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723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4.1《孙中山三民主义》教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1孙中山三民主义2.教材分析及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这一优势,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

2、础。本课引言由图片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内容为孙中山的形象,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对孙中山的感性认识。文字部分指出了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目的及对三民主义的总体评价。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历史关头,民族英雄孙中山为救国救民创立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思想。建议教师以图片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图片为我们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光辉形象,你知道孙中山在民主革命过程中领导的重大革命运动是什么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二,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你知道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创立三民主义的理论吗?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引言内容

3、,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第一目“三民主义的提出”。教材首先从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孙中山由改良向革命的转变以及孙中山创立革命理论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了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历史背景,随后教材重点阐释了三民主义的内容,最后教材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对三民主义作了评价。(1)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理解本部分内容,必须建立在对辛亥革命前先进中国人救国方案高度驾驭的基础上,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再忆再现有关的历史知识和重要结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创立革命的理论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

4、病夫,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早年曾在英美及英国统治下的香港学习,非常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政策。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这时,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建议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首先选取一些孙中山这一时期活动的图片,制成投影,并结合投影向学生介绍孙中山的有关活动。在此基础上,可

5、以组织学生讨论:你从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中,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的内容及【学思之窗

6、】第一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是怎样形成的?(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三民主义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掌握有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作出明确的阐释。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确立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

7、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

8、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三民主义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它的进步性,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二是它的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内容,然后分组讨论,问题一: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问题二:三民主义有哪些进步性,又有什么局限性?其局限性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第二目“从思想论战到临时约法”。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

10、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教材从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所产生的影响、三民主义指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取得的成果、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体现三个角度展现了三民主义的历史影响。(1)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从1905年到1907年,资产阶级和革命派和保皇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了一场论战。这场论战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建议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如:论战的双方、论战的原因、论战的焦点问题、论战的影响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完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建议教师同学生

11、一起分析这次思想论战的性质。(2)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实践教材从两个角度叙述了三民主义的实践结果,一方面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三民主义自身具有局限性,在它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斗争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三民主义不能指导

12、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的结局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建议教师首先播放有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资料片,内容要涉及武昌起义的成功、清朝统治的覆亡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历史作用有一个感性的了解。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三民主义的实践结果。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问题一、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问题二、阅读【学思之窗】提供的材料,该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问题三、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最终的结局有何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在师生共同解决的基

13、础上,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的学习。第三目“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教材从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区别等方面对本栏目内容作了叙述,实际上从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历史影响及评价等角度对新三民主义进行了阐述。(1)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结局的历史教训、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师生共同解决以下问题:孙中山对俄国十月革命持何态度?其态度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对孙中山先生又有何新的认识?

14、在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应给予鼓励。(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对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教材用文字和表格两种形式进行了表述。表格内容是文字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建议教师将表格内容做成投影片,指导学生结合投影阅读教材文字内容,并自己理解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谈论: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反映出孙中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的提出,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形成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关于新三民主义的影响,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问题。问题一、新三民主义为什么会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5、问题二、新三民主义同国民大革命的迅速发展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是本部分内容的难点。建议教师处理好二个角度:一、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二、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这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但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也有着原则的区别。对

16、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作了明确的论述。建议教师向学生阐述清楚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问题一:阅读【学思之窗】,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关系?问题二: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关于“三民主义的提出”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三民主义的提出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建议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救国的探索主张及其实践的结局。如洋务派提出了什么样的救国主张?洋务运动为什么失败等等。然后导入本课的学习。孙中山由改良向革命的转变,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孙中山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从

17、而为学生理解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奠定基础。关于三民主义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四步完成学习。第一步,由学生阅读教材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使学生自己掌握“三民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并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第二步,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第二部分内容,并结合教材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自己总结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第三步,教师将三民主义的内容做成幻灯片,边向学生展示边进行讲述,要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阐述清楚,要阐释它们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力求使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三民主义。第四步,让学生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在师生共同解难答疑的过程

18、中结束本问题的学习。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其内容明确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以此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思想论战到临时约法”。教学时将这一栏目根据内容划分为两个问题,一是思想论战,二是三民主义的实践。思想论战的教学,可将有关内容设计成表格,制成投影,表格的内容可以包括论战的双方、论战原因、论战的内容,论战的影响等,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会学历史。关于三民主义的实践,教学时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回答:教材从哪些角度阐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的结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19、教师作出总结,三民主义在实践中,一方面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帝制,颁布了临时约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三民主义局限性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形成三民主义需要进一步发展的认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教师可首先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最后结局,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具有与时俱进精神的孙中山先生为了推动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将旧三民主义进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速读本栏目内容,让学生对本栏

20、目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材料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将本栏目内容列出提纲,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识记以下内容: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内容、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在此基础上,教师主要组织学生谈论以下问题: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说明了什么?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本质区别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可以深化对新三民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2.教学案例案例一在学习三民

21、主义的提出时,可以这样导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案例二在学习思想论战时,可以这样处理:(1)论战的起因,只作简单了解,教师讲明: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已成

22、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等改良派却站在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2)论战的内容,教师先引导学生归纳论战的三个焦点,明确双方观点的差别。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革命派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民族利益。(3)论战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通过论战,革命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论战的性质,明确这次论战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案例三在本课内容学习完成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下的讨论:(1)本课内容涉及到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

23、两次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2)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但教师总结时一定要紧扣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族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们应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这一问题在讨论时,师生都可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通过讨论这一问题,既深化了本课内容,又升华了思想情感。四、问题解答【学思

24、之窗】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三民主义?解题关键: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来源,并明确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目的。思路引领:防止欧美革命弊端在中国的出现;完成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任务。答案提示: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是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防止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分化和对立,避免出现欧美革命带来的社会弊端。2.康有为曾经倡导维新变法,这时又追随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谈谈你的看法。解题关键:把康有为的思想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理解尊孔复古逆流出现的历史根源。思路引领:康有为从顺应历史潮流转为阻碍历史的发展;三民主义指导的辛亥革命没

25、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答案提示:康有为的行为说明他已由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维新者变成了阻碍民主共和发展的反动者;同时也说明三民主义指导的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社会的封建思想依然十分浓厚。3.结合材料谈谈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什么关系?解题关键: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三大政策缺一,就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思路引领:新三民主义是指导思想,三大政策是具体体现。答案提示: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对中国民

26、主革命起了什么作用?解题关键:三民主义与同盟纲领之间的关系。思路引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答案提示: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统治。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它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2.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

27、有哪些进步?解题关键:准确把握教材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思路引领:理解新三民主义新增加的内容。答案提示: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并提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民生主义与扶助农工紧密结合。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课堂讨论,如何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活动提示:引导学生从历史意义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等方面思考,鼓励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讨论。2.阅读与思考原题略思考提示:通过阅读材料,找出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共同之处和主要区别。(山东省济宁一中李成顺)五、资料与注释1.

28、原始资料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

29、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冶化焉。其他旋维于小己大群之间而成为故说者,皆此三者之充满发挥而旁及者耳。民报发刊词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主义比较起来,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第一,相同部分。这就是两个主义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上的基本政纲。一九二四年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中的革命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三个政治原则,同共产主义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的政纲,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这些相同,并由于三民主义见之实行,就有两个主义两个党的统一战线。忽视这一方面,是错误的。第二,不同部分。则有:(一)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的不相同。共产主义的全部民主革命政纲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

30、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部分。如果它不补足这些,并且准备实行起来,那对于民主政纲就只是基本上相同,不能说完全相同。(二)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共产主义于民主革命阶段之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因此,于最低纲领之外,还有一个最高纲领,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纲领。三民主义则只有民主革命阶段,没有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因此它就只有最低纲领,没有最高纲领,即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纲领。(三)宇宙观的不同。共产主义的宇宙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三民主义的宇宙观则是所谓民生史观,实质上是二元论或唯心论,二者是相反的。(四)革命彻底性的不同。共产主义者是

31、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即有革命彻底性。三民主义者除了那些最忠实于革命和真理的人们之外,是理论和实践不一致的,讲的和做的互相矛盾,即没有革命彻底性。上述这些,都是两者的不同部分。由于这些不同,共产主义者和三民主义者之间就有了差别。忽视这种差别,只看见统一方面,不看见矛盾方面,无疑是非常错误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所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这篇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前,三民主义是旧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旧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三民主义,是旧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三民主义是新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新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

32、命的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这种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是孙中山先生的大功劳,是在中国革命作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一部分的时代产生的。只有这种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中的政纲,即其最低

33、纲领,基本上相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2.课文注释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1905年11月,同盟会在东京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对汉族的压迫,并不排斥满族人民;也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孙中山还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分为三个时期,即“军政时期”、“训政时

34、期”和“宪政时期”。并提出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家机构组织的具体设想,即“五权宪法”,指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各自独立,又相互制衡。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因此它不但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也受到了包括广大劳动人民在内的一切民主派的拥护。在一段时期内,它成为中国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

35、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正是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广大革命志士团结一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这篇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内容,人民“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

36、本。规定“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反对土地权“为少数人所操纵”。稍后他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经过这样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便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最大特点就是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它也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孙中山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转变过程。1894年春,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了改革的主张,但李鸿章拒绝召见他。当时,适逢甲午战争,孙中山对清廷在战争初期的颟干页无能尤感愤懑。从此以后,孙中山走上了

37、民主革命的道路。1894年11月,孙中山回到檀香山,他联合二十多位华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在会章中指出中国正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机,猛烈抨击了清政府的腐朽。会员入会的秘密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又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香港的兴中会一成立,立即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孙中山在广州设立了农学会的组织作为掩护。兴中会在广州的起义,预定在这年10月26日(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发动。但事先被广州地方政府发觉了。广州政府破获了起义的机关,查到了从香港偷运到广州的枪械。70多人被捕,孙中山的好友陆皓东牺牲。孙中山侥幸逃亡。孙中山自广州失败后,赴日本,再经

38、檀香山而到美国,又转到了英国。清朝驻伦敦的使馆设计把孙中山诱骗入使馆,准备把他偷偷押运回国。幸经营救脱险。经此事件,孙中山在国际间开始作为中国的革命家而驰名。1897年,孙中山来到日本。随后他就在日本东京、横滨两地继续宣传革命。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先后来到日本。孙中山等人主动联络他们,希望能联合反清,但被拒绝。1900年,策划惠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继续在国外展开革命活动。黄兴黄兴(18741916)原名轸,派名仁牧,字岳生,号谨吾,后因从事革命活动,改名兴,号克强,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领袖。1896年中秀才。1899年10月被派赴日本考察教育。1900年春回国。1902

39、年夏被选派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1904年2月成立华兴会。随后积极联络会党,运动新军,计划于阴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生辰,炸毙在皇殿行礼的全省官吏,宣布起义。不幸事泄失败,逃亡日本。1905年7月下旬与孙中山会晤,共商建立全国性革命组织。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提议推举孙中山为总理,被孙中山指定为庶务,居协理地位。1906年,策划萍浏醴起义。1907年3月,因孙中山被迫离日,代理同盟会总理职务。1911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潜往香港养伤。武昌起义后,指挥汉口汉阳保卫战,苦战近月,促使各省次第光复。中华民国成立后,任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参谋部总长。“二次革命”中任江苏讨袁

40、军总司令,失败后亡命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因意见不合,拒绝加入。6月由日赴美。在美国积极宣传反袁,策动各派力量联合讨袁,并为组织讨袁军出谋划策,筹集军饷。1916年7月回上海,与孙中山重新携手,共商国事。10月31日因患胃血管破裂逝世。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通告,主持丧务,并作祭文、挽联,盛赞战友才干贡献,慨叹“后死何堪”。著作收入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等。宋教仁宋教仁(18821913)名链,字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1年中秀才,1903年入武昌文普通学堂,常与同学田桐等议论时政,渐萌革命思想,引起清吏注意,避走长沙。1904年,与黄兴一起成立华兴会。1905年8月,参

41、加中国同盟会,任庶务干事兼撰述员。1911年7月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当选总务部干事,他曾参加筹备广州黄花岗起义,起草了文告、约法和中央制度、地方政治机关的设施。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宋任法制院院长,他起草了多部法律。4月,临时政府北迁,宋任农林总长,但由于不满袁世凯的专横,不久辞职。宋教仁一贯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与几个小党派联合在一起,组成为国民党。孙中山当选为理事长,他当选为理事,受孙中山的委托,代理理事长的职务。国民党遂成为当时第一大党。1913年,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国民党获392席,占绝对多数。宋教仁希望以多数党的地位,成

42、立责任内阁,约束袁世凯专权。在正式国会开会之前,宋教仁从老家长沙沿江东下,途经武汉、安徽、上海,再到杭州、南京,一路上到处发表演讲,批评袁世凯政府,阐述自己的宪政理想,为建立责任内阁,实现民主政治大造舆论。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车站被袁世凯派来的人刺杀,两天后,身亡,年仅三十二岁。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4年,华兴会、光复会策划长沙起义败露,很多革命志士流亡到日本。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受到各革命团体、革命留学生和爱国华侨的热烈欢迎。孙中山拜访黄兴,建议华兴会与兴中会联合,共同致力革命,黄兴深表赞同。经过反复磋商后,孙中山、黄兴等便决定召开一次有各地区和各方面代表参加的会议

43、,来讨论成立革命团体的事情。这次会议在7月30日举行。当天派有留学生到日本的中国十七省都有人到会,其中一些人是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组织的成员,一共70多人。大家经过讨论,决定新团体命名为“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为革命宗旨。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有国内17省的代表100多人出席。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黄兴担任执行部庶务,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总理不在时,有代理会务之权。同盟会成立后发展很快,不到一年会员便扩展到一万人以上。同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在东京创刊。孙中

44、山在发刊词中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作了进一步阐述,将同盟会的十六字宗旨归纳成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鲜明地揭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斗争是一场争取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坚持保皇,成为保皇派,反对革命。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主办新民丛报,以此作为喉舌,发表攻击革命、鼓吹君主立宪的文章。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保皇派以新民丛报为喉舌,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的主要问题是:第一,要不要革命。保皇派认为清政府实行的是“仁政”,今天的政府仅是“太后、荣禄一等

45、人之罪”。中国只能行君主立宪,不能用暴力行民主共和。革命派批驳了保皇派的种种谬论,指出清政府投降卖国,已经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只有唤起民众,推翻清政府及其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才能救中国,坚持暴力革命的思想。第二,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保皇派认为中国人民“民智未开”,中国不是“政府恶劣”,而是“国民恶劣”。在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革命派认为不是民智未开,而是民智大开。要开“民智”,必以革命开导之。“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及民主共和的思想,是世界人民也是中国人民普遍的要求,只要推翻了清朝政府,中国必然走向民主共和的道

46、路。第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保皇派对平均地权大肆攻击。革命派指出地主依靠土地,徒手坐食,不给社会生利反而分利,不利于社会发展。只有实行土地国有制,才能解决“贫富悬隔”之害,才能发展生产,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1907年8月,新民丛报被迫宣布停刊。革命派获得胜利,使革命思想盛行于中国,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孙中山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临时参议院花了约一个月时间,制定了效力相等于宪法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为总纲、人

47、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7章,共56条。约法是中华民国当时的最高法律,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为防止袁世凯今后擅自篡改临时约法,特地在附则中规定,修改约法,必须“参议院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它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它不仅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在中国宪政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孙中山发动的

48、“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产生了全国统一的中华民国,北洋系军政集团领袖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初,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但他很快被暗杀。袁世凯积极准备镇压南方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动员下,李烈钧于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宣布江西独立,于12日向进驻九江的北洋第六师发动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以及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

49、的二次革命全面爆发。但是,讨袁军仓促上阵,孤立无援,9月1日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逃亡日本。二次革命是一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战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继承了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不畏强权,英勇奋战。它的失败也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软弱性。护国运动袁世凯倒行逆施,加紧推行帝制复辟活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一场反帝制、反复辟、反卖国的运动席卷全国。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自任总理,号召革命党人“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决心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同时,发

50、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19条罪状,并宣布成立护国军政府和护国军。分兵三路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军。这推动了全国讨袁形势的迅猛发展。全国各省相继独立和爆发反袁的武装起义。随着形势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也不再支持袁世凯。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却还想当总统。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除恶务尽”。并命令各地中华革命军务必与讨袁各派协同作战。在护国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下,袁世凯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6月6日,他忧愤交加,一命呜呼,结束了可耻的一生。6月29日,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护法

51、运动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实权。段祺瑞一上台就把毁灭约法和武力统一作为施政重点,公开宣布“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主张武力统一。孙中山提出要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号召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南下广州,举起了护法的旗帜。海军总长程璧光拥护孙中山的主张,率第一舰队南下参加护法。同时,原国民党议员也纷纷到达广州。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除了对付革命派以外,也直接危及到西南军阀的地盘,因此他们想借助孙中山的声望,以对抗段祺瑞的武力,所以得到了西南军阀某种程度的支持。8月25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开幕,决定组织护法军政府。9月1日,选

52、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护法军政府成立。9月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布段祺瑞等为叛逆,并出师北伐。护法战争正式开始。9月18日,湖南宣告自主。不久,组成护法军湘军指挥部,推举程潜为总司令,湖南护法军同北洋军在湘潭西倪铺迎战,护法战争正式爆发。各地纷纷响应。在湖南,护法军连战连捷,迫使北洋军多次易帅。其他如四川、福建、湖北等战场,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在短短的三四个月内,护法运动就遍及到十几个省份。11月,段祺瑞被迫辞职。护法军内部也发生分裂,没有继续进攻。第二年3月段祺瑞重新上台后,组织北洋军大举南攻,护法军在湖南占领的地盘很快大部丢失。4月10日,非常国会秉承西南军阀的意旨,通过中华

53、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决定改组军政府,将大元帅制改为总裁合议制。孙中山愤而辞职。5月21日,孙中山在绝望之余,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护法运动失败。1920年底,孙中山指挥陈炯明驱逐了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再回广东,掀起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4月,非常国会推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并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成立民国政府,并作北伐的准备。1921年底,孙中山在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陈炯明掌握了实权。北伐战争打响后,陈炯明于1922年6月乘北伐军平定江西之际,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悬赏二十万元捉拿孙中山,并且炮轰总统府。8月孙中山被迫下野,再次离粤回沪。第二次护法战争又以失败告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

54、国代表大会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和具体帮助下,以解决改组问题为中心内容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这次会议代表总额196人,到会165人。代表中一半由各省党部选举产生,一半由孙中山指定。其中共产党员约占40%。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林伯渠、谭平山、王烬美、李维汉等人都以个人身份出席了大会。孙中山以总理身份担任主席并致开幕词,他说:“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改组国民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在这次大会上,孙中山总结了历次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承认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在孙中山主持下,大会通过了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革命的新“三民主义”。这次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组织国民党政府之必要案等决议案。选举产生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举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戴季陶、李大钊、邹鲁等24人为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等17人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