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3)通过“雷厉风行移风易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2、过程与方法:(1)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2)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3、情
2、感态度与价值观(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2)认识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496年,孝文帝巡幸嵩山。留守洛阳的太子恂对改革一直心怀不满,阴谋策动叛乱。事情败露后,孝文帝将太子恂废为庶人,囚禁于洛阳。次年,又以不思悔改为由,将他处死。同年,鲜卑族贵族中的一些元老勾结文武高官发动兵变,也遭到孝文帝的坚决镇压。这些叛乱事件的接踵发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
3、那就是孝文帝的改革,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抵制。那么,孝文帝究竟推行哪些改革措施,使得守旧势力如此不满,企图作垂死挣扎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特点(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2)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以缓和社会矛盾。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改革之前,北魏官吏无俸禄制,任意搜刮百姓,导致吏治黑暗、贪污成风。从而激化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并且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内容:a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b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死)。影响:吏治有所好转,农民赋役负
4、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2)推行均田制:485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原因:a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同时,农业萧条,也影响政府赋税的征收和统治的稳定b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收入。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资治通鉴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
5、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作用:a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c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d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合作探究】1:列举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1)背景: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2)
6、内容: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3)实质: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小结:北魏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历史影响深远。它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实质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过渡: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3)设立三长制:李冲建议基层行政体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五家设邻长一五邻设里长一五里设党长。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7、。影响:a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b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含义:租是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是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作用: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3、小结(注意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理解)(1)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二、设
8、巧计迁都洛阳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1、原因:A孝文帝自身的原因。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B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2)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3)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4)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C洛阳的优势。(1)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汉文化积淀深厚;(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3)地处中原,交通便利;(4)迁都洛阳有利于实现统一南北的愿望,更有利于巩固改革的成果,并推动改革向
9、跟深层次进展。还有利于民族融和。摆脱母权阴影说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5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冯太后聪明贤达,富有才干,孝文帝对其非常尊敬崇拜,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并在太后陵东侧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的陪伴太后、忠于太后。他真的愿意葬入陪陵吗?真的愿意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的阴影中吗?特别是平城是鲜卑贵族的老窝,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权政治势力,这对孝文帝掌握权力构成极大威胁。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还有第三代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的。孝文帝为摆脱母权
10、的阴影,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它选择了“走为上”,于是便有了太和十八年的迁都。 2、目的:(1)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2)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过程:(1)时间:495年;地点:洛阳(2)策略:以南伐为名(3)作用: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4、认识(1)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改革的阻力;(2)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合作探究
11、】2:阅读“学思之窗”,思考: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理由:民族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偏居塞上,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是汉族政权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取得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等等。成立三、移风易俗1、特点(1)孝文帝亲自主持(2)重点与目的: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2、措施(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P38“掌衡武士”和“北魏文官俑”:服饰的变化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加强,推动了鲜卑族向中原农耕文明的转化。(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3)改汉姓:将鲜卑姓
12、氏改为汉姓:拓拔元;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拓拔”为何改姓“元”: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拔,鲜卑人认为其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姓拓拔,土是黄色,是万物之元,故改为元姓。定门第等级: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确定门第高下,按门第高下选拔人才,任命官吏阅读P39“历史纵横”:了解士族门阀政治,认识鲜卑族参照门阀政治的利弊。(4)通婚姻:通过政治联姻把两族的利益和命运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5)改籍贯:迁居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合作探究】3:列举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中在风俗习惯方面的改革措施,并谈谈你对改革社会风俗的认识?措施:(1)商鞅: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男女别居);推行一夫一
13、妻小家庭政策,发展小家庭生产;(2)孝文帝:(略)认识:(1)改革社会风俗习惯有利于革除陋习,推动社会进步;(2)配合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3)在社会风俗的变革中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有益部分的保留,避免绝对化3、作用(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2)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本课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移风易俗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本课测评】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参考答案提示: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参考答案提示: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