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257.50KB ,
资源ID:91344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1344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

1、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生物试题1. 下列有关“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 动物、植物、真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D.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答案】B【解析】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正确,C、D错误【考点定位】 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名师点睛】 1、核

2、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2、细胞类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它们的细胞质遗传物质和细胞核遗传物质均为DNA3、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它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2.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四种脱氧核苷酸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含S元素 D. 玉米的遗传物质全部分布在染色体上【答案】C【解析】【分析】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详解】豌豆的遗传物质就是DNA,A错误;H

3、IV的遗传物质是RNA,其初步水解产生四种核糖核苷酸,B错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硫元素,C正确;玉米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遗传物质,D错误。【点睛】注意:所有含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只是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位于拟核,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体)上。病毒(非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根据病毒含有的核酸种类确定,含有DNA则DNA是这种病毒的遗传物质,含有RNA则RNA是这种病毒的遗传物质。3.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4、B.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格里菲斯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在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A项错误;格里菲斯实验证明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但还不知道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B项错误;T2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需先用32P标记细菌,再用这些细菌标记噬菌体的DNA,C项错误;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

5、质,D项正确。4.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研究DNA是否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过程为: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酶和场所等B. 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分开C. 用32P标记噬菌体,培养时间越长,含32P的子代噬菌体比例就越高D. 用35S标记噬菌体,若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高【答案】D【解析】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原料和酶等,但模板是噬菌体的DNA,A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B错误;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且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6、因此子代噬菌体中有少数含有亲代的DNA链(含32P),且培养时间越长,子代噬菌体数目越多,含32P的子代噬菌体比例越低,C错误;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若搅拌不充分,则部分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则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高,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识记噬菌体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5. 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普通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32P和35SB. 用普通噬菌体侵染32P和35S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32P和35SC. 用14C

7、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4CD. 用普通的噬菌体侵染14C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4C【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普通的细菌,因为只有头部的DNA进入细菌内,所以子代噬菌体只有核酸可检测到32P,故A错误。用普通噬菌体侵染32P和35S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可检测到32P,外壳中能检测到35S,故B错误。用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的细菌,既可标记DNA也可以标记蛋白质,只有头部DNA进入细菌,所以子代噬菌体核酸可检测到14C,蛋白质没有,故C错误。用普通的噬菌体侵染14C标记的细菌,因为新合成的噬菌

8、体是用细菌的原料合成的,所以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4C,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6.科学家用含有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该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待大肠杆菌解体后,15N( )A. 不出现在T2噬菌体中B. 仅出现在T2噬菌体的DNA中C. 出现在T2噬菌体的外壳和DNA中D. 仅出现在 T2噬菌体的外壳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中均含有N元素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内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待大肠杆菌解体后,N

9、发现于T2噬菌体的外壳和DNA中故选:C7.下列有关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S型菌的DNA被相关的酶水解后,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B. 该实验的原理与基因工程的原理相同,都实现了基因重组C. 该实验设计思路是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作用D. 该实验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过程、实验现象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S型菌的DNA为“转化因子”,被相关的酶水解后,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A正确;该实验的原理与基因工程

10、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B正确;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是: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和鉴定,然后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的特征,可见,该实验设计思路是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作用,C正确;该实验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的形成理解不到位而导致对D选项的误判。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8.在探究核酸是遗传物质的科学历程中,有如下重要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烟草

11、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试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感染不具放射性的细菌,少量子代噬菌体会含有35SB. 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不会引起小鼠败血症C. S型菌的DNA茎DNA酶处理后,不能使活的R型菌转化成S型菌D. 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感染烟草,烟草中不会有子代病毒【答案】C【解析】用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细胞外,因此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感染不具放射性的细菌,子代噬菌体不会含有35S, A错误;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会有部分活的R型菌转化为S型菌,活的S型菌有毒,

12、会引起小鼠败血症,B错误;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S型菌的DNA被DNA酶催化水解,不能使活的R型菌转化成S型菌,C正确;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感染烟草,烟草中会有子代病毒,D错误。9.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A. 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B. 用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C. 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D. 将S型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答案】D【解析】【分析】格里

13、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思路是: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一一提纯,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分析:只有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DNA被水解后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详解】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并形成对照,只能说明活的S型细菌有毒性,能使小鼠死亡,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错误;用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14、,其后代全是S型菌,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将S菌可能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R型菌培养基中,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培养基中出现了S型菌落,这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点睛】熟知艾弗里及其同事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将S型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是判断本题的关键。10.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与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可获得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B. 搅拌

15、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噬菌体的DNA分开C. 如果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D. 该实验结果说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噬菌体是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存活,故A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外壳和未侵染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开,故B错误。如果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裂解,在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升高,故C正确。该实验结果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11.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与细菌保温时间长短与放射性高

16、低的关系图可能如下,下列关联中最合理的是(35S标记的噬菌体记为甲组,32P标记的噬菌体记为乙组)( )A. 甲组上清液b B. 乙组沉淀物dC. 甲组沉淀物c D. 乙组上清液a【答案】B【解析】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所以上清液中不应该出现放射性,但保温时间太长,有部分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分别到上清液中。故放射性应该在沉淀物中,且先升高,后降低,故选B。【考点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名师点睛】弄清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2噬菌

17、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12. 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重复了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预测实验结果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可是检测实验结果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上清液中放射性强。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A. 实验时间过长,细菌解体,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B. 实验时间过短,大量的子代噬菌体没有被释放出来C. 搅拌力度过大,大量的亲代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D. 搅拌力度过小,大量的亲代蛋白质外壳没有和细菌分离【答案

18、】A【解析】试题分析:预测实验结果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强,说明标记的是DNA,结果上清液中放射性强,可能是实验时间过程,大量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或时间过长,细菌解体将噬菌体释放出来,选A。考点: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13.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有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能量和酶等B. DNA中含32P和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是1:49C.

19、 该过程至少需要2. 97l05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水解分别得到4种和8种核苷酸【答案】D【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是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所以合成新一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时,需要借助细菌的原料,场所、能量和相关的酶,而自身只是提供DNA的双链,按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完成DNA复制,再以DNA中基因为单位控制合成噬菌体的外壳蛋白,最后在细菌内组装成新一代噬菌体并释放出来。【详解】噬菌体增殖的模板是由噬菌体自身提供的,细菌提供了原料、酶、场所等,A正确;在100个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共有2个,只含有31P的噬菌体

20、共有98个,其比例为1:49,B正确;噬菌体的DNA含有10000个碱基,A=T=2000,G=C=3000在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DNA进行半保留复制,100个子代噬菌体含有100个DNA,相当于新合成了99个DNA,至少需要的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是993000=297000,C正确;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其水解产物都是4种核苷酸,D错误。【点睛】病毒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生物,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并且本题关键利用了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亲代的两条母链始终会存在于子代DNA分子中,新形成的子链就会带有宿主细胞的放射性标

21、记。14.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真核生物是由真核细胞组成的,遗传物质是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故正确;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组成,遗传物质是DNA,主要位于拟核中,错误;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故正确,错误;甲型H1N1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是RNA,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错误。考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名师点睛】关于如何确定遗传物质的2个要点

22、(1)细胞内既有DNA又有RNA,但只有DNA是遗传物质。(2)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遗传物质是DNA或RNA。15.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B. 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C.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只有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才能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答案】D【解析】【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是: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b、能自我复制,保持上下

23、代连续性;c、能指导蛋白质合成;d、能产生可遗传变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进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A正确;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24、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的重新组合,B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导致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因此该实验比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更有说服力,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32P主要存在于离心后的沉淀物中,少量存在于上清液中,D错误。【点睛】注意: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因为S型菌的部分基因进入R型菌内并重新组合在RNA型菌的DNA上,这种变异叫基因重组。16.下列各项科学发现,都早于艾弗里等人证实“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其中哪项成果不能作为当时生物学家推测“DNA可能是遗传物质”的证据()A. 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的体细胞

25、DNA含量稳定,但不同物种的体细胞DNA含量不同B. 配子中DNA含量是体细胞DNA含量的一半C. 诱发突变的最有效的紫外线波长是2.6107 m,与DNA分子的吸收峰值相同D. DNA分子含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等化学成分【答案】D【解析】【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是: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能自我复制,保持上下代连续性;能指导蛋白质合成;能产生可遗传变异。【详解】结合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分析:根据特点可知,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细胞中遗传物质含量稳定,不同生物间遗传物质含量不同,说明遗传物质可能是DNA,A错误;根据特点分析,配子中DNA含量是体细胞DNA含量的一半,也能说明DNA是遗传物

26、质,B错误;根据特点分析,导致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最有效的紫外线波长刚好与DNA分子的吸收峰值相同,这说明遗传物质可能是DNA,C错误;组成DNA分子的化合物种类不能作为DNA遗传物质的证据,如RNA、ATP等也是由这三种成分组成,D正确。【点睛】判断本题关键要牢牢抓住作为遗传物质的几个特点进行分析。17.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细菌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细菌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的多糖类荚膜,能够产生一些具有荚膜的细菌B. 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DNA的水解产物,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C. 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的DNA,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D. 培

27、养R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答案】A【解析】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不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不可能产生一些有荚膜的细菌,A错误;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携带遗传信息,不能产生有荚膜的细菌,B正确;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能产生有荚膜的细菌,C正确;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携带遗传信息,不能产生有荚膜的细菌,D正确。故选A。【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DNA才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据此即可对各选项作出分析判断。18.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下列关于此实验的结论不正确的

28、是A. 说明了R型活细菌是无毒性的B. 说明了R型活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C. 说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 说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是无毒的【答案】C【解析】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并推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使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并没有证明遗传物质就是DNA;艾弗里实验的结论说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19. 烟草花叶病毒有TMV型和HRV型,将TMV型病毒的RNA与HRV型病毒的蛋白质结合到一起,组成一个新品系,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则在烟草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有( )A. TMV型的蛋白质和HRV型的RNA

29、 B. TMV型的RNA和HRV型的蛋白质C. TMV型的蛋白质和TMV型的RNA D. HRV型的蛋白质和HRV型的RNA【答案】C【解析】TMV型病毒与HRV型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将HRV型病毒的蛋白质与TMV型病毒的RNA结合到一起,组成重组病毒,再用重组病毒去感染烟草。由于提供遗传物质的是TMV,因此在烟草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TMV,即TMV型蛋白质外壳和TMV型的RNA,故选C。20.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I、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型菌。格里菲思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

30、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并大量死亡,而且从患病死亡的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A. S-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B. S-型菌是由R-型菌突变形成的C. R-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型菌D. 加热后S-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由“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肺炎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小鼠未死亡”,说明R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型菌。考点: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意在考查实验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1、的能力。21.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型细菌、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解: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时,由于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存在,杀死一部分R型细菌,同时在S型细菌的DNA作用下出现S型细菌,破坏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直至小鼠死亡,导致两种细菌的数量均增加

32、,所以B正确故选:B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22.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S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细菌注射入小鼠R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R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细菌的DNA注射入小鼠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细菌的DNA注射入小鼠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A. 存活、存活、存活、存活 B. 存活、死亡、死亡、存活C. 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 存活、死亡、存活、存活【答案】D【解析】S型细菌的DNADNA酶,DNA被水解,失去了转化作用,对后面加入的R型菌没有转化作用,R型菌无毒,注射入小鼠

33、体内,小鼠存活;R型细菌的DNA+DNA酶,DNA被水解,不起作用;加入S型菌,有毒性,注射入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R型细菌+DNA酶,DNA酶对细菌不起作用,高温加热后冷却,DNA酶变性失活,R型菌被杀死(R型菌的DNA有活性,冷却后复性),加入S型菌的DNA,没有了R型活菌,不能转化,也就相当于把两种DNA注射入小鼠体内,两种DNA没有毒性,也不会转化小鼠的细胞,小鼠存活;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和类似,也是两种DNA,无毒,小鼠存活。因此,D项正确,A、B、C项错误。23.如图表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该实验的设计遵循了对

34、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B. a、d组小鼠死亡是小鼠免疫功能丧失的结果C. 从d组死亡小鼠身上分离得到的S型活细菌是由S型死细菌转化而成的D. 从变异的角度看,细菌的转化属于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详解】实验遵循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A正确;a、d组小鼠死亡是S型菌有毒导致小鼠死

35、亡的结果,B错误;从d组死亡小鼠身上分离到的S型细菌是由R型活细菌转化的,C错误;从变异的角度看,细菌的转化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点睛】注意: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因为S型菌的部分基因进入R型菌内并重新组合在RNA型菌的DNA上,这种变异叫基因重组。24.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 ()A. 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 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C. 沉淀、上清液、

36、沉淀 D. 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答案】B【解析】32P标记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合成的原料都来自细菌(35S标记),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15N既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又标记噬菌体的DNA,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在沉淀和上清液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和DNA合成的原料都来自细菌(3H标记),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故选B。【考点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名师点睛】列表分析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被标记的物质子代噬菌体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只有含有亲代噬菌体DNA链的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用35S标记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均不具有放射性用32P

37、标记细菌内的含P物质,如DNA、核苷酸等因为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全部来自细菌,所以子代噬菌体均具有放射性用35S标记细菌内的含S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等25.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理论上, b和c中不应具有放射性B. 实验中b含少量放射性与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C. 实验中c含有放射性与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有关D. 实验结果,ad中有少量的放射性,bc中有大量的放射性【答案】A【解析】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离心后,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32P标记DNA进入到细菌体内,分别在沉淀物中,因此上

38、清液c不含有放射性,A正确。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若搅拌充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低,B错误。试验2,由于外壳没有放射性,因此搅拌不充分,上清液也不会含有放射性,C错误;实验结果,bc中有少量的放射性,ad中有大量的放射性,D错误。【考点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名师点睛】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

39、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26.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NA水解酶,RNA水解酶 (1)实验材料选用活鸡胚的理由是:_;_;_。(2)实验材料选用DNA水解酶的理由是_。(3)实验材料选用RNA水解酶的理由是_。实验步骤:第一步:_;第二步:取等量的活鸡胚分成A、B、C三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向

40、A组注射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再分别向B、C两组活鸡胚中注射有关物质:第三步:分别从培养后的活鸡胚中抽出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禽流感病毒。预测实验结果及分析:A组的样品检测中有禽流病毒。给B组活鸡胚注射的物质是_,若样品检测无禽流感病毒产生,则_是遗传物质。给C组活鸡胚注射的物质是_,若样品检测无禽流感毒产生,则_是遗传物质。【答案】 (1). 活鸡胚是培养禽流感病毒的培养基 (2).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专门寄生活鸟类细胞中的病毒 (3). 用活鸡胚做实验材料比其他活的鸟类成体或胚胎更方便、更经济 (4). 如果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液中含有DNA,用DNA水解酶处理核酸提取液,会使DNA分解不能

41、再复制,就不会在活鸡胚细胞内产生禽流感病毒 (5). 如果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液中含有RNA,用RNA水解酶处理核酸提取液,会使RNA分解不能再复制,就不会在活鸡胚细胞内产生禽流感病毒 (6). 把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液分成相同的三组。分别用等量的相同浓度的DNA水解酶、RNA水解酶处理其中两组核酸提取液 (7). 核酸提取物+DNA水解酶 (8). DNA (9). 核酸提取物+RNA水解酶 (10). RNA【解析】【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结合所给的实验材料,该实验可设计为三组,即A组、B组和C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向A组注射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向B

42、组活鸡胚细胞中注射适量的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与DNA酶;向C组活鸡胚细胞中注射等量的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与RNA酶。【详解】(1)实验材料选用活鸡胚的理由是:禽流感病毒是一种专门寄生活鸟类细胞中的病毒,所以利用活鸡胚做实验材料相当于是作为禽流感病毒的培养基;用活鸡胚做实验材料比其他活的鸟类成体或胚胎更方便、更经济。(2)DNA水解酶能催化DNA水解,如果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液中含有DNA,用DNA水解酶处理核酸提取液,会使DNA分解不能再复制,就不会在活鸡胚细胞内产生禽流感病毒。(3)RNA水解酶能催化RNA水解,如果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液中含有RNA,用RNA水解酶处理核酸提取液,会使R

43、NA分解不能再复制,就不会在活鸡胚细胞内产生禽流感病毒。实验步骤: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实验前应先将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液分成相同的三组,分别用等量的相同浓度的DNA水解酶、RNA水解酶处理其中两组核酸提取液;再取等量的活鸡胚分成A、B、C三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向A组注射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再分别向B组活鸡胚中注射核酸提取物+DNA水解酶,C组活鸡胚中注射核酸提取物+RNA水解酶;最后分别从培养后的活鸡胚中抽出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禽流感病毒。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若A组活鸡胚中有禽流感病毒产生,B组中没有禽流感病毒产生,则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若A组活鸡胚中有禽流感病毒产生,C组中无禽流感

44、病毒产生,则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点睛】本题关键要结合“酶具有专一性,DNA水解酶能催化DNA水解,RNA水解酶能催化RNA水解”,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所给实验材料确定实验设计的思路,尤其是要理解在B、C两组加核酸提取物和两种酶的作用。27.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_,(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_。(要求:实验包含

45、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答案】 (1).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病监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病监测其放射性。 (2). 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解析】(1)思路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2)结果及结论若甲

46、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1)由于DNA和RNA有各自的特有碱基,DNA特有碱基为T,RNA特有碱基为U,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碱基U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使宿主细胞含有放射性。再用病毒去侵染含放射性的宿主细胞,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放射性,为甲组;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碱基T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使宿主细胞含有放射性。再用病毒去侵染含放射性的宿主细胞,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放射性,为乙组。(2)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学科网考点定位】同位素标记法,病毒的种类,DNA和RNA的区别,病毒的培养等。【名师点睛】本题考查

47、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区分病毒的种类、病毒体内只有一种核酸、DNA和RNA的区别和病毒的培养等知识点,要求考生遵循课本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掌握DNA与RNA在碱基上的区别,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必须在含有宿主细胞的培养基上培养才能进行代谢和繁殖是解题的关键。28. 在探究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研究中,有如下的实验过程或理论解释。图一是关于肺炎双球菌R型菌的转化过程图:据研究,并非任意两株R型菌与S型菌之间的接触都可发生转化,凡能发生转化的,其R型菌必须处于感受态,产生一些感受态特异蛋白,包括膜相关DNA结合蛋白、细胞壁自溶素和几种核酸酶。图二是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试验过程图图三是噬菌

48、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检测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中,步骤 是将S型菌加热杀死的过程,S型菌的DNA双链片段与A细胞膜表面的相关DNA结合蛋白结合,其中一条链(a)在 酶的作用下水解,另一条链(b)与感受态特异蛋白结合进入R型菌细胞内。完成步骤后,这条链(b)在相关酶的作用下,形成 (填“单”或“双”)链整合进R型菌的DNA中,这种变异属于 。(2)图二中,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3)图三中所示实验中,以噬菌体为研究材料,利用 的技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填整数)分钟后的曲线

49、变化基本上可说明 DNA与蛋白质实现分离 。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这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 。【答案】(1) 核酸 双 基因重组(2)把S细菌的DNA和蛋白质等分开,单独观察它们在细菌转化中的作用(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2 细菌没有裂解,无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解析】试题分析:(1)实验过程中,首先要将S型菌加热杀死,因此步骤是将S型菌加热杀死的过程。S型菌的DNA双链片段与A细胞膜表面的相关DNA结合蛋白结合,其中一条链在核酸酶(DNA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另一条链与感受态特异蛋白结合进入R型菌细胞内。将外源DNA片段整合到R型菌的DNA双链,需要限制性内

50、切酶形成末端和DNA连接酶进行缝合,从而实现基因重组。(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把S细菌的DNA和蛋白质等分开,单独观察它们在细菌转化中的作用。(3)标记噬菌体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图中“被浸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29.如图是赫尔希和蔡斯研究遗传物质实验中的物质示意图及实验过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51、1)图3中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2中的_。如果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1中的_。(2)赫尔希和蔡斯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其原因之一是噬菌体只由_组成。(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目的分别是_。(4)仅有图3的实验过程,_(能或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原因是_。【答案】 (1). (2). (3). 蛋白质外壳和DNA (4). 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 (5). 不能 (6). 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解析】【分析】分析图一:为磷酸;为脱氧核糖;为含氮碱基(胞嘧啶

52、或鸟嘌呤)。分析图二:为R基;为肽键(-CO-NH-)。分析图三:图三表示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最后在上清液中检测到35S。【详解】(1)图二表示蛋白质的分子式,35S位于R基上,即图二中的位置32P位于DNA分子中的磷酸基团上,即图一中的位置。(2)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其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到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这样可以将蛋白质外壳与DNA彻底分离,这样实验结果更科学、更具有说服力。(3)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4)图三中,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没有进入细菌内,不能观察其作用,因此仅凭该实验过程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点睛】熟悉赫尔希和蔡斯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其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到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这样可以将蛋白质外壳与DNA彻底分离)和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