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737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湖北省宜昌市八校(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7年秋期中联考高一语文命题人:易万先 审题人:马圣芬(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徒,“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

2、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

3、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徒,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

4、,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

5、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户籍管理更加详细、规范和全面;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B秦国禁止百姓自由流动和迁徙,人民不得已外出都要带着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双方都要被治罪。C实行户口登记制度以后,秦国获得了人口资源的优势,兵源充足

6、,财力丰厚,最终赢得了诸侯争霸的胜利。D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出生的人及时注册,死亡的人及时销户,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更造户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的人口,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B在两周封建制下,国家的人口和土地被天子、诸侯和大夫层层分封,国家在客观上不具备实行全民户籍登记制度的可能性。C实行郡县制后,先秦及以前的贵族阶层消失,塔状社会瓦解,社会结构变得单一,呈现出扁平化特点。D汉代向公民征收的赋税有财产税和人头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7、向15岁至56岁的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每户征收的“户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抢先收缴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B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所有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达而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C西周和汉代都是经典的封建制,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D编户齐民制度一方面让许多奴隶获得了人身的自由,另一方面又让国民进入了另一种新的奴役状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裘山山 不知是谁提

8、议的,每人讲一个故事。 当这个提议摆上桌面时,桌前坐着的八个人都已经喝得差不多了。 简班长叫简单,如今早已是简处长了,他醉意浓浓地说,我可是天天看报的,大小报都看,从上班看到下班,谁要剽窃报上的现成故事,我马上就能知道,罚他喝酒! 大家一个个说着自己的故事,引来一阵阵笑声。简单说,严亮,你讲讲吧,让我们也了解了解你。他一边说一边看着米晓岚,米晓岚若无其事的样子,但看得出,她的内心并不轻松。 严亮和米晓岚上高中时就挺要好的,上大学后依然情深意长。没想到严亮从军医大毕业后,一下分到了西藏。两人就此分了手。 孙家杰见严亮不讲,就说,这样吧没等他说完话,张平均自顾自地说,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在自己的

9、酒楼喝酒,喝高兴了,就站起来大声宣布,今晚所有的客人都免单!这下可好,欢声雷动,夸我是个豪爽的老板 严亮说,比起你们讲的这些故事,我的生活实在太平淡了。我们团驻守的那个地方,叫察隅,海拔跟成都差不多,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还有花。 米晓岚插话说,察隅怎么会和成都海拔一样呢?差得太远了。 严亮看她一眼说,你怎么知道? 这是他们俩今晚第一次搭话。严亮说,当然,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们那儿有一种毒蚊子,它只要在你手上叮一下,你整条胳膊都会肿,半个月才能好。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蝎子煮熟了吃可以消毒,要是生吃会不会更好些呢?我就决定试试。 简班长说,你小子胆子还挺大。他注意到,米晓岚抬起头来,有

10、些担心地看着严亮。 严亮笑笑说,我找来一个卫生员,让他观察我的情况。结果吃下去后,没有任何中毒反应。我这才大胆地用到临床上,当天就能止疼止痒,三天就能消肿。把我们团长高兴的,给我记了一功。 简单说,严亮,我认为你讲的这个吃蝎子的故事,是今晚最精彩的故事。 大家哄地笑起来,纷纷说,同意!同意! 一个细细的声音突然响起,说,我还没讲呢,你们怎么就评出最精彩的了? 米晓岚笑笑说,我来讲最后一个吧。 米晓岚说,我认识一个女人,读中学时爱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男生也很爱她。他们彼此说了许多山盟海誓的话。后来,男生大学毕业分到了西藏。在家人的坚决反对下,她只好和他分手了,其实坦率地说,家人不反对,她自己也缺

11、乏勇气,也害怕面对西藏 可是分手后,她怎么也忘不了他,怎么也无法开始新生活。去年暑假,女人终于决定去西藏找那个男生。她想也许见到他,发现他还爱着自己,自己也还爱着他,她就有勇气面对西藏了。 女人坐飞机到了邦达机场,一下飞机,她就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像要死掉一样。到分区后得知,去他那个边防团的路被洪水冲断了,而且断了不止一处,正在抢修。她只好住在分区的招待所等。在招待所,她见到了许多要去那个边防团探亲的家属,不少人还带着孩子。那些日子,她听到了太多关于军人家属的故事,那些故事让她非常具体地明白了当一个军人妻子的艰辛和不易,她有些害怕了。 分区司令员请沿线的地方政府协助,先把这些女人送到道路中断的地方

12、,女人们步行走过塌方处后,再由下一段路的地方政府接上,继续往前走。就这样,一段一段地往前移。可是最后来接应她们的拖拉机无论怎么挤,也挤不下所有人。护送她们去的分区干事非常为难。政委的家属见状说,我回分区慢慢等着吧。这时,那个女人拦住了政委的家属,说,还是我下去吧,我不是家属,没道理挤这个座位的,我只是去看一个朋友。她和那些女人分开后,返回了分区,又返回了成都 严亮直直地看着米晓岚,好像被她的故事定住了似的。米晓岚艰难地笑笑,说,我承认,我没有勇气面对,所以我就半途而废了。 严亮忽然说,不,不是这样的,这个故事还有个结尾。结尾是,当那些女人到达时,所有的丈夫们都等在路口,他们呼啦一下冲上去,和自

13、己满身风尘的妻子孩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作为医生,我当时也站在那里等她们。当我看到这一场景时,忽然想,幸好我没结婚 。 苗娜忽然大声说,不是说好了不许讲伤心故事的吗? 她的眼泪和话同时涌出。没有人说话。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标题为“我讲最后一个故事”,但在米晓岚“讲最后一个故事”之前却用了不少的篇幅写其他人,这是为“我讲最后一个故事”做铺垫。B米晓岚所讲的故事中所谓“认识的一个女人”其实就是她自己,她和严亮分手的原因主要是家人的坚决反对。C米晓岚专门乘坐飞机赶到西藏去见严亮,是因为她怎么也忘不了严亮,无法

14、开始新生活,她想做一次努力,看自己是否有勇气面对西藏。D小说以“每人讲一个故事”开篇,构思非常巧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讲故事”也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5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5分)6严亮“吃蝎子”的故事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为人但有真性情怀念王瑶师陈平原先生走了,走得那么突然,弟子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半个月来一直恍恍惚惚,直到追悼会归来,才确信大树已倒,烟斗不再飘香。记得曾与先生谈起陶渊明的自撰挽歌,先生十分欣赏:“亲戚或余悲,他人

15、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只是学生不肖,无法达观,也未能忘情,只能借此等世俗文字略表心意。 当年在广州念书,曾听过先生一次演讲,内容并没听清(先生山西口音很重),只是为先生那口衔烟斗怡然自得的神态以及那“莫明其妙”但确是发自肺腑的朗朗笑声所征服,就此决心北上求学。那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一个老学者,能于大庭广众中如此毫无顾忌地开怀大笑,足证其胸襟的坦荡以及充分的自信。五六年来追随左右,令我感叹不已的,主要还不是先生的博学深思,而是先生的“真性情”。有学问者可敬,有“真性情”者可爱,有学问而又有真性情者可敬又可爱。此等人物,于魏晋尚且不可多得,何况今日乎?先生的治学道路,正像他正在编撰的

16、论文集副题所示:从古代到现代。先生早年治中古文学卓有成就,50年代初撰中国新文学史稿,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开创者。其中的“魏晋风度”不只是先生的治学范围,更是先生的立身处世之道。先生客厅里挂着鲁迅自嘲诗手迹和题有归去来辞的陶渊明画像,可作为其精神、情趣的表征。 我从先生念书数载,最大的收获并非具体的知识传授,而是古今中外经史子集“神聊”,谈学问中的人生,也谈人生中的学问。在我看来,先生的闲谈远胜于文章,不只因其心态潇洒言语幽默,更因为配合着先生的音容笑貌,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听先生聊天无所谓学问非学问的区别,有心人随时随地皆是学问,又何必板起脸孔正襟危坐?暮色苍茫中,庭院里静悄悄的,先生讲

17、讲停停,烟斗上的红光一闪一闪,升腾的烟雾越来越浓几年过去了,我也就算被“熏陶”出来了。 先生爱喝酒,但似乎量不大,也未见先生醉过。大前年春节,先生留几位在京的弟子在家里吃饭,听说我不会喝白酒,先生直摇头:“搞文学而不会喝酒,可惜,可惜!”四十多年前,先生撰文人与酒一文,曾引杜甫诗“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八六年先生为陶渊明学会题辞,又引录了这首诗。先生“诗”不大作,“酒”却是常喝的。整天醉醺醺自然不足为法,可“终年醒”者也如陶令所讥笑的“规规一何愚”。学术上先生相当宽容,只要能言之成理就不再苛求。可对人生,先生却并不怎么宽容,甚至可以说有点峻厉。几十年风风雨雨,多的是

18、恩恩怨怨,先生不放在心上,并非健忘,而是推己及人,感叹“我在那位子上也许也会这样做”。可理解人性的弱点并不等于泯灭是非,先生谈到有些人和事时声色俱厉,就因为其并非“身不由己”,而是“人品问题”。先生喜欢品评人物,也喜欢谈论轶闻琐事,不是因其有趣,而是安危显大节,琐事见性情。先生往往于一些并不怎么起眼的小事中分析、判断一个人的性格、趣味和才情,而且确实有先见之明。我相信先生此等“识鉴”的本领是从魏晋文人那里学来的。先生喜欢把深刻的生活感受凝聚成甚具幽默感而又容易记忆的简短句子,这除了自身的敏锐和机智外,我相信跟世说新语的影响不无关系。多少人一辈子说不出一句属于自己的有意思够水平的“好话”,先生却

19、留下那么多耐人咀嚼的妙语,怎能不令人羡慕? 先生为人坦荡、达观,但又有点高傲、任性,有时甚至近乎专断这一点子女及弟子的感受可能与外人不同。先生明显“内外有别”,对一般朋友和客人注重礼节,可对子女和弟子却从不讲客套,批评起来一点不留情面,不只一个弟子被当面训哭。先生从不当面夸奖学生或者问寒问暖表示关心,似乎高傲而又冷漠;但大家都知道先生很有人情味,只是不愿表露。先生常暗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可当面偏又装得若无其事,决不允许向他道谢。 今年5月7日是先生七十五诞辰,我曾戏拟了一副祝寿的联语:“清茶三盏纵论天下风云说了自然白说,烟斗一根遍打及门弟子挨过未必白挨。”如今,先生走了,再没有人拿着烟斗敲

20、打我们这些没出息的及门弟子了。 八九年岁末于北大畅春园【相关链接】在上世纪50年代的极“左”思潮影响下,先生终日战战兢兢,但却坚持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从未放弃。 钱理群从痛定中挤出的回忆与理解凡有机会与先生接触过的人,大概都为他那机智的谈吐,诙谐的语言,豁达的气度,潇洒的风姿以及极有特色的、可以称之为“王瑶之笑”的笑声所吸引。 钱理群从痛定中挤出的回忆与理解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陈平原的文章开篇谈及恩师对生死非常达观,而自己未能忘情,表达了对恩师的景仰,也交代了写作的缘由。B从材料内容来看,王瑶治学范围宽广,治学成就卓著。C从陈平原的文章来看,王瑶的爱好、

21、治学和为人深受世说新语的影响。D陈平原认为恩师王瑶对人生并不怎么宽容,甚至可以说有点峻厉。钱理群的看法与此不同。8下列对为人但有真性情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从王瑶客厅挂着题有归去来辞的陶渊明画像到他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对陶渊明人格的肯定及对世俗规矩的不屑。B作者跟随王瑶念书,最大的收获得于闲谈之中,这种闲谈看似随意,但作者认为因融入了王瑶的学问和人生而远胜其文章,使学生获益颇多。C在这篇悼念师长的文章中,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多个方面生动地描摹出恩师王瑶的生活片段、治学特点和精神风貌。D“烟斗”在文中多次出现,它不仅是王瑶生

22、活中必需之物,也承载着他的性情与学问,在学生那里,“烟斗”甚至已经成为老师的象征。E王瑶“内外有别”,对外人注重礼节,是他不愿袒露内心,呼应“高傲”;对内不留情面,是他真实性情的流露,呼应“任性”。9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

23、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

24、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

25、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分裂。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

26、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B比冠:等到成年。古代男子十八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C神宗:庙号即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起源于商朝。此处“神宗”正是庙号。D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

27、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C苏轼调到徐州任知州时,恰逢黄河决口泛滥,他身先士卒,率领军民奋力抗洪,修筑长堤,最终保全了全城。D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日久生弊。王安石担任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却不知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坚持己见,说两种制度都有弊端,司马光很不高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14-15题。奉

28、寄韦太守陟(唐)王维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注】韦太守陟曾任吴郡襄阳等地太守。王维在边关写此诗。高馆:驿馆。岁方晏:一年将尽。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该诗一二句“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中的“自”和“空”用得妙,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看似环境点染,实为诗人内心情绪的写照。B三四句描写高远阔大的边城秋气肃杀的景象,视听结合,一静一动,调动了多种感官。C五六句中诗人视觉由下而上,描写出了塘水凛冽、岸草衰败、驿馆外梧桐稀疏枯干的景象。D诗歌前六句通过对一系列边城景物的

29、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阔远、雄浑豪壮的氛围。E本诗的情感表达非常含蓄,主要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来传达。15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请简要说明。(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两句回忆了当年求学期间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情景。(2)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燕国太子丹及宾客送荆轲前去刺杀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以歌相和,士皆垂泪涕泣。他又上前唱歌曰:“_,_”,复为慷慨羽声,_,发尽上指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

30、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此亡秦之续耳 天下皆叛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A BC D 18、对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欲呼张良与俱去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若属皆且为所虏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此亡秦之续耳 秦王购之金千斤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A BC D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获得了助学金,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教育局的文件,信息闭塞的徐玉玉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在座谈会上,抗洪救灾英模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水库除险加固、

31、河流治理、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只要上下一致,戮力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人民必定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看着景区里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对“禁止烧烤”的警示牌习以为常。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摒弃那些限制和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僵化模式、陈旧思维和不良风气。A.B.C.D.

32、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B. 近日,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办事大厅,食药监工作人员付爱武轻点鼠标,湖北灵芝谷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食品经营许可证电子版即刻生成。这是宜昌自贸片区发放的首张电子许可证。C. 在参会人员领取的会议资料中,一份题为“以人才评价指挥棒引导激励新时代农民湖北省宜昌市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情况介绍”的专项通报特别亮眼,这是本次培训会下发的唯一通报,也是近年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市州职称工作罕有的专项推介通报。D. 中国有繁荣的互联网经济,世界互联网企业

33、前10强中国有4家,仅电子商务交易额一项今年已超过2万亿美元左右,而且还在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2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高考作文要有读者意识。平时作文,是写作者自赏,是小范围好友传阅,是通过发表让公众了解,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考扬作文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着镣铐的舞蹈,考生要有读者意识。考场作文的读者,就是那个未曾谋面的阅卷老师。其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写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树立读者意识的必要性。A既/也所以不但还B不管也还因为既又C/还又因而不仅而且D无论还抑或因此不仅而且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

34、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古代经典,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古代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与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并且,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古代经典对社会而言,。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光阴似箭,时光匆匆。蓦然回首,十六年岁月只在弹指间。在小学、初中这九年的求学生

35、涯中,老师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而我们在这些回忆中也渐渐长大,从无知的孩童变成了有志向的青年。请你以“难忘_老师”为题,选好角度,补好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7年秋期中联考高一语文参考答案选择题(多选题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5分,单选每小题3分,共49分)题号123478101112141718192021答案DACBDCDABBDECBACD1D 解析: D项,“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更造户籍”是汉代要求。属张冠李戴。故本题选D。2A 解析: A项,“各级贵族的私民”这一说法与原文不符,根据文意

36、可知,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故本题选A。3C 解析: C项,“西周和汉代都是经典的封建制”这一说法有误,根据文意可知汉代不属于经典的封建制。故本题应选C。4B 解析:“其实坦率地说,家人不反对,她自己也缺乏勇气,也害怕面对西藏。”可见家人反对只是他们两人分手的原因之一,从后文她去寻找严亮而中途返回的情节看,家人反对不应该是主要原因。故而选B项。5(1)“处长”“老板”的“城市”生活与军人严亮的边疆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军人及军属生活的艰辛与不易;(2)聚会开始时充满笑声的热闹气氛与最后一个故事讲完后“没有人说话

37、”的寂静沉重的氛围形成对比,展示出军人平常外表下所蕴含的令人动容的真情与品格。(答对一处得2分,答对两处得5分。若考生谈及严亮“幸好自己没结婚”与米晓岚中途返回的对比凸显了军人高尚的品格的,或有其他言之成理的表述,也可酌情给分。)6突出人物形象。“吃蝎子”的故事表现了严亮热爱边疆、为边疆战士解决实际问题而深入钻研业务以及胆大心细的形象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丰富故事情节。“吃蝎子”的故事丰富了本文所讲的“故事”内容,增加了本文故事情节的内涵。引出下文。正是在严亮“吃蝎子”的故事被评为 “今晚最精彩的故事”之后,米晓岚才讲出了“最后一个故事”,将小说情节推向了高潮。(6分,每点2分)7D (

38、于文无据)8CD(选中一项得2分,选中两项得5分。A项中“对世俗规矩的不屑”欠妥; B项中原因是“心态潇洒言语幽默,配合着先生的音容笑貌”;E“高傲”的说法有误)9感情深沉真挚;亲切,娓娓道来;有浓厚的学者气息(一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10A11B(“十八岁”错误。应该为二十岁。)12B(殿试中乙科,而不是欧阳修录他中的。)13(1)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谁与守”宾语前置1分,“是”“败”各1分,句子大意2分。)(2)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庐

39、”、“分堵”、“卒”各1分,句子大意2分。)14DE(D项中“雄浑豪壮”不正确;E 本诗的情感既有含蓄表达,也有直抒胸臆(最后四句)15. 诗人面对高远阔大的边城秋气肃杀的景象深感寂寞孤独。对故乡和好友的思念之情。作者看到昔日威武雄壮的边关重地变成了一座荒凉凋敝的废城,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愁绪。(每点2分,若谈及“正逢年末岁尾,又是一年将尽时,自然生出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之慨叹。”也可酌情给分。)16(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17 C 18 B(依次为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19 A【解析】言之凿凿:形容说话有真凭实据,而

40、不是空泛的用语。广开言路:形容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用错对象。勠力同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觉得很平常。此处使用错误,可改为“熟视无睹”。临危受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此处使用错误,应该为“临危授命”。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20C【解析】A项,语序不当,“隆重”要放“北京后”;B项,缺介词,需在“湖北自贸区”前加“在”;结构混乱,应该把“即刻生成”置于“湖北灵芝谷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之前并加“了”。D项,成分赘余,“超过”“左右”,保留一个即可。21D【解析

41、】本文段的大意是强调考生写作高考考场作文时要有考场意识。论述了平时作文的阅读通道,这三者构成“选择关系”;“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与“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选用“因此”;两个分句之间有递进关系,所以选用“不仅而且”。22现在为什么还要阅读古代经典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以转变风气【解析】本文段的大意是探讨阅读古代经典作品的作用。空,根据后文的内容提示,此空主要是探讨为什么要阅读古代经典。空,根据前文的内容提示,阅读古代经典可以经历文化的熏染;以及后文的提示“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可填写阅读古代经典给人的气质带来变化;空,此句是总结句,根据上文,阅读古代经典对于社会而

42、言也有好处,即“转变社会风气”。23参考2017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等级分值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主题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

43、略显丰富略显文采略显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深意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

44、,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

45、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

46、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