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443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 必修4哲学与文化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识记认识的含义;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识记实践的含义;识记实践的特点;识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关键能力:能够理解社会生活实践的本质,能够从具体实例中体会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能够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科学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公共参与: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教学难点: 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四、课前准备教具

2、:黑板、粉笔、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名言警句导入)1、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2、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萨迪3、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列宁4、千虚不搏一实。象山集语录5、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英.托富勒6、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法.沃韦纳戈7、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德.费尔巴哈8、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9、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10、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11、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毛泽东1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1

3、3、九层之台,起于磊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14、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列宁科学是将领,实践是士兵 达芬奇上述这些名言警句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阅读回答教师讲解:都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说明实践是认识的辩证关系。那么从这些名言警句里我们也能够知道得出本节课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2、新课讲授(一)实践与认识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

4、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学生: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点拨:老子看到了人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荀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后天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柏拉图的观点是一种唯心主义,认为存在脱离客观世界的“理念世界”,认识来源于对“理念”的回忆。过渡:那么什么是认识呢?人的认识又有哪些形式呢?观察下面图片,你能得到哪些认识?学生:观察回答点拨:这是两个半红苹果,叶子是绿色的教师讲解:从图片我们能从感官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说我们对苹果有了认识。认识是主体

5、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那么我们得出的这个苹果是红颜色,数量是两个半,如果我们再咬一口,能够感觉酸酸甜甜的,触摸表明是硬的,这些是我们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那么这种认识我们成为感性认识。具体来说,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那么,大家有没有观察过这个切开一半的苹果,如果放上一段时间,它会有什么变化呢?没错,切开的那一面会氧化变色。这还是感性认识吗?这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即理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呢?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

6、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问:那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关系。过渡:我们说认识来源于实践,那么什么是实践呢?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与思考】黑格尔: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费尔巴哈: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已主义

7、”活动。杜威: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思考回答点拨: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黑格尔的观点,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错误的;费尔巴哈的观点否认了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是错误的;人是实践的主体,杜威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没有本质区别,这种理解混淆了人的实践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错误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教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8、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注意】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一一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改造自然

9、的生产实践:改变自然,使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流通、财政、金融、信托、投资、保险、服务等活动,它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科学实验,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实践形式。是获取经验事实和检验科学假说、理论真理性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包括仪器、设备、实验的物质对象,还包括背景知识、理论假设、数据分析、科学解释,以及实验者之间

10、的协商、交流和资金的获取等相关社会因素。其性质不只是物质性的,还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过渡: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里呢,就提到了实践的一些特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实践的三个特点。”教师讲解: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讲解: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主要指生产工具

11、),它们都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种瓜得瓜,种互得豆”,因而也具有客观性。承认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讲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不能认为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任何实践都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

12、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的盲目的实践是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从而导致失败的实践。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讲解:社会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历史性是从时间的纵向延续来说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实践具有社会性,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

13、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否定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否定个人活动的存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过渡:我们知道认识来源于实践,那么除此之外,实践和认识还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阅读与思考】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

14、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学生:思考回答点拨: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法国的一名画家冒险品尝后揭开的。它启示我们,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勇于实践。人的正确认识从实践中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教师讲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能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起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

15、验,最终都来源于实践。可见,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不同的。【阅读与思考】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不断增加。面对日益严重的垃圾污染问题,垃圾的处理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等,但会带来二次污染,也有种种技术难题。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在垃圾分类管理上获得很大成功,上海市自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来,也取得明显成效。问题: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带来二次污染以及种种技术难题,促使人们对垃圾

16、分类管理,体现了什么道理?点拨: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带来二次污染以及种种技术难题,促使人们对垃圾分类管理,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教师讲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阅读与思考】庄子提出了“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

17、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看法。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学生:小组讨论,形成观点点拨:“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们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没有一个国定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没有认识到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实,看实践的结果,看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教师讲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18、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能够满足这一 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注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把握“唯一”二字。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等,都

19、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当然,客观事物也不能“主动”去完成这件事。【阅读与思考】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3、结束新课梳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论)。(1)原理。实

20、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第一,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第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2)方法论。第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二,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它们的关系、实践及其特点,明确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六、板书设计含义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认识与实践关系理性认识认识感性认识含义特点实践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七、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同步训练,预习下一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