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477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公共精神要求个体超越一己私利的藩篱,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

2、公共事务。公共精神与个体的利益意识并不是矛盾的,公共精神倡导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对公共利益的重视并不是要抹去个体利益的独特性,而是要摒弃对个人利益判断的独占性,主张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要以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得以满足为前提,重视个体对共同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公共精神的理念与狭隘的自私自利的观念是相对的,后者关注的仅仅是和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事务,如果参与这些事务能够给其带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直接利益,他们就会对这些事务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一旦公共事务涉及面广、影响人数众多,人们常常持“搭便车”的心理,企图通过其他人的参与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坐享其他人努力带来的好处。至于那些和自己无直接利

3、益关系的公共事务则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缺乏参与的热情和意愿。个体的理念素养是由模式性的社会化过程灌输而来的,公共精神的教育是克服狭隘自私心理的有效方法。提升民众的公共精神,首要的策略是通过学校大力加强公共精神的理论教育社会化过程贯穿于每个个体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但最重要的是前20年。学校是最为系统、最为有力的社会化媒介,面对的对象也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青少年群体。因此可以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融入公共精神教育的内容,将其作为现代公民素养培育的重要面向。学校阶段公共精神教育的重点是公共精神基本意识与观念的植入,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易于接受的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公共精神的实质与

4、价值。学校公共精神的理论教育应该依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层次,循序渐进地设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同时避免单纯空洞的说教。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将公共精神具象化,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青少年在社会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就牢牢树立起公共精神的理念。学校阶段的公共精神教育为民众公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认知方面的基础,但对个体而言,在学校学习的经历只是整个人生中较小的一部分。对个体而言,社会化是贯穿一生的连续性过程。为此政府作为民众公共精神培育的主导性力量,必须大力加强公共精神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延续和强化学校公共精神教育的成果。政府的宣传教育是通过制造一种强烈的情绪感召力来达到对公众的思想

5、进行有意识引导的活动,实质上是通过引导公共舆论来塑造一种社会氛围,从而达到影响个体的目的。政府对公共精神的宣传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倡导和推崇公共精神的社会氛围,能够改变人们对公共精神的看法与评价。政府对公共精神的宣传教育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针对宣传的对象主要是已经生活于复杂社会中个体的现实,宣传的基调应该避免使用命令式的专断性话语,采用一种平等交流与劝导的态势,将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凸显公共利益的实现对个体利益满足的意义。相对于以灌输方式为主的学校理论教育和以感召方式为主的政府宣传教有现实的参与实践是一种更加直接、有效的公共精神教育形式,也是公共精神的生长点所在。公民气质的养成最

6、终要在参与实践中才能得到升华。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政治上的美德实际上就和生活中的技艺一样,都是通过练习和不断的运用而积累起来的”。公共精神的培育以学校的理论教育和政府的宣传教育为前提,但通过外界导入的公共精神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只有在民众参与的自我实践锻炼中才能够得到巩固,也才能够将外在的规范性要求不断内化为个体的自觉意识。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对公共事务的直接参与是对民众进行公共精神教育最有效的形式。当前,可以将民众对基层公共事务的参与作为社会领域与政治领域公共精神培育的训练场,不断扩大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范围。基层公共事务和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基层公共事务中民众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

7、益形成了直接的交汇点,公共精神倡导公共利益保护的理念在此能得到最直接的检验。基层公共事务参与中,公共协商与对话的进行使得对不同意见的宽容和不同利益间的妥协成为一种必要。为了整体公共利益的达成,诸多个体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并对个体的利益主张做出相应调整,基层公共事务的参与由此为民众公共精神的历练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平台。公共精神是一国民众道德素养的核心部分民众具有充沛的公共精神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教育则是培养一国民众公共精神的有效举措。其中,学校理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民众关于公共精神内涵与价值的理性认知,政府宣传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营造尊崇公共

8、精神的浓郁氛围,民众自我实践教育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将公共精神理念内化与升华。三种公共精神教育的形式相互配合、协同增益。(摘编自唐斌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公共精神的培育)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实现的前提,因此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必要提倡摒弃个人利益。B.公共精神是指既要重视公共利益,也要重视共同体对个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C.对个体而言,学校阶段的公共精神教育比政府对民众的公共精神培育更重要,作用更大。D.政府公共精神的教育对象是生活于复杂社会中的个体因此要尽量采用平等交流的态度。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公共事务采取毫不关心

9、的态度或只关心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事务,这都是公共精神缺乏的表现。B.学校公共精神的理论教育应该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易于接受的知识避免单纯空洞的说教。C.文章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强调公共精神的培育要以学校的理论教育和政府的宣传教育为前提。D.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有利于他们重新审视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我们要超越一己私利的藩篱,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公共事务,摒弃对个人利益判断的独占性。B.我们要通过不同方式加强公共精神的培育,提升民众的公共精神,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C.将参与基层公共

10、事务作为社会领域与政治领域公共精神培育的训练场,培养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D.公共精神是一国民众道德素养的核心部分,民众具有充沛的公共精神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5.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学校开展公共精神教育必要性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大 湖蒋冬梅传说查干湖有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

11、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

12、,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

13、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

14、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文本二:大湖描写了一个继承了蒙古族渔猎文化的现任鱼把头在师傅离开后独自一人进行冬捕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渔猎文化的颂扬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而读者也从“鱼把头”这个人物形象看到了古朴的渔猎文化的可贵和自然的伟大。鱼把头冬捕时的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榜样的示范作用

15、和日常习惯常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后续学习,在渔猎文化中,对于冬捕,即便是不断更换的鱼把头,也始终保持着原始的个性。从今年的鱼把头的冬捕行为习惯,足以看到历年来鱼把头共同存在的个性心理,这正是“鱼把头”这个形象在时间和自然的流传下形成的集体个性。这种个性是古朴的,是可贵的,是对自然的向往和自然大湖里大鱼的翘首。鱼把头回忆里的故事和言语体现了渔猎文化的精神实质。小说穿插着回忆,在回忆里读者很容易地就能感受到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便是整个渔猎文化的精神实质。由此可见,在作者所穿插的回忆里,读者清晰明了的是流传在时间和自然里的渔猎文化是古朴的,是可贵的,是一种以鱼把头为人物核心而传承下来的精神品

16、质。鱼把头冬捕时的所见事物展现了渔猎文化的自然本性。作者将渔猎文化的自然本性十分鲜明生动地展现在了小说中鱼把头冬捕时的所见事物之中。渔猎文化依托于自然,于自然间体现。也正是这种自然的淳朴可以看出整个渔猎文化的古朴和真实。大湖所呈现的渔猎文化作为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被列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实至名归。(摘编自渔猎文化)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在写冬捕的过程时,不时穿插鱼把头对师傅的回忆,两条线索有序推进,不枝不蔓,反映了渔猎文化的民族传承由来已久。B.文本一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把冬捕深夜捕鱼队伍出发赶往湖面的场景描绘得充满气势,尽管天气寒冷

17、,捕鱼队伍却紧张、兴奋。C.文本一中将鱼把头捕鱼的一系列娴熟的动作写得很细致,同时也有对大伙整体协作的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分明。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7.下列与文本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交代了鱼把头的历史传承,今年鱼把头独当一面,在冬捕的过程中自然写到往年和师傅一起冬捕的场景。B.小说结尾含蓄暗示人们捕到传说中的大鱼,点明鱼把头捕鱼技术高超,而情节至此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师傅的话语充满哲理。C.鱼把头冬捕时选定冰眼、凿出湖水以及灌酒等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古朴而可贵,使人产生敬意

18、。D.查干渔场的人们依赖于大湖而生,作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猎文化依托于自然而传承,人应当对自然谦卑和敬畏。8.评论者认为大湖是对“渔猎文化的颂扬”。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渔猎文化的特点。(4分)9.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段会宗,字子松,天水,上邽人也。竟宁中,以杜陵令五府举为西域都护。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更尽还,。以单于当朝,徙为雁门太守。数年,坐法免。西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阳朔中复为都护。会宗为人好大节,矜功名,与谷永相友善。谷永闵其老复远出,予

19、书戒曰:“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万里之外以身为本”会宗既出,城郭甚亲附。岁余,小昆弥为国民所条,诸翁侯大乱。征会宗为左曹中郎将、光禄大夫,使安辑乌孙。立小昆弥兄末振将,定其国而还。明年,末振将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元延中,遣会宗即诛末振将太子番丘。会宗恐大兵入乌孙,惊番丘,亡逃不可得,即留所发兵垫娄地,选精兵三十弩,径至昆弥所在,召番丘,责以“末振将骨肉相杀,杀汉公主子孙,未伏诛而死,使者受诏诛番丘。”即手剑击杀番丘。小昆弥乌犁靡者,末振将兄子也,勒兵数千骑围会宗,会宗为言来诛之意:“今国守杀我,如取汉牛一毛耳。宛王郅支

20、头县槁街,乌孙所知也。”昆弥以下服,曰:“末振将负汉,诛其子可也,独不可告我,令饮食之邪?”会宗曰:“豫告昆弥,逃匿之,为大罪。即饮食以付我,伤骨肉恩,故不先告。”昆弥以下号泣罢去。公卿议会宗权得便宜,以轻兵深入乌孙,即诛番丘,宣明国威,宜加重赏。天子赐会宗爵关内侯,黄金百斤。是时,小昆弥季父卑爱疐拥众欲害昆弥,汉复遣会宗使安辑。明年,会宗病死乌孙中。年七十五矣,城郭诸国为发丧立祠焉。(节选自汉书段会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万里之外/以身为本/B.若子

21、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万里之外/以身为本/C.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万里之外以身为本/D.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万里之外以身为本/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雁门,在今山西代县,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山峦起伏,山脊上为长城。B.城郭,内城的墙和外城的墙,内城和外城,此处指有城郭的各国。现在泛指城或城市。C.昆

22、弥,一译昆莫,古代中国西域匈奴王的名号。匈奴有大小二昆弥,受汉王朝册封。D.弩,古代用来射箭的装有臂的一种兵器,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段会宗治绩突出,受西域人敬重。他在杜陵令任上被五府举荐为西域都护,其治理赢得了西域人的爱戴;他离任以后,西域各国上书希望派他来任职。B.段会宗心系边安,愿意建功立名。他同谷永的交情很好,谷永怜惜他年老又到远方任职,曾当面对他进行劝诫,但他还是出边安定边疆,为朝廷分忧。C.段会宗便宜从事,完成朝廷使命。元延年中,朝廷派遣他带兵诛杀末振将的儿子番丘,他担心打草惊蛇,只带精兵三十人,亲手杀死番丘并全

23、身而退。D.段会宗病死任上,享受各国祭祀。卑爱疐率领众人想加害国王,汉朝派遣段会宗前去安抚;第二年,段会宗病死,西域各国为他发丧,建立祠堂祭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明年,末振将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4分)(2)豫告昆弥,逃匿之,为大罪。即饮食以付我,伤骨肉恩,故不先告。(4分)14.段会宗杀死番丘后,赶来报复的人因何而畏服?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送七兄赴扬州帅幕陆 游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岂知今日淮南路,乱

24、絮飞花送客舟。【注】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濬,行七。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幕:幕府。胡马:指金兵。诸公:指当时朝中的掌权者。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这里代指普通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代了写作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形势危急的忧切。B.颔联诗人以“刍荛”自比,在表达抗敌复国的策略得不到采纳的悲愤之时,也流露出归隐山林之意。C.颈联借景抒情,用“急雪打窗”之景,表达诗人内心的痛苦;用“涕俱流”的细节,表现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国家的赤诚。D.尾联点题,诗人将惜别之情赋予乱絮飞花,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25、和感染力。16.“空”字在古诗中常受到诗人的垂青。请简析“吾辈空怀畎亩忧”中“空”字的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1)登岳阳楼中“_,_”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宏的气象。(2)秦与六国的灭亡史常被后人用来针砭时弊,杜牧阿房宫赋以“_”批评了后代统治者的错误做法,苏洵六国论则以泱泱大国自取下策“_”表达对重蹈覆辙的忧虑。(3)“流水”,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时蕴含着诗人深邃的人生思考,有时又承载着道不尽的悲情愁绪,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26、,完成1820题。近期,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正式上线。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方队精心选择一件(组)馆藏经典文物,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并通过主流媒体形成传播矩阵,让博物馆之声_。近些年,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博界乃至社会的热点话题,以文物为主角的荧屏视听节目_。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以各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引来网友点赞,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博物馆说栏目的重磅上线,为“文博热”又添一把火。通过屏幕,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珍贵文物,更可以由此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的军

27、号,作为战争年代的珍贵_,蕴含着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中国美术馆藏方增先中国画粒粒皆辛苦,表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为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其情。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耳熟能详 层出不穷 蔚为大观 写照B.深入人心 屡见不鲜 蔚然成风 见证C.耳熟能详 屡见不鲜 蔚为大观 写照D.深入人心 层出不穷 蔚然成风 见证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人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

28、史现场,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B.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C.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D.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为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20.排比具有“增文势”“广文义”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排比句进行简要分析。(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2122题。近日

29、,一年轻企业家驾驶电动汽车时启用自动驾驶功能发生车祸离世,再度引发社会各界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争论。自动驾驶技术并未发展成熟到大面积普及和商用的阶段,但在销售过程中,自动驾驶的技术能力 。自动驾驶依托人工智能,( ),而机器学习需要海量的数据样本。无论算法如何优化与先进,没有足够强大的硬件支持,也就意味着无法让量产车在自动驾驶时能够处理 。自动驾驶确实是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且可行的方向,但起码在当前,对自动驾驶的应用必须保持足够的审慎。过往的案例已经能够表明, ,当前所谓的自动驾驶技术只能当作是给予驾驶员便利的辅助手段。人,仍然也必须是操控汽车驾驶的唯一主体。自动驾驶仍是新事物,只有对其保持

30、客观冷静,才能促使这一新科技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人类想象。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内核B.人工智能内核之一便是机器学习C.人工智能是机器学习的内核之一D.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内核之一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说:不要大国崛起,只要小民尊严。材料二: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被加拿大禁锢1020天后获释发表讲话。在演讲的最后,她动情地说:“我想感谢我的祖国和祖国人民

31、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我走到今天最大的支柱!”材料三: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曾有过汉武唐宗的雄风:四方来朝,百族相贺。我们也曾有过近百年的屈辱历史:国土任人肆意践踏,国家贫穷落后,统治者狂妄自大,国民愚昧无知。关于“大国崛起”,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A项,“因此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必要提倡摒弃个人利益”说法错误,由原文“并不是要抹去个体利益的独特性,而是要摒弃对个人利益判断的独占性”可知。B项,“也要重视共同体对个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说法错误,应是“也要重视个体对共同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32、。C项,“更重要”说法依据不足,原文说政府对民众的公共精神培育是学校阶段公共精神教育的“进一步延续和强化”,无法得出哪个阶段更重要、作用更大的结论。)2.C(C项,“强调公共精神的培育要以学校的理论教育和政府的宣传教育为前提”错误。文中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是强调要重视民众对公共事务的直接参与。)3.B(原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我们要通过不同方式加强公共精神的培育,提升民众的公共精神,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A项,只是对公共精神内涵的阐释。C项,是其中一种公共精神培育方式。D项,没有归纳文章主体对公共精神培育方式的内容。)4.首先指出公共精神的教育的必要性。然后从三个角度论述如何开展公共精神的教育

33、。最后阐明要让三种公共精神教育的形式相互配合、协同增益。(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5.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青少年群体,也是一个人社会化重要的阶段,在学校开展公共精神培育有利于人们形成奠定公共精神认知方面的基础,树立起公共精神的理念。(6分,酌情给分)6.D(“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说法错误。鱼把头的手第一次颤抖是在选定冰层、凿出冰洞之前,这时候的颤抖是因为第一次独自完成任务,没有师父指导陪伴,内心慌乱、紧张、担心。第二次颤抖是“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是凿开冰洞捕到鱼之后的兴奋、激动。因此,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只有一次能看出他在捕鱼前的担忧

34、紧张,另一次是鱼把头捕鱼后的兴奋和激动。)7.B(“小说结尾含蓄暗示人们捕到传说中的大鱼”说法错误。根据小说结尾处把头的话“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和师傅的回答“大鱼,一直都在湖里”,可见人们从来没有捕到过大鱼,这次也没有捕到传说中的大鱼。)8.渔猎文化具有原始的个性,或者说有蒙古族的集体个性。渔猎文化中蕴含勇敢担当的精神品质。渔猎文化具有自然的本性。(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酌情给分)9.在主题上,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表现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又能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使主题内蕴更加深刻。在人物形象上,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师

35、傅是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鱼把头的形象因此更加立体。在情节上,这种叙述方式使行文富于变化,避免情节单调,叙事平淡。在读者阅读感受上,现实与回忆交织,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而且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酌情给分)10.D(“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取”是动词,“获得,取得”,“卿相”作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万里之外”作“以身为本”的地点状语,意思是“在万里之外应以身体为本”,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11.C(“古代中国西域匈奴王国的名号。匈奴有大小二昆弥”错误,匈奴王称“单于”不称“昆弥”,“昆弥”应该是古代中国西域乌孙王国的名号。自汉宣帝甘

36、露元年起,乌孙有大小二昆弥,均受汉王朝册封。)12.B(“当面对他进行劝诫”错误,根据原文“谷水闵其老复远出,予书戒曰”,应该是给他写信劝诫。)13.(1)第二年,末振将杀害了大乌孙王,恰巧末振将病死了,汉朝遗憾不能亲自杀了他。(“明年”“会”“恨”各1分,句意1分)(2)如果事先告诉乌孙王,乌孙王让番丘逃走躲藏起来,就要犯下大罪。如果你们供给他饮食后再交给我,那就伤害了骨肉的恩情,所以没有事先告知。(“豫”“匿”“饮食”各1分,句意1分)14.段会宗说他们把自己杀掉,如同取汉牛之一毛,对汉王朝没有什么损伤;如果汉兵讨伐,他们的下场将像宛王、郅支一样被杀头示众。(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

37、)15.B(“流露出归隐山林之意”曲解文意,诗人并无此意。“畎亩”在此处指民间。)16.“空”,白白地,徒然之意。(1分)“吾辈空怀畎亩忧”写出了诗人心忧时局,抗金计策不被采纳,徒然为国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3分)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权者不能广开言路的不满之情。(2分)(酌情给分)17.(1)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示例: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桂枝香金陵怀古示例: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示例: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18.D(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深入人心: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

38、们深切了解和信服。第一处陈述的信息是“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所以用“深入人心”。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此处陈述的对象是热点话题的电视节目,所以用“层出不穷”。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这里用来讲解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所以用“蔚然成风”。见证: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写照:指对事物的描写刻画。最后一处军号只能是战争年代的“见证”。)19.C(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承接前句“打开新空间”,衔接自然的是“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二是关联词的位置,前

39、后从不同方面陈述意义,所以应放到句首。)20.增文势:句式相对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2分)广文义:由人到馆,由中华文明到中国精神,逐层推进,文义渐广,更全面地概括出此次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的现实意义。(3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21.B(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来看,首先要弄懂的是“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再细心琢磨选择最恰当的句子。A、D两项以“机器学习”为主语明显感觉突兀,与上句衔接不顺畅,并与下句的主语重复,所以这两项可排除。再比较B、C两项,“内核之一”的所属对象应该是“人工智能”,可排除C项。)22.示例:显然被厂商夸大了 各种紧急(或“复杂

40、”)状况 自动驾驶仍未成熟(每点2分,酌情给分)23.【写作指导】本题要求考生对“大国崛起”发表自己的看法。材料一是龙应台的一句话,她所强调的并非“大国崛起”不好,只是更加强调“小民尊严”,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国崛起”必须要保障“小民的尊严”。材料二是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被加拿大禁锢1020天后获释发表讲话,孟晚舟的话充分体现了祖国对于“小民尊严”的维护,这样的“大国”才是真正“崛起的大国”。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大国崛起”,“小民”才有尊严。材料三是对比了中华民族的盛衰史,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狂妄自大,愚昧无知”必然导致落后;国家落后,就没有尊严而言,“小民”更没有;“落

41、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惨痛、最深刻的教训。写作可从“大国崛起”的含义,“大国崛起”的必要,“大国”怎样才能“崛起”,“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的关系等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参考立意】大国崛起,小民才有尊严。逐家国梦想,迎盛世未央。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文言文参考译文:段会宗,字子松,是天水上邽人。竟宁年中,在杜陵令任上被五府举荐为西域都护。西域人敬重他的威望和信用。三年后,任期满返回京城。因为单于应当来朝见,就调任他为雁门太守。过了几年,段会宗因犯法被免官。西域各国上书表示希望派任段会宗,段会宗在阳朔年中又被任命为都护。段会宗为人喜好大节,注重功

42、名,同谷永交情不错。谷永怜惜段会宗年老又到远方去任官,就给他写信劝诫他说:“以您的才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都城取得卿相的职位,何必要去昆山之侧创建功业,统率百蛮,安抚异城的人们呢?希望我的朋友您要按照旧有的惯例,不要追求奇特的功绩,任职期满就回来,在万里之外应以身体为本。”段会宗出任都护后,有城郭的各国都对他很亲近顺从。一年多后,小乌孙王被他国内的人所杀害,各位翁侯就大乱起来。皇上就征召段会宗为左曹中郎将、光禄大夫,让他去安抚乌孙国。他立小乌孙王的哥哥末振将为王,安定了他的国家后就回来了。第二年,末振将杀害了大乌孙王,恰巧末振将病死了,汉朝遗憾不能亲自杀了他。元延年中,派遣段会宗去诛杀末振将的太

43、子番丘。段会宗恐怕大部队进入乌孙国后,惊动了番丘,让他逃走后不能再捉到,就把他所派遣的军队留在垫娄,挑选精干的持弩士兵三十人,从小道到达了乌孙王所在的地方,把番丘召来,责备他“末振将杀害骨肉至亲,杀了汉朝公主的子孙,没有来得及诛杀他就死了,使者奉皇帝命令来诛杀番丘。”就亲手用剑杀死了番丘。小乌孙王乌犁靡,是末振将哥哥的儿子,带领几千名骑兵包围了段会宗,段会宗就对他们说了来杀番丘的意思:“现在你们包围并杀我,如同取汉牛之一毛。宛王、郅支的头悬挂在槁街,你们乌孙是知道的。”乌孙王以下的人都畏服了,说:“末振将背弃汉朝,杀了他的儿子是可以的,难道就不能先告诉我们,让我们供给他最后一顿饮食吗?”段会宗说道:“如果事先告诉乌孙王,乌孙王让番丘逃走躲藏起来,就要犯下大罪。如果你们供给他饮食后再交给我,那就伤害了骨肉的恩情,所以没有事先告知。”乌孙王和部下哭泣着撤兵而去。公卿议论认为段会宗权衡时宜得以见机行事,率领小部队深入到乌孙国,诛杀番丘,宣扬彰明了国威,应加以重赏。天子就赐段会宗的爵位为关内侯,黄金一百斤。这个时候,小乌孙王父亲的小弟弟卑爰疐率领众人想加害乌孙王,汉朝又派遣段会宗前去安抚。第二年,段会宗病死在乌孙国中,享年七十五岁,城郭各国为他发丧,建立祠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