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董仲舒李白本专题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显著。中国古代艺术源远
2、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知能提升课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17页一、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文化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阶级关系原
3、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地位上升,他们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学术环境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学者不是政治附庸,不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4实质:
4、“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5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1思想主张核心是“仁”“仁”的基本
5、出发点是爱人;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育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等世界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2.文化贡献:四书五经的文化传承(1)整理西周文献:诗即诗经,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
6、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2)述而不作: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这就
7、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三、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老子思想1思想主张核心思想:“道”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小国寡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2.评价(1)积极意义: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其思想主张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关于
8、“天道”与“人道”的论述,其中充满智慧和洞察力,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2)局限:其辩证法忽略了事物转化的条件,必然走向不可知论;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四、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1战国时期“天道”与“人道”问题的争鸣:战国时期思想学说的“百家争鸣”都产生于学者们对“天道”与“人道”二者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1)孟子:“仁政”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主张施行“仁政”(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
9、不犯农时,宽刑减税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与“人道”的 关系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二者融合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2)荀子:政见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兼施,王霸并用),以德服人民本思想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
10、用,使人向善唯物思想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为人类造福)对“礼”的认识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荀子提倡的“礼”不同于孔孟,而是主张靠行政强制,使人向善) (3)庄子: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逍遥”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要做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
11、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社会观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不公顺应自然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哲学思想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2.墨家思想(1)“兼爱”(核心思想):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异。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差距的爱(“爱人若爱其身”),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2)“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走。(3)“尚贤”
12、:尊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4)“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倡节俭: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5)非命(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非乐(反对娱乐)、尚同(集权主义,“一同天下之义”)。3法家思想(1)思想: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改革观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政见“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法治观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2)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
13、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19页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百家争鸣”的争论焦点(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
14、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庄子提出人应顺应自然。(4)治国理念: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用“仁义”“王道”施政;法家实行“法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提出“兼爱”与“尚贤”。2诸子百家对现实社会秩序的不同主张(1)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必须面对社会现实。儒家思想主张对混乱的社会秩序进行改造,以返回到周礼时代,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2)道家思想企图逃避这种混乱的社会秩序,体现出被统治地位的弱者意志。(3)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4)法家思想适应中央集权政
15、治体制时代的需要。3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等等在社会伦理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等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
16、顺应自然;等等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等等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二、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
17、)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思考以上三段史料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怎样的思想主张?教你读史解读史料关键是抓住史料的关键语句,在史料中“故有
18、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可知儒家要实行“仁政”思想;“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反映了法家的治国理念;“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若视其身”反映了墨家的“兼爱”思想。自主分析提示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史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思考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如果你生活在战国时期,你会接受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理由何在?教
19、你读史读史要抓住史料的关键语句。史料中“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分别反映了司马迁对儒、墨、法三家思想的不同评价。自主分析提示评价: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墨家有利于“强本节用”;法家有利于“正君臣上下”。观点及理由:观点一:接受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变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需要。观点二:接受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仁”和“礼”,主张“仁政”,这有利于防止暴政,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观点三:接受道家思想。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
20、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主题(二)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先秦儒家思想的内涵价值(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两种思想都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4)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5)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
21、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达到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2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思想: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思想:强调仁和礼,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思想: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
22、利。(4)教育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学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3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古为今用,批判继承。(1)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孔子强调“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思想,强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这种强调和谐的思想,在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还强调诚信、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这些思想精华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对孔子思想中
23、的糟粕需要大胆批判。孔子所要恢复的“礼”,实际上是西周时的等级制度,这种保守观念要批判。另外,孔子还推崇君权、父权、夫权等,这些观念同样需要批判。二、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他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
24、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思考舜作为天子,不能阻止法官抓其“犯罪”的父亲,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法制观念?同时,孟子又主张舜放弃天子之位来救其父亲,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思想?教你读史抓住史料主旨是理解本段史料的关键。这段史料是孟子与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主旨是治理国家需要用法制,当法制与人伦道德发生冲突时,要维护人伦道德。自主分析提示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思想:当法律与人伦发生冲突时,维护人伦道德,这体现了孟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史料二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
25、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思考从史料看,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为此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主张?教你读史通过史料“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可以看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自主分析提示继承发展:提出仁政思想。主张:让农民有地可种,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0页1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
26、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解析:结合所学,“士”是分封制宗法制下统治集团里最底层的统治力量,“有职之人”反映宗法制下的世官体制,反映的是宗法制逐渐崩溃,故A项错误;由材料“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士”阶层而非新兴地
27、主阶级,故D项错误。答案:B2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答案:B3.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有条垂直线,意为行动要正,目不斜视。如图西周铭文的“德”字多了一个心字底,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易经中“君子进德修
28、业”的“德”指道德、品行。德字的嬗变可用于研究 ()A绘画艺术的起源B官府垄断教育的状况C儒家思想的渊源 D秦朝统一文字的原因解析:根据材料“易经中君子进德修业的德指道德、品行”并结合所学,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德”字的演变发展恰恰可以用来说明儒家的历史渊源,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汉字的发展演变,排除A项;同理,材料不涉及古代的教育问题,排除B项;秦统一文字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混乱,排除D项。答案:C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
29、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解析: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C项正确;主张“礼”“法”并用的是儒家,故D项错误。答案:C知能提升课儒学官方化汉代儒学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1页一、汉代儒学1“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随着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对郡县制。(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秦始皇坑儒,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3)
30、评价:“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2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治理国家。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2)经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的建议,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由此开始提升。(3)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3太学
31、的出现(1)概况: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儒学的发展。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有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举措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
32、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教育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2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
33、治的需要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2页主题(一)糅合了“王道、帝道、霸道”的新儒学思想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董仲舒新儒学
34、与先秦儒学的差异董仲舒新儒学先秦儒学重点讨论神学问题讨论现实问题功能为现实政治服务是对“真理”的追求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地位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联。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提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思考根据史料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目的。教你读史对史料进行分层,也
35、是把握史料的一种方法。本段史料共分三层,第一层(第一句)把“天”塑造成了有意志的人格神,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反映了“天人感应”的学说;第二层(第二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反映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思想;第三层(第三句)提出的“性三品”学说,反映了人性分等级的主张。自主分析提示观点:“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的观念;人性分等级的主张。目的: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立场出发,神化皇权,把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史料二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
36、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思考史料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教你读史史料从两个方面评价了董仲舒的思想,一是肯定了董仲舒思想对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二是对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主分析提示评价:史料表明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说明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主题(二)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儒家思想在历史上长盛不衰的原因:经过董仲
37、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成为正统思想。客观上反映了儒学的长盛不衰,其原因如下:(1)内因:自身特点: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体系开放:能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及外来思想。适应时代: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调整。个人贡献:历代儒学家的创新发展。(2)外因: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符合统治需要。汉代儒学之所以成为正统,是其内外调整、发展的结果。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1)对古代治国理念的影响“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王道”: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教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色彩。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
38、。“霸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严刑峻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帝道”: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君王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道家的“无为”政治即所谓“帝道”。(2)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伦理道德性,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
39、。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思考概括史料的主要观点,并以董仲舒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教你读史抓住史料主旨是读懂史料的关键。本段史料中“秦汉士人面对权势时,往往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怯懦和奴性”“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等信息,反映出了当时儒家思想的两重性。自主分析提示观点:秦汉士人在面对政治权势时,虽然流露出一定的怯懦和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论证:汉武帝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
40、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主张以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这些思想和主张,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限制君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主观努力。史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思考根据史料,分析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教你读史史料中“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官
41、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等信息,反映了在加强中央集权、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以及国计民生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主分析提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国计民生。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3页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解析:“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
42、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答案:B2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解析: 天人合一的思想汉代儒学已产生,故A项错误;宋代摆脱了一味关注现实
43、和粗糙的天命观,将儒学上升到“理”的高度,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以“天理”的观念来维护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儒学主要目的不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是为现实社会服务,故D项错误。答案:B3据汉仪注记载: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这种情况虽没有发生几回,但此后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就是不当权的也往往免不了这个责任。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B君权采取措施压制相权C“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D君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解析:根据材料“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并结合所学,西汉董仲舒新儒学之后,“天人感应”思想逐渐确定,可知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答案:C4春秋时
44、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A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B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C“重文轻武”成为传统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解析:“士”由春秋时期的两层含义到汉武帝后专指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这说明汉武帝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儒学正统思想地位得以确立,故选B项;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材料可以看出汉武帝“重文”,没有涉及“轻武或重武”,排除C项;秦朝时国家已经统一了,“士”概念的变化不能说
45、明此含义,排除D项。答案:B高考研究课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考纲卷别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情分析全国卷2015孔孟儒学思想,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2013中国古代儒家思想;2018墨子中的科学知识的记载201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本讲在全国卷的高考中,通过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儒家学者对现实政治的批评、西晋把养子与亲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等,考查了考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学科素养,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也体现了高考全国卷加快了由考查学习结果到考查学习过程的演变。试题呈现出以核心素养立意,“高于教材”的
46、特征 全国卷2015孟子思想主张;2015儒学理想化的政治诉求2019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4儒家伦理得到强化全国卷2019儒家思想的影响全国卷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4页(2018高考全国卷)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知识定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中的科学知识的记载。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
47、时空观念题干中属于隐含的时间概念,即墨子一书,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历史解释本题需要对墨子中关于科学知识的记载做出解释,即墨子书中记载了“圆”“直线”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由于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所以,这些科学知识的出现是当时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尝试解答_解析材料中未涉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的记载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记载的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答案C(2016高考全国卷
4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知识定位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渊源。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由“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可知本题可定位于先秦、汉代历史解释尚书等五部经典成书时间早于论语,故儒学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尝试解答_解析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
49、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也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故B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D项错误。答案C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4页(一)已考视角1命题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9高考全国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西汉初年,国力贫弱,统治者吸取秦亡
50、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精髓的道家思想适应了统治的需要;到汉武帝时期,倡导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法家、道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答案:C2命题点:儒家思想影响(2019高考全国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解析: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礼义廉耻。佛教造像由早
51、期的衣衫单薄、面部表情生动到后来的服饰整齐、表情庄严,表明后来的佛教文化受到需家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权力干预不会直接引起佛教造像面部表情和服饰的变化,A、C两项错误;材料中佛教造像风格的变化与绘画技术进步无关,B项错误。答案:D3命题点:古代儒学者的政治理想(2015高考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符合现实政治需要,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
52、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 “三代”之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4命题点:儒家纲常伦理不断强化(2014高考全国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未体现血缘关系淡化,B项错
53、误;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答案:D5命题点:人伦秩序有利于巩固统治(2014高考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
54、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非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B(二)待考视角6命题点:儒的起源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西周时期,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由此推断出()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B丧葬习俗产生儒学C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D儒学的来源多元化解析:由题干中“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西周时期,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可知,儒是一种职业葬师与教授六艺的老师,故选A项;丧葬习俗产生儒学,这本身是一种逻辑错误,排除B项;题
55、干中“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知儒通晓六艺,而不是各种知识和技能,排除C项;材料主体是儒并非儒学,排除D项。答案:A7命题点:孔子的思想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据此可知,孔子意在()A推崇以德治国理念B发挥君主示范作用C稳定社会等级秩序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解析:由材料“强公室,抑私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并结合所学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可知,孔子意在稳定社会等级秩序,故选C项;材料与“以德治国理念”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孔子意在要求统治者尊崇等级秩序,进一步规
56、范民众的社会秩序,并非要求君主发挥示范作用,排除B项;题干中孔子提出的主张,目的在于稳定社会等级秩序,与提高儒学社会地位无关,排除D项。答案:C8命题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尽管孔子做过鲁国、齐国贵族的家臣,但孔子仍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陪臣执国命”,曾哀叹“天下无行,多为家臣”。这反映了春秋时期儒家()A主张世卿世禄制度 B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实践与思想相背离 D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解析:材料“克已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的是儒家对礼制的追求,反对“陪臣执国命”是对传统政治秩序的维护,体现了儒家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儒家对待选官制度的态度,排除A
57、项;孔子做过贵族的家臣不能反映儒家地位的提升,也不能说明儒家思想与实践相背离,排除B、C项。答案:D9命题点:汉代儒学对司法的影响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儒家其他经义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解析: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根据儒家其他经义断狱”中可以看出,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主体是儒家士大夫,并非统治者,A项错误;D项错误,错在“合二为
58、一”。答案:C10命题点:汉代天人感应思想下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A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B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C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D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解析:据材料“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可知该护臂的名称结合了自然现象与国家兴衰,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B项;该蜀锦在新疆出土,未涉及丝织技术西传,排除A项;据材料“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无法得知蜀锦的制作过程,只能表明蜀锦纺织工艺高超,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此蜀锦经由何种方式运至新疆,排除D项。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