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476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一、单选题1. 如表所示,a、b、c、d最有可能是( )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大小核膜a有有较大有b有无较大有c有有小无d无-A. 病毒、植物、动物、细菌B. 植物、动物、细菌、病毒C. 植物、细菌、动物、病毒D. 动物、植物、细菌、病毒【答案】B【解析】【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最大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组成的真核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真菌;原核细胞组成的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等。【详解】分析表格,a和b有核膜,是真核生物,a有细胞壁,b没有,a是植物,b是动物;c有细胞结

2、构,无核膜,是原核生物(可能是细菌);d无细胞结构,是病毒;因此a、b、c、d最有可能是植物、动物、细菌、病毒,B正确,ACD错误。故选B。2. 细胞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类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B.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C.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具有核糖体D. 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酵母菌等都是原核生物【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

3、酸和蛋白质等物质。【详解】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A正确;B、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B正确;C、原核细胞和真核生物共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C正确;D、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D错误。故选D。【点睛】3. 以下有关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准确无误的是( )A.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时,其特定功能不会发生改变B. 细胞中 RNA与DNA均可自由通过核孔C. 核糖体、ATP、细胞膜共有的组成元素只有C、H、OD. 多肽、核酸及多糖均是脱水缩合的产物【答案】D【解析】【分析】1、糖类的元素组成是

4、C、H、O,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不同类的脂质的元素组成不同,脂肪和固醇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2、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ATP由1分子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和3分子磷酸组成,线粒体外膜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详解】A、蛋白质的结构决定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时,其特定功能发生改变,A错误;B、RNA与DNA分子均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其中RNA可以通过核孔,DNA不能通过核孔,B错误;C、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其元素含有C、H、O、N、P;ATP由1分子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和3分子磷酸组成,

5、其元素含有C、H、O、N、P;细胞膜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元素组成是C、H、O、N、P,故三者共有的元素有C、H、O、N、P,C错误;D、多肽、核酸和多糖均为大分子,大分子的合成均需要脱水产生,D正确。故选D。4. 下列哪种能源缺乏时,会立即影响细胞内的代谢作用A. 日光B. ATPC. 葡萄糖D. 蛋白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TP是细胞内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日光是最终能源,葡萄糖是主要能源,蛋白质与糖类及脂肪一起并称为三大能源物质,选B。考点:本题考查ATP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所学知识的要点。5. 性激素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部,这主要与细胞膜的哪项结构有关A. B.

6、 C. D.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知道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明确脂质小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分析图形可知,图中是磷脂双分子层,是膜蛋白,是糖蛋白;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与细胞膜成分中的磷脂分子均属于脂质,导致性激素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细胞内部,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6. 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这个细胞很可能是( )A. 人的白细胞B. 鸡的红细胞C. 蛔虫的体细胞D. 大肠杆

7、菌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膜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由题意可知,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抽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说明这个细胞只含有细胞膜,不含细胞器膜和核膜,然后判断选项中不含细胞器膜和核膜的细胞即可。【详解】A、人体白细胞含有细胞器膜与核膜,A错误;B、鸡的红细胞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B错误;C、蛔虫的体细胞具膜细胞器和核膜,C错误;D、大肠杆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和具膜细胞器,只含有细胞膜,D正确。故选:D。7. 下例关于细胞“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含细胞壁结构的细胞一

8、定为植物细胞B. 含中心体的细胞一定为动物细胞C. 绿色植物细胞内一定含叶绿体D. 所有生物的蛋白质一定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真核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绿色植物的根尖等部位的细胞不含叶绿体;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详解】A、原核细胞、真菌的细胞和植物细胞都含有细胞壁,所以含细胞壁结构的细胞不一定为植物细胞,A错误;B、低等植物细胞也含有中心体,B错误;C、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细胞器,但是植物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如根尖细胞,C错误;D、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9、所有生物的蛋白质一定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D正确。故选D。8. 动物合成的蛋白质可分为分泌性蛋白质和胞内蛋白质,与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分泌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细胞器和细胞结构最恰当的表述是( )A. 核糖体、中心体、内质网B. 核糖体、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细胞膜C. 核糖体、线粒体、溶酶体、高尔基体D. 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细胞膜、溶酶体【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泌蛋白的形成。【详解】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故

10、选B9.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如图为细胞核的结构示意图,关于对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认识,错误的是A. 甲为核膜,因为有核孔,故属于全透性膜B.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C. 丙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 丁为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图中甲是核膜,乙是核仁,丙是染色质,丁是核孔。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详解】由图可知,甲是核膜,丁是核孔,核孔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出,故核

11、膜仍然具有选择透过性,A错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正确;由图可知,细胞核内细丝状的丙是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C正确;丁为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正确。故选A。【点睛】识记细胞核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细胞核的核膜也是选择透过性膜是学生的易错点。10. 以下关于染色质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有染色质和染色体B. 酵母菌没有染色体或染色质C. 是同一物质在不同分裂时期的不同形态D. 同一细胞分裂时期的不同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

12、】细胞核中有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染色质,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存在于细胞分裂间期;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呈圆柱状或杆状,这时叫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详解】A、原核细胞中DNA没有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和染色体,A错误;B、酵母菌是真核细胞,细胞中含有DNA和蛋白质组成形成染色质和染色体,B错误;C、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分裂时期的两种形态,C正确;D、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分裂时期的两种形态,D错误。故选C。11. 将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溶液中能构成一个渗透系统,主要原因是( )A. 细胞壁具有全透性B. 水分可以自由出入细胞C.

13、 细胞膜内外溶液之间有浓度差D.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且原生质层两侧具有浓度差【答案】D【解析】【分析】要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溶液的浓度差。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可以看作是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可以看作是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浓度,二者存在浓度差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详解】将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溶液中能构成一个渗透系统,主要是因为: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其中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D正确,ABC错误。故选D。12. 如图表示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一种方式,该物质及其运输方式分别是( )

14、A. 氧气,自由扩散B. 葡萄糖,协助扩散C. 甘油,主动运输D. 氨基酸,主动动输【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详解】A、氧气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A错误;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B错误;C、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载体和能量,C错误;D、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D正确。故选D。13. 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磷酸基团已带上放

15、射性标记。该现象不能说明 ( )A. 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B. 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C. ATP中远离A的磷酸基团容易脱离D. 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答案】A【解析】【分析】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酶不同:酶1是水解酶,酶2是合成酶;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

16、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有ATP的水解和合成。【详解】A、由于题干中没有说明ATP供能的过程,所以不能说明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A错误;B、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B正确;C、由于是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形成ADP,C正确;D、ATP含量变化不大和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D正确。故选A。【点睛】14. 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均能进行细胞呼吸合成ATPB. 大脑思考与叶肉细胞合成蔗

17、糖都需要消耗ATPC. 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都是酶D. 酶促反应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1、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2、酶促反应原理:(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酶的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3、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酶的抑制剂等。【详解】A、所有活细胞都能够进行呼吸作用从而合成ATP,A正确;B、大脑思考与叶肉细胞合成蔗糖都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C、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但并不

18、是所有蛋白质都是酶,C错误;D、酶促反应会受到温度、pH等外界条件的影响,D正确。故选C。15.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在线粒体中产生CO2B.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可以运输O2,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C. 剧烈运动时,人体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可以产生CO2D. 细胞呼吸时,有机物中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答案】D【解析】【分析】1、呼吸作用实质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需要氧,无氧呼吸不需要氧,在有氧条件下受到抑制。2、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有氧呼吸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19、详解】A、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是在线粒体基质中,无氧呼吸产生的CO2是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因此,只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能量,B错误;C、人体无氧呼吸不产生CO2,C错误;D、与燃烧相比,细胞呼吸过程中能量是逐步释放的,D正确。故选D。【点睛】16. 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提取叶绿体色素并进行纸层析,如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为色素条带)。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B. 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C. 色素、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D. 画滤液线时,滤液在

20、点样线上只能画一次【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最宽)、黄绿色的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详解】A、据图分析:与正常光相比,强光照下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说明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A正确;B、与正常光相比,强光照下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说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B正确;C、色素是叶绿素a、是叶绿素b,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C正确;D、画滤液线时,滤液在点样线上要重复画线,但是每一次画线前必须晾干,D错误。故选D。17. 如图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

21、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H的场所是结构AB. 蓝细菌细胞内因不含上述结构,所以不能发生光合作用C. ATP在结构A中产生,在结构B中被消耗,能量储存在甲中D. 如果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C3的含量将会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1、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A(类囊体薄膜)上;2、光反应场所在A(类囊体薄膜)上,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场所是B(叶绿体基质),能量变化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详解】A、A为类囊体薄膜,B为叶绿体基质,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中的水光解能产生H,光反应的场所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即图中结构A,A正确;B、蓝细菌是

22、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光合色素和光合作用有关的酶,也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C、A为类囊体薄膜,B为叶绿体基质,光反应阶段在结构A中产生的ATP在暗反应中被利用,暗反应场所是结构B;经光合作用过程,最终将光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甲中,C正确;D、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H和ATP不能形成,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受阻,同时二氧化碳固定形成C3的过程仍然进行,因此短时间内C3含量会增加,D正确。故选B。18. 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有氧存在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B. 光照下线粒体产生的CO2可以转移到叶绿体内被

23、利用C.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仅转变为热能D. 两种细胞器都具有较大的膜面积,有利于代谢高效的进行【答案】C【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2、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24、详解】A、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有氧存在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正确;B、光照下,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线粒体能产生CO2,故光照下线粒体产生的CO2可以转移到叶绿体内被暗反应利用,B正确;C、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大部分转变为热能,少部分储存在ATP中,C错误;D、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的内膜向内凹陷折叠形成嵴扩大膜面积,叶绿体的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增大膜面积,大量的酶附着在膜上,有利于代谢高效的进行,D正确。故选C。19. 下列有关细胞代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H2O2分解实验中,

25、Fe3+、酶、加热降低活化能的效果依次增强B. 绿叶中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C.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产生ATP的过程都伴随着氧气的消耗D. H2O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将C3还原成C5和(CH2O)【答案】D【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可以分为二氧化

26、碳的拐点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详解】A、H2O2分解实验中,加热不能降低活化能,而是提供化学反应的能量,A错误;B、绿叶中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B错误;C、在有氧呼吸产生ATP的过程中,不一定伴随着氧气的消耗,因第一、二阶段也能产生ATP,但不消耗氧气,C错误;D、H2O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将C3还原成C5和(CH2O),D正确。故选D。【点睛】20. 下列各曲线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及其描述正确的是( )A. 甲图表示人体细胞中ATP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B. 乙图所示物质运输速率不受呼吸酶抑制剂的影响C. 丙图表示酵母菌呼吸时氧

27、气浓度与CO2生成速率的关系,a点时产生的CO2全都来自有氧呼吸D. 丁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人体的大多数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为主;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无氧气时进行无氧呼吸,随着氧气浓度增高,会抑制无氧呼吸,最后只进行有氧呼吸;酶活性与温度有关系。【详解】A、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只能依靠无氧呼吸提供能量,因此人体成熟红细胞中ATP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但人体大多数细胞以有氧呼吸为主,一定的氧气浓度范围内,有氧呼吸

28、大小随氧气浓度呈正相关,故ATP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有关,A错误;B、图中物质的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有关,而且也与物质的浓度有关,属于主动运输,该运输方式需要能量,因此运输速率会受到呼吸酶抑制剂的影响,B错误;C、a点时,细胞呼吸速率最低,该点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因此a点时产生的CO2来自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错误;D、酶活性有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低温时,酶也有活性);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甚至完全失活,因此丁图可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D正确。故选D。21. 下图是利用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示意图。图中

29、 A 物质和 B 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比是( )A. 1:2B. 2:1C. 8:9D. 9:8【答案】C【解析】【分析】小球藻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时,在光反应阶段将水光解产生O2、 H、ATP,暗反应阶段CO2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图中A、B都为光合作用产生的O2。【详解】A、物质A为O2,B为18O2,A 物质和 B 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比为16:18即8:9,A错误;B、A 物质和 B 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比是8:9,B错误;C、物质A为O2,B为18O2,A 物质和 B 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比为8:9,C正确;D、A 物质和 B 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比是8:9,D错误。故选C。【点

30、睛】解答本题需明确:光合作用产物O2来自于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22. 下图所示细胞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所用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乙过程表示分裂间期 乙甲的过程表示分裂期一个细胞周期是指甲甲的全过程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乙乙的全过程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所以乙甲表示分裂间期,甲乙表示分裂期,乙乙表示一个细胞周期。【详解】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的过程,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时间比分裂期时

31、间要长得多。按照图示的方向,图中甲乙的过程表示分裂期,错误;乙甲的过程表示分裂间期,错误;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乙乙的全过程,错误,正确。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23. 玉米有10对20条染色体。玉米根尖分生区一个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为( )A 10条B. 20条C. 40条D. 80条【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是: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此,正常情况下,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即为20条。【详解】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

32、4N),平时不变(2N)。可见,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因此,玉米体细胞有20条染色体。正常情况下,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经过两次有丝分裂后,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仍是20条。B正确,ACD错误。故选B。24. 老鼠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指间是有蹼存在的,但生出的幼鼠指间无蹼,这些蹼消失的原因是( )A. 细胞分化B. 细胞凋亡C. 细胞分裂D. 细胞癌变【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

33、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详解】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老鼠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指间蹼的消失为正常的生理性死亡,故属于细胞凋亡。故选B。25. 研究表明,绿茶、大蒜等食物能杀死癌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由于癌细胞是无限增殖的细胞,每个细胞的核DNA是正常体细胞的2倍B. 癌细胞易扩散,是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下降引起的C. 原癌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D. 正常细胞的生命历程包括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答案】B【解析】【分析】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

34、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详解】A、由于癌细胞是无限增殖的细胞,但细胞的核DNA有些是正常体细胞2倍(DNA复制后的细胞),有些和正常体细胞相同(处于G1期的细胞),A错误;B、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下降,易于扩散和转移,B正确;C、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癌变而成为癌细胞,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存在于正常细胞中,原癌基因并不是只存在于癌细胞中,C错误;D、正常细胞的生命历程包括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不包括细胞癌变,D错误。故选B。26. 下列

35、关于细胞分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 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B. 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C. 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生理功能的效率D. 在个体发育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导致细胞分化【答案】B【解析】【分析】关于“细胞分化”,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详解】A、细胞分化是细胞在

36、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A正确;B、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B错误;C、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生理功能的效率,C正确;D、同一个体的体细胞有相同的核基因,在个体发育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导致细胞分化,D正确。故选B。【点睛】27. 关于生物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一次施肥不能太多”,避免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烧苗现象B. “正其行,通其风”,能为植物提供更多的CO2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C. “低温、干燥、无02 储存种子”更能降低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D. “露田,晒田”,能为根系提供更多O2 ,促进细胞

37、呼吸,有利于根吸收无机盐【答案】C【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提高农作物的光能的利用率的方法有:(1)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2)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3)光照强弱的控制;(4

38、)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5)CO2的供应(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详解】A、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植物体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无法吸水,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亡,A正确;B、正其行,通其风,可以增加植物间的气体(如氧气和二氧化碳)流通,为植物提供更多的CO2,有利于植物提高光合速率,B正确;C、种子在入库贮藏以前,都要晒干,并且把种子贮藏在低温、干燥、低氧的环境中,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种子的贮藏时间,C错误;D、“露田,晒田”,增加土壤的通气量,能为根系提供更多O2,有利于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氧呼吸,并能促进其吸

39、收土壤中的无机盐,D正确。故选C。点睛】28. 如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当反应温度由t3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B. 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C. 酶活性在t2时比t1时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D. 酶活性在t1时比t2时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得更严重【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而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当反应温度由t3调到最适温度时,酶结构已经被

40、破坏,酶的活性丧失,不会恢复或上升,A错误;B、t1温度低,酶活性低,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会上升,B正确;C、低温更适合酶的保存,因此与t2调相比,t1时更适合酶的保存,C错误;D、t1时酶的活性虽然较低,但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t2超过了适宜温度范围,酶的空间结构已被破坏,D错误。故选B。29. 下列关于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前期,动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B. 细胞分裂前期,高等植物细胞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C. 细胞分裂末期,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在中部向内凹陷D. 细胞分裂末期,高等植物细胞由赤道板向四周扩展形成

41、新的细胞壁【答案】C【解析】【分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高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前期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末期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详解】A、细胞分裂前期,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等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A错误;B、细胞分裂前期,高等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B错误;C、细胞分裂末期,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在赤道板处向内凹陷,最后缢裂形成2个子细胞,C正确;D、细胞

42、分裂末期,高等植物细胞由细胞板直接形成新的细胞壁,D错误。故选C。30. 下列哪一组是细胞衰老的特征?( )细胞无限分裂 水分减少 畸形改变 酶活性降低色素沉着 易分散转移 呼吸速率减慢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细胞无限分裂是癌细胞的特征,错误;水分减少是衰老细胞的特征,正确;畸形改变是癌细胞的特征,错误;酶活

43、性降低属于衰老细胞的特征,正确;色素沉着是衰老细胞的特征,如出现老年斑,正确;易分散转移是癌细胞的特征,错误;呼吸速度减慢是衰老细胞的特征,正确;衰老细胞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正确。则属于衰老细胞特征的有。故选C。31. 以下有关细胞大小和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体积越小,表面积也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B. 原核细胞只能通过无丝分裂增加数目C. 人的成熟红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D.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之一是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是原核细胞的分裂

44、方式,病毒通过增殖繁殖后代。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分裂就是进行个体的繁衍,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只是个体的生长发育。【详解】A、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A错误;B、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B错误:C、人的成熟红细胞不能发生细胞分裂,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C错误;D、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增加,这是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之一,D正确。故选D。32.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着丝粒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成及消失依次发生在A. 间期、后期、中期、后期B. 间期、后期、间期、后期C. 间期、后期、末期、后期D.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45、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是间期DNA复制后形成的;染色单体是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消失的,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量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46、二、填空题33. 下图表示生物体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的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是指_。(2)图中Z是_,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液染色,可使呈现_色。(3)图中B是_,使用_试剂染色,可使呈现_色。(4)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_和_(用图中序号表示)。【答案】 (1). 淀粉 (2). 核糖核苷酸 (3). 红 (4). N (5). 双缩脲 (6). 紫 (7). (8).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是能源物质,主要是多糖,所以X是葡萄糖;、携带遗传信息,分布在细胞核,所以是DN

47、A,分布在细胞质,所以是RNA;承担生命活动,所以是蛋白质;而A代表N、P两种元素,B只是N元素。【详解】(1)由分析可知:是多糖,植物细胞(小麦种子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淀粉。(2)携带遗传信息,分布在细胞质,所以是RNA,构成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因此Z是核糖核苷酸;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液染色,可使(RNA)呈现红色。(3)承担生命活动,所以是蛋白质,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P是氨基酸,组成氨基酸的主要元有C、H、O、N,因此图中B是N元素,是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4)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即图中的和。【点睛】本题以“生物体内

48、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细胞内的有机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功能的掌握情况。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进行横向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内容横向辐射,进行归纳。例如本题,可以“细胞中的元素”为中心,横向辐射出糖类、脂肪、蛋白质、核酸等知识,并尽可能与细胞的结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实验建立联系。34. 下图是真核细胞内呼吸作用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1)图中能产生ATP的过程有_,催化过程的酶存在于_。(2)图中物质X表示的物质是_,Y表示的物质是_,检测物质Y常使用的试剂是_。(3)人体细

49、胞不能完成的过程是_(用图中序号表示)。(4)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其目的是促进_(用图中序号表示)过程的进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答案】 (1). (2). 细胞质基质 (3). 02 (4). CO2 (5). 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6). (7). (或)【解析】【分析】据图分析: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为无氧呼吸乳酸发酵,无氧呼吸酒精发酵,X为氧气,Y为二氧化碳。【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这三个阶段都可以产生AT

50、P,催化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2)由图可知,物质X是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结合生成水。图中Y表示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为由蓝色变成绿色再变成黄色或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人体内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过程,原因是人体缺乏该过程所需要的酶。(4)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其目的是促进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进行,从而产生大量能量,有利于无机盐的吸收。【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呼吸的 方式、场所、产物,能量的释放,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基础知识综合解题的能力。35. 下图甲中a、b

51、、c、d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的该植物组织切片有丝分裂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_(填字母)区细胞,该区域的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甲图中表示细胞的_过程,表示细胞的_过程(2)细胞是独立分裂的,_(填“能”或“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3)和过程中细胞核遗传物质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4)观察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装片的制作流程为:_。其中第一步的作用为:_。(5)在观察结果中,处于_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_。【答案】 (1). b (2). 线粒体 (3). 有丝分裂 (4).

52、分化 (5). 不能 (6). 不会 (7).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8). 解离的主要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9). 间 (10). 间期经历的时间最长【解析】【分析】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记忆口诀:膜仁消失显两体)。(3)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记忆口诀:形数清晰赤道齐)。(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

53、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记忆口诀:点裂数增均两极)。(5)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缍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记忆口诀:两消两现重开始)。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b、c、d分别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A、B、C、D分别是中期、前期、末期和后期。图乙中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正确顺序:BADC。【详解】(1)由于只有分生区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b区细胞。由于分生区没有叶绿体,所以该区域的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甲图中表示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表示细胞的分化过程。(2)经过

54、解离过程,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3)和表示细胞生长过程,该过程中细胞核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4)利用植物根尖观察有丝分裂时,实验装片制作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中第一步即解离的主要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5)由于间期经历的时间最长,因此在观察结果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36. 下图表示同一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1)若按分裂时期的先后顺序

55、排列,应为_(填序号)。从分子水平看,间期细胞的主要变化是_。(2)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图_(填序号),此时着丝点排列_上。(3)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图_(填序号)加倍的原因是_。纺锤体形成于分裂_期。(4)该图中,能表示DNA分子数:染色体数=2:1的时期的是图_(填序号)。【答案】 (1). (2). 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3). (4). 赤道板 (5). (6).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 (7). 前 (8). 【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同一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象,其中细胞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核膜和核仁解体消失,处于前期;细胞中染色体和纺锤

56、体消失,出现核膜和核仁,处于末期;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后期;细胞中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中期。【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处于前期、细胞处于末期、细胞处于后期、细胞处于中期,因此正确的分裂顺序应为;间期细胞的主要变化为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2)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此时着丝点排列赤道板上。(3)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4)该图中,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能表示DNA分子数:染色体数=2:1。【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

57、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37. 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该玻璃罩内CO2浓度一天24h内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有_和_两大类,分布在_。(2)图中D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速率。FG段CO2浓度下降较慢,是因为中午温度较高,为减少水分的散失,气孔关闭,从而使叶肉细胞中_较少,光合作用速率

58、下降。此时,叶肉细胞中三碳化合物的含量_。(3)一天中,植株是否生长?_,原因是_。【答案】 (1). 叶绿体 (2). 叶绿素 (3). 类胡萝卜素 (4). 类囊体薄膜 (5). 等于 (6). CO2的吸收 (7). 下降 (8). 是 (9). 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有积累,所以一天中植物能够生长【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密闭空间内通过测定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来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大小。AD段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说明呼吸强度大于光合强度,DH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呼吸强度小于光合强度,其中D、H两点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详解】(1)

59、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2)据图分析可知,D点时植物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FG段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不明显,是因为植物体大部分气孔关闭,叶片对CO2的吸收减少,此时叶绿体内的三碳化合物的生成减少,含量下降。(3)图中的I点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有积累,所以一天中植物能够生长。【点睛】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

60、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三、探究题38. 为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某同学做了如下课题研究:假设:在其他条件(如温度、pH)都相同的情况下,影响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因素是氧气。设计实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可重复实验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1)得出结论:如果甲、乙两装置中的石灰水都变混浊,说明酵母菌既能进行_,又能进行_。(2)实验分析:甲装置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_,乙装置中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目的是_,甲、乙两装置中产生的气泡量较多的是_装置;产生能量较少的是_装置。写出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以葡萄糖为底物)有氧呼吸_;无氧呼吸_

61、。【答案】 (1). 有氧呼吸 (2). 无氧呼吸 (3).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4). 消耗掉瓶中的氧气 (5). 甲 (6). 乙 (7). C6H12O6+6O2+6 H2O6CO2+12H2O+能量 (8).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解析】【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详解】(1)由于甲组左侧连接气泵,通过不断通入

62、氧气,进行有氧呼吸,可用于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乙组没有氧气通入,用于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2)由于空气中有CO2,所以甲装置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的干扰。由于乙装置中B瓶中含有少量的氧气,所以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消耗掉瓶中氧气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由于乙装置中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乙醇和二氧化碳,在乙醇中还含有大量的化学能没有释放出来,甲装置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所以甲、乙两装置中产生的气泡量较多的是甲装置;产生能量较少的是乙装置。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6O2+6 H2O 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能量。【点睛】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