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把握线索 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长期发展,经久不衰。线索一:思想演变 古代中国思想上迄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线索二: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
2、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线索三:文学成就 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线索四:艺术成就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考点 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时期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西汉改造和独尊(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
3、,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明转型与成熟(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2)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3)陆王主张“心”就是“理”;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思维深化1董仲舒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实行仁政:限田
4、、薄赋、省役;天人感应,防止暴政等。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2)发展: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君(法家)。神化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家)。2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2)发展: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3明清之际四大思想家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项目继承发展政治批天理理性存人欲民本批君主和三纲平等限制君主专制民主人欲天然合理个性解放经济工商皆本文化经世致用务实否定权威,独立思想4.明清进步思想与经济、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1)经济关系:商品经济、资本主
5、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统治者力推“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政治关系:明清专制集权达到顶峰;工商业者队伍壮大。(3)思想关系: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性,八股取士禁锢知识分子思想。(一)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2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本题迁移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材料中“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在王阳明看来
6、士农工商四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尽管所从事的行业不同,但均是为了“有益生人(民)之道”,即为人民的生存而服务,从“道”的层面而言四者完全没有差异,因此他在此强调的是如何用心对待人生所处的境遇或事业,故选 D 项。答案:D全国卷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杜绝机械地考查“死”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的“点对点”的试题。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考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二)能力方法灵活考2(2013全国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
7、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根据所学,宋代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并给其作出注解,随着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程朱理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答案选 C 项。答案:C3(2014全国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
8、史理解”。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 C 项正确。答案:C全国卷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学科特色。近几年历史选择题能力考查层次相对较高,选项的设定多为结论性表述,学生只有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把握历史现象,进行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三)历史价值观引领考4(2016全国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9、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 C 项正确。答案:C5(2014全国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题目以古代法律制度具体条文作为材料,以这种变化的原因作为考查点。秦朝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实行严密的法律制度,不注重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汉代儒学独尊后,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越来越受到重视,表明了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D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考查,丰
10、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近几年全国卷命题的突出特点。近几年的全国卷专门设计了以儒学为考查内容的试题,从不同角度选择材料,多角度考查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试题融入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四)学术成果创新考6(2015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题干提供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常见的现象:儒家学者在批评现实政治时,以三代“圣世”作为对现实的评判标准,以尧、舜作为专制君主的榜
11、样。儒家的精神实质并非返古,而是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政治与社会的追求,这影响了后来儒者的价值观念。历代儒者引以为批判现实依据的“三代”之美,以及传说中的尧、舜,都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历代统治者调整统治策略,有利于政治与社会稳定。答案:C“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成为学术热点之一。对儒家思想与理想政治形态及社会治理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儒家王道政治理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思想与国际秩序的构建关系上。1社会转型一直是近几年高考关注的热点话题。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转型时期,而百家争鸣是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
12、基础。复习备考时重点梳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与同一时期西方思想家的比较也将是复习的重点。2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复习备考时注意探究不同阶段儒家思想丰富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其主要内容的变化发展。命题视角 1:诸子百家的思想出发点1(2017长沙模拟)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C顺应
13、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解析: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 A 项错误;儒法道都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争夺国家政权,故 B项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道家和墨家,故 C 项错误;儒法道墨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 D 项正确。答案:D命题视角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2017揭阳调研)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解析:
14、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实现了儒学从批判时政到维护现实统治的转变,故 B 项正确。答案:B命题视角 3:三教合流趋势3(2017皖北模拟)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这表明()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解析:“三教合归儒”的实现是在宋代,故 A 项错误;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与思想的反映,所以西游记这部文学创作是立足史实,故 B 项错误;材料涉及三教的并立,并没有凸显
15、道家的衰微,故 C 项错误;材料记载有道家、佛教与儒学,但其目的是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 D 项正确。答案:D命题视角 4: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4(2017淄博调研)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不知不自觉,自然醒悟。”陆九渊则说:“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A明“理”的方法 B读书的方法C明“理”的目的 D读书的目的解析:“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论,“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体现了发明本心,认为读书不看“意旨
16、”只是“儿童之学”,因此两者的根本分歧是明“理”的方法。答案:A命题视角 5:明清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5(2017广州模拟)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据此可知()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解析:王阳明强调“学贵得之于心”,李贽强调“是非标准不因孔子而定”,两者都是对当时正统思想的一种反思,存在一种共性。故 D 项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