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车间深圳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线索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2、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国共产党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线索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
3、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知能提升课凯歌行进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0页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2表现:
4、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3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4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
5、副食产品供应。5意义: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2)目的: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背景:中
6、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6)特点:产业结构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理论实践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投资结构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发展速度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方针政策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
7、针性质体现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7)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3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基本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个体小农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民族
8、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3)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含义: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
9、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形成过程萌生阶段(1949年10月1950年6月)1949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国营工业,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初步形成阶段(1950年6月1952年8月)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对农业、手工业加强计划领导。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基本形成阶段(1952年9月1956年12月)1952年11月成立了国
10、家计划委员会。1954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3.特点(1)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2)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3)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4)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4作用(1)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2)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11、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1页主题(一)过渡时期与“一五”计划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2“一五”计划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行业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3.“一五”计划实施的原因及存在问题(1)原因:我国的
12、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受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2)问题:工业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步伐;1956年出现全局性冒进,基础投资总额过大,造成国家财政紧张。社会主义改造:盲目追求改造速度,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改造中的不良举措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无视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要,改造模式集中、单一。三、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
13、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思考史料反映
14、了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我国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原因是什么?教你读史史料以柱状图的形式展示了“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其中我国以钢、生铁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迅速。自主分析提示现象:“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钢铁等重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原因: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史料二“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
15、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思考根据史料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教你读史史料展示了“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在苏联帮助下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两者同时并举。自主分析提示特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展建设;政府领导经济建设;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评价: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并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由于要求过
16、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主题(二)社会主义改造与计划经济体制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性质及评价(1)必要性: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2)评价:积极: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消极:改造过程中出现冒进、过激行
17、为,所有制形式单一,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2“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原因、作用及存在问题(1)实施原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经济指导思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客观经济形势决定。(2)作用: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筹措了资金;有利于维持市场、物价、供给的稳定。(3)存在问题:严重违背了价值规律对农业生产的调节作用,造成以牺牲农村经济和农民利益为代价发展经济的现状。割断了农民和市场的联系,极大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整个农业经济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在落后中徘徊。3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1)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
18、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统一财政经济,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等。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2)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3)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随着农村生
19、产的恢复和发展,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地主阶级的长期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个体农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家底薄弱,缺乏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遇到天灾人祸更是难以维持,因此他们要求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国史通鉴(第一册)思考史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教你读史 随着农村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了新的阶级分化,个体农民极端贫困。为此,我们采取了引导农民从互助组到合作社,逐步走上集体化道路的措施。自主分析提示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出现新的阶级分化;个体农民缺乏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0、措施:引导农民从互助组到合作社,逐步走上集体化道路。史料二思考史料中图1到图2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教你读史史料以饼状图的形式展示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即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的变化。自主分析提示经济结构变化: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变化: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实际投入施工的150个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
21、196.1亿元,其中东北投资87亿元,占比44.3%,中部地区64.6亿元,占32.9%;西部地区39.2亿元,占20%。影响工业建设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对建国初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B合理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要求C以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的需要D各地工业基础及资源分布状况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工业投资以东北,以重工业为基础,并且为了就近接受苏联的援助,而且建设在中部、西部地区远离了台湾、南朝鲜、日本等美军军事基地,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仍注重国家的安全问题,故A项正确。答案:A2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二者都
22、()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解析:根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3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A表明工农业
23、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在19531954年逐步实现了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此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答案:B4据湖北省公私合营企业私方人员安排统计,至1956年底,有68%以上的私方人员进入了国营企业,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达28.6%。这一现象说明()A国家重视保持合营企业稳定B合营企业经营方式没有改变C国家坚持了新民主主义原则D合营企业缺乏经营管理人才解析:根据材料“有68%以上的私方人
24、员进入了国营企业,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达28.6%”可知国家重视保持合营企业稳定,故A项正确;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是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原则,故C项错误;合营企业任用私方人员是为了稳定私营企业,而不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故D项错误。答案:A知能提升课“岁月峥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19561976年)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一、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论十大关系(1)时间: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2)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
25、中国共产党八大的召开(1)时间:1956年9月。(2)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3曲折和失误(1)背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深刻的理论和思想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指导思想。(2)表现:“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违背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3)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4中央对“左”倾错误的调整(1)措施:1
26、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成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5十年建设成就: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结构;铁路运输发展迅速;石油实现自给。二、“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一片混乱。2“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成就(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2)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复苏和发展。3“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2)拉
27、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三、三线建设及其影响1概况: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2背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1)1958年中苏决裂后,严峻的战略形势与东南沿海脆弱的防务系统让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开始考虑在西部建设后方的战略问题。(2)1964年8月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挑起并扩大与越南北方的武装冲突。美国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介入越战。(3)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经济命脉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三线建设
28、由此开始。3评价: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1)三线建设耗费人力与物资巨大但成就十分有限;国家将资源大部分倾斜在三线,间接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缓慢;三线建设集中于军工业和重工业,无法改善民生物资匮乏的现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2)三线建设有效地缩小了东西差距,改变了很多落后地区的面貌,许多交通不便甚至与世隔绝的地区开始步入工业化时代;对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打下了一定基础。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4页主题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
29、的曲折发展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目的提高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所属领域反映了我国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反映了我国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影响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二者是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2.失误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
30、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三、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2)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5)要坚持
31、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思考史料表明“大跃进”运动的核心是什么?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什么特点及有何影响?教你读史史料主要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出现。其中“跃增至”一方面说明钢产量超越常规,另一方面也说明钢产量的增幅已经脱离社会实际。自主分析提示核心:大炼钢铁。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
32、建设的高速度。影响:不仅造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而且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史料二在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1957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
33、史(下卷)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主观原因。教你读史史料中作者描述了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1)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2)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自主分析提示(1)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2)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3)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4)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
34、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5页1“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党的这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反映了()A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B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思想C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解析:“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体现了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而非经济建设的急躁冒进,故A项错误,D项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错误
35、。答案:D2“一五”期间,中国投资在工业上的资金达250.2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42.6%,对农业的投资41.8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7.1%,对重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由1952年的34.3%增加到1955年的47.3%;对农业基建的投资则由1952年的14.8%减少到1955年的6.7%。这表明当时国家意在()A加大农业投资比例规模B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C调整农业与工业投资比例D纠正国民经济畸形结构解析:据材料“工业上的资金达250.2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42.6%,对农业的投资41.8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7.1%”“对农业基建的投资则由1952年的14.8%减少到19
36、55年的6.7%”可知,农业投资减少,故A项错误;据材料“工业上的资金达250.2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42.6%”“对重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由1952年的34.3%增加到1955年的47.3%”可知,国家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调整农业工业投资比例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工业,故C项错误;当时新中国才刚刚成立,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当时进行“一五”计划的目的不是为了纠正国民经济畸形结构,故D项错误。答案:B3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
37、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A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B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C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土地制度的变革指的是1950年土地改革和1953年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是将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都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两次变革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两次改革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私有制,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38、故D项错误。答案:A4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其中“调整”就是“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发展的速度,提高轻工业发展的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据此可知,“调整”的直接作用是()A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B发展轻工业以带动城市的经济改革C取消人民公社以促进农业快速发展D彻底否定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解析:1958年“大跃进”运动,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故材料中“调整”的直接作用是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中“调整”是要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并不是通过发展轻工业以带动城市的
39、经济改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是调整农业发展,没有涉及取消人民公社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八字”方针在农村工作中纠正了“左”倾错误,但D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答案:A高考研究课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考纲卷别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情分析全国卷2019“一五”计划与工业化;2018“一五”计划(资源勘探);2015“一五”计划(工业化);2014“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高考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主干知识上。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迁移应用,坚持能力立意,体现学科素养能力目标,如对“一五”计划的历史理解。试
40、题呼应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目的全国卷201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2016“一五”计划;2014粮食的统购统销全国卷201950年代经济建设;2018中国共产党八大全国卷2012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历程;2011经济恢复调整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6页(2019高考全国卷)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知识定
41、位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与工业化素养解读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本题明确了时间“1954年”、“1952年”,可以看出考查“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历史解释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正在开展苏联援助下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表明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尝试解答_解析1954年中国的“一五”计划刚刚开始,而“一五”计划中的许多工业项目是苏联援助建立的,当时中国的建设者们迫切需要了解苏联情况,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因此
42、才会出现材料中俄文书刊借阅量大增的现象,据此分析可知D项正确。当时科学研究尚未与国际前沿接轨,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故B项错误。当时借阅俄文书刊主要是为了学习苏联先进的工业技术,而不是反思苏联经验,故C项错误。答案D(2018高考全国卷)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知识定位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期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
43、“历史解释”两个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本题明确给出了时间“1953年”,可以推断出考查的是“一五”计划刚刚开始实行的时期历史解释本题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这幅图片反映的史实进行解释。通过图片中的文字“锰、铜、钨、石油、煤、铁”等信息结合文字材料“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可以推断出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尝试解答_解析A项与题干出现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中“开始”说法有误,故排除;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矿产资源需求极大,漫画反映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故D项
44、正确。答案D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6页(一)已考视角1命题点:建国初期社会矛盾的变化迫切需要健全法制(2018高考全国卷)1956年,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A项时间不符,故排除;1949年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
45、力的矛盾,材料法制建设推动经济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才全面实行,材料与政治体制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2命题点:女性积极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2018高考全国卷)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析:材料只是提及建设社会主义,无法体现以工业化为中心,故A项错误;由材料“1956年”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由材料“奶奶的
46、尺”“阿姨的尺”可知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漫画中只是提及“奶奶”和“阿姨”的作用,无法体现城乡差别,故D项错误。答案:B3命题点:“一五”计划的背景(2015高考全国卷)如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
47、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英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1958年中国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掀起“大跃进”运动,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答案:A4命题点:50年代经济建设(2019高考全国卷)如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数他劳动强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解析:“1953年创作的年画”内容体现了积极参与
48、国家建设的内容,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进行三大改造的自信和热情相吻合,故选D项;“年画”是风俗画,不属于文人画,排除A项;“1953年”社会主义尚未完全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才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答案:D5命题点:“一五”计划与粮食供应政策的关系(2014高考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解答本题的
49、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工商业改造,故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年底已基本完成,故排除D项。答案:B6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2014高考全国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全国范围内实
50、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A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项正确。答案:C(二)待考视角7命题点:“一五”计划期间轻工业的发展读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表产品名称1952年产量1957年计划产量增长%棉纱361.8万件500万件138棉布11 163.4万匹16 372.1万匹147食用植物油72.4万吨155.2万吨214面粉299万吨467万吨156盐346万吨593.2万吨171A.优先
51、发展重工业的特点B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D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轻工业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在“一五”期间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结合所学“一五”计划中除了轻工业发展,重工业也取得显著提升,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表格无法反映农业领域生产关系社会改造的情况,故D项错误。答案:B8命题点:“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编制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的任务目标分别为14.7%和4.3%,而实际工农业年均增长分别为18%和4.5%。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编制()A谨慎并留有余地B背离当时的国情
52、C忽视了农业建设 D深受苏联的影响解析:从目标和实际完成的情况来看,制定的目标较谨慎,实际情况比预计要好,故A项正确;这样的编制实际上是一种低调的保守的估计,没有背离国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工农业之间的对比,而是强调实际与预计的对比,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受苏联影响,D项错误。答案:A9命题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1953年后,中共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质变”。这一方式()A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B全盘借鉴苏联经济模式C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解析: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生产资
53、料所有制上的转变,更能被资本家接受,有利于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即这一方式有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故A项正确;苏联没有实行“和平赎买”方式,排除B项;“和平赎买”方式属于三大改造,此前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已经完成,排除C项;“和平赎买”并未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D项。答案:A10命题点:国民经济的调整下表是19591962年我国经济统计表(部分),其中1960年至1962年的数据变化反映出()单位:亿元年份重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986761649719601 09054745719616114515591962486434584A.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B纠正“左”倾错误取得成效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D“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持续扩大解析:由材料中重工业产值大幅缩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有所提高,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60年至1962年进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纠正“左”倾错误,故选B项;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重工业比重下降,国家减少了对重工业的投资,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左”倾错误的调整和纠正,排除D项。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