆满完成革命任务D. 革命策略有合理性【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说“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其基础己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
24、,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以选举袁世凯为民国总统为条件换取袁世凯推翻清帝,赞成共和,为限制袁世凯专权,将政体设为责任内阁制,且看到即使袁世凯帝制自为,亦“覆之自易”。可见,孙中山的革命斗争是有章可循,占据主动的。故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强调要追求和平建国之路,排除A项;“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说明孙中山没有被袁世凯表象迷惑,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孙中山已经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这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19.“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在广西桂林,选举时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发米粉票!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
25、”这说明A. 老百姓文化水平低B.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C. 中国平民力量弱小D. 革命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辛亥革命后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但是人民没有政治权利意识,说明要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任重而道远,故选B。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老百姓文化水平低,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平民力量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问题,排除D。20.“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这种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一种具体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做出这一决议的会议最有可能是A. 八七会议B. 遵义会议C.
26、瓦窑堡会议D. 洛川会议【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遵义会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在1934年,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故排除A项;瓦窑堡会议和洛川会议都是针对抗日召开的会议,故排除C、D;遵义会议召开于长征途中,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B。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是A. 武昌起义B. 五四运动C. 北伐战争D.
27、湘赣边秋收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是1919年5月4日从北京开始的五四运动,故B正确;A项发生在武昌,排除;C项从广州开始的,排除;D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中旬),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领导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和革命士兵举行的武装起义,排除。22. 1930年初,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古田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满怀激情地指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当时的中国革命正处于A.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B. 全民族抗战时期C. 即将取得最后胜利时期 D. 探索
28、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于1930年,这一年属于探索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属于探索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故D项正确;是年;B是19371945年;C是解放战争时期,时间不符合。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名师点睛】23.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 土地革命取得显著成效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
29、经济封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介绍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的粮食大丰收。在红色地区粮食之所以能够价格那么低,很重要的就是在红色区域实行了土地革命,做到了农民有田可以种,这就大大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因此创造了这样的局面,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红军对农民生产的保护,故B项错误;政府当时的主要经历是巩固苏区,开展土地革命,并不是增产需要,故C项错误。人民并没有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很多物资还是匮乏的,依旧处于被封锁中,故D项错误。【点睛】中国近代史按照革命的领导阶级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其实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后中共成立,在1923-1927年是
30、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经常被称为国民革命阶段;1928-1933年经常被称为土地革命阶段,其实也是反围剿阶段;1934-1936年这一阶段是长征阶段。之后就是抗日战争阶段和解放战争阶段。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土地革命阶段的一些历史事件。这段历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教材中在秋收起义之后着重介绍了土地革命的内容,因此要引起重视。24.时事漫画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形象反映。有人在20世纪初期就中国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绘制了一幅名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下列相关的理解正确的是A. 民气一致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 民气一致使中国的旧文化得到了彻底改造C
31、. 民气一致使北洋军阀政府对民众做出让步D. 民气一致使近代民主革命取得的彻底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气一致指的是中国各阶层联合。马克思主义没有得到各阶层的一致认可,故A项错误;旧文化得到了彻底改造指的是新文化运动,该运动没有得到各阶层的一致支持,故B项错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近代民主革命取得的彻底胜利,这也没有得到各阶层的一致支持,故D项错误;20世纪初期,中国各阶层联合起来反对北洋军阀,并且取得一定的胜利,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寓意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故C项正确。25.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发表了演讲词:“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辱,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
32、外者。故近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据此推断蒋介石之后的主要行动是A. 发动四一二事变,屠杀人民B. 调动军事力量,抵抗日本C. 围剿革命根据地,进攻红军D. 默认伪满洲国,妥协日本【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1931年11月30日”“攘外必先安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在1931年主要围剿红军,故C项正确,B项排除;A项发生在1927年,排除;伪满洲国是1932年成立的,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1931年11月30日”“攘外必先安内”。26.1928年11月,毛泽东指出:“边界红旗始终不倒,不但表明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
33、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这说明毛泽东A. 构建革命统一战线反对专制统治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义C. 巩固工农联盟推动革命形势高涨D. 主张加强对人民军队的思想建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肯定了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义,B项正确。统一战线是指不同集团的人为了相同目的结成的共同阵营,材料没有涉及构建革命统一战线反对专制统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巩固工农联盟的目的,而是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义,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加强对人民军队的思想建设
34、的内容,而是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义,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28年11月”、“边界红旗始终不倒”、“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等,结合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27.1935年4月,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代表红军与藏族德格土司的代表夏克刀登签署互不侵犯协定;同年5月,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在彝族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同年8月初,在羌族聚居区,在红军的宣传下,世袭土司安登榜接受红军主张,成为羌族近代史上第一个率众参加红军的少数民族上层领袖人物。红军的这些做法在当时有利于A.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顺利实
35、现革命中心的转移C.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建立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答案】B【解析】【详解】1935年红军正值长征之时,长征是革命中心的转移,红军与藏族和彝族搞好关系的目的是避免民族冲突,以顺利完成长征的任务,故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1937年,故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是1947年,故C项错误;敌后抗日根据地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故D项错误。28.一位解放军指挥员在诗中写道:“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他描写的是A. 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B. 刘邓大军组织发动淮海战役C. 晋冀鲁豫解放
36、军跃进大别山D.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答案】C【解析】【详解】1947年刘邓大军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挥师南下,度过黄泛区,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C项正确。A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淮海战役是1948年的三大战役之一,以徐州为中心,故B项错误。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与材料中“饮马长江滨”“刘邓常胜军”信息不符合,故D项错误。29.1949年1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上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认为“奇迹” 的是( )A.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B. 淮海战役的胜利C. 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 D. 国民党统治被推翻【答案】
37、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时间,可以判断得出在1949年1月中旬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 ,被斯大林称为奇迹,B项符合题意; A项是在1947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D两项是在1949年4月,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故选B。30.毛泽东的诗词艺术性地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下列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A. B. C. D. 【答案】
38、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创作于1930年;创作于1949年;创作于1935年;创作于1927年;综上所述,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五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2008年4月30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雕塑学会、北京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0周年活动“开篇大作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五十周年纪念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
39、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请回答:(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2)指出材料一中图二、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答案】(1)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2)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40、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3)是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民族革命。从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四幅图片的时间和内容判断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图一是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图二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图三反映的是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图四是1949年4月21日的渡江战役。(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的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图四1949年4月21日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的。第二小问考查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不仅要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还要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这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